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4814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 药物疗法.docx

第十二章药物疗法

第十二章药物疗法

第一节概述

药物(drug)是指可以用以改善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的各种物质产品。

药物主要包括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

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兴奋作用

2.抑制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一般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影响器官多,作用广泛,副作用较多。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1.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致病因子,起“治本”作用。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起“治标”作用。

2.不良反应是指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应。

(1)副作用:

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

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一般随着剂量加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

加重。

(3)后遗效应:

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特殊反应:

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如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二、影响药物疗法的因素

药物在机体内发挥疗效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质与量,而且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有助于护士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以使病人得到最佳的药物治疗效果。

(一)药物因素

1.药物剂量剂量与效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关系,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也随之增强,但效应的增强是有限度的,当达到最大效应后,剂量再增加不但效应不会再增强,而且可能导致药物毒性作用增加。

2.药物剂型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量与速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临床应用的药物剂型依据给药的不同途径可分为:

(1)内服药:

包括溶液、合剂、酊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等。

(2)注射药:

包括水溶剂、油剂、混悬液、结晶、粉剂等。

(3)外用药:

包括软膏、溶液、酊剂、搽剂、洗剂、滴剂、粉剂、栓剂等。

(4)新型制剂:

如粘贴敷片、胰岛素泵、植入慢溶药片等。

3.药物质量

4.给药途径目前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

(1)口服给药法:

安全、简单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2)注射给药法:

把药液注射到皮内、皮下、肌内或静脉,被毛细血管吸收,再经血循环被组织利用,疗效普遍高于口服给药。

(3)吸入给药法: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自口、鼻吸入,从而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的目的。

(4)舌下含服法:

药物舌下含服经口腔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5)直肠给药法:

一些油性栓剂可由肛门给药,由直肠吸收。

(6)粘膜给药法:

某些药物可经直肠、阴道、尿道、口腔、咽喉、眼结膜及鼻粘膜吸收。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吸收速度由快至慢比较,吸收速度由快至慢顺序为:

静脉——吸入——肌内——皮下——直肠粘膜——口服——皮肤。

某些情况下,不同的给药途径还会产生药物效应质的不同,如口服硫酸镁产生导泻与利胆作用,而注射给药则产生镇静和降血压作用。

5.给药时间及气候季节给药时间直接影响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如抗生素类药物给药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应以维持药物在血中的有效浓度为最佳选择。

医院常用的中药对气候季节有要求。

6.联合用药其目的主要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有时可使彼此的剂量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同时,利用其拮抗作用减少某种药物的副作用。

但是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二)机体方面

1.生理因素年龄、体重、性别等都会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

同时,个体遗传因素和是否具有特异性敏感体质都将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1)年龄与体重因素:

一般而言,药物用量与体重呈正比。

但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除体重因素外,还与生长发育和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2)性别:

男女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无明显的差异。

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用药物要谨慎。

(3)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2.病理状态在病理因素中,肝、肾功能受损程度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三)心理、社会因素

1.动机因素包括是否积极、主动地接受药物治疗;对药物治疗疾病的态度如何等,都可影响病人按时服药。

2.认知的程度病人对药物治疗计划了解的程度将影响病人的参与和配合治疗的行为。

3.药物依赖程度药物依赖的形成原因较多,有身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社会的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心理上的依赖。

4.支持系统病人信任的亲人、朋友可协助医生、护士作好病人的工作使其配合治疗。

(四)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增强疗效如酸性食物可增加铁剂的溶解度,促进铁的吸收。

2.干扰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如补充钙剂时不宜同时吃菠菜,以免菠菜中的草酸与钙结合成草酸钙,降低药物的疗效;口服硫酸亚铁时不宜吃动物肝、海带、芝麻酱等,以免影响铁的吸收;服用可的松类药应采用低盐饮食,以防血钠过高。

3.改变尿的酸碱度,降低药效如氨苄青霉素、呋喃坦啶在酸性尿液中杀菌力强,因此用它们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宜多食荤食;而应用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磺胺类药时,则宜多吃素食,以碱化尿液,增强抗菌效力。

