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docx
《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
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
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1
一.部门内部建设:
新闻编辑部是一个聚集着技术、头脑、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部门。
也是学生会的一个宣传窗口。
同时,新闻编辑部是一个能对文学、设计、摄影、电脑各方面兴趣和才能的同学充分施展实力的平台。
所以,作为部长,首要任务是带领部门干事一起学习各方面技术性比较强的技能,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干事之间的感情。
自始至终抱着“团结,团结,再团结”的心态来完善我们部门。
对此我们部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开学初在团学的组织下,进行了部门招干活动,经过两轮的面试,从103名面试者中录取了25精英,为团学吸收新鲜血液,调整部内成员。
最后本部门共招收25名新干事。
2.定期召开部门例会,对干事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并按时做好工作的总结与计划,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予以解决。
3.学年中期,在教学楼前进行了一场素质拓展活动。
这次的干事培训,很大程度上的增进了部门干事以及干事与干部之间的感情。
也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在干部的组织下,与学习部联谊,进行了一次爬山活动。
在干事的组织下,我们本部门进行一次部门聚餐。
5.学年后期,对干事们进行了一些关于参加竞选下一届干部的宣传。
并开展一系列竞选的演讲培训、和做人处事等教导。
将部门内部主要工作让干事们独立完成并逐渐接手。
每一个活动,每一次的培训,我们都很用心的去策划,形式虽然很简单也不庞大,但干事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在我们和干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新闻编辑部逐渐成熟,逐渐强大。
二.常规性的工作开展:
新闻编辑部的主要职能是宣传和报道学院、院团律和学生会等工作,对学院的活动和动态作相关的报道。
因为新闻编辑部是这一届刚成立的新部门,所以有很多工作以前并没有接触过。
我们在实践中吸取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效率上的提高以及团队的合作性。
具体工作开展如下:
(一)从迎新工作开始,我们紧跟团学各部门开展的所有工作,并为其拍摄、宣传、写新闻稿。
(二)sic的学院网页新闻进行编辑上传,通过学校强大有力的网络平台为学院每次活动营造轰动的广告效应,深入了解团学工作,推动团学工作的新局面,以崭新的工作面貌为团学服务。
(三)负责编辑学院院报先锋周报的出版,为学院院报工作付出自己微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学院工作。
(四)学院素质拓展网上负责新闻发布,为学院提供最新最快的动态新闻。
(五)广播台、校传媒中心稿件的发送,协助他们编辑校刊。
(六)“活力团支部”博客大赛,为倡导健康校园网络文化,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生活,激活并进基层团支部的青春活力。
对每个班级开展了博客大赛,并对其内容进行评比。
(七)“首届春节摄影展”,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了让深职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目睹最民俗、最地道的民间过年时的盛况,用最真实的照片反映出来,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丰富课外知识,上一堂生动的民俗文化课。
并宣扬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悟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新闻编辑部的工作,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是机电学院与各学院传递信息的桥梁,我们是机电学院学生会与各学院学生会沟通的桥梁。
我们是机电学院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回想一年来学生会的工作,我们取得过优秀的成绩,这些成果离不开新闻编辑部每个干事的辛勤付出;同时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同心协力解决困难。
我们一步步成长的脚步依然清晰可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新闻编辑部,在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
希望,下一届的干部可以继续以这样的积极的心态主动的工作,让新闻编辑部“飞”的更高。
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2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新闻专业,说的明白点就是写*的专业,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就成为了记者,因为去别的工作岗位上不是很合适,专业也不对口。
为了以后的工作,我必须要出去实习,因为现在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社会难题。
为了毕业后我至于毕业就失业,我必须要及早打算。
在学校里就把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提高到可以直接工作的水平。
我决定在暑假里出去实习,地方我已经找好了,是一家不错的报社。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__晚报》热线部,进行为期三周的专业实习。
在这宝贵的三周时间里,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
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天到报社时,我心里七上八下的,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完全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负责带我的小彦老师给我介绍了部门的大体情况,采访的具体流程以及新闻记者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
第一天,老师没有带我采访,而是让我在阅览室阅读报纸。
说实话,以前看报纸往往只是看个热闹,根本没有意识去观察新闻的思路和写法。
从第二天起,我就跟着老师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采访。
