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534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docx

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1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1)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2017·赣州)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B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解析】 “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A项与“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故C、D两项错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主要原因是( B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其中最主要的创新是提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的经济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所以B项正确,A、C、D不是主要的原因。

3.(2016·全国卷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 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在这一体制下,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4.(2017·广西桂林调研)袁庚(1917—2016),被誉为“改革先锋”。

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

此口号( A )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解析】 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A项正确;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C项错误;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指的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原来的人民公社化体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B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解析】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

6.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C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解析】 建国后,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调整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发展。

A、B两项的表述与土地收归国有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农业的地位问题,故排除D项。

故应选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 与美国、印度部分经济数据的比较(人均)

(1952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三 1957、199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535万吨

8000万吨

1.3亿吨

11亿吨

粮食

1.95亿吨

4.42亿吨

棉花

164万吨

452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4)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特点:

发展迅速而短暂。

原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2)原因:

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意义:

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变化: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认识:

国家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素能提升

一、选择题

1.(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B )

A.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解析】 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017·潍坊)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

这一通知( D )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A项排除;1983年,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B项排除;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C项排除;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产到户,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得到稳定,D项正确。

3.(2017·海口)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

材料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 A )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解析】 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农业和轻工业,故B项错误;C项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内容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故D项错误。

4.(2017·江西宜春调研)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

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

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C )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解析】 通过《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使企业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2016·湖北七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

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

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

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

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不可胜用”。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

中苏关系破裂时,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

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

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

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答案】 

(1)表现:

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条件: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2)特点:

先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支配,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

成因:

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到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受到美国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跟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特点:

①对外开放成为既定国策;②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④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⑤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唐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来往”说明其开放范围广;交往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说明其开放领域宽;材料一中还涉及到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划定“蕃坊”特区管理侨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对外开放条件可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开放的意识和心态等角度答题。

(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冲突开放便从“一边倒”转向西方,可见这期间对外开放特点受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影响较大,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第二小问,成因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两极格局的影响、受美苏对华政策的影响、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任选三个角度答题即可。

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所以特点为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材料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即特点为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结合所学可知开放格局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从“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可归纳为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由“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可归纳为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