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944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docx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周口中学贾金凤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1课时

多媒体、探究法、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确立研读小组等

一、导入

①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

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千古美文《前赤壁赋》去了解他在黄州期间艰难而不平凡这段经历里的复杂心情。

②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洒脱。

想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

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

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里路程。

★知人论世

1.走近苏轼

2.关于“赋”

3.写作背景

4.释题

以上相关内容见资料

二、自主学习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疑难解决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三、合作探究

★情感思路

1、阅读读全文,:

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

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板书:

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

★赏“乐”之景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

“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如诗如画的美景。

古诗有云: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四美分别对应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

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清风水波

白露水光

◆画面描绘,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有的写,有的思考。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

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

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好在哪里?

徘徊:

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文中诗人的“乐”除了表现在美景,还有哪些动词也表现了诗人泛舟秋江的快乐?

诵歌纵凌

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

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

浩浩乎

飘飘乎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

★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悲从何来?

来自“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美人”?

预设:

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

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

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

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

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为什么“美人”在“天一方”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

理想不能实现,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

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

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

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

客人为何而“悲”?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

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

★悟“乐”之理

1、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心病还须心药医。

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

苏子是怎样说理的?

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

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变与不变

角度一:

变。

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

不变。

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

什么意思?

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

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

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

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变不变

逝者如斯未尝往矣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

时刻在变无尽也

水与月、人都是即变又不变的

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

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

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

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

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3.讨论: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3、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四、拓展延伸

★品“苏”之韵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赤壁赋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一、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

齐读。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文学常识

1、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此处并非赤壁大战处。

2、关于“赋”

①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

②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③在特点上,刘勰说过:

“赋,铺采摛文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④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3、关于“苏轼”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②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宋初四大书画家:

苏、黄、米、蔡

4、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三、情感思路

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

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

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现在,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

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

四、赏“乐”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

“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

如诗如画的月夜美景。

苏轼眼中夜景。

通过开头几句我们知道苏轼与客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那么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徐来”而非“清风吹来”。

一个“徐”字写出了清风给人的闲适、柔和的感觉。

“徘徊”一词写月,不仅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横”是笼罩的意思,写出江面水雾很大,把整个江面都罩住了。

几个关键

字词写出了水雾缥缈,月色朦胧的特征。

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

感受:

学生齐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部分,想象感受朦胧夜景。

苏轼心中夜景。

探讨:

面对眼前的朦胧美景,苏轼是否沉浸陶醉其中呢?

苏轼面对眼前美景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明确:

苏轼俨然沉浸陶醉其中。

平日里,那些遭“乌台诗案”被贬的种种不快都可以抛却脑后。

否则,他何以会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苇”为什么不是“一舟”呢?

“一苇”有窄小、轻飘之意,苇草漂在水面自由自在。

这是苏轼沉浸于眼前美景中获得的自在自由感觉。

犹如“达摩一苇渡江”,苏轼“一苇”游赤壁。

此时,苏轼坐在小船上像神仙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一样,有一种遗弃尘世,得道成仙的感觉,逍遥自在,无所牵挂,内心澄明。

苏轼眼前的夜景使他获得暂时的超脱。

五、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了呢?

因为感觉的东西往往会瞬间飞逝,所以苏轼是不会满足暂时感觉的。

“扣舷而歌之”,一“扣”一“歌”自然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中“美人”是否指现实生活中的美人?

苏轼在这里用“美人”有其他特别含义吗?

◆是与不是,自然要与歌词相联系。

歌词多用“兮”字,很有骚体的味道。

自然让人联想到这里的“美人”该是屈原笔下的“美人”,或者是国君,或者就是一种理想追求、政治抱负。

这里用“美人”比国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背景: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

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

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

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通过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歌声凄婉,传达出作者对政治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那么与歌声相和的箫声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作者是怎样描述“萧声”的?

反衬出苏轼怎样的心境呢?

明确:

箫声相和,悲情浓郁。

箫声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加强了这种愁绪。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是使动用法,反映出歌声与箫声传达的

悲伤情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连那些最不易打动的都被打动了,可见“美人”郁结在心是多么深多么浓。

羡“美人”,悲情满怀。

◆苏轼的悲情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

他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吗?

明确: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

这“悲”又从何而来呢?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

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

六、悟“乐”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

心病还须心药医。

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

苏子是怎样说理的?

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

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

变。

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

不变。

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

什么意思?

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

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

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

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七、品“苏”之韵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

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蓝色的词,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

注意《定风波》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

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

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

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

都微不足道。

“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八、总结: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

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

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

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

所以,苏轼是——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

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

因为——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赤壁赋

一、导入:

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会怎样做呢?

今天我们且看苏东坡如何突围。

二、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悲——乐

1、因何而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

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预设:

“清风徐来”,好风!

“水波不兴”,好水!

正因为此二者,苏子与客才能泛

舟而游。

“举酒属客”,好酒!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二字绝倒,为什么会“徘徊”?

仿佛是有情之人,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不忍离去,可谓情景交融,一字千金。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苍茫,水天一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