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8687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4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docx

普通生物学之动物学整理版

普通生物学2012冬学期动物学复习题

(注★:

重点)

1、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各有什么特征,结合实验了解重要的概念:

尼氏体、软骨囊、软骨陷窝、哈佛氏系统、闰盘等。

2、比较3类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3、★结缔组织分哪几类?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类型: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

疏松结缔组织:

免疫、愈合伤口、防止血液凝结;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

致密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缓冲和保护

脂肪组织:

起支持、保护的作用,以及维持体温和贮藏能量、参与能量代谢等作用

软骨组织:

支持作用

骨组织:

支持、运动、保护

血液:

连接、循环、免疫

 

4、理解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的主要区别,了解下列名词的意思:

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层、端细胞法、肠体腔囊法、原口动物、后口动物。

5、简述疟原虫的生活史?

 

6、刺胞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

什么是辐射对称的体制?

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

7、扁形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

什么是两侧对称?

何为原肾管?

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如何预防?

8、线形动物有什么特征?

人蛔虫的生活史怎样?

 

9、环节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

了解真体腔、后肾管、闭管式循环。

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

10、真体腔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11、软体动物有什么重要特征?

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

12、节肢动物有什么重要特征?

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

13、了解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何为次生性辐射对称?

14、★脊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分为几个亚门?

并分别列举几个代表种类。

 

15、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几个纲?

各有什么主要特征?

认识代表种类。

16、★动物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

并以具体动物为例分别说明。

细胞内消化(草履虫、海绵:

食物泡)和细胞外消化(蚯蚓:

消化道)两种

17、简述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消化系统基本结构的变化。

18、★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各部分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关系。

1.消化道

(1)口腔

牙齿:

咀嚼

舌:

将食物与唾液搅拌成食物团。

舌上有味蕾,能辨味。

唾液腺: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为粘性液体,含粘蛋白及唾液淀粉酶。

前者起润滑作用,后者能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

三对:

腮腺、舌下腺、颌下腺

(2)食道

食道没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只是食物从口入胃的通道。

无食物通过时,食道腔隙变小,当食物通过时管腔扩大。

(3)胃

功能:

初步消化食物、以及吸收部分无机盐、水、醇和某些药物等

消化液—胃液:

胃蛋白酶和脂肪酶

(4)小肠

结构: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全长达6m

功能:

消化食物、以及吸收部分无机盐.能有节律的蠕动,还能将未消化的残渣推向大肠。

(5)大肠

结构:

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包括肛管)。

功能:

吸收水分、电解质及形成粪便。

2、消化腺

人消化道粘膜中有许多腺体(胃腺、小肠腺等)。

在消化道附近还有唾液腺、胰腺和肝脏。

•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

•肝脏提供胆汁

•胰脏分泌多种水解酶,通过管道进入消化道。

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将复杂大分子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

19、肝脏的重要功能有哪些?

20、了解反刍类胃的结构。

21、什么是内呼吸?

什么是外呼吸?

22、★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分别有哪些呼吸器官,并举例。

水生:

体表(水蚤)鳃(螯虾)呼吸树(海参)直肠鳃(蜻蜓幼虫)鳃囊(七鳃鳗)

陆生:

体表(蜗牛)气管(昆虫)书肺(蜘蛛)肺(人)

23、鸟类的呼吸方式有什么特征?

24、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哪几部分?

25、人类的血液循环包括哪些?

体循环、肺循环和冠状动脉循环

26、★简述脊椎动物各纲心脏结构的变化及血液循环的异同。

27、简述体循环及肺循环的过程。

体循环(大循环):

血液由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流出,经过肺以外的各种器官组织回到右心房的过程。

肺循环(小循环):

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动脉,到达肺,再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过程。

28、无脊椎动物排泄系统的演化。

29、★人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什么是肾单位?

尿的形成的基本过程。

30、什么是动物的内环境?

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体液)。

31、试说明典型的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是怎样进行与环境的水盐调节的?

海洋动物的渗透调节

渗压随变动物

Ø无脊椎动物通过离子调节

Ø脊椎动物盲鳗体液与海水等渗

渗压调节动物(大多数脊椎动物)

Ø大多数软骨鱼类——肾脏、直肠腺、肛门

Ø真骨鱼类——鳃

Ø海洋爬行类和海鸟——盐腺

Ø淡水动物的渗透调节

淡水动物都是渗压调节动物。

其体液的渗透浓度比环境高,因此水不断地进入体内,而盐则不断地丧失。

故需不断地排水保盐,或主动从外环境中吸收盐。

淡水中的真骨鱼类——鳃、消化和排泄系统

鲑鱼或其他洄游鱼类——随着海水和淡水的改变而改变渗透调节方式。

 

3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免疫器官是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

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或其同功器官。

中枢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和分化成熟,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3、★免疫应答有什么特点?

