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624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6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荷担(hè)叩(kòu)箕畚(jīběn)

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

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

4.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B.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

D.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许:

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C.寒暑易节易:

交换

D.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7.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8.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

 

二.基础知识

9.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

10.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本文作者  ,名  ,又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3)惧其不已也已:

  

(4)无陇断焉断:

  。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三.综合读写

13.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

(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

  

②洛阳:

  

③衡阳:

  

④华阴: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

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

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

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

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

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

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

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

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阐述。

14.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初三

(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

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

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筹谋,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如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四.文言文阅读

1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  

A.《列子》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伊索寓言》

(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

B.年且九十(将要)

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

(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夏容易产生枝节,才开始反应啊。

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C.冬夏换季,才开始反悔做的事情。

D.冬天和夏天每当到过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  。

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  。

(5)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上联:

有志移山易

下联:

  

16.阅读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

(摘自《山海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③.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摘自《列子》)

【注释】:

①珥:

戴着玉质耳饰。

②后土:

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

③隅谷:

虞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④尸膏肉所浸:

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有山名曰/有仙则名

B.将走北饮大泽/双兔傍地走

C.邓林弥广数千里焉/且焉置土石

D.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期日中

(2)翻译句子。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

(3)你如何理解夸父“弃其杖”“生邓林”的结局?

(4)你是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一壮举的?

17.【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

“叟能如是乎?

”叟曰:

“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

“老奴能受我打乎?

打死勿怨!

”叟笑曰: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

“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

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

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

“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

开始)

C.观者如堵(堵:

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

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8.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

禾日:

“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

”首抗疏⑥劾贯。

复劾经臣:

“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

“碎朕衣矣。

”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日:

“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

“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

增加防守兵力。

②格:

搁置。

③表里为奸:

内外呼应做坏事。

④搢绅:

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

⑤迁给舍:

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

⑥抗疏:

上书直言。

⑦宦寺:

宦官。

⑧曹:

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②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你更赞同哪一种?

请阐述理由。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议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

一种水鸟。

②箝(qián):

夹住。

③喙(huì):

嘴。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赵且伐燕

  

②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20.

文段一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毕力平险    ②渤海之尾  

(2)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画线句子断句。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于是入朝见威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①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工程确实十分艰难辛苦的句子:

  

②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工程深受乡亲们欢迎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③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这一结果而言的。

(6)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中愚公妻与河曲智叟对移山工程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

【分析】本题考查虚词“而”用法的辨析。

【解答】例句“而山不加增”的“而”表示转折,可翻译为“却”;

A.句意为:

面对着居住。

而:

表示修饰,不译;

B.句意为:

聚集一家人来谋划这件事。

而:

表示承接,可翻译为“然后”;

C.句意为:

但是守卫边疆也会有十分之六七的人死去。

而:

表示转折,可翻译为“但是,却”;

D.句意为:

呼喊着给他。

而:

表示承接,可译为“然后”;

故选: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分析】本题考查虚词“其”用法的辨析。

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分类归纳,了解“其”的常见用法,然后根据句子内容来分析判断。

【解答】A.句意为: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其:

代词,他;

B.句意为:

你能拿山上的土和石头怎么办呢?

其:

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C.句意为: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

其:

代词,他;

D.句意为:

怕他没完没了的干下去。

其:

代词,他;

故选:

B。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荷担(hè)叩(kòu)箕畚(jīběn)

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

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多为易读错、多音字、形近字,难度不大,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

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A.正确;

B.正确;

C.“龀”应读“chèn”;

D.正确;

故选:

C。

4.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五种: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格式。

判断句的特点是:

……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

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固定格式有:

“不亦……乎”,“如……何”“以……为……”“何……为”。

【解答】

(1)句意为:

但是山的高度不增加,何愁铲不平呢?

表示反问,是反问句;

(2)句意为:

你太不聪明了。

所以其正常语序应是“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

(3)句意为: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

表示被动,为被动句;

(4)句意为:

北山脚下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

“……者,……”判断句;

故选:

B。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B.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

D.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把握。

【解答】A.①将近;②况且;

B.①顽固;②巩固;

C.①赞同;②象声词;

D.①停止;②停止。

故选:

D。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许:

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C.寒暑易节易:

交换

D.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A.句意: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解释正确。

B.句意: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解释正确。

C.句意:

冬夏换季。

解释正确。

D.句意:

还怕挖不平吗;苦:

苦于,被…所苦。

解释不正确。

故选:

D。

7.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有误,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C.正确。

D.正确。

故选:

B。

8.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

【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A.黄河北岸的北边。

之:

结构助词,的;

B.你太不聪明了!

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握着蛇的山神。

之:

结构助词,的。

D.渤海边上。

之:

结构助词,的。

故选:

B。

 

二.基础知识

9.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 通 返  词义:

 往返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通 无  词义:

 没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 通 措  词义:

 放置 

(4)甚矣,汝之不惠!

 惠 通 慧  词义:

 聪明 。

【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难度不大。

考查课内的通假字,每篇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数量并不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课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

(1)句意:

一年时间,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2)句意: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亡”通“无”,没有。

(3)句意:

一座放在朔州的东面,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厝”通“措”,放置。

(4)句意:

你太不聪明了。

“惠”通“慧”,聪明。

答案:

(1)“反”通“返”,往返。

(2)“亡”通“无”,没有。

(3)“厝”通“措”,放置。

(4)“惠”通“慧”,聪明。

10.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汤问 》,体裁是 寓言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才能够取得胜利 的道理。

本文作者 列子 ,名 寇 ,又名 御寇 ,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