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8520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docx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

幼儿园游戏

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对话

主持人:

学前儿童在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怎样开展的?

有哪些形式?

园长A:

我园主要结合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游戏。

每天下午都有,并把与儿童的语言、情感、社会性发展相关的内容融入游戏中,地点也不仅限于教室,像走廊等地都充分利用起来,扩大了儿童的活动空间。

园长B:

我园主要是将游戏与本班课程结合起来。

例如,我班这学期开展“绿色文化·健康生活”的主题课程,角色游戏就可以与此主题结合起来,由教师、家长和儿童共同设计服装,然后利用这些服装道具进行角色游戏等。

园长C:

我园对各项游戏的开展都建立了活动记录,以了解每位儿童参与游戏的情绪与行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每年还会借助各种节日活动,打破班级界限,为全园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互动机会,如开展全园性的“大型超市”游戏,提高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园长D:

我园比较注重人性化管理,游戏开展相对来说比较自由。

曾经开展过的全园互动活动、感统训练、蒙氏活动都渗透了游戏的成份。

主持人:

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如何?

园长B:

教师要做儿童游戏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首先就要成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

教师只有先去观察了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去支持、什么时候去引导、什么时候去干预。

同时,教师应少干预,多观察,能引导儿童去讨论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探索解决办法。

园长C:

我们主要加强了对游戏的研究,例如周一研究结构游戏,周二研究表演游戏等。

对每天计划好的游戏,老师都会给予重点指,并不限制孩子玩。

园长A:

由于我园游戏是按区域进行的,老师的注意力很难顾及到每组儿童的游戏,所以老师在每天的游戏指导方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今天主要指导“理发店”游戏,明天则把重点放在“医院”游戏上。

[分析]上述资料是幼儿园园长和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有关游戏开展的对话摘录。

从记录中可以看到,四个幼儿园都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形式,但做法各不相同。

或者将游戏与区域活动结合,或者同班级的课程结合,有的建立了游戏实施的管理制度,总结了一些开展游戏需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还注意开展相关研究。

这说明,游戏已成为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须臾不离的活动内容。

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技巧,诸如,游戏的含义是什么?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何意义?

游戏有哪些类型?

游戏和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

幼儿园游戏指导有哪些策略等等。

本章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学习目标

了解: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游戏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理解:

游戏的含义、分类。

分析:

各种游戏的指导策略。

第一节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含义与特征

(一)游戏的含义

关于游戏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将游戏理解为一种儿童追求快乐的行为,是儿童自愿参加、以娱乐为主要目的,通过模仿和假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伴有快乐情绪体验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有人类就有游戏。

原始人群通过扔石头、投掷带尖的棍子等形式而展开的休闲娱乐,可算是游戏的最早雏形。

在参与游戏的主体中,儿童始终是乐于参与游戏的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学前期是独特的游戏期。

随着社会发展,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

生活在各个地域的不同民族出现了不同的游戏,游戏也逐步从休闲娱乐走入了教育、文化等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对象。

在学前教育领域,游戏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

资料卡片:

六种解释游戏产生原因的传统游戏理论

剩余精力说:

德国思想家席勒(Schiller)认为动物在生活需要之外还有剩余精力,游戏就是动物所剩余精力的活动,在乎从游戏得到快乐。

英国思想家斯宾塞(Spencer)认为,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的发泄就产生游戏。

松弛说:

德国拉察鲁斯(M·Lazarus)、裴茄克(Patrick)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儿童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生活预备说:

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K·Gross)认为,游戏是本能的动作,高等动物生活条件复杂,幼小时必须要有训练才能适合生活的需要,游戏就是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

生长说:

美国阿普利登(Appleton)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

美国奇尔摩(Gilmore)认为游戏是练习生长的内驱力。

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霍尔(G·S·Hall)认为游戏是由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需的本能动作,为当代的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成熟说:

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F·Buytendijk)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二)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非功利性

相对于劳动而言,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的目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儿童参与游戏活动既不是为了学习某类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更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而游戏的教育意义则内隐于整个游戏过程,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且享受快乐,但并不需要明确所进行游戏的具体目的。

此外,教师在游戏评价环节也应防止引导儿童为了迎合教师的标准而导致游戏走向形式主义。

2.自主性

游戏是儿童自发的行为,即儿童从事游戏活动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而非外在命令强迫。

该特点不仅体现在游戏开始的动机方面,而且贯穿游戏的全过程,体现为:

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游戏的伙伴和情节、游戏的时间(包括游戏的开始与结束)和环境等。

3.愉悦性

游戏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愉悦的感受,这是游戏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游戏者通常运用“好玩”“快活”“有趣”“放松”等趋于给有机体带来正面体验的词汇来评价游戏活动,没有愉悦性也就不成其为游戏。

