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8430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整理表格版

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土地、经济政策

商周

出现了青铜农具(珍贵)

木石农具(重要工具、粗苯)

青铜铸造繁荣

出现铁器

(商)原始瓷器

(商)有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商)善于经商

(“商人”由来)

官府控制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集体劳作

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春秋战国

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

垄作法

(战国)都江堰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民间手工业发展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商鞅)法律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遭到破坏

(秦··商鞅)提出重农抑商

两汉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一人)

犁壁、耧车

(汉后)铁力牛耕称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代田法

(汉)曹渠、白渠、龙首渠

(两汉)一年一熟

(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两汉)高炉炼铁、炒钢

(东汉·杜诗)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成熟的青瓷

(西汉)长安织室规模大

(秦汉)重农抑商

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初年·汉武帝)加重征税

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三国

(曹魏)翻车(灌溉)

南北朝

(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民间手工业受摧残

(北朝)成熟的白瓷

(南北朝)灌钢法

隋唐

(江东地区)曲辕犁(调节犁耕深浅)

(唐)筒车

大运河

丝织技术高、吸收波斯织法、图案风格

(唐)南青背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秘瓷

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海外

民间手工业恢复发展

(前)初步发展、受限制

(时)都市商业发展、柜坊、飞钱、邸店

农村集市贸易”草市“(最早出现于六朝时代)

长安东、西二市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司

(北魏~唐朝前期)均田制

两宋

(宋后)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一年二熟

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五大民窑(定、汝、哥、官、钧)

丝织品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

(两宋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商业空前繁荣

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称为重要财源

市坊界限打破

城郊、乡村”草市“普遍

四大商业名镇:

佛山、汉口、景德、朱仙镇

不收官府直接控制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交通发达

元大都称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明清

风力水车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清)粉彩

瓷都:

江西景德镇

丝织业中心:

苏、杭、南京

(明中叶后)民营超官营占主导花楼机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城镇工商业繁荣

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徽商(新安)晋商(山右)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对民营加征商税

抑制海外贸易

实行专卖制度

只开广州对外通商’十三行”

近代中国经济

19C60~90年代

洋务运动

军用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湖北枪炮局(张之洞)

民用工业: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张之洞:

汉阳铁厂、湖北机器织布局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直接)

c.“实业救国”的推动。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现代中国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3~1957

一五计划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1953~1956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1978~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四川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

管理体制、分配方式不改:

土地所有制(公有制)

198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改: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开始

经济特区(突破口)

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

1984

沿海港口城市

14个江苏:

连云港、南通

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1988开始

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

连云港、南通、昆山、南京、苏州工业园区

1990

开发开放浦东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初

邓小平南方谈话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10

中共十四大

①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993.11

十四届三中全会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9

中共十五大

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布衣(自产)

满汉美食,粗食

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装

(通商口岸、大城市)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外国使领馆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20C三四十年代

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

29C五十年代

布拉吉,花布衣

凭票供应

文化大革命

军装,朴素蓝(黑灰绿)

改革开放后

五彩缤纷

1987“菜篮子工程”

轮船(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

1866年,洋务派创办福州船政局、马尾造船厂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水运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运业的近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铁路建设

淞沪铁路(中国最早)、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收回利权运动)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机车制造

1882年“0”号机车投入唐胥铁路运行,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取代进口机车。

1958年,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

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开始在广深铁路上奔驰。

2003年,上海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有轨电车、汽车

20世纪初,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出现汽车和有轨电车

公共汽车:

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出现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飞机、民航业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标志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班和航线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讯

邮政通信

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为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信事业

电报

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

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

传入: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营业所继续增加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传媒

大众报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1833年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革命派创办《国民报》、《汉声》等

20世纪前后,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创办《中央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电影

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中国第一部无声京剧电影:

1905年《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歌女红牡丹》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电视

问世:

20世纪30年代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到1978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互联网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1.23亿 

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世界经济

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殖民扩张

时间

战争

背景

结果

1588

英西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7C中期

三次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

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18C中期

英法七年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世界市场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15C末16C初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进一步拓展

16~18C

西欧国家早起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C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C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0C90年代以来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标志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主要特点

科学与技术未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生产力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

能源

电、石油

新兴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采煤业、纺织业、冶金业等

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

经济结构

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 (轻工业)

重工业得到发展

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垄断大企业 组织

主要经济侵略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发明者

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

发明创造者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工程师

成果

多数是生产经验的总结,

属于经验型

多数是科研产物,

属于科研型且量多质高

开展的国家

起先只限于英国,逐渐发展到其他国家。

“一枝独秀”

一开始就在几个国家齐头并进,形成多元化。

“全面开花”

产业部门

始于棉纺织业,后来在主要轻工业部门展开

以重工业和电力业为主要领域,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作用

影响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矛盾激化。

美国经济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开始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20C50~70年代

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福利国家”日益完备

盛行主张国家干预

20C70年代初

滞涨现象、混合经济

国家过度干预

20C80年代后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20C90年代

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

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

苏联经济

1919~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4

新经济政策

1925~1953

斯大林模式

1928~1932、1932~1937

两个五年计划

1953~1964

赫鲁晓夫改革

1964~1985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政策类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外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内有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内忧外患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内战再加上自然灾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不满,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目的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决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后来几乎是无偿给国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乘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可以销售,也可以兑换工业品。

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监督。

涉及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其余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

实行商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

劳动报酬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影响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则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使苏维埃政权摆脱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并且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类别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和目的

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斯大

林体制弊端未除

经济全面滑坡,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农业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

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种植玉米运动;

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结果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

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经济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局限性

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赫鲁晓夫的继续,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改革仍没突破旧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执政后期趋于保守;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失误,政治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西方和平演变

相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1921苏俄新经济政策

1933罗斯福新政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特点

国家以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方法发展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即以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乱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局

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困扰,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出现经济腾飞

认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