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823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docx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

料场项目场地(强夯)软基处理

施工组织设计

 

批准人

项目经理

项目副经理

审核

项目总工

 

二○○八年三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

1.编制说明

根据《料场项目场地软基处理工程邀请招标有关事宜安排》、《料场项目场地软基处理工程邀请招标补充文件》、“地基处理技术要求”和《关于原料场道路地基处理技术指标》及我公司提供的《料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第一批)等文件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

本施工组织设计分别就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布置、地基强夯处理技术方案、安全措施及安全保证体系、施工质量措施及质量保证体系、文明施工措施、机械设备、人员配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部署。

各项措施都是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和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以往工程经验综合制定的,各项保证体系的管理机构健全,资源配置到位,责任明确。

2.编制依据

2.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2《建筑地基处理规范》(JGJ79-2002)

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4《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5《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

2.6《料场项目场地软基处理工程邀请招标有关事宜安排》

2.7《项目场地软基处理工程邀请招标补充文件》

2.8《地基处理技术要求》和《原料场道路地基处理技术指标》

2.9我公司提供的《料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第一批)等文件

2.10现场踏勘

3.编制原则

确保质量合格,争创省部优工程;确保安全,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确保工期,实现全部地基处理工程在规定工期完工;确保文明施工,争创精品工程。

 

第二章工程概况

1.工程简介

料场项目场地软基处理工程场地位于经济开发试验区,厂址区属滨海~海漫滩、玄武岩台地地形地貌。

为了减少新近回填的填土层在固结、密实过程中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要求在回填的过程中采用强夯法对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其密实度。

项目厂区强夯地基处理工程施工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

1.1工程名称:

料场项目场地软基处理工程

1.2工程地点:

经济开发试验区。

1.3工程规模:

本次强夯面积总计约为53985m2,玄武岩台地区为20920m2,场区道路为33065m2。

1.4工期:

20天。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地理位置

拟建场地位于经济开发试验区东简镇境内,毗邻坑里村,北邻坑里港,位于球团项目征地范围的北部,占地面积约202800m2。

环岛公路直至场地,水陆交通均十分便利。

2.2地形地貌

2.2.1勘察期间,场地西部原围堰形成的水域范围内大部分区域仍在进行回填工作,日填方量在1.5万m3~2万m3/日左右,全场地拟回填整平至黄海高程7.50m,已回填部分场地地形平坦。

以勘探孔孔口黄海高程计:

未回填前施钻的勘探孔孔口黄海高程变化在2.2m~4.0m之间,回填后施钻的勘探孔孔口黄海高程变化在7.5m~8.5m之间。

2.2.2根据原始地形分析和勘探揭示,拟建场地可分为两个地貌单元。

料场工程用地范围内东部区域为玄武岩台地地貌,玄武岩台地是由第四系上更新统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所组成的台地,面积约占整个用地范围的1/3;勘探期间,该区域地面标高以钻孔的孔口黄海高程计在4.35m~9.78m之间;料场工程用地范围内西部区域为海漫滩~海积平原地貌,海漫滩-海积平原地貌是海蚀和海积、海陆交错沉积形成的漫滩-平原区,面积约占整个用地范围的2/3;据地形图,场地冲填前地面标高约在1.00m~9.50m之间。

2.3地质岩性构成与特征

2.3.1本次勘察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层主要由人工填土层(Qml)、全新统海积层(Q4m)、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上更新统湖光岩组火山岩(Q3v)、中更新统北海组冲洪积层(Q2al+pl)以及下更新统湛江组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1mc)构成,共分6大层14个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2.3.1.1人工填积(Qml)层

●冲填土(地层代号①0)

主要由细砂、中砂及粗砂混合粘性土组成,呈湿~饱和,松散状态。

是由海相沉积的砂冲填到该区域后沉积形成。

勘察当时,其厚度在0.50m~2.35m之间,平均厚度为1.35m,层底高程为0.31m~3.35m。

随着场地冲填和回填工作的持续进行,该层的分布厚度及层顶高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应以实测高程为准。

●松散~稍密状态粘性土素填土(地层代号①3)

主要由红褐色、黄褐色粘性土组成,含有10%~30%玄武岩碎块,局部玄武岩碎块含量达80%。

呈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

该层主要分布在玄武岩台地区,其厚度在0.20m~9.30m之间,平均厚度为3.97m,层底高程为-1.53m~7.48m。

●流塑状态淤泥(地层代号①4)