所谓“寓教于戏”,实际则为“寓教于乐”。

而儿童只有在真正自主、能进行自我实现的游戏中才能获得愉快和满足。

4.虚构性

游戏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为基础并且加入想象的一种假象性活动。

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儿童游戏所能够反映的是幼儿眼中的生活,是对儿童已有经验的体现,具有假象性、非正式性。

游戏情节的发展、活动方式的选择以及游戏操作材料替代物的使用等方面均需借助想象来进行。

5.有序性

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这是由游戏所模仿的社会现实的特征所决定的。

因此,游戏中的儿童并非毫无限制,他们要受被模仿的某种行为所固有的规则的限制,在看似忙乱的活动中,遵守着一定的规则,体现出一定的秩序,具有有序性。

游戏的特点要求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时,要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和实施,务必使所组织的游戏合乎游戏的特质,真正吸引学前儿童主动参与,追悼限度地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游戏的功能

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的需要,它不仅给学前儿童带来了快乐,而且对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学前儿童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

学前儿童的活动性游戏中基本上都有奔跑、钻爬、跳跃、攀登等动作,即使一些非活动性游戏,也包含了一定的生理活动以及机体动作,如呼吸运用、手的运用、精细肌肉的运动等。

学前儿童积极参加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其身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得到锻炼,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2.促进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而各种游戏既有运动量大的活动,也有运动量小的活动;既有全身动作,也有局部动作。

游戏活动给儿童提供了身体锻炼的机会,保证了儿童生长中对运动量的需求,运动能力在游戏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有利于解决学前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

学前儿童在生活中都很渴望像成人一样能独立地参加社会活动,而自身能力和经验的局限使得他们没有办法独立参加社会实践。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游戏。

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角色,比如,扮演“老师”、“司机”、“爸爸”、“妈妈”等角色,尽情地玩“上学”、“开车”、“过家家”等游戏,以自己的方式满足参与成人式生活的需求。

2.有利于学前儿童宣泄紧张和负面情绪。

游戏是缓解学前儿童紧张情绪的有效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是自由和自主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当胜利者和强者的愿望,找到心理的平衡点。

有的孩子在玩积木时,会不断地将搭好的积木一下推倒;有的孩子在玩娃娃家时会打布娃娃的屁股;有的孩子在玩医院游戏时喜欢给布娃娃打针等等。

这些游戏都是学前儿童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3.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诊断的一种有效途径

游戏不仅可以反映出学前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知,而且还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

因此,游戏能够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儿童的情绪状态——喜、怒、哀、乐等提供线索。

在游戏中发现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1.游戏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通道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操作各种材料或玩具,从而去接触、探索新事物,了解物体的性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他们在游戏中用“行动”思考,靠“感官”来学习的,游戏成为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途径。

2.游戏给学前儿童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

学前儿童可以从游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粗浅知识。

在玩水游戏中,学前儿童感知水的流动、透明无味、具有浮力等特性,并获得有关容积的经验;在堆积木的过程中,学会平衡、等量、大小等概念。

游戏活动所提供的这些经验,使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及自己控制环境的能力获得了比较广阔和精确的认知,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游戏是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游戏是儿童以虚构、想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的活动,参与游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比如,在“玩雪花片”的游戏时,可以儿童可以它想象成“手枪”、“眼镜”、“大炮”等各种形象,实实在在的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4.游戏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途径

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使他们产生了言语交流的迫切需要。

在游戏中,他们商量游戏玩法,确定游戏规则,并用语言协调彼此之间的玩伴关系,解决游戏中的纷争,这一切都能有效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四)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为儿学前童提供交往机会

儿童的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模仿并参与社会交往的平台。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认识和区分自己与同伴,并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加快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2.有助于克服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

在游戏情景中,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联系,从中明白了“我”和“你”的区别,在游戏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观念。

3.培养学前儿童的合群行为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学前儿童在参加集体游戏时,必须学会相互宽容和谦让,尝试、学习和他人合作,并遵守游戏的规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因此,参与游戏,就能培养学前儿童的合群行为、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4.密切亲子关系并培养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交往技能

在家长的参与游戏中,学前儿童同父母一起游戏,有助于加强了亲子联系,密切亲子关系。

而良好的亲子依恋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以积极的态度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和行动,积极地与人交往,在交往中逐步体验、学习各种社交技巧,学习如何与人分享,与人合作,涵养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资料卡片:

游戏与儿童扩散性思维关系的实验

Dansky&Silverman在1973年,首次就游戏对幼儿扩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他们将4-5岁的幼儿分成三组,即游戏条件组、模仿条件组和绘画条件组(中立条件组)。