三、病区药物管理

(一)药物领取

通常病区均设药柜,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按规定进行领取和补充。

(二)药物管理原则

1.病房中的药柜应置于治疗室中,并放在干净、清洁、光线充足的地方。

2.药物应分类保管,按内服、外用、注射、剧毒等分类放置,其中毒麻药品除了有明显的标记外,还应严格管理,严格处方、单独存放、专人管理,应随时加锁并有交班记录。

3.药品应有明确的标签,药品没有标签、标签不清、标签被污染或脱落,及时更换或粘贴。

4.药物如有变色、沉淀、异味则不能使用,应及时退回中心药房或药库处理。

新领药品应仔细核对无误方可收入病房。

5.根据药品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1)易被热破坏的药品,分别置于干燥、阴凉处,温度约为20℃或冷藏于2~10℃的冰箱内。

(2)易燃易爆的药物应单独存放,注意密闭保存于低温处。

(3)易挥发、潮解和风化的药物,应密闭保存,用后注意盖紧瓶盖。

(4)易光解的药物应装入有色瓶内或放在有避光纸的药盒内,置于暗处保存。

(5)对有期限限制的药物,应定期检查,按有效期先后次序使用。

我国采用6位数数字表示有效期,980408,说明自生产日期98年4月8日起注意有效期限。

6.各类中药应放在阴凉干燥处,芳香性药物应置于密盖的器皿中保存。

四、护士在执行药疗中的职责

给药(medicationadministration)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护士在执行药疗中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严格遵守准确、安全给药的原则

1.按医嘱准确给药

(1)医嘱必须明确、清楚,在医嘱单内要求有所给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用药方法以及开始和停止的日期、时间,并有医生本人的签名。

(2)护士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如遇紧急情况才接受口头医嘱。

但必须重复核对无误后才可执行,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口头医嘱补写清楚。

(3)护士对医嘱有疑问,应及时向医生提出,避免盲目执行。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三查:

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

(2)七对:

对名称、床号、药品名称、浓度、剂量、用药方法及时间。

3.检查药物的质量护士在给药时,如果发现药物变色、沉淀、浑浊、絮状物,无菌密封瓶有裂隙或瓶盖松动,药物已过有效期等情况,提示药物有变质,不得使用。

(二)熟悉药物的基本知识

(三)运用护理程序给药

1.评估:

病人的药物史、过敏史,所用药物的性状、作用、副作用及疗效,并评估用药期间病人的身心反应及特殊需要。

2.制订:

适合个体的给药计划和给药措施。

3.实施:

按照不同给药方法的操作规则和要求,熟练地运用各项给药技术,促进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4.观察:

用药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并做好有关记录。

(四)指导病人合理、安全用药

(五)参与药物的保管、贮存

第二节口服给药法

优点:

①给药方便简便;②不直接损伤皮肤或粘膜;③药品生产成本较低,价格相对较低廉,故能口服给药者不首选注射给药。

缺点:

①意识不清或昏迷病人不宜采用;②吸收较慢,不适用于急救,③某些药物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作用;④药效易受胃肠功能及胃肠内容物的影响,如胰岛素口服易被破坏而失效,只能注射给药。

一、一般口服给药法

【目的】药物经胃肠粘膜吸收而发挥药效。

【评估】(自学)

1.病人用药史、过敏史;

2.病人年龄、病情、吞咽能力、意识状态、肝、肾功能情况等;

3.病人的自理能力、合作程度(有无不遵医行为);

4.病人对所用药物的认识和理解、有无药物依赖、对药疗的信心和心理反应;

5.口服给药的目的,所给药物的作用、特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操作前准备】(自学)

【操作步骤】见书249

【注意事项】

1.发药前应收集病人有关资料,如因特殊检查或行手术而须禁食者,暂不发药,并作好交班。

2.发药中遇到病人询问时应耐心解释,以满足其安全需要。

并按药物性能,做好病人服药中的健康指导。

(1)对牙齿有腐蚀作用和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酸类、铁剂等可用饮水管吸入药液,以免药物与牙齿接触。

