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481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3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古希腊的三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近代:

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卡普捷烈夫(俄):

1877年;《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Thorndike)(美):

1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

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第二节: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性质: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如何揭密专长?

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1.新教师

新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教学≠传授知识

现象:

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原因: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

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

对“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学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学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

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教师必备的知识。

尤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为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学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掌握。

教学经验对教师成长作用

教学经验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经验本身可能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新教师所观察到或经历过的教学并非都是成功的,因此这种经验不能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次,滥用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不考虑自身特点与学生情况,也无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

因此,除了教学实践之外,新教师应该学习各类理论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等),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并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2.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3.专家型教师:

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4.基于知识对教学专长的解释

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

需要专业水平知识。

需要不断反思,并使日常工作和事务逐渐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培养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新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困境

结论

教育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不断面对新学生、新情境、新材料。

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书会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必须依靠自己在充分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和探索,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的,自我教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育专家。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从生到死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决定论

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人物:

高尔顿:

霍尔:

格塞尔:

评价:

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论

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人物:

洛克:

华生:

斯金纳:

评价:

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三、二因素论

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人物:

斯腾:

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吴伟士(Woodworth):

评价:

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衷调和。

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观点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心理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重要概念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评价:

对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心理发展结构

图式:

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核心概念)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行为图式和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经验(或动作)。

顺应:

当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图式不能使经验同化时,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

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平衡既是一种心理结构,又是发展中的因素。

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

a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思维(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

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表象。

在模仿游戏中,儿童以一物代替另一物,或当人或物不在时用语言来称呼他,这都说明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

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但还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能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出现群集运算。

但这时的运算还限于具体的、观察所及的事物。

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思维水平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事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问题。

皮亚杰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2、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思维的表象。

3、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他们学习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观点:

发展是一个生物人在一定的社会文环背景中的适应

心理发展经历连续的八个发展阶段

评价:

重视文化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艾瑞克森的主要观点

艾瑞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冲突或危机。

这些危机是在每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

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过程。

每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好坏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

信任对怀疑(0-1岁)

第二阶段:

自主对羞怯或疑惑(1-3岁)

第三阶段:

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

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

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同一性混乱(12-20岁)

第六阶段:

亲密对孤独(20-40岁)

第七阶段:

繁殖对迟滞(40-65岁)

第八阶段:

自我完善对绝望(老年期)

埃里克森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

°勤奋与自卑?

±之间的冲突。

2、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3、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5、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

而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三、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观点: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

评价:

是当前建构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学习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

°母亲印刻(imprinting)?

±。

心理学家将?

°母亲印刻?

±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

°印刻?

±现象就不再明显。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

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

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过深过难的内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同时也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2、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与学生充分交流。

3、要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S.Freud简介

S.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是奥地利人,在治疗精神病人过程中发现不少病人的病没有机体的根源,却有许多无意识的情感,当他帮助病人认识到这些情感时,病就好转了。

在总结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关于个性发展的观点。

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合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他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1、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人们能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在一般情况下不为人觉察到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心理活动。

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

2、人格结构

本我(id):

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

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ego):

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

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超我(superego):

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最高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自我。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Freud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比多投放集中于身体的不同特定部位。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早期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13岁开始)

(三)对弗洛伊德的简评

强调了儿童的早期经验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对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并描述其各部分内在联系,对心理动力学有启发意义。

对性本能的过分强调有失偏颇之处。

从对病人的诊断分析出发,缺乏实证成果的支持。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包括:

感觉、知觉、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发展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概况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的变化

小学时期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

从青春期以后,生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存在性别差异

小学儿童头部生长速度减慢,四肢的增长速度依旧;进入青春期后,体格快速增长,出现长臂长腿的不协调现象。

2、体内机能的发育

心脏和血管的变化

肺的变化(12岁前后的第二次?

°飞跃?

±)

骨骼和肌肉的变化

3、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重量的变化(12岁儿童脑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脑电波的发展(意味着神经系统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逐渐增加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1、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主导活动是指在儿童各个发展阶段中具有自身质的特点,影响和支配其它活动并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主导活动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列昂节夫等提出的。

二、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不仅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而且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

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二)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首先是与定向反射相联系的,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后来由无条件的定向反射发展成为条件性的定向反射。

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基本是无意注意。

3岁之后儿童开始接受学前教育,有意注意就逐步出现了。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才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还常会带有情绪色彩。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等无关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引向不必要的方向去。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织。

(活动过程的组织合理有效)

(四)注意的特征(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包括:

继时广度

同时广度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1)定义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包括广义的稳定性和狭义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

(2)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

工作目标的明确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个体的意志品质

3.注意的分配

(1)定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形成了动作系统。

4、注意的转移

(1)定义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明确的信号提示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五)儿童注意品质或特性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范围很窄。

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客体;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客体。

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广度是7-8个点,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就为6点,也就是说在初中时,注意广度已达到成人。

注意的广度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

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5~7岁15分钟左右,

7~10岁20分钟左右,

10~12岁25分钟左右,

13岁以上30分钟。

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是概念的难易程度;

二是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

三是学习内容的新颖程度。

3、注意分配与转移的发展

注意的分配:

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和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逐渐提高。

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

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

3、注意分配与转移的发展

注意的转移:

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注意转移越慢。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种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上。

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

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对先后两种注意对象的兴趣。

4、儿童注意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4)培养儿童有意注意的能力

5)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6)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什么是感觉?

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一)视觉

1、基本视觉现象: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视亮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2)视觉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明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最初7-10分钟内,感觉阈限骤降,感受性骤升;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进行很快,在5分钟内,明适应全部完成。

明适应和暗适应研究的实践意义

(3)视觉缺陷

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者在刺激光较弱时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

在男人中占6%。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者只能看到灰色或白色,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

局部色盲者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4)视敏度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最小间隔视敏度是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医院常用E型视标和蓝道环(C)来测量最小间隔视敏度。

(5)视觉后像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正后像和负后像

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的,叫正后像,相反的,叫负后像。

颜色视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6)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的现象。

2、小学儿童视觉的发展

(1)小学儿童视敏度的发展趋势

第一,10岁前儿童视敏度不断提高。

第二,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

第三,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第一,颜色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

第二,小学儿童的颜色视觉表现出性别差异:

女生比男生的颜色视觉能力一般高一些;男女生对颜色有不同的偏好。

(二)听觉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

a20000赫兹。

(低于16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

乐音和噪音(声音的振动是否具有周期性)

1、基本听觉现象

(1)音调

由声波决定的听觉特性。

音乐的音调在50?

a5000赫兹之间,言语的音调在300?

a5000赫兹之间,人耳最敏感的区域时1000?

a4000赫兹。

(2)音响

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或分贝尔。

2、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

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观的特性,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时间、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的局限性:

①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混淆

②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

1、形状知觉

2、方位知觉

视觉的方位定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

听觉方位定向

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两耳连线中点为顶点作圆锥,圆锥面上各点容易混淆。

(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时间知觉的发展较迟。

即使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一分钟的估计也极不精确。

一般都是估计过短。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听觉>触觉>视觉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什么是运动知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反映在人脑中,为人们所觉察,就是运动知觉。

小学儿童运动知觉的发展

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如走、跑、跳、攀登、伸展等);

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精细动作做不大好,握笔的手指、手腕僵硬,字迹歪扭,结构不当,用力不均匀);

注意对儿童进行训练。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有观察力的人善于发现对象本质的、典型的却不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