1、识别自身和外物;2、记忆性;3、特异性。

34、抗体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5、简述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调控过程。

36、★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激素调控关系。

垂体是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它不仅有独立的作用,而且还分泌几种激素分别支配性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的活动。

垂体的活动又受到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

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37、简述血糖的激素调控。

 

38、简述激素的2种作用机制。

对于类固醇激素,它们可以通过膜的脂质双层,自由进入细胞,与胞浆或细胞核内的相应受体反应,从而影响基因的活动。

对于含氮的激素(包括蛋白质、肽类、生物胺等),它们不能通过脂质双层,而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实现其信息传递。

受体能以很高的特异性识别、结合激素,影响细胞代谢。

39、简述脑和脊髓的基本组成结构。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

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

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解剖学上端脑)、小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

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

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

脊髓的基本组成结构:

灰质白质

40、★简述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的通透性发生文化,使Ca2+大量进入突触前膜;

●钙离子的进入使突触小泡移向前膜,然后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将神经递质送至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的表面的神经递质的受体与递质结合,使介质中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

●乙酰胆碱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发生冲动后,即被神经细胞中的胆碱酯酶破坏失去作用,使神经恢复到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不处于持续的冲动状态,而胆碱又被突触前末梢吸收后重新合成乙酰胆碱。

简化版:

钙离子大量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结合-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神经冲动发生

41、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由于兴奋部位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立即会发生一次短暂的电位变化。

此时膜内迅速由负电位转变为正电位(去极化)。

而这种电位变化可沿膜向周围扩散,使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同样的电位波动,这种电位就称为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主要是膜上离子通道的激活。

只要通道激活,则相应的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膜上Na+、K+通道被激活。

激活的过程先是钠通道被立即激活,这时大量的Na+流向膜内,故膜两侧的静息电位差急剧减小,使极化状态例转,直到新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继续流入。

●K+通道的激活比Na+通道的激活稍慢。

被激活后导致K+外流逐渐增多,有利于膜极化状态的恢复。

●这种膜电位逐渐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

42、★神经冲动传导的特征有哪些?

神经冲动的传导具有以下特征:

●神经冲动的传导所给予的刺激必须达到最低的阈值,一旦达到或超过,其冲动将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亦无用;这个规律称为全或无定律(allornonelaw)。

●刺激愈强,引起反应所需时间就愈短;但当刺激强度低于最低限度时,时间最长也大会引起反应;这个最低的刺激限度就是基强度(rheobase)。

●当一个动作电位正在高峰期内,就给予第二个刺激,此时不管这个刺激有多强,都不会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

这个完全不兴奋的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决定了传导的最高频率;

●绝对不应期过后,就进入相对不应期。

此期只要所给予的刺激超过第一个刺激的阈更强,也可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

简化补充版:

“全或无”快速产生和传播不应期   传导不会衰减也不会叠加

43、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依据其功能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6种主要类型:

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

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的重要特点是双方身体很少受到伤害。

肉食动物捕杀另一种动物猎食时所表现的攻击行为,称为掠行为。

防御行为(defensivebehavior)

防御行为是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族群中其它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

繁殖行为(breedingbehavior)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主要包括雌雄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育雏等。

定向行为

定向行为是动物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多数动物在其活动区域内都有其特殊的定向方法,动物的定向活动都必须先于某种感觉器官来进行。

主要的定向行为有:

化学定向、视觉定向、听觉定向(回声定向)

社群行为与通讯

●社群行为

一些群居性的动物,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蜂、蚁,脊椎动物中的象、狮、灵长类等,具有社会生活的现象,社群中的同种个体之间并非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各成员之间具有分工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通讯

动物彼此可通过各种信号来传达信息,无论是独居还是群居动物都有通讯的本领。

动物社会依靠各自的特殊通讯方式,使各成员之间声息相通和行动一致。

重要的通讯方式有:

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通讯等等。

节律行为

动物个体的活动或运动随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行为。

生命的节律行为有昼夜节律、月运节律(月节律或月周期)、季节节律(季周期)、年节律(年周期)等。

44、简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

45、简述脊椎动物脑的演化。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发生与无脊椎动物不同。

需经历神经胚阶段,背神经管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原基,在此后的发育中神经管前部形成前脑、中脑和菱脑3个脑泡,这3部分以后又进一步分化,脑泡后面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

脊椎动物脑的演化趋势:

在脊椎动物脑的进化中,以大脑和小脑最显著。

大脑不断发达,成为进化的主流;中脑变化不大,相对体积减小,重要性降低;小脑逐渐发展。

 