服用铁剂禁忌饮茶,因铁剂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形成难溶性铁盐,妨碍吸收。

(2)健胃药宜在饭前服,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3)抗生素需在血液内保持有效浓度,应准时服药;

(4)磺胺类药物服药后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5)服用呼吸道粘膜安抚剂和止咳药不宜立即饮水;

(6)服强心甙类药物者需加强心率、节律监测,脉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不齐时应暂停服用,并告知医生。

3.发药后,随时观察服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中药口服给药法(自学)

 

第三节吸入给药法

吸入法(inhalation)是指将挥发性药物或气体经口、鼻吸入,由呼吸系统吸收,从而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方法。

优点:

有奏效快、药物用量较小,不良反应较轻。

临床常用的雾化吸入法:

超声雾化吸入、蒸汽吸入法、氧气雾化吸入和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等。

一、蒸汽吸入法

是将液体加热,使之成为蒸汽后由呼吸道吸入,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蒸汽吸入器原理:

空吸。

【目的】

1.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并可利用药物作用使炎症消散。

2.减轻支气管痉挛,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以达到祛痰的目的。

3.减少呼吸道的刺激,减轻咳嗽。

【评估】(自学)

1.病人用药史、过敏史;

2.病人年龄、体位、病情、意识状态、呼吸状况(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及痰液粘稠情况);

3.病人的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有无吸烟嗜好;

4.病人对所用药物的有关知识、对治疗的态度、有无药物依赖;

5.用药的目的、作用、特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操作前准备】

【操作步骤】见书254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需检查吸入器是否通畅;小锅内的水不宜太满;酒精不宜太多。

2.神志不清、虚弱的重病人及患儿在治疗时,应由护士加强监护,以免烫伤病人。

二、氧气雾化吸入法

氧气雾化吸入法使(又称射流式雾化器)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的】

1.治疗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稀化痰液以利排出;

2.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评估】同蒸汽雾化吸入法

【操作前准备】

【操作步骤】见书255页

【注意事项】

1.药液应为水溶性,粘稠度低,对呼吸道无刺激、无过敏反应的药物。

2.药液必须浸没D管弯管底部。

3.吸入过程中,喷管口应放在舌根部,尽可能深长吸气,屏气1~2s,以发挥疗效。

4.使用氧气筒时应注意安全,氧气筒上的湿化瓶应取下。

三、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通过导管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到达肺泡。

【目的】

1.治疗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减轻咳嗽,稀释痰液,协助祛痰;

2.改善通气功能:

解除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通畅;

3.预防呼吸道感染:

通过吸入温暖、潮湿的气体,减少呼吸道的刺激,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

常用于全身麻醉手术后、呼吸道烧伤、胸科手术前后或配合人工呼吸器的使用;

4.间歇吸入抗癌药物治疗肺癌。

【评估】同氧气雾化吸入法

【操作前准备】

常用药物:

(1)控制呼吸道感染:

常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

(2)解除支气管痉挛:

常用如氨茶碱、舒喘灵等。

(3)稀化痰液,协助祛痰:

常用а—糜蛋白酶、易咳净等。

(4)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

常用地塞米松等。

【操作步骤】见书257

【注意事项】

1.水槽内无水,雾化罐内无药液不能开机;水槽及雾化罐内切忌加入温水或热水。

2.使用中水槽内水温超过60℃时应及时更换冷蒸馏水。

3.水槽底部的压电晶体片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质脆易碎,操作时不可用力过猛。

4.连续使用时,中间应间隔30min。

四、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自学)

 

第四节注射法

注射给药法(administeringparenteralmedicatinons)是将一定量的药液注人体内,达到全身疗效的方法。

一、注射原则

(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

1.注射者操作前洗手、戴口罩、衣帽整齐。

2.按无菌原则夹取或拿取无菌注射器,保持注射器活塞、针头及针梗无菌。

3.注射部位皮肤按常规消毒,用棉签蘸2%碘酊,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形涂擦,直径大于5cm,待干后,用75%的酒精,同种方式脱碘,待干后,方可注射。