在对三组被试进行10分钟的实验处理之后,实验者对三组被试就日常生活用品的用途进行了测试。

结果发现,不论是在标准用途的反应方面,还是在非标准用途的反应方面,游戏条件组被试的得分都明显高于模仿条件组和绘画条件组。

二年之后,Dansky&Silverman(1975年)又就游戏对幼儿扩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发展的一般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游戏条件组的被试对未玩过的物品的用途的反应,也明显好于其它条件组(模仿条件组和课题条件组)。

由此,他们得出结论:

与这些物品是否在游戏中玩过无关,游戏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三、游戏的构成要素

游戏的构成要素是指儿童游戏本身具有的各个组成部分。

分析这些要素,有利于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一)游戏的主体

儿童是游戏的主体,在托幼机构中,游戏的主体是学前儿童。

儿童与游戏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儿童自身的素质,比如儿童的经验、能力、兴趣等因素会影响到学前儿童实际的游戏活动,制约着儿童游戏的内容和水平。

以游戏能力为例,一个儿童的观察力、操作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强的话,他会善于协商组织集体游戏,积极与同伴沟通交流,大胆创造新的游戏情节和玩法,并会合理而有效地操作各种材料。

游戏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儿童的整体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的游戏水平。

总之,游戏的第一要素是游戏主体,不管简单还是复杂的游戏,都是儿童主体独立或协作完成的。

没有主体的自主、自愿,就没有游戏。

(二)游戏的主题

游戏的主题是指游戏所反映的对象。

儿童游戏中的主题是千变万化的,他们在游戏中可能因为场地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主题,可能因为目标的不同而改变主题,还可能受他人影响而改变主题,但核心的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主题。

教师在指导游戏时,既要帮助儿童学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主题,同时也允许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改变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的确定有利于儿童顺利的组织游戏,能较好保证游戏目的的实现。

在选择游戏主题时应鼓励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或根据现有材料选择确定,也可以由老师提出参考主题,但不能强迫儿童玩某种游戏,以保证游戏主体的主动性。

(三)游戏的过程

游戏的过程是游戏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主要包括游戏的目标、游戏的玩法、游戏的情节和规则等。

游戏的过程决定着游戏中儿童行为发展的多样性,决定着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的关系。

儿童都会通过语言把这些过程表现出来,并反映在实际的游戏中。

(四)游戏的材料和场地

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游戏的主体,也离不开游戏的载体——材料和场地。

儿童会根据游戏的材料和场地等因素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材料可以是天然的、身边的物品,也可以是专门制作的玩具;场地可以有专门设置的区域如活动室内的区角,也可以有时内外只有空间。

材料及场地的准备和选用,要根据游戏的主题来决定。

儿童是材料使用的天才,他们会充分发挥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功能。

所以,教育者应为儿童的游戏提供各种各样的成品或半成品材料,并提供宽敞而安全的空间,充分发挥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游戏的规则

游戏有自身的规则。

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起着组织、指导和约束儿童行为的作用。

游戏规则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一种是儿童在游戏过程前协商形成的规则。

因游戏种类的不同,所以游戏规则的作用也就有所差异。

四、幼儿园游戏的类型

我国为了便于幼儿园运用和指导,根据游戏的特征和教育作用,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两大类。

(一)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在创造性游戏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开展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

创造性游戏包括以下三类: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又称想象性游戏、模仿性游戏、假扮游戏,是指学前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体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

该游戏的关键点是确定游戏的主题,所以又可称主题角色游戏。

比如,玩“娃娃家”、“医院”、“开餐厅”等游戏都属于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因此,角色游戏具有表征性;角色游戏的支柱是儿童的想象活动,所以,角色游戏具有创造性。

角色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是学前儿童利用积木、粘土等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或构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或现象的活动。

如在积木游戏,玩沙、玩水、玩雪等游戏。

结构游戏具有创造性、操作性和造型等显著特点。

3.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又称戏剧游戏,是儿童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表演游戏具有表演性、自娱性、自创性等特点。

儿童的表演游戏将想象、创造融为一体,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锻炼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儿童合作观念的发展和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又称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制的用于教学的游戏。

规则型和竞赛性是其显著特点。

规则游戏包括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规则”是其核心。

如果说创造性游戏是儿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自发性活动,那么,规则游戏就是由教师依据教育目标编制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游戏教育活动。

因此,规则游戏与幼儿园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往往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因而,规则游戏更多地包含着儿童的学习活动,认识成分占主导地位。

我国幼儿园中一般将规则游戏分为三种即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1.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一般是指根据音乐教育的任务而设计和编制的规则游戏。

