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各会议及著作汇总情况资料.docx
《毛概各会议及著作汇总情况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各会议及著作汇总情况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各会议及著作汇总情况资料
著作名称
发表年份
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关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
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2、关于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⑵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⑶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⑷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⑸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和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调查同样没有发言”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口号。
2、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3、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并首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
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
1、指出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是:
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年
科学的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的革命;2、敌人强大;3、人民军队弱小;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1、4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战胜敌人;2、3这两个特点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实践论》
1937年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⑴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矛盾论》
1937年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年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1938年
主要内容有: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
2、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
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精辟的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权等问题,指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3、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其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法统一的观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辨证统一的观点。
《论政策》
1940年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1、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
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整顿党的作风》
1942年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反对党八股》
1943年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943年
1、明确提出:
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论联合政府》
1945年
1、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2、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进一步阐述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派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全面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的施政纲领。
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把“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当做“我们的一般纲领”;而把“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做“我们的具体纲领”。
这是根据当时形势来制定的。
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4、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⑴理论联系实际;⑵密切联系群众;⑶批评和自我批评。
5、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6、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的标准。
毛泽东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
7、在报告中提到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⑵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⑶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⑴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⑵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其中“人民大众”就是指革命动力。
2、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3、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
5、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历史任务。
6、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7、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恢复和发展生产)和主要途径。
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4、毛泽东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阐述了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
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1950年
规定了实现对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其中三个条件是:
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不要四面出击》
1950年
1、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2、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党对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步骤,十分注意团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推翻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3、会议着重批评了那种可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
该文也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关于政策和策略的一篇重要的文献。
《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精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
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⑵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⑷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⑸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⑺党和非党的关系;⑻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⑼是非关系;⑽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辨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3、辨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4、另外报告中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和民主党派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和”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总原则)的重要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主要是三点:
⑴矛盾普遍存在;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性质,运动特点,解决方法途径方面有着本质不同。
2、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3、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在文中对国家、个人、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会议
名称
时间
会议主要内容
八七会议
1927年
1、毛泽东提出: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会议撤消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路线的统治;
3、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当的主要任务。
古田会议
1929年
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有效地纠正了由于红四军党内组织基础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份所构成,由于红军尚在幼年时期,当的领导机关缺乏一致的坚决斗争,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错误倾向。
领导干部之间消除了隔阂,统一了认识;全军上下增强了团结,军队中呈现出一派崭新的精神面貌。
中共六届
四中全会
1931年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重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
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2、在革命形式上:
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3、在革命道路上: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4、在军事方面:
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瓦窑堡会议
1935年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彻底地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遵义会议
1935年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2、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了成熟。
榜罗镇会议
1935年
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地问题,确定了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党中央把陕北作为抗日的前进阵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共六届
六中全会
1938年
1、主要是总结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战的胜利。
2、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各界
宪政促进会
1940年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宪政》,指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中国需要民主政治。
国民参政会
1944年
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正式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中共中央
政治局会议
1948年
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
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1949年
1、毛泽东详尽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2、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提出:
⑴两个转折: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⑵两个务必是: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中共七届
三中全会
1950年
1、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所必须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战略策略方针。
2、毛泽东向全会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
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3、报告中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
4、毛泽东在会上还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提出: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
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
”“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不反对我们。
”
一届人大
1954年
1、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
中共七届
六中全会
1955年
初步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知识分子
会议
1956年
周恩来表述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
中国八大
二次会议
1958年
1、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召开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争取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
中共八届
九中全会
1961年
1、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会议认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是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因此,要求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
3、会议确定1961年经济工作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要求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支援农业。
三届人大
一次会议
1964年
1、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
2、正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1978年
1、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发展的决定;
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5、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6、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中共中央
召开的理论
工作务虚会
1979年
1、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理论宣传战线的基本教训,把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原则问题讨论清楚,统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来,以及研究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之后理论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
2、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首先概括了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的成绩,同时也指出经济上存在的困难和一些干部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
他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思项基本原则。
搞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国情有两个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
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中央认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四项基本原则是: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条论证了重新提出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并强调指出,每个党员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
4、他还论述了民主问题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重申努力发扬民主,是党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坚定不移的目标。
中共十一届
六中全会
1981年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重新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
1、大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大会认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大会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