(二)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对某些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以确保安全。

2.按照医嘱正确准备注射药物,仔细检查药物质量,如发现药液有变质、沉淀、混浊、超过有效期或安瓿有裂痕或密封瓶盖松动等情况,都不可使用。

3.同时注射数种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

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四)排净空气

(五)注射部位的选择

1.选择安全部位,避免损伤局部血管和神经。

2.注射部位的组织无炎症、无硬块。

3.皮肤表面无擦伤、瘢痕及皮肤疾患。

4.长时间多次注射时,注射部位须轮流更换。

(六)检查回血

进针后,推注药液前,应先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

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方可注射药液;

皮下、肌内注射如有回血则不能注射,拔出针头,重新进针无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以免将药液误注入到血管内。

(七)减轻疼痛,促进病人的舒适

1.解除病人的焦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得合作。

2.协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放松局部肌内,如臀部注射病人侧卧时,上面的腿应伸直,下面的腿要弯曲。

3.注射时二快一慢,即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

4.掌握各种注射法的进针深度(图12—5)。

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粗长型号的针头,进针要深,以预防局部产生硬结影响肌内吸收,加重疼痛;推药速度宜慢。

5.多种药物同时注射,应先注入无刺激性的药物,然后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二、注射给药的评估

(一)注射途径

(二)注射部位.

(三)药物的物理特性

(四)病人的状况

1.生理状态病人的年龄、体型、病情,有无循环、肌内、皮肤方面的健康问题。

在对老年人、儿童评估时,应特别注意婴、幼儿用药剂量;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衰退需注意给药剂量及注射方法的选择。

2.心理状况病人过去的注射经验,是否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三、注射用物的准备

(一)注射盘

(二)注射器和针头

(三)注射药物

1.常用的注射溶液有:

油剂、混悬液、结晶和粉末等。

2.药液的抽吸法

(1)自安瓿中吸药法

(2)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法

(3)结晶或粉末药的吸取

(4)其它药液的吸取:

四、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ntrademicinjection)

皮内注射法:

指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常用部位:

前臂中段内侧,预防接种时选择三角肌下缘。

【目的】

常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或作为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评估】

1.病人的用药史与过敏史;

2.注射部位的组织状态

3.病人对皮内注射目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及心理反应。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用物准备

3.病人准备

(1)向病人解释皮内注射的目的,询问药物过敏史;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前臂掌侧下段,肩部三角肌下缘

4.环境准备按无菌操作要求准备环境

【操作步骤】263页

【注意事项】

1.皮内注射时,切忌选择碘类或刺激较强的消毒液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皮试结果的判断和观察;

2.避免反复用力涂擦局部皮肤;进针勿深,注射部位不可用手按揉。

(二)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hypodermicinjection):

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内的注射法。

常用部位:

上臂外侧、大腿前侧、外侧,下腹部组织及肩胛下方。

【目的】

1.常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内或静脉注射吸收慢的情况,如胰岛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注射。

2.局部给药,如局部麻醉。

3.预防接种各种疫苗、菌苗。

【评估】

1.病人的用药史与过敏史;

2.注射部位的组织状态(有无皮疹、瘢痕、炎症、硬结等);

3.病人对皮内注射目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及心理反应;

4.药物的性质。

【操作前准备】264页

【操作步骤】264页

【注意事项】

1.进针不宜过深,以免刺入肌层。

2.强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做皮下注射。

3.长期需要皮下注射的病人,应经常变换部位,以利于吸收。

(三)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

指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内组织的方法。

常用的部位:

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常用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

(1)臀大肌定位法:

1)十字法:

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2)联线法:

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1/3为注射区。

2.臀中肌、臀小肌定位法:

(1)以食指和中指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髂嵴、食指、中指构成的三角区域为注射部位。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定位为大腿中段,位于膝上l0cm,髋关节下l0cm左右,宽度大约为7.5cm。