一旦接到新闻线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立刻奔赴现场。
用老师的话讲,记者就是一台不分昼夜时刻待命的机器。
我所在热线部的主要采访任务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
在这__多天里,我随老师深入北京大街小巷,跑遍了大半个__城。
无论风吹日晒,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的脚印。
我是一个比较娇气的女孩,平时出门打伞,下雨打车。
但是在采访期间,我明白记者是来不及顾及这些的。
随着我渐渐融入工作,这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忽略了。
我们一般的工作流程是上午在报社接热线电话,下午出去采访,晚上回家写稿。
任务多时,稿子往往不止一个,回家后常常要写到深夜。
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记者的生活并非像想象中那么浪漫,记者不仅是无冕之王,更是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职业群体。
新闻容易忽略一些事实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比如人物,时间,地点等必须要精确。
刚开始采访时,自己总不注意,人名地名没有留心去反复核实。
在老师的嘱咐下,我知道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其实是新闻中最重要的。
一个错误的人名甚至会影响整个新闻的真实性。
另外,新闻中每一个字,每一个称谓都要准确具体。
比如,在一次城市雕塑的采访稿中,负责管理城市雕塑的部门我用了城管部门这个称谓。
主任在审稿时指出这个称谓过于笼统,让我打电话再次确认。
确认之后城管部门变成了__街道办事处城管指挥中心。
主任告诉我,越是这种责任单位,名称越要具体,绝不能出丝毫的差错。
在和老师采访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走到哪里,老师总能细心留意身边的细节。
记得在采访盲人老人为簋街制作忙问地图时,我观察到的是两位老人半小时完成一份、因此,我从老人效率高的角度采写。
然而,老师告诉我,她粗略掐表算了一下,一份盲文地图上的地名只有40来字,半个小时意味着老人平均扎一个盲文需要将近一分钟的时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让我明白采访时不仅要观察,还要细心。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原则之一。
前不久的纸陷包子和华南虎事件使大众对新闻真实性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也给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无论新闻线索来自何方,无论新闻事件大小,我们都必须深入现场采访。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做真实的新闻,为社会负责也为自己负责。
老师告诉我,这种情况对于记者再普遍不过,虽然很多时候在做无谓的劳动,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亲历而为。
在报社,我发现很多记者并非新闻专业出身,理工科的记者作新闻也非常优秀。
的确,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相比之下社会知识和经验也同样很重要。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就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
记者是综合性人才,对每一领域虽然不能都像本专业那样投入,但至少都应有一定的涉猎。
在我的采访中,有一次是关于网上银行密码被盗的经济犯罪新闻。
当当事人拿着米多长的银行对账单给我们看时,我发现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我很难理解。
于是,我立刻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弥补这方面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了网上银行的具体流程和网络黑客的基本情况。
这件事也提醒我对不同的领域,如果一点儿不了解的话,在采访中就可能受阻。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应深入,提前了解所采访的领域。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看书,多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灵活变通是记者需要掌握的一个技巧。
有些时候做新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很多新闻是在换了一种思路后得到的。
比如,在跟老师采访某盲人学校时,我们原定思路是采写一篇类似会议新闻。
由于活动本身的形式化,因此很难挖掘出亮点。
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坐在前排有一位拄着盲杖,手持录音器的盲人记者。
这似乎有点不同寻常。
于是我们在活动结束后对这位盲人记者进行了采访。
没想到,她身上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和老师一合计,我们决定改变之前的选题。
实习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了解了很多报业知识,。
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欠缺的东西人际交流。
作为新闻记者,这个能力意味着你能否是采访对象信任你,把积压在心底的话向你透露,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
特别是在人物专访时,这往往也是一条新闻取胜的关键。
除了不断练习与人交往的能力,我的体会还有采访前务必对你的采访对象做一个全方位的背景了解。
这样做可以是使你的采访对象感到自己不适合一个陌生人交谈,不仅会很快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像老朋友一样聊天,也会获得对方的尊重。
通过这一次在报社里的实习,我感觉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
以前写*,就是没有任何实际的空写,没有任何的可信力,现在我感觉自己写东西就是“下笔如有神”,可以很快的将我要写的东西表达出来,这都是实习的来的。
以后我还是会出去实习的,一次实习可是让我提高这么多,那多几次实习那我不就可以提高的更多了,在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我可以和任何报社拍板,我写*很好,实习过几次,工作找起来应该不难。
同时我也希望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多出来走走,实习一下,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样毕业以后才不至于在人生路上迷失自己,迎接自己美好的未来!