46、简述乳糖操纵子学说。

原核生物操纵子是启动子,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共同构成的基因簇单位。

大肠杆菌细胞中的乳糖操纵子则是一典例。

当周围没有乳糖时,操纵子前端的调节基因编码产生的阻遏蛋白便与操纵基因结合,组织了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使得乳糖操纵子处于闭合状态,不能转录形成编码β-半乳糖苷酶和其他两种酶的mRNA,当然也不可能合成相应的酶。

当周围有乳糖的时候,乳糖分子首先可以与阻遏蛋白结合,改变了阻遏蛋白的形状,使后者不能再与操纵基因结合。

这时,操纵基因便开启着,RNA聚合酶便可以结合在启动子上,然后沿着操纵子移向结构基因,转录三种酶的结构基因,形成相应的mRNA。

这些mRNA的进一步翻译,合成了大肠杆菌利用乳糖的三种酶蛋白。

乳糖操纵子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乳糖在这个系统中起调节作用。

47、什么是动物行为?

能区别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习得性行为。

48、动物有哪几种无性繁殖方式?

49、理解人类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

 

50、理解精卵识别、顶体反应、皮层反应和雌雄原核结合含义和具体过程。

51、昆虫的变态分为哪几种类型?

52、以蛙为例说明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包括哪些过程?

53、概念:

淋巴循环、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疫苗、★内分泌腺、激素、反射弧、★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跳跃式”传导、突触、化学突触、神经递质、膝跳反射、感受器、本能、印痕学习、★联系学习、洞察学习、无性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配、★孤雌生殖、雌雄同体、★世代交替、胚胎发育、体外受精、体内受精、精子获能、★顶体反应、★皮层反应、转录、翻译、★同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基因的概念、组织、器官、系统、★闰盘、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不完全消化系统、异养营养、腐生性营养、吞噬营养、★自动节律性、血型、体循环、肺循环、★开管式循环系统和闭管式循环系统、★外呼吸和内呼吸、双重呼吸、肾单位、★原肾管、后肾管、马氏管、前肾、中肾、后肾

淋巴循环: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淋巴液通过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胸导管和右淋巴管,注入左右颈静脉。

免疫细胞:

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在内的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指当细菌等微生物通过伤口进入体内时,机体有非特异性细胞和化学反应(炎症反应)来防御,这时对任何入侵的微生物都有反应,无特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细胞吞噬入侵的微生物;抗微生物的蛋白杀灭致病原;炎症反应;温度反应(升温刺激吞噬作用)。

或:

又叫做先天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包括第一道防线(物理障碍):

皮肤、口腔、鼻腔、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

吞噬作用、抗菌蛋白、炎症反应和温度反应。

★特异性免疫:

是指当入侵物进入体内之后,由于它们含有一种或几种特异性化学物质(蛋白质、大分子多糖、粘多糖等)引起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免疫反应。

抗原: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

抗体:

抗体是游离在血液、淋巴液等体液中的一类特殊的球蛋白。

具有结合抗原、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激活补体、分泌到粘膜表面及分泌液中以及穿过胎盘的功能。

免疫应答:

抗原进入肌体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抗原递呈),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物质,破坏抗原、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感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反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效应阶段(产生免疫物质、消除抗原),具有特异性、记忆性、放大性的特点。

细胞免疫:

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不产生游离的抗体。

只有胸腺依赖性抗原方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主要作用是1)抗细胞内寄生虫、微生物的感染;2)抗肿瘤;3)参与Ⅳ型变态反应。

体液免疫:

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均可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量在10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

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所以能引起体液免疫。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位于免疫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用于机体的自我识别。

编码主要组织相性抗原的基因群。

其中,MHC-Ⅰ引起移植排斥应答,在Tc细胞(胞毒T细胞)识别抗原及Tc细胞杀伤靶细胞中起作用。

★疫苗:

用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制成的抗原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包括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原菌的部分成分)、DNA疫苗。

★内分泌腺:

是指分泌物不经管道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分泌腺体。

包括:

松果腺、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胰腺和性腺(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等。

激素:

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生长、生活、生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有机分子,又称化学信使。

反射弧:

通常所有动物行为都是通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这样的顺序而引发的;这个动作通路,是一个机能单位,被称为反射弧。

★植物性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末稍神经系,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机能上独立的神经系统。

单一地或主要地由传出神经组成,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抑制支配的自主活动。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类。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类,其共同特点是都有神经节,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大多前后相连而成一交感神经链,位于脊髓附近;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则分散在靶器官附近。

自主神经系统是分布在内脏器官的周围神经系统。

其特点有:

1、不受意志控制2、每一脏器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套神经纤维,两者作用是相反的,一个是使器官的活动增强,另一个是使活动减弱。

其功能是调节体内内环境,如血压、心率、体温,使之保持稳定。

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

共同作用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具有对立相反的作用。

膜电位:

神经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一般是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当细胞膜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它是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的差别引起的。

在静息状态下,一般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高,而钠离子则相反。

静息电位:

