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542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

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

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闻喜宴、锡宴、曲宴、饮福宴等。

需要指出的是,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

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

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

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恩三个环节。

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

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

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

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

宴会结束后,御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

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不过,真花在簪戴时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狈不堪,因此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

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

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

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

南渡以后,由于财政拮据,御花多以普通的罗、绢为主,远不能与“滴粉缕金花”相媲美。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

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

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

(选白杨倩丽《御宴簪花:

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宴簪花是宋朝宫廷宴会中皇帝将花赐给出席官员,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特别引人注目。

B.御宴簪花之礼并非在宋朝立国之初即成定制,而是在宫廷宴会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其正式流行在宋真宗时期。

C.据《宋史·礼制》记载,宋朝时期,凡是国家有大庆必定举行大宴,这些大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最初大宴不一定簪花。

D.宋真宗有意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因此,簪花礼仪便因其富有喜庆意味而大受青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宋时期,“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君臣同享春色,以示皇恩浩荡。

B.南宋与北宋不同,簪花之礼进一步细化,皇帝赐给臣僚的花在数量和质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依官阶品级逐步递减。

C.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一般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整个宴会达到高潮时进行,同时伴有“正安之乐”。

D.御宴簪花分三个阶段:

首先皇帝宣布赐花,然后皇帝、亲王及大小官员分别由内侍、官员自己或皇帝亲自簪花,最后群臣向皇帝谢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宴簪花是皇帝对臣僚的恩赏,是官员的荣耀,官员不得怠慢,御宴结束后,官员必须簪花而归,否则将受到惩罚。

B.宋代御宴所簪之花以鲜花为贵,人工花次之,百花中尤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因鲜花容易凋落,才改为人工制作的布花。

C.材质最为普通的绢帛花之所以只在接待辽使者时使用,是因为出于政治目的,即把大宋的“礼俭”显示给辽使者。

D.宋朝御宴簪花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礼仪形式,其中还包含一些政治因素,其意图在强调皇恩浩荡、强化现实权力结构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长凳

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

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

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

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

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

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

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

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

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

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

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

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

凳子,飘了!

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

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

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

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

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

一边拿手抚摸。

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

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

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

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

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

三麻说,是。

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

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

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撅起老高。

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

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

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

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

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

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

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

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

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

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

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

三麻说,是凳子吗?

宝田说,像。

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

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

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

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

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

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

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

宝田嘿嘿笑,像哭。

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

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

她再说,三麻呢?

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

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

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

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

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

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5.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

(6分)

7.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对此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

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

诏引前,允曰:

“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

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世祖曰:

“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

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

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

“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

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

”遂拜允中书令。

有司曰:

“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

”高宗怒曰:

“盍先言?

今见用,方言其贫。

”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

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

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

允曰:

“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

请制郡国庠序。

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

”显祖从之。

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

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

“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

”乃表闻修葺之。

劝民学业,风化颇行。

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

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

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

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

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

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

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

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

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5分)

(2)乃曰:

“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

”乃表闻修葺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13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1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2)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3)《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1)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2)公司成立这么久,我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真是马齿徒增啊。

(3)在本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一支农民合唱队真挚纯朴,巧言令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发表讲话,公众期待耶伦一锤定音,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5)父母常常埋怨孩子漠不关心自己,没有责任感,他们也许不知道,责任感要从小培养,要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

(6)近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胶柱鼓瑟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

A.(3)(4)(6)

B.

(1)

(2)(5)

C.

(2)(4)(6)

D.

(1)(3)(5)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调查显示,我国30%以上人群有睡眠障碍。

睡前使用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因为手机的蓝白光对人的大脑有持久刺激作用。

B.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临近岁末,各种商品的打折促销也渐渐“白热化”了。

行走在商场,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音乐剧《元培校长》塑造了以蔡元培为首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栋梁”形象,以及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观念和冲击酒文化体制取得的成就。

1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从容闲谈,①所谈是饶有趣味之事,②世间琐屑无聊之事,都能以率真性情相见,这真是一大快乐,③这样的人是很难遇到的。

④言谈之人对自己的意见一味认同,这与一个人独坐有何差异呢?

我们平时交谈,有完全倾向于对方意见的,⑤意见略有分歧的,说“我的看法不完全是这样”“因此,我认为”等,这些⑥可以用来享受言谈的乐趣。

A.不论或是但是因为但都

B.不论还是可是如果但也

C.无论还是只是如果也有都

D.无论或是只是因为也有也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①。

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

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碳、碳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②,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

雾和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下降,③。

首先,雾霾中的PM2.5威胁新生儿健康;其次,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

19.这幅漫画《诱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启示,仔细观察画面,认真领会画意,试从两方面写出你获得的启示。

(6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

画面中,上海地铁车厢内,几名乘客与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指责其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上的行为。

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

视频迅速传开,网友议论纷纷。

据网友爆料,该女子竟然是一名小提琴老师。

还有网友爆料,她曾参加过浙江卫视的相亲栏目,并在节目中牵手成功。

先是这名女子的各种信息被网友人肉爆料;后有消息称,她迫于压力丢了工作,而她所在公司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表述绝对化,原文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或许也与此有关”。

2.A(“君臣同享”理解有误,从“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两句诗来看,是表示君主自己不再占有春色。

3.B(“以鲜花为贵,人工花次之”曲解文意,原文只说“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并未比较鲜花与人工花哪个珍贵。

4.AE选A得3分,选E得2分。

B.“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

C.“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

D.认识片面,归因错误。

5.①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③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

(每点2分)

6.①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②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③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④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7.示例一:

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

①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③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

示例二:

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③“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1点3分,2点5分,3点8分,如答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8.C【解析】正确标点为:

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

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

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9.B【解析】B项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是第一个意思

10.A【解析】A项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建议,赦免了胁从者的连坐之罪,从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11.(10分)

(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

(偏义复词“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义复词“避就”1分,大意1分)

(2)于是说:

“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

”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

(“阙”1分,“礼”1分,“何望”1分,“闻”1分,大意1分)

12.CE(C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

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E(视线由远及近)

13.“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3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3分)

1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5.C(

(1)危言危行:

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

(2)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使用正确。

(3)巧言令色,巧,虚浮不实。

令,美,善。

指用花言巧语和谄媚伪善的面目讨好别人。

(4)一锤定音,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使用正确。

(5)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多做谓语。

(6)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