灰黑色,为新近海相淤积土,混杂小碎石、植物根茎等,呈饱和,流塑状态。

该层主要分布在海漫滩-海积平原区,其厚度在0.30m~2.70m之间,平均厚度为0.95m,层底高程为-1.56m~3.64m之间。

根据部分钻孔的揭露,玄武岩孤石(地层代号①5)厚度一般在0.20m~4.20m之间。

2.3.1.2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Q4m)

●松散状态中砂(地层代号②1)

灰黄色~黄灰色~灰色~灰白色,含细砂、砾石及贝壳碎片,级配较好,颗粒磨圆度较好,呈饱和、松散状态。

该层厚度在0.80m~8.95m之间,平均厚度为2.56m,层底高程在-7.83~2.16m之间。

●淤泥(地层代号②4)

灰色~灰黑色,含有机质及少量贝壳碎片,夹薄层粉土,土质均匀、细腻。

无摇震反应,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高,呈饱和、流塑状态。

该层主要分布在海漫滩-海积平原区,该层厚度在0.50m~13.90m之间,平均厚度为6.58m,层底高程在-13.83m~0.34m之间。

2.3.1.3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可塑状态粘土夹碎石(地层代号③)

褐红色~红褐色~黄褐色,以粘土为主,局部为粉质粘土,夹粒径2cm~25cm强风化玄武岩碎块,局部夹中风化球状玄武岩。

该层均匀性差,呈湿、可塑状态。

该层主要分布在玄武岩台地区域。

厚度在0.30m~6.50m之间,平均厚度为2.19m,层底高程在-4.84m~6.72m之间。

2.3.1.4第四系上更新统湖光岩组火山岩(Q3v)

按风化程度的不同分为二个亚层:

●强风化玄武岩(地层代号④1)

灰褐色~灰色,主要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气孔状构造较为发育。

风化裂隙很发育,裂隙间充填大量粘性土,局部夹球状风化玄武岩,其中球状风化玄武岩块直径一般在0.1m~0.5m之间,最大可达1m。

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钻探岩芯采取率为40%~90%,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该层主要分布在玄武岩台地区域。

厚度在0.50m~5.20m之间,平均厚度为2.03m,层底高程在-11.34m~5.05m之间。

●中风化玄武岩(地层代号④2)

青灰色~灰黑色,主要由基性斜长石,辉石和玻璃质组成,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为主,局部为气孔状构造。

岩石完整程度为较完整,钻探岩芯采取率为80%~100%,岩芯呈长柱状、短柱状。

该层主要分布在玄武岩台地区域。

厚度在0.80m~5.20m,平均厚度为2.95m,层底高程在-2.65m~3.68m之间。

2.3.1.5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冲洪积层(Q2al+pl)

按岩性组成和状态的不同分为四个亚层:

●软塑状态粘土(地层代号⑤1)

草黄色~黄褐色~棕红色~灰色,局部夹粉土,土质较为均匀。

无摇震反应,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高,呈湿~饱和、软塑状态,厚度在0.60m~26.60m之间,平均厚度为3.97m,层底高程在-8.10m~-36.51m之间。

该层在拟建场地内普遍分布。

●可塑状态粘土(地层代号⑤2)

草黄色~黄褐色~棕红色~灰色,自上往下土质渐纯,土质均匀,无摇震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呈湿、可塑状态,厚度在0.50m~9.10m之间,平均厚度为3.45m,层底高程为在-5.97m~-14.71m之间。

●松散状态~稍密状态中粗砂混粘性土(地层代号⑤3-1)

草黄色~黄褐色~灰白色~灰色,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含砾石,呈亚圆形,粉粒和粘粒含量约为10%~30%,局部夹多层厚1cm~30cm铁质胶结层。

该层分布不连续,以透镜体的形式出现,呈饱和、松散~稍密状态。

厚度在0.60m~9.90m之间,平均厚度为3.03m,层底高程在-6.21m~-16.65m之间。

●中密状态中粗砂混粘性土(地层代号⑤3-2)

草黄色~黄褐色~灰白色~灰色,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含砾石,呈亚圆形,粉粒和粘粒含量在10%~20%,局部夹多层厚1cm~30cm铁质胶结层。

