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4700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策略.docx

《语文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策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策略.docx

语文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观念指导下为调控教学各要素关系而作出的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构想。

它超越了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步骤,又不像教学原则那样抽象。

它是组织教学、选择教法、调控各教学要素关系的依据。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

当教师向学生展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目标的实现能够满足其心理需要时,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期望心理,激发他们对达成目标的强烈动机,推动他们去学习。

教学目标不仅具有心理功能,而且制约着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向,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对教学程序的确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反馈练习的编制。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策略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确定目标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有据可依,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成效。

在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者还必须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此外,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要考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2、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指的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的掌握,理解、运用标点及其他语文常识性知识。

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指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他相关能力指与本节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关的能力培养,如判断、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运用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目标体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及各种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这些内容。

   如《桂林山水》一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可确定为: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确定为:

通过朗读、绘画、欣赏画面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意目标可确定为: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锈河山的思想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

 

   3、目标的陈述要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传统陈述常常以教师为本位,以抽象、笼统的话语表述,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之类(这种表述用于课程目标是可以的,用于微观教学目标就不对了)。

这种表述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不明确,缺乏操作性,难以测评,很难肯定教学目标是否确实达到。

   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才恰当?

“行为目标”派认为,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都要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四个要素。

如《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学目标可陈述为:

(1)说出本文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语言特色;

(2)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感情有所增长;(3)能准确地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这个课堂教学目标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使用了“说出”、“增强”、“运用”等行为动词,可以观察、能够测量行为水平,体现了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当然,行为目标的陈述策略也有明显的缺陷。

因为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学生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如果目标都以行为方式来界定,课程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界定的要素,而那些难以测量,难以被转化为外显行为的内容就会从课程中消失。

我们可以用“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来纠正行为目标的弱点,因为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展开性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表现性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活动,以便学生有机会探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讨论练习:

试确定《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过程,是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思想品德的一个过程,也是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所谓“最优化”,简单地说,就是在规定的标准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深刻理解、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首先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第二,认识语文课本的特性。

第三,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

钻研教材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课本和全套教材之间都有联系。

语文教师首先要通读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编排体系,包括弄清语文课本的结构、类型和体例,了解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

其次要精读全册教材,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

再次要吃透每篇课文,依据它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点。

使前后课文的教学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第四,掌握钻研课文的要领,上课前,大至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小至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要仔细揣摩,做到纤屑不遗。

不仅要通晓语文知识,还要吃透课文中在能力培养、智力训练、情思熏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达到预期效果。

   

   2、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双方和谐默契,才能使语文教学诸系统畅通,诸系统之间协调。

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民主作风等是实现师生和谐默契的重要条件。

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可靠保证。

课堂教学的气氛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态有相当大的影响,诸如安静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专心听课,细心思维和完成作业;争辩热烈的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沉闷僵持的气氛会使学生思维停滞;混乱松懈的气氛则会使学生情绪烦躁或心神不宁。

   

   3、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的具体进程所作的某种设计。

   近几十年来,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部分组成。

(2)以讨论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

育才中学的“茶馆式”教学模式是其典型代表,它包括“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几个环节。

其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核心,“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以反馈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模式是其代表,它包括问题情景,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纳和反馈调节等五个环节。

(4)以尝试探究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这类模式为数众多,如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六步教学法”等。

以尝试教学法为例,它的基本程序由以下几步构成: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

如果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情景,脱离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抽象地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好或不好,既无价值,也不科学。

因此,选择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教学内容的规定,考虑学习者的特点,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有效教学方式的策略

   过去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采取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丧失。

这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也是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相适应的。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起有效的与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者,视他们为真正的主体,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频繁的反馈和相互的启发,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获得语文学科人文价值的挖掘与积淀。

学生具备了真正的平等主体地位和民主交流机会,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组、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我国的语文课程,过去十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只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横向联系,满足于“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有机部分。

 

   3、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鼓励独立思考,教师的教学过多地囿于书本,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书本,更不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