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3
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
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叹息,谁能说得清呢?
两个月的磨刀练阵,按理说,自己到底是宝刀还是锈铁
应该可以从这些日子的点滴表现中露出应有的光泽了,然而直至目前,我却对自己这些许的光泽没有信心——虽然我坚信自己不是锈铁!
两个月来,我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岗位上练兵,前个月在电编部学习新闻采编,后一个月是在办公室做临时的文秘工作。
首先说说在电编部的工作心得。
在电编部一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这期间我一直都是在远离父母亲人的视线之外享受着逍遥自主的生活。
虽然在学校里也有师长的关爱与教诲,但总有一种仰承的距离感,缺少家庭特有的温馨。
本以为毕业参加工作后,这种人际关系的距离感、层次感只可能加强,但在电编部工作让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原先的判断错了。
电编部容主任、韦副主任、廖副主任三位领导都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特别是容主任,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球,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慈父的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温情。
而其他大部分的老同事,也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
记得刚到一周的时间,电编部新老同事以及三位领导就已经打成一片,给我的感觉是上下同心。
正因为如此,在电编部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
1、基本学会使用和维护摄影机;2、基本掌握会议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拍摄和采写的区别;3、基本了解并初步学会编辑新闻摄像带;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
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
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5篇。
主任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基本可以顺利完成。
在这期间,工作上最大的不足主要有:
⒈新闻拍摄技术相对落后,画面的稳定性不够;⒉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⒊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与会议新闻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等。
月初我开始被调到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协助钟主任开展日常办公接待和文秘拟写等。
显然,办公室的工作环境与电编部迥然相异。
虽然钟主任与电编部的容主任一样,对我关爱有加,体贴不减,同样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父爱的慈祥与特有的威严,另外还有同事彭秋霞姐和周光明兄的友情关心与帮助,但却逃脱不掉办公室特有的按部就班的沉静环境。
这多少让我喜欢热闹的性格有些不很适应。
幸好有钟主任以及其他几位同事的友情关心帮助下,我较早地克服了波动的心思,全身心投入到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环境中。
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学习,我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⒈独立完成并印发了两期《简报》;⒉配合办公室其他同事开展日常接待、后勤服务和卫生清理工作,并具体负责杨副局长办公室的卫生打理;⒊负责部分公文打字和复印登记工作;⒋在钟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负责拟写相关公文,如较好的完成了自查自纠工作总结;干部职工培训工作总结;拟写完成《文字、图片、音像规范化管理》规定,并顺利通过领导审核等;⒌协助钟主任组织召开“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座谈会”,并根据要求,完成“行风评议调查”统计和上送工作;⒍与同事梁伟耀共同策划完成两个版面的“四五”普法教育宣传板报。
在办公室工作不足主要有:
⒈缺乏基本的办公室工作知识,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常常表现生涩,甚至有时还觉得不知所措;⒉对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从而影响到相关公文写作的进行;⒊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工作质量;⒋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题上出现错漏;⒌办事效率不够快,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
就总体的工作感受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比较令我满意的。
首先是领导的关爱以及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同事间的友情关怀以及协作互助给了我工作的舒畅感和踏实感;第三就是目前正在营造形成我们局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了我工作的信心。
我知道,上面的工作表现也许不能让领导感到满意,如果完全依据这些表现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学习,坦白说,我自己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但我坚信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表
现得更好,保证让领导满意。
如果承蒙领导的信任,准许我继续留在这里参加工作,那么我想借这次机会提两点想法:
第一点:
我希望能调回电编部做记者,可以的话请允许我进“思灵天地”专题组工作。
理由主要是:
()、我是中文专业,自信能够胜任该专题的文字采写;()、我平常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而且自以为颇有些见地,
如果能够在该专题组工作学习,我的潜能应该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对应急性工作不是很感兴趣,且常常感到吃力不讨好,但青睐于需要花时间思考和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理”。
这应该很适合“思灵天地”的专题策划和制作。
第二点:
如果必须留在办公室工作,我希望办公室能够在近期内补充招聘一位电脑专业人员,或者干脆另聘一位专业的文秘人员。
因为我对技术性的操作向来缺乏兴趣,让我通过学习来填补目前办公室急缺的电脑能手,坦白说我没有太大的信心。
但对公文写作以及必要的办公室接待工作,我对自己充满自信。
只要再假以不多的时日,等我初步掌握了相关的公文写作常识以及更多了解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后,我相信我能胜任这份工作。
上面两点想法恳请领导给予我理解、信任与支持。
谢谢。
新闻编辑部个人收获总结4
这半年一直在奔波中,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从央视到世界新闻报,再到深圳电视台,再回到北京来。
打一枪换个地方,在各种战壕间匆忙游走却到哪里都无所适从。
在大学生活进入倒计时阶段,任何回顾性的文字都难免要带上一些个有气无力的喃喃自语,以此给自己一点慰藉并作吓唬低年级的小辈们。
这种唬人的念头其实很多人都在酝酿,只不过最后大多在“我很卖命实习很圆满”中收场。
我无意于用这种方式浪费看客的感情,不过借这个机会,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下半年来自己的轨迹。
一半是例行差事,一半是发泄。
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多年,大多会有种走上不归路的自我放逐感。
当然,前提是他还在媒体圈子里混。
我这人并没有多少高瞻远瞩,连当初进新闻系也是在阴差阳错的恍惚中完成。
不过在这个准圈子里混了三年,自然也沾染了一些圈子里好大喜功的习气。
二零零四年七月,在教二那个明亮教室的讲台上,雷蔚真老师负责代表学院向台下二十五个懒散且孩子气十足的学生宣布你们的实习开始了。
我的位置距离雷老师不是很远,在这个重要时刻,雷老的表情被我很不小心但很忠实地记录下来。
这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一种过来人的故作镇定和一丝狡诘。
台下这批学生的实习以及以后的命运,似乎早已在他的意念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
对于实习,台下的学生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不过实际上就两种:
决定工作的,去央视新闻中心实习,为的是毕业时能在那里留下几个;想考研的,自己找个地方弄份实习鉴定有大红公章就行。
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新闻人的试行放逐,为了见识一下我泱泱大国第一大台的风范,我没多想就选择了前者。
于是在七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被告知我的发配接收地是央视新闻中心编辑部时段一组。
所谓时段一组,就是早间组。
所谓早间组,就是夜班。
夜班组三班倒,也就是说干一天休息两天。
这个待遇很是不错,搞得我上铺的小c很是艳羡。
我得以将夜猫子的习性在夜间央视方楼二层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天则回到宿舍蒙头睡觉。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活实在有悖人性。
我现在回忆那段时光,马上感觉有千万个苍蝇瓮地冲进脑袋并将其吞食。
人说睫毛长的人爱睡觉,我睫毛长,但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我了解自己并不是很嗜睡的人,我能一次性熬个48小时不睡觉,但我却始终没法适应没48小时就要倒一次生物钟的生活。
我没有熬过几个班就开始疲倦并开始怠工。
到最后虽然我的怠工并没有影响我留下的可能,但几个月下来我欠下的睡眠帐最终让我选择离去。
在早间组值夜班,所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其实我是有心睡眠而身不由己啊。
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地方台用卫星传送过来的稿子放到对编机上重新编辑一下。
这个工作没什么挑战性,因此我的斗志在无用武之地的情境下开始休养生息。
说到这里要提醒诸位看官:
想做事的兄弟,就找点挑战性的工作,不然斗志会很快消磨光,等哪天你想振作一下都找不到感觉了。
我就在那里无意识地消磨着我的斗志。
看看hbo的电影,翻翻栏目组的杂志自得其乐。
每每自感无聊之时,就开始做起未来的春秋大梦来。
我开始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
钱多,活少,逍遥,有自己时间可以搞点私活。
按照这个标准看,央视编辑部的日子也是过得的。
只是最终我实在没法忍受那万恶的夜班,只得拜拜了。
在这期间,我还跟cri的《世界新闻报》有过一段短暂的邂逅。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她的招聘启事就投了份简历。
后来就被通知笔试,然后面试。
很轻松的搞定了一切,然后过去上班。
主编对我也是颇为照顾,他安排我跟他做头版。
在m上我跟他说前辈您要多多照顾我,他回话说没问题你很有灵气。
现在想起来,在一个新环境中领导这种赏识还是相当难得的。
以后我还碰到过一些领导就没那么好了。
于是我又得出个结论:
在别人瞧得起你的时候,千万别瞧不起人家,等到你之后被另外的人家瞧不起时,你会很怀念被人瞧得起的时光。
这结论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是重要,遗憾的是我当时竟以为有央视的夜班在手,工作便不用发愁,参加cri的招聘只是练练兵而已。
当然,报纸本身有它自己的局限,我知道这个事情做不大。
于是带着半分糊涂和半分理智,我向主编提出我要回去考研。
主编有些愕然,他肯定明白这是个托辞。
当然我也知道在他看来,这无意于一种背叛。
在我留下工作证走出cri的大门一刹那,我有些莫名的怅然,又有点莫名的释然。
这种不痛不痒的日子一晃就是半年,我逐渐从央视夜班的迷梦中苏醒过来。
这里只会不定时地发一些钱,没有三保一金且不解决户口。
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并没什么感受,难道就是央视三天一倒的夜班?