该层分布不连续,以透镜体的形式出现,呈饱和、中密状态。

厚度在0.60m~10.10m之间,平均厚度为3.88m,主要分布在高程在-20.26m~-3.61m之间。

2.3.1.6下更新统湛江组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1mc)

按岩性组成分为二个亚层:

●可塑状态~硬塑状态粘土(地层代号⑥1)

灰色~褐灰色~兰灰色,含炭化木,偶夹黄色条纹,具水平层理,层理厚0.2cm~2cm,夹薄层粉土及粉细砂,层理清晰,土质自上而下逐渐变硬,无摇震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呈湿的、可塑状态,局部为硬塑状态。

该层揭露厚度在0.50m~44.60m之间。

拟建场地均有分布。

●中密状态中粗砂(地层代号⑥2)

黄褐色~灰色~青灰色,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局部含砾石,呈圆形、亚圆形,混少量粘性土,呈饱和、中密状态,该层分布不连续,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于⑥1层之中。

厚度在0.50m~14.70m之间,平均厚度为4.12m,层底揭露高程在-56.76m~-10.03m之间。

2.4地下水及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2.4.1地下水

2.4.1.1场地地下水主要有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潜水~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积层和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中,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地海漫滩-海积平原区。

因场地正处于冲填整平期,其地下水位不能代表施工期的实际值,潜水层地下水位需待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稳定后观测。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拟建场地玄武岩台地区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中粗砂(地层代号⑤3-1、⑤3-2)和下更新统湛江组中粗砂(地层代号⑥2)中,由于各含水岩组连续性差,其水头高度随地形和含水层埋深而异。

勘察期间所得场地综合水位标高在5.08m~-1.21m之间。

2.4.1.2根据我公司2007年12月提供的《湛江龙腾物流有限公司球团项目配套公辅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中所进行的注水试验成果,拟建场地北海组中粗砂层(地层代号⑥2)的渗透系数为6.4E-03cm/s。

2.5水的腐蚀性评价

为反映场地内不同类型水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共采取了四组水样(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

2.5.1地表水:

在钻孔80#中采取地表水进行了室内水质分析,分析结果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判定:

场地内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侵蚀性CO2=22.0mg/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强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2.5.2地下水:

地下水按其类型可分为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

●根据场地183#、197#钻孔所取潜水-微承压水试样的水质分析结果,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判定,该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弱等腐蚀性(强透水层,侵蚀性CO2=44.0mg/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根据场地52#钻孔所取承压水试样的水质分析结果,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判定,该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中等腐蚀性(强透水层,侵蚀性CO2=30.8mg/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2.6土的腐蚀性评价

2.6.1冲填土:

场地海漫滩-海积平原区域内人工填积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本次勘察对该区域采取三组冲填土(地层代号①0)进行了土的腐蚀性分析,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判定,场地内冲填土(地层代号①0)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吹填砂直接来自湛江海湾,地层中易溶盐含量较高,故对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2.6.2粘性土素填土

场地玄武岩台地区域内人工填积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本次勘察对玄武岩台地区域采取四组粘性土素填土(地层代号①3)进行了土的腐蚀性分析,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判定,场地内粘性土素填土(地层代号①3)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第三章强夯施工方案

1.施工组织机构与人员构成

根据本工程规模大、工期短、地基处理难度大的特点,特成立项目经理部,对本工程实施项目法管理。

项目管理部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安全组、质检组、施工组、技术组、设备管理组等组成,组织机构图详见附录。

主要管理人员详见下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职称

备注

1

刘耀峰

项目经理

高级工程师

一级项目经理

2

黄涛

项目副经理

教授级高工

二级项目经理

3

吕桂生

项目副经理

项目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二级项目经理

4

汤小明

技术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5

胡兴坤

质量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6

丁雷

财务负责人

经济师

2.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施工准备包括技术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劳动力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

2.1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工作以熟悉和领会施工图和设计意图为工作重点,由技术负责人主持、施工员、质检员和其它相关人员参加,核对施工图与施工说明书在内容上是否一致,有无矛盾和错误之处,技术要求是否明确,在此基础上掌握设计要求和夯后要达到的目标;掌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要强夯处理的填土层的特性和厚度,掌握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水文资料,分析施工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强夯法施工的工艺特点和施工方法。

