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56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分类药名快速记忆_精品文档.doc

1、辛温解表药

1生姜2辛夷3葱白4紫苏、5藁本、6苍耳子、7香薷,8柽柳、9胡荽、10桂枝、11麻黄、12荆芥13羌活、14防风、15白芷

1生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

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备注】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

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

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

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

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

性味辛微温。

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

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

即生姜的外皮。

性味辛凉。

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

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

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

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

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

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2辛夷、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散风寒,通鼻窍。

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

(2)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鼻多浊涕、不闻香臭的鼻渊症,常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等配伍应用。

【功能主治】祛风,通窍。

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

①《本经》:

"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

"

②《别录》:

"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

生须发,去白虫。

"

③《药性论》:

"能治面生酐。

面脂用,主光华。

"

④《日华子本草》:

"通关脉,明目。

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

⑤《滇南本草》:

"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

治面寒痛,胃气痛,热洒服。

"

⑥《纲目》:

"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

"

⑦《玉楸药解》:

"泄肺降逆,利气破壅。

"

⑧《江西中药》:

"外用能促进子宫收缩,具催生作用。

"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

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

"芎藭为之使。

恶五石脂。

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

②《本草经巯》:

"凡气虚人忌,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忌,齿痛属胃火者忌。

"

③《本草汇言》:

"气虚之人,虽偶感风寒,致诸窍不通者,不宜用。

"

【复方】①治鼻渊:

辛夷半两,苍耳子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

上并晒干,为细末。

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

(《济生方》苍耳散)

②治鼻炎、鼻窦炎:

㈠辛夷三钱,鸡蛋三个。

同煮,吃蛋饮汤。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㈡辛夷四份,鹅不食草一份。

用水浸泡4~8小时后蒸馏,取芳香水,滴鼻。

(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③治鼻漏,鼻孔中长出一块:

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四两,栀子一两,枳实、桔梗、白芷各二两。

共为细末。

每服二钱,淡萝卜汤调服。

(《疡医大全》)

④治鼻内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辛夷、芎藭各-两,细辛(去苗)七钱半,木通半两。

上为细末。

每用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则易之。

五,七日瘥。

(《证治准绳》芎藭散)

⑤治鼻塞不知香味:

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

为末。

绵裹塞鼻中。

(《梅氏验方新编》)

⑥治鼻内作胀或生疮(此系酒毒者多):

辛夷一两,川黄连五钱,连翘二两。

俱微炒,研为末。

每饭后服三钱,白汤下。

(《缪氏方选》)

⑦治齿牙作痛,或肿或牙龈浮烂:

辛夷一两,蛇床子二两,青盐五钱。

共为末掺之。

(《本草汇言》)

⑧治头面肿痒如虫行(此属风痰):

辛夷一两,白附子、半夏、天花粉、白芷、僵蚕、玄参、赤芍各五钱,薄荷八钱。

分作十剂服。

(《古今医准》)

⑨治头眩昏冒欲呕(此属寒痰):

辛夷一两,制半夏、胆星、天麻、干姜、川芎各八钱。

为末,水泛为丸。

每晚服三钱,白汤下。

(《本草汇言》)

3葱白、

【性味】辛,温。

①《素问》:

"辛。

"

②《别录》:

"平。

"

③张元素:

"味辛而甘,平。

"

④《本草蒙筌》:

"味辛,气温。

"

【归经】入肺、胃经。

①张元素: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肺、胃、肝三经。

"

【功能主治】发表,通阳,解毒。

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

①《本经》:

"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

②《别录》:

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

"

③孟诜:

"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

"

④《日华子本草》:

"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责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

⑤《用药心法》:

"通阳气,发散风邪。

"

⑥李杲:

"治阳明下痢下血。

"

⑦《日用本草》:

"能达表和里,安胎止血。

"

⑧《本草蒙筌》:

"蛇伤、蚯蚓伤,和盐罯即解。

"

⑨《纲目》:

"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毒。

"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3~5钱,或煮酒。

外用:

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窍中。

【注意】表虚多汗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

"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

"

②《食疗本草》:

"上冲人,五脏闭绝。

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

"

③《履巉岩本草》:

"久食令人多忘,尤发痼疾。

狐臭人不可食。

"

④《纲目》:

"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

⑤《本草经硫》:

"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进。

"

【复方】①治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

葱白一虎口,豉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

(《补缺肘后方》葱豉汤)

②治时疾头痛发热者:

连根葱白二十根。

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

(《济生秘览》)

③治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

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扦,食葱令尽。

(《伤寒类要》)

④治脱阳,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瘥,误与妇人交,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须臾不救:

葱白敷茎炒令热,熨脐下,后以葱白连须三七根,细锉,砂盆内研细,用酒五升,煮至二升。

分作三服,灌之。

(《华佗危病方》)

⑤治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

大葱头四个,赤糖四两。

将葱头捣烂,混入赤糖,放在盘里用锅蒸熟。

每日三次,每次三钱。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虫积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

老葱白五茎。

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喉中,灌以麻油四两,虫积皆化为黄水而下。

(《瑞竹堂经验方》)

⑦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

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

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补缺肘后方》)

⑧治小儿初生不小便:

人乳四合,葱白一寸。

上二味相和煎,分为四服。

(《外台秘要方》)

⑨治小便难,小肠胀:

葱白三斤。

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下。

(《本事方》)

⑩治小儿虚闭:

葱白三根。

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

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

(《全幼心鉴》)

⑾治少阴病下利: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白通汤)

⑿治赤白痢:

葱一握。

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⒀治腹皮麻痹不仁者:

多煮葱白食之。

(《世医得效方》)

⒁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

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

上同炒黑色,杵为细末。

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

(《外科精义》乌金散)

⒂治痈疮肿痛:

葱全株适量,捣烂,醋调炒热,敷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

⒃治疔疮恶肿:

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疗出以醋汤洗之。

(《圣济总录》)

⒄治阴囊肿痛:

㈠葱白、乳香捣涂。

㈡煨葱入盐,杵如泥,涂之。

(《纲目》)

⒅治小儿秃疮:

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

(《纲目》)

⒆治痔正发疼痛:

葱和须,浓煎汤,置盆中坐浸之。

(孟诜《必效方》)

⒇治磕打损伤,头脑破骨及手足骨折或指头破裂,血流不止:

葱白捣烂,焙热封裹损处。

(《日用本草》)

【各家论述】①陶弘景:

"葱亦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不得令有青也。

"

②张元素:

"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故《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张仲景治少防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主之,内用葱白。

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

腹中痛者,去葱白。

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即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

"

③《纲目》:

"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

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

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

金疮磕损,折伤血出。

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

葱叶亦可用。

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

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

④《本草经疏》:

"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

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

伤寒寒热,邪气并也;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伤寒骨肉痛,邪始中也。

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

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

除肝邪气,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

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

⑤《医林纂要》:

"葱,陶氏谓白冷青热,此却不然。

但全用则行通身,根与白行肌肤,青与尖专行达肌表,上头目。

又生用则外行,泡汤则表散,熟之则守中。

"

⑥张寿颐:

"鲜葱白,轻用二、三枚,重至五枚,以柔细者为佳,吾吴谓之绵葱。

其粗壮者则曰胡葱,气浊力薄,不如柔细之佳。

去青用白,取其轻清;或连须用,欲其兼通百脉;若单用青葱茎,则以疏通肝络之郁窒,与葱白专主发散不同。

"

【临床应用】①治疗感冒

取葱白、生姜各半两,食盐1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后背、脚心、手心、胭窝、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

部分病例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恢复。

治疗107例,均在1~2日内见效、一般用1次,少数病例用2次。

②治疗蛔虫性急腹痛

鲜葱白1两捣烂取汁,用麻油1两调和,空腹1次服下(小儿酌减),每日2次。

一般服1~7次后缓解。

服药后大便可能转为稀便,但不致腹泻。

除个别外,多数未见有蛔虫驱出。

或用青葱(连根须)2~3两,捣烂取汁顿服,10分钟后,再服菜油或麻油1两。

约半小时即可止痛,4~6小时后,排出粘液粪便,有时夹有蛔虫。

③治疗蛲虫病

取食用大葱及大蒜,去叶、皮、根须,洗净。

葱白每两加水100毫升,大蒜每两加水200毫升,分别用微火煮烂,纱布过滤,装瓶备用。

在傍晚或临睡前,任选-种煎液灌肠。

剂量:

4~5岁10毫升,7岁15毫升。

治疗后以棉拭漂浮法检查虫卵。

结果:

葱白煎液治疗116例,阴转86例,阴转率为74.1%;大蒜煎液治疗38例,阴转29例,阴转率为76.3%。

均以男孩的阴转率较高;在年龄方面,葱液的阴转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蒜液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④治疗乳腺炎

以葱白、半夏栓(简称葱半栓)结合姜汁水罐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30例,有效率达96.9%。

葱半栓是采用新鲜葱白与生半夏捣烂如泥,捏成鼻孔一样大小的栓子,塞入患乳对侧的鼻孔中,经20分钟左右除去,每日1~2次。

姜汁水罐是采取生姜(或干姜)的浓煎液,盛入小玻璃瓶内,抽出空气,利用负压,在炎性肿块及其周围拔罐。

可用废弃的青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