麻醉发展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8705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麻醉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麻醉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麻醉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麻醉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发展史.docx

《麻醉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发展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发展史.docx

麻醉发展史

麻醉发展史

麻醉术的发展史

  

任何高水平的外科手术,离不开麻醉,没有病人的无痛,安静状态。

任何手术都是一句空话。

麻醉(anesthesia,narcosis)的原意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无痛的目的;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疼的良药。

《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

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

醉学的开端。

1847年Simpson第一次使用氯仿于分娩镇痛成功。

以后相继有许多吸入麻醉药出现,如氯乙烷、乙烯醚、三氯乙烯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出现,加之此后出现的羟丁酸钠、氯胺酮、依托咪酯、安泰酮、异丙酚等静脉麻醉药,据知现有麻醉药物达数百种之多,极大丰富了全身麻醉的用药内容。

   

肌肉松弛药的出现和应用,进一步改善了全身麻醉的效果。

1935年King从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筒箭毒碱(d-tubocurarine),1942年将筒箭毒碱应用于外科手术。

以后相继出现了加拉碘胺、十烃溴铵、琥珀胆碱、氨酰胆碱、潘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等肌松药,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监测技术的进步,各种辅助药的配合应用,能够准确地掌握麻醉药的剂量和浓度,极大地提高了麻醉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针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治病止痛的重要方法,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

古典医书《黄帝内经》在针灸方面从经络瑜穴、针灸法到针灸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腰痛、关节痛和胃痛等记载。

在复苏急救方面,公元前4-5世纪,就有扁鹊切脉以诊断人之生死,用针、硬石和草药进行急救复苏的记载。

东汉张仲景《金匾要略方论》载有对自溢者的抢救方法: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晃),常弦弦而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持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

”说明早在2--3世纪,中国即已施行了比较完善的复苏术。

以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亦有关于复苏悴死病人的详细记载:

“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

悬其发(鬓),令足去地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纳)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

有顷,其腹中碧碧转,或是通气也。

其举手捞人,当益坚捉持,更递嘘之。

若活了能语,乃可置。

若不得悬发,可中分发,两手牵之”。

这是对口吹气法最早的记录。

   总之,在我国历代的医药著述中,有关麻醉止痛、复苏急救等方面的记载,内容丰富,经验宝贵,说明在我国医学发展中,麻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和贡献。

然而,我国麻醉学的迅速发展是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1989年卫生部文件明确麻醉科是一级临床科室、二级学科,并指出其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为麻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50年代我国的临床麻醉,只能施行简单的乙醚开放滴入法、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及单次普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等几种麻醉方法,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工业的发展,麻醉条件有了逐步改善。

全身麻醉方面,从使用简单的乙醚罐(flagg)或来回紧闭式吸入麻醉装置,逐步采用国产的吸入麻醉机施行循环紧闭式吸入麻醉。

以后又有轻便空气麻醉机提供临床应用。

在椎管内麻醉方面,在单次及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及单次硬膜外阻滞的基础上,开展应用导管法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其他如颈丛、臂丛、交感神经节等神经阻滞方法亦在临床逐步开展应用。

在麻醉药物方面,全身麻醉药物除乙醚外,逐步增加了硫喷妥钠、氧化亚氮、氯胺酮等;肌松药有筒箭毒碱、琥珀胆碱等;局部麻醉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地布卡因、利多卡因等相继用于临床。

值得提出的是,根据我国国情,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得到了大

力开展和推广。

连续30余年来,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一度成为我国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随着心血管、颅脑、整形、五官等外科手术的发展,低温、控制性低血压,“人工冬眠”和强化麻醉、神经安定镇痛麻醉等亦在临床开展应用。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麻醉工作者根据传统医学中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针刺麻醉;70年代初研究中药洋金花(曼陀罗花)、闹羊花等与丙嗦类药复合的中药麻醉,通过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镇痛和麻醉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尚达不到现代麻醉的要求,有待继续研究提高麻醉效果,但是针麻研究促进了我国疼痛生理的研究

.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外许多新的麻醉药品和精密的麻醉设备,相继引进我国,如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麻醉药与辅助药;配备精密流量计和挥发器以及监测报警装置的现代麻醉机和呼吸机;具有多方面监测功能的呼吸、循环、体温、肌松等生理监测仪等应用于临床,进一步为提高我国麻醉水平、促进麻醉学科的现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临床麻醉工作发展的同时,从50年代开始我国麻醉工作者开始参与手术、急症室以及临床各科室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急救工作,率先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头部降温等心肺脑复苏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地抢救了许多心搏骤停脑缺氧超过临界时限的病例。

从50年代末国内有的医院建立麻醉恢复室,80年代加强监测治疗病室(ICU)在国内大医院普遍开展,集中训练有素的专业医护人员,采用先进的监侧仪器和技术

,对重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救治充分发挥了作用。

70年代我国疼痛治疗工作有了新进展,在临床以神经阻滞为主,许多医院开设了疼痛治疗门诊和病室,对某些疼痛的机理开展研究。

麻醉科室的创建和健全,不断开展应用新的麻醉药物和方法,逐步扩大工作范围,使我国麻醉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