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营造主动教学课堂氛围.docx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营造主动教学课堂氛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营造主动教学课堂氛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营造主动教学课堂氛围
逆战——唤醒自主,唤醒心灵,启迪智慧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营造主动教育课堂氛围》
【摘要】:
现代教育观认为:
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
其根本目的是:
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现代学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可见,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可通过设置障碍来励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知,让生明确参与学习的方向;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大丰富学生参与学习的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多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空间;教师可进行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参与学习的过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友善、合作的气氛中学习文化知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探引导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研究发展策略
现代教育观认为:
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
其根本目的是:
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现代学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读书的能力,加速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
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我校全面推行了“主动教育”的课堂模式改革,这是一套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教育模式。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与摸索,我对主动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在实施过程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下面就谈几点我对主动教育的思考:
一、对主动教育的认识
1、学生的主动发展,密切关系到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密切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核心竞争力,是人的发展的内涵体现。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自我有目的成长的正确轨道。
更重要的是这种成长不但是自主的,还应当是快乐的、高效的。
主动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学说为指导,以人本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从哲学、生命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视角,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及生命过程、生命质量与价值,深刻阐述生命成长与儿童的能动、生成发展的关系,均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并赋予它愉悦性、主体性、人文性、创造性、发展性的特征。
2、教师角色的再认识,教师是构成课堂的主要因素,学生是构成课堂的基础,教学设备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室是课堂的空间,目标是课堂存在的价值基础,课堂规范是课堂的组织基础,知识信息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知识。
在运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诊断,确定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材料,编写形成性测试题,然后让学生学习,做测试题并作出评价。
在反馈的基础上,再决定下一步的学习策略。
二、诠释“主动教育”内涵的认识
“关注学生兴趣,兴趣焕发生命精彩;关注学生习惯,习惯影响学生未来;关注学生质疑,质疑引发智慧觉醒。
”勾勒出了“主动教育”语文教学的理想悦读状态。
在课堂上,教师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像一颗树,按他所需要的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是一种有生命的教育。
“主动教育”语文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全民族语文素养。
在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大信息量、大自主空间里,教师与学生亲历生命的共同成长——“课前,独立预习,完成问题生成单;课中,小组学习、主动质疑探究;课后,链接预习,同步阅读,形成自身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1、课前:
问题生成单与解读教材同步导学,开启主动学习之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
以学定教。
教学活动应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开启教师的教学活动。
设计有效的预习生成单
预习生成单是教师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编制的、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的材料。
它明确提出了预习要求,并辅之以具体的练习,让学生预先介入学习过程。
预习生成单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空白,让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
学生在预习时不仅结合教学内容本身,而且可以拓展解决问题的资源,可以查阅其他书籍和电子资源。
有效的预习生成单也便于父母更具针对性地介入孩子的学习预习生成单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具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讨论和解决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上。
预习生成单的基本内容包括“预习提示”、“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我的资料”等几个方面。
当然,预习方案的栏目设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科和年级的不同进行选择和创造。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以惑施教。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预习,课间要与老师同伴交流,课后要练习巩固并且要反思自己的学习。
这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学所能学,在课堂上集中解决共性问题。
通过“问题生成单”的设置,引导学生真正的独立“作战”,个体建构新知。
“问题生成单”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前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知识去质疑、去释疑。
由此可见,“问题生成单”绝不只是简单的课前预习的作业,它应该是以“问题意识”作为关注中心的“习惯养成单”;是以“问题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的“能力训练单”;是伴随学生自主学习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单”。
2、课中:
以“自主合作探究”作根,伸展主动学习之翼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过程)
主动教育课堂其核心正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要想角色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要做好三件事,即:
信任、开放和指导。
首先,充分信任,给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第二,开放包容,激励学生乐于、勇于自主合作探究。
第三,科学指导,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效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师也参与其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要做到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有所收获,感受快乐
3、课后:
以“增强语文学习智力背景”为本,承载主动学习之效。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
学校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阅读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
“周三无作业日读书会”“晨诵午读”“课本剧展演”“校园读书节”……极大地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智力背景。
“主动教育”的课堂诠释着“生命发展教育”的儿童生命观照性与丰富性。
其教学目的涵盖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进步、感受的细腻、情感的充沛、意志的刚毅、精神的饱满富足;教学内容在让书本知识架构学习意义的同时,向儿童生命所在的生活开放;教学过程倡导合作学习让原本充满灵动的生命在这种活泼随意中能够自由伸展、自由呼吸。
教师成为把孩子的悦读潜能从沉睡中诱导出来的“唤醒者”!
三、在“主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几点经验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实践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学会了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时间换给了学生。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尝试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平等,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3、学校教研氛围十分浓厚。
在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课改势在必行,是人人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
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自发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和资料;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主动上网学习、与教师交流、对话,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教师主动提供研究课例,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四、根据以上几点 ,再议策略
策略一:
“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他们都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而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
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障碍”的磨炼。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使把劲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此可见是以“问题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的“能力训练单”;是伴随学生自主学习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单”,要精心设计。
策略二:
目标引探明确参与的方向
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目标时。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考。
教学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及时指明学生即将要参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感悟到,学会这些知识就能顺利解决自己渴望解决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目标、需要的驱动下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及生活实际,有意识的创设近景或远景目标,并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知。
策略三:
小组合作丰富参与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把握时机,选择有合作需要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而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突出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能力。
策略四:
分层施教体现参与的层次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
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个体间的差距,而是在正确认识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上等生主动参与,学有困难的学生被动地旁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无论是提供的学习材料,还是采用地学习形式都应面向全体,鼓励不同层次地学生大胆参与学习过程,努力形成参与学习的广泛性,从而让每个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让每一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地发展。
首先,教师提供的信息要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其次,分层次组织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来。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层,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施教,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各取所需。
(二)目标分层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出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有课时目标、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三)训练分层
根据学生分层情况,练习设计也相应地分成:
A组、B组、C组,基础题为C组,巩固题为B组,发展深化题为A组。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有选择地做题,教师巡视检查,面批,教师把重点放在学习稍微困难的学生上,学生可以互相讨论。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增设思考题,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做到人人都有收获,提高学习兴趣。
这样分类施教,是因为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教师不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具体指导。
因此,课堂上为了避免“几个学生唱主角,大部分学生当配角”的不良现象,扩大学生参与面,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意见,教师完全可以把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特点,给予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及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认为:
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
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
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我们可以进行课改实践中有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
“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
”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
“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
“不能。
”笔者一本正经地说:
“我说我能!
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
”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
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
“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
”同学们开心答到:
“能!
”“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
”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
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
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
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2.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
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
“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
”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
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
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
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
”“你的想法真棒!
”“你想象力真丰富!
”;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
6?
8?
6?
8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
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
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
“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
3.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
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
有三大好处:
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
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
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
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
“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
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
”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
又如《两小儿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意在争辩。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
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短。
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
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
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
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
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
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
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而功小。
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
头天考,第二天白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
刚开始实行时,笔者还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
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5.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
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