图纸的熟悉和核对工作完成后,参加由业主主持的图纸会审,形成图纸会审纪要。

2.2道路修筑

强夯施工设备运输的道路路基经推土机推平压实后,宽度达到6米即能满足要求。

场区内施工时,施工设备的转移道路将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2.3施工用水、用电

强夯施工的用水、用电量不大,用水由甲方指定的给水管网处接引。

用电从甲方指定的供电线路上接引,并安装电表、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

夜间施工采用活动灯架,每个灯架安装500w~1000w的碘钨灯,每台强夯机组配备活动灯架3个。

电焊机等维修设备的总用电量在60kW左右,正式开工前完成接引工作。

2.4劳动力组织与培训教育

本工程计划调配管理人员和劳动力共30人左右,人员进场后,为落实质量、安全、工期和文明施工目标,由项目总工、生产副经理、质量副经理分别对全体员工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设计要求、质量措施、进度安排、安全操作规程和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竣工验收标准等。

劳动力配备详见附件二表2。

2.5主要物资及施工机具设备的准备

施工机具、设备的检验工作已经完成,3台W200A强夯机组进场前准备工作开展,具备2000kN.m及以下能级施工能力。

本工程主要消耗物资为燃油、钢丝绳和设备配件,配件订购计划已编制,供应厂家的比选和订购意向协议签订工作已完成。

燃油供应量是依据工程量和投入的设备数量参与相应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综合计算确定,日平均供应量在250L每车左右。

主要物资需用量计划详见附件二表3,拟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详见附件二表4。

3.施工区的划分及施工顺序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范围及强夯能级的不同,将本工程按照地形条件划分为几个工作区。

能够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及工期。

4.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

为了验证强夯方案的适宜性和设计参数是否合理,按国家规范规定,应首先在场区内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验性施工,试夯目的如下:

(1)、验证2000kN.m和800kN.m能级强夯的夯锤重量及落距、夯击次数与夯入度、点夯间距及夯遍间歇时间、夯击遍数、有效加固深度、压实度等;

(2)、验证强夯处理后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及变形模量;(3)、试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试夯对现有建筑物及围墙的影响,为大面积强夯施工作参考。

根据试验施工的具体情况,调整施工时的各项施工参数。

4.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测量放线→第一遍夯点→场地夯坑回填平整→测量放线→第二遍夯点→场地夯坑回填整平→满夯→场地平整→高程测量→强夯检测→竣工验收。

4.2本工程应满足的设计要求

本工程场地经强夯处理后,玄武岩台地区地基承载力不低于320kPa,道路区地基承载力不低于80kPa~90kPa,土基压实度(重锤击实标准)≥90%,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小于35Mpa,工后剩余沉降量小于150mm,工后差异沉降量小于1.5/1000。

4.3强夯能级和遍数

4.3.12000kN.m强夯区域

2000kN.m强夯区采用三角形布置,边长3.2m,分3遍施工:

第1、2遍为跳点夯,第3遍为满夯;击数暂定第1遍和第2遍6击,满夯夯击能减半,锤印相搭节。

以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cm控制,且夯坑周围地面隆起量不大于1/4夯沉量体积,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4.3.2800kN.m强夯区域

800kN.m强夯区采用三角形布置,边长4m,分4遍施工:

第1、2、3遍为跳点夯,第4遍为满夯,夯击能减半,锤印相搭节。

击数暂定第1-3遍4击,以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15cm控制,且夯坑周围地面隆起量不大于1/4夯沉量体积。

施工前,首先要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坐标点坐标进行复测,同时平整场地,并测量地面标高,然后定位放线,测量结果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查验收后方可进行施工。

另外强夯施工前为消除强夯地基对现有建筑物及围墙的影响,强夯区域距现有围墙15m处设置一条宽2m、深度3m的减震沟。

强夯主机和夯锤就位后,要对夯锤的落距进行测量,并采取措施,使其在夯击过程中保证每击均达到设计夯击能,同时测量锤顶面标高,计算单击夯沉量(当单点累计夯沉量大于2m仍无法满足收锤标准时,应改用强夯置换法进行施工,直到达到收锤标准,置换材料采用碎石或块石),如此反复夯击,达到设计要求的夯击数后,将主机及夯锤移至下一个夯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成所有第一遍主夯点施工。