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

4.上臂三角肌定位位于上臂外侧,肩峰下2~3指。

一般只作小剂量注射。

【目的】

1.需要迅速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给药时采用;

2.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不适于皮下注射;

3.不宜做静脉注射,但要求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药效比。

【评估】

1.病人的用药史与过敏史;

2.注射部位的组织状态(有无皮疹、瘢痕、炎症、硬结等);

3.病人对皮内注射目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及心理反应;

4.药物的性质。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用物准备

3.病人准备

(1)向病人解释皮下注射的目的,取舒适坐位或卧位;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3)体位准备

1)侧卧位:

上腿放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2)俯卧位:

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3)仰卧位:

以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

4)坐位:

采用上臂三角肌、臀部肌内注射法。

用于接受注射的门诊病人。

4.环境准备按无菌要求准备环境

【操作步骤】266页

【注意事项】

1.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一旦发生断针,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内,以防针头移位,并尽快用止血钳将断端取出。

2.长期需要肌内注射的病人,应经常变换部位,以利于吸收。

如果多次注射后局部出现硬结,可采用热水袋或热湿敷处理。

3.需注射两种以上药物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4.婴幼儿臀部注射时,必须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或股外侧肌,以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四)静脉注射法

静脉注射法(intravenousinjection):

指将小量无菌液体药物经静脉注入体内的方法。

常用的静脉:

四肢浅静脉、小儿头皮静脉与股静脉。

1.四肢浅静脉注射法

上肢常用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腕部以及手背静脉;下肢常用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和足背静脉。

【目的】

1.需迅速发挥药效,尤其在治疗急重症时。

2.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只适宜经静脉给药。

3.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检查,如肾功能试验,胆囊x线摄片检查。

【评估】

1.病人病情、年龄、意识状态;

2.病人肢体的血液循环及血管的情况;

3.治疗目的、所用药物性质、作用及不良反应;

4.病人对静脉注射给药的认识及合作程度。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用物准备注射盘、止血带、小垫枕、型号合适的针头或头皮针(另备胶布和小剪刀)。

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及药液。

3.病人准备

(1)向病人解释静脉注射目的以取得合作。

(2)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3)选择合适的静脉:

①选择粗直、弹性好、相对较固定的静脉;

②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③对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为保护血管,要有计划地自远心端到近端选择血管注射。

4.环境准备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操作步骤】268页

【注意事项】

1.注射时,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而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2.需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血管,应有次序地按先下后上、有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选择血管;

3.掌握静脉穿刺失败常见的原因

(1)刺入过浅或因静脉滑动,针头未刺入血管内,抽吸未见回血;

(2)刺入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抽吸不见回血;

(3)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内,针尖斜面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推注时药液溢至皮下,局部隆起并有痛感;

(4)针尖针尖已刺破对侧管壁,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注药时病人有痛感,如仅注入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会隆起。

4.小儿及某些药物如毛花甙丙、硫酸镁、氨茶碱等静脉注射可选用微量注射泵,

2.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常用的头皮静脉有:

额上静脉、眶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和枕后静脉。

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的鉴别。

头皮动脉与静脉的鉴别

特征

头皮静脉

头皮动脉

颜色

搏动

管壁

血流方向

注药

微蓝

薄、易压瘪

多向心

阻力小

淡红色或与皮肤同色

厚、不易压瘪

多离心

阻力大,局部血管树枝状突起,颜色苍白

【目的】同四肢浅静脉

【评估】

1.治疗目的、所用药物性质、作用及不良反应;

2.小儿头皮静脉的血液循环及血管的情况;

【操作前准备】

【操作步骤】270页

 

【注意事项】

1.注射过程中应约束病儿。

2.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先推注少量生理盐水,无异常后才换上药物注射。

3.股静脉注射法

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的内侧

【目的】

1.股静脉注射法适宜于抢救危重病人时注入药物或置管加压输血输液;

2.股静脉穿刺也适于采集血标本作化验检查。

【评估】

1.病人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2.腹股沟局部组织状况和血管情况;

3.股静脉穿刺的目的、所注药物的性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