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必须要从头开始找工作。
我被迫开始照相,做简历,去招聘会,到处乱撞。
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形势并不好,同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我和所有人一样感到彷徨,绝望。
而实际上我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心里并没底。
直到深圳电视台的出现。
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得知深圳台招人信息的。
在一个阳光有些刺眼的下午,我去中关村陪一个朋友看笔记本,顺便去了趟北大,实习总结《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我漫不经心地填写了他们发给我的报名表。
之后的第二天傍晚,他们通知我去深圳大厦参加笔试面试。
我去了,依然是有些漫不经心。
试的题很空,什么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媒体应该怎么有竞争力之类,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
我答起来竟毫无感觉,四道大题竟只用千把字答完了。
接着就是面试,hr问我喜欢做哪类新闻,我说做时政类,他说做民生类你干不干。
民生?
我只在南方周末上看见有个民生版,似乎也有些深度,做起来也应该不难。
于是我马上表示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云云。
hr略略点头,跟他旁边两位同伴说还需不需要问其他的,另两位均表示没有问题。
临走告别时,一位副考官冲我笑了笑,我知道这应该是个好兆头。
十二月底的笔试面试,等到一月中还没结果。
同考的人曾打电话过去询问,那边说集团正在高层换血,需要缓一缓。
我已托人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一月十九号。
就在我准备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的时候,深圳电视台给实习消息了。
一个年轻的声音通知我在三十一号之前赶过去报到并开始实习,时间是一月十七日上午十时二十分。
在家过了一个礼拜神仙的日子,二十七号,离过年还有十天,我却不得不坐上南下的火车。
到达深圳后找电视台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深圳电视台,现在全名叫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深圳却有着三处办公地点。
我的住处,电视台的招待所,在深圳东面的罗湖区,而工作的广电大厦,却在深圳西头的福田。
这样,我每天都在要坐着大巴穿越这个城市的东西。
我是厌恶坐公交车的,但这是生活,由不得我的,只能忍忍了。
不过等真正开始实习之后,才知道这原来只是个很小的case。
我被告知分到了都市频道的《第一现场》。
去频道报到,总监说了很多,大意就是年轻人要多下基层锻炼之类。
不过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她说新人必须要在一周之内上手。
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我毕竟是科班出身。
不过说实话我在学校确实没怎么动过机器的,我指的是摄像机。
至于对编机,我在央视已经玩了半年,早已不是问题。
但这里的人告诉我,他们已不再用对编,在他们的节目生产线上,已经普及了索贝非编系统。
这套系统我在央视时曾接触过,在那里的最后一个班我还用它编过片子。
我认为这并不是这玩意有多么先进,很多的bug,跟adobe的premiere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原本我认为这是个垃圾软件,不想中央台用了,地方台便一窝蜂地跟着用。
后来一个主编告诉我,一个领导一拍脑袋,深圳台便成了中国第一个实现硬盘播出的电视台。
几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并没有收到多少立竿见影的效果。
由于这套系统太不成熟,加上硬件上的瓶颈,硬盘直播只能是水月镜花罢了。
所谓第一现场,实际上是全国各城市兴起“民生新闻风”的产物。
这类节目,多是反映老百姓生活冷暖,投诉纠纷,因此节目多为曝光新闻为主。
现在比较知名的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等等。
这类节目收视率高,但成本很大。
需要大量的人力整日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第一现场》的采编一共有五十多人。
按照领导的安排,我加入了这支庞大的采编队伍。
很快便来玩真的了。
第三天我便被派往关外去做一个不幸家庭的采访。
夫妻二人在深圳打工,丈夫患上了尿毒症,毒素没法通过膀胱排出,肚子鼓得像只气球。
现在丈夫的父亲想把自己的肾捐出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