第一遍夯后推平或用填料填平夯坑,用推土机平整场地,测量夯后标高,布置第二遍主夯点,施工方法与第一遍施工方法相同。

满夯施工时,不再进行夯点布置和夯沉量测量,仅控制夯击数、夯锤的落距及夯印搭接情况即可。

在玄武岩台地局部得段,如见地下水,采用强夯置换法进行施工,置换材料为块石或海砂等粗物料。

以保证强夯顺利进行。

强夯处理验收后,再统一进行干净的江砂分层压实回填至强夯前平均标高。

场地高低差不得超过20cm。

4.4主要技术组织措施

4.4.1技术措施

4.4.1.1强夯锤底面形成采用圆形,锤底静压力55kPa。

4.4.1.2施工机械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W200A履带式起重机。

4.4.1.3根据土层情况,确定强夯的最佳含水量,并在施工中采用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强夯时地基土的含水量。

4.4.1.4根据试夯后的场地检测、结合夯前场地数据,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包括夯击能级、锤重和落距、夯击点间距和排列、夯击遍数、每遍夯击数以及每遍间歇时间。

4.4.1.5施工中要检查各项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采取补夯或采用其他有效措施。

4.4.1.6施工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对临近建筑物或地下管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破坏。

4.4.1.7施工中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提交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批准。

4.4.2组织措施

4.4.2.1施工前在施工图上对夯点进行编号,施工对号进行,防止漏夯。

4.4.2.2夯锤落距施工前在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下,由技术员、各机组测量员、机长共同施测,并做标识,质检员复测确认,施工过程中由测量员控制。

4.4.2.3夯击数由测量员控制,并具体负责签写《强夯施工记录》,《强夯施工记录》应如实填写锤重、落距、夯击数,每击的夯沉量及总夯沉量等,经质检员检查并签字认可后,方可作为核算完成工程量的依据。

4.4.2.4技术人员应掌握土的成份,块石粒径的大小,并在现场进行密实度监测以及判断强夯设计参数的适宜性,技术负责人应及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4.4.2.5质检员按《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有关要求,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对每一遍夯点施工的保证项目和允许偏差进行检验,检验标准见下表。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1

地基强度

设计要求

按规定方法

2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按规定方法

1

夯锤落距

mm

±300

钢索设标志

2

锤重

kg

±100

称重

3

夯击遍数及顺序

设计要求

记数法

4

夯点间距

mm

±500

用钢尺量

5

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距离)

设计要求

用钢尺量

6

前后两遍间歇时间

设计要求

4.5雨季施工措施

根据场地和当地的降水情况在现场周围做好排水沟,土方施工单位应在边坡上做好截水沟,防止场地外的地表水汇流到施工场地内。

施工场地应尽可能平整并带有一定坡度,避免场地低洼处或整个场地积水。

随时掌握当地天气预报,对于夯坑已回填的场地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防止雨水下渗。

如果场地低洼处和夯坑内积水,应立即用污水泵排出,以防场地和夯坑长时间被水浸泡。

降雨后如果场地表面含水量偏高,不得进行满夯施工,若地表无积水,主夯可照常进行;长时间降雨后不宜立即回填夯坑,应先将坑内积水抽掉,待夯坑晾干后再回填整平。

本场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场地北面和挖方区边坡采取有效的堆水措施,以防止降雨时山上的雨水汇流到施工场地,并在整个强夯区域内设置有效的排水沟,以便将场地积水随时排走,防止场地被雨水浸泡。

机械设备,配电箱设防雨措施。

5.施工机械技术装备

5.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

根据标书的技术要求,我方将根据施工工期情况安排施工机械2台W200A型50T履带式吊车和1台W200A型25T履带式吊车,可满足2000kN.m及800kN.m能级的强夯要求。

夯锤选用20T和10吨,锤底面积约4.0m2。

脱钩装置选用重型及轻型脱钩器,该脱钩器具有操作灵活,安全耐磨的优点,可满足正常施工需要。

5.2辅助机械设备配置

本工程拟投入1台山推SD16推土机,用于配合土石方施工单位平整场地。

为满足施工需要,还配备通勤车、J2型经纬仪、DS3型水准仪、塔尺、钢卷尺、龙门架等辅助施工设备。

 

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1.施工工期

本工程在满足业主要求的工期前提下,充分考虑影响强夯施工的各种因素,确定本工程有效工期为20天。

施工进度计划表如下:

2.工期保证措施

为了实现在合同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的目标,工程实施中将采取以下措施:

2.1项目经理对工程进度全面负责,主管生产施工的项目副经理、施工组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