学前儿童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完成各种游戏动作。

它以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

2.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又称运动性游戏,是为发展学前儿童基本动作和运动能力为主要目的而设计的规则性游戏,具有较强的规则性、竞赛性。

在游戏中,儿童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都可以得到锻炼。

体育游戏有角色、情节和竞赛的规则,因此对儿童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对儿童体力的增强,智力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培养,对儿童进取心和规则意识的培养等都有积极作用。

3.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为发展学前儿童智力而设计的规则游戏。

这种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展,帮助儿童在自愿、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经验、增长知识,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教学活动、区角活动都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与途径,它们的共同点是为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促进儿童发展,但游戏与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之间也存在差别。

就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游戏的关系而言:

首先,教学活动和游戏的目的有一定差异。

幼儿园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与指导,更关注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等方面的情感、态度、经验、知识、能力的增长;而游戏更看重活动的过程,更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自主、自愿、愉悦的参与、体验,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

其次,二者也有联系。

幼儿园教学活动常常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即所谓教学游戏化,借助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经验、获得知识。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也帮助完成教学的任务。

从幼儿园游戏和区角活动的关系看,区角活动是学前儿童在规划的区域内,利用投放的材料自主建构知识、获得经验的活动,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活动。

就这一点而言,区角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别。

但是,学前儿童在区角活动中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能够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儿童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区角。

从这一点来说,区角活动又有游戏的特质,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的结构是指游戏内部包含的组成要素,其结构包括以下几项:

1.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多个假想的、且自认为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角色扮演常常是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选择的,比如,生活中很羡慕警察,于是在游戏中就扮演警察;生活中很害怕医生,游戏中就扮演医生,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为自己创立新地位。

儿童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很大作用。

2.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材料和物品的假想,游戏过程中会出现以物代物、以物代人、以人代物,人和物无固定表征的特点。

比如,儿童会把纸条当“面条”,把树叶当“菜叶”等。

由于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所以,他们对同一物品会有不同的假想,要想保证游戏的流畅、顺利开展,就必须借助语言提示,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帮助同伴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前儿童对物品的假想可以一物多用,他们常常根据环境和游戏情节需要,变换材料的用法,比如,一会儿拿小椅子当快马,一会儿又拿它当汽车。

对材料用法的交替变换,正是儿童创造想象的表现。

3.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除了要对物品进行假想外,也要对游戏动作和情节进行假想。

他们一般通过对玩具等材料的操作来实现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在对材料的操作中,游戏情节随之产生。

比如,用玩具吹风给客人吹头发,用玩具化妆品给客人化妆等。

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向他们对角色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象。

比如,用玩具吹风给客人吹头发,用玩具化妆品给客人化妆等。

4.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虽然有很大的表演性,但在游戏过程中也必须遵守内在的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角色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规则是不一样的。

规则游戏的规则具有随意性,既可以预设,也可以在游戏中生成。

而角色游戏的规则是内在的,要受角色的制约,在角色扮演中必须按照社会角色的规范来游戏,不可以随意改动。

儿童在角色游戏中都会尽可能地按照生活中观察到的真实情况进行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指导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和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即教师的指导应保证儿童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教师应从整体观念出发,统一安排每个月的教学、游戏及其他活动,合理分配各类游戏的时间。

由于角色游戏所需时间较长,所以最好安排在早晨或下午,保证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

2.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基础和源泉。

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通过参观、观察、欣赏图片、看图书、看电影等方式,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生活,开阔儿童眼界;同时,还可以给家长的教育工作做指导,协助家长安排好幼儿的家庭生活,根据幼儿园的活动计划帮助幼儿了解相应的社会生活,比如,周末带孩子郊游或逛街,从而丰富和加深幼儿对购物和逛街生活的印象。

3.做好场地、设备、玩具等的准备和投放

场地、设备和玩具等是角色游戏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在给学前儿童提供这些物质条件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第一,每个年龄班一般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固定的游戏场地和设备。

比如,活动室里的“娃娃家”等区角,投放有布娃娃、婴儿床、玩具、餐具等相对稳定的材料,幼儿看到这些材料,就会产生过家家游戏的愿望。

第二,游戏的玩具、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尽量满足每位学前儿童不同的游戏愿望。

同时,游戏所需的玩具、设备及游戏材料,除少数材料需要形象逼真外,多数材料应具有可塑性,特别是针对中大班幼儿,教师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或废旧材料,给学前儿童的想象和动手制作留下空间。

第三,游戏的玩具和材料应随时更换或增减,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

同时,玩具和材料应放在儿童便于自由取放的地方,并养成儿童使用后放回原处的习惯。

4.以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性为原则

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要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教师是游戏的指导者而不是指挥者,是游戏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