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8633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docx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语文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与妻书》《诗词六首》(《蒹葭》《关雎》)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3、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诵读诗词。

4、理解《诗经》所展现的内容主旨,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与妻书》一文的实虚词以及理解课文所表现的革命者的高尚情操。

2、诵读诗词,理解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词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

想象、揣摩。

今义:

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二、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尽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三、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

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

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

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

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四、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

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

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

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诗词六首》讲解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个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二、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三、《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

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

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

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四、《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

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

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

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

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

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

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五、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关雎》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

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

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六、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

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采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未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

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9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画横线,并在括号内改正。

绝处缝生()热忠名利()凶神恶杀()

走头无路()一愁莫展()德高望众()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荆州(jīng)涿郡(zhuō)淫秽(sùi)惶恐(huáng)

B、裘葛(gě)关雎(jū)恣睢(shuī)颧骨(quán)

C、洗濯(zhuó)皲裂(pí)挑衅(pàn)狡黠(xiá)

D、蕴藉(jiè)泠泠(líng)笨拙(zhuō)柔和(róu)

3.下列文段摘自一位中学生的习作,其中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有人会因为挫折而激起旺盛的斗志,最终成就一番理想;也有人会因为一次挫折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沦为一个毫无作为一事无成的庸人。

勇敢的人往往能直面挫折,把它当作前进的垫脚石;而那些长期在安逸生活中养成了懦弱性格的人则总是害怕挫折,把挫折看成可怕的陷阱,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

但是,只要他们能学会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并磨炼出坚忍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选出应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只填序号)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黄河流千古,流出了,流出了,流出了。

A、黄皮肤人的群落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5.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拟定一条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字)

10月18日,有关部门公布了北航广西招生事件处理结果。

主要当事人庞宏冰受到留党察看2年、行政开除、留用察看1年的处分,另两名主要当事人也受到处分。

学校相关责任人受到行政处分。

处理结果中称:

广西招生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违规收费事件,庞宏冰等人自作主张,擅自收取增招生和定向生的赞助费,严重违背了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要求。

答:

6.目前,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

手机短信的特点是简明、得体,好的手机短信还要富有文采。

请以“风”“帆”“船”三物为喻体,给你的朋友发一条祝贺生日的手机短信。

或以“喜迎北京奥运”为内容,用排比的句式,拟一则手机短信。

(60字以内)

答:

7.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闻其贤而辟之

(2)互相轩邈

(3)腰白玉之环(4)深院锁清秋

8.古诗文默写。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了“溯洄从之”之险的诗句有:

“”“”“”。

(4)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     。

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近衰老的现实抛却脑后。

9.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

《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

下联: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层次井然。

写水是按    顺序写的。

乙文则是按    顺序来写的。

11.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12.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

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是什么?

分别用原文语句回答。

13.把乙文中划线一句补全,并翻译。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两文介绍的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两个地方?

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

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

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

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

”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

”爷爷说。

“怎么不行?

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

”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

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

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

我捂着脸大叫。

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

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

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

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

这一下好不轻呢!

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

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

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

”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

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

“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

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

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

它要拼命的。

”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

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

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

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

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

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

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

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5.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

_______________→“我”捅了马蜂窝→________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17.“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

18.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19.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0.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______________、妹妹_________和马蜂______________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萤火虫

尹衍国

①“萤火虫,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

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盏盏小灯笼……”

②关于萤火虫,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

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

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③萤火虫的一生要变四个模样。

萤火虫妈妈喜欢在潮湿腐烂的草丛中产卵,它的卵小得很,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见。

卵孵化出幼虫后,生活几天就变成蛹。

最后由蛹变成萤火虫。

萤火虫的幼虫个儿很小,但胆量很大,敢与蜗牛较量,直至把蜗牛吃掉。

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

你看,当幼虫找到蜗牛以后,先用它那针头一样的嘴巴在蜗牛身上敲几下,这是干什么呢?

原来这是给蜗牛打麻醉针。

连打几下以后,蜗牛就迷迷糊糊地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最后终于瘫痪了。

这时候,幼虫又狠狠地给蜗牛注射消化液。

蜗牛皮内的肉开始化成了稀稀的鲜美的肉汁。

这时幼虫便呼唤它的同伴们,兴高采烈地围在蜗牛四周,一齐把针管般的嘴巴插进蜗牛的皮内,津津有味地吸起来。

幼虫们吸足了,蜗牛也就完了。

它们帮农民除了害,立了功,是农作物的好朋友。

④幼虫长到成虫以后,开始在夜空中飞舞,一边飞舞一边发出短暂的闪光。

萤火虫闪光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是在招引异性。

那雄萤火虫在地面上空飞舞时发出闪光,意思是在寻问:

“萤姑娘,你在哪里?

”附近草地上的雌萤火虫也发出闪光,那是回答的信号,意思是说:

“萤小伙,我在这里。

”雄萤火虫得到信号以后,便向雌萤火虫飞去,直到甜蜜地相会为止。

⑤萤火虫那美丽的闪光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科学家们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个发光器。

这发光器由发光层、反射层和透明表皮三个部分组成。

发出的光是由呼吸时使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

萤火虫发出的光是冷光,它不会产生热。

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矿灯,用在矿井里。

因为矿井里有瓦斯,达到一定浓度,遇到一定热量就会爆炸,这种灯不发热,所以使用安全。

科学家们还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制成生物探测器,把它发射到其它星球表面,去探测那里是否有生命存在。

⑥你瞧,小小的萤火虫,趣闻还真不少呢!

25.请根据文章内容。

概括萤火虫的发育过程和萤火虫的有关特性。

(1)萤火虫的发育过程:

(2)萤火虫的有关特性:

26.第③段“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中的“法宝”具体指什么?

答:

27.用一句话概括第⑤段说明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

28.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

试举例分析。

29.大千世界,日月星辰、草木鱼虫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

请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