当细胞膜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形成原因:

1)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有机磷酸化合物等有机大分子带有负电荷;2)细胞膜内外Na+-K+泵的作用。

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K+浓度。

动作电位: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由于兴奋部位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立即会发生一次短暂的电位变化。

此时膜内迅速由负电位转变为正电位(去极化)。

而这种电位变化沿膜向周围扩散,使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同样的电位波动,这种电位就称为动作电位。

“跳跃式”传导:

在有髓鞘的神经上,由于髓鞘具很高的阻抗,当在郎飞氏结处于兴奋时,局部电流不能从结间段传出,只能沿轴突内部流动,直至到达下一个未兴奋的郎飞氏结流出,然后再沿髓鞘外面回到原先兴奋的部位。

因此神经冲动的传导是“跳跃式”传导。

跳跃式的传导速度不仅比无髓鞘神经纤维快,而且所需能量也比无髓鞘神经纤维省(只有1/5000)。

突触:

神经细胞之间通过轴突、树突和胞体相联系,这种细胞之间形成的机能接点称为突触。

通常,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在突触前膜内有许多小泡,称为突触小泡,该小泡中有许多神经递质。

化学突触:

突触间隙为20-50nm,突触前后膜距离的较大,因此神经冲动不能以动作电位的方式直接通过,而要借助于特殊的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参与下才能通过。

神经递质:

是突触传递的重要物质:

施用于突触后膜时,能引起突触后细胞的生理效应,并与突触前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效应相同;突触前神经元活动时必定能释放出这种物质;它的作用必定会被具有阻断正常传递功能的阻断剂所阻断。

外周神经系统:

主要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

脑:

常见的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兴奋性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肾上腺素、ATP、神经肽、NO等。

抑制性递质:

r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膝跳反射:

膝跳反射是指在膝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膝盖下韧带),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

为单突触反射(腱反射),传入神经纤维直接与传出神经元的胞体联系。

冲动由位于股神经内的传出纤维传递至效应器股四头肌的运动终板;感受器是肌梭。

感受器:

接受外界和体内刺激的器官称为感受器。

依据刺激的来源与感受器的位置可将感受器分为:

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感受器;依据刺激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可将感受器分为物理和化学感受器。

本能:

先天性的定型行为,又称本能。

这类行为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基因控制,并非经后天学习得来的。

但是这种行为不是动物一生下来就能表现,必须等到动物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体内遗传基因按程序活化后,才能发生特定的有程序的本能行为。

先天性行为一般都是由特异的刺激决定,因此比较定型。

如:

蚂蚁作巢、蜜蜂采蜜、蜘蛛织网、鱼类洄游、鸟类迁徙等等。

印痕学习:

印痕学习也称印随学习,是在动物出生不久的一段很短时间内把一移动物体记忆为父母的学习行为。

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时间局限性,通常只发生于动物出生(或孵化)后头几天中;错过这一时间,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学习。

很多一出生就能四处活动的动物都能够产生印痕学习。

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父母的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联系学习:

把2个或2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而诱发同样的行为就是联系学习。

条件反射就是一种联系学习。

洞察学习:

很复杂的一种学习形式,是动物利用已存在于脑中的从其他性质的刺激所取得的经验来解决当前新问题的能力。

整个过程需要判断与推理。

无性生殖:

一切不涉及性别、没有配子参与、没有受精过程的生殖。

•分裂生殖:

二分裂:

眼虫(纵二分裂)、草履虫(横二分裂)、变形虫。

多分裂:

(裂体生殖、孢子生殖)疟原虫。

•出芽:

水螅、海葵。

•芽球:

海绵。

•再生:

涡虫、蚯蚓、海星。

有性生殖:

雌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接合生殖:

纤毛虫。

•配子生殖:

1、同配:

配子大小形态相同,都有纤毛,都能游泳,在形态上无法分辨雌雄。

2、异配:

2种配子除大小不同外,在形态上没有区别。

3、卵配:

精子和卵在大小和形态上均有区别。

•孤雌生殖:

动物卵子不经过受精过程,而单独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

幼体生殖:

动物在幼体阶段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如血吸虫(胞蚴)、童瘿蚊。

无性生殖:

一切不涉及性别、没有配子参与、没有受精过程的生殖。

1)分裂生殖:

#二分裂:

草履虫、变形虫#多分裂(裂体生殖、孢子生殖):

疟原虫;2)出芽:

水螅、海葵;3)芽球:

海绵;4)再生:

涡虫、蚯蚓、海星。

有性生殖:

雌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接合生殖:

纤毛虫;2)配子生殖;3)孤雌生殖;4)幼体生殖:

动物在幼体阶段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如血吸虫(胞蚴)、童瘿蚊。

配子生殖:

包括同配、异配、卵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