久而久之,师生都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亦步亦趋。

这种单调、乏味、刻板的教学令师生兴味索然,缺乏创造的欲望。

   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各种知识、结论不再是教师说明、解释的结果,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性实践活动最后获得的结论和答案;也不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寻找、证实和确认。

与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相适应,要求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学会创造,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别人的结果,有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备课有新意,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富有创造性,把教学过程变成激活、帮助及维持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变成教师施展自己创造力与才华的过程。

   

   (四)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相对的优点和缺点,即适应性和局限性。

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

“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看,都是辩证的,就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

   

   1、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内涵丰富、价值导向鲜明是语文课程区别于物理、化学、科技等课程的主要特点。

因此,与它们比起来,语文教学更多地倾向于选择谈话、讨论、读书指导等方法,而较少使用演示法、实验法等。

工具性特点又使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区别于同样富于人文内涵的历史、政治等课程。

与它们比起来,语文教学需较多地使用练习法、实践法等,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

   

    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多向性。

教学方法也应体现这一特点,与之相适应。

因为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抛开目标而盲目地确定教学方法,而是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组合。

如果本课的目标是加强字、词、句的理解记忆,那么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如果本课重在掌握篇章的布局结构技巧,则需分析讲解结合;如果教学目标是对主题思想的正确理解,则需反复商量,推出结论,这自然离不开问答和讨论,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是密不可分的,仅仅注意目标的某一方面,往往会顾此失彼,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即使是同一教材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而同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用于不同教材内容的教学,正所谓“教无定法”。

从教学的流程上看,教材内容是第一位的,教学方法是第二位的,内容决定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

从大的方面来说,识字写字教学、汉语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法;从小的角度讲,就是相同体裁、编排在同一单元里的课文,在教法上也是不相同的。

仅以记叙文为例,有的以写人为主,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是顺叙,有的是倒叙,有的是插叙,有的是补叙;有的描写突出,有的议论深刻,有的抒情见长;有的牵扯到的知识面广,有的思想性强,有的写法富有特色……侧重点不同,特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师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就必须不同。

因此,在选择教法之前,教师首先应认真地钻研教材,然后再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师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能力素质,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

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选择。

倘若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像语文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现有的教学方法,适应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

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这些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的。

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

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反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

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5、根据教学情境,变换教学方法

   案例:

《狐狸和乌鸦》的教学。

   当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特点等确定了教学方法之后,是否就可以在教学中亦步亦趋地按照预定的方法进行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情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也应随机应变。

例如,教师通过表情朗读和精彩描述唤起了学生的想像与情感共鸣,此时若能进一步设疑激思,学生的形象思维便不知不觉向抽象思维转移,引发对深层内容的思考。

当他们思而不明、言而不清时,画龙点睛的讲解就能拨云去雾,使学生在顿悟中共享思维的欢乐。

于是形成疏密相间、浓淡相宜、张弛相依的教学节奏。

   

   二、语文教学活动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

   

(1)备课是教学本身的要求

   

(2)备课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过程

   (3)备课是教材及学生变动的需要

   

  2、备课的一般步骤

   

(1)学习课标,领会纲领

   课程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提出了各年段的教学要求。

教科书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树立课标观念,以课标为准绳。

这样,才能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尺度,突出重点训练内容。

如写字教学的要求,就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看课标的有关内容。

   

   

(2)熟悉教材,综观全局

   在全面学习课标的基础上,还须认真通读教材。

最好是全套教材,至少是全册教材。

掌握教材的内容、体裁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体会编辑的意图,明确全册的教学要求,以及各组课文或每篇课文在全册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为教材的编写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通读全册教材,教学就会产生盲目性;通读后,才能作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就是我们说的了解学生,即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了解的内容:

   ①从总的方面来说,应当了解掌握学生这样一些情况:

   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

   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

   学生课外阅读和其他语文活动的情况;

   学生智力发展情况。

   

    ②就一篇课文来说,需要了解掌握的学生情况有:

   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和学生学过的课文有联系,哪些和他们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有联系,哪些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的。

如《给颜黎民的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味书屋》。

   课文中的哪些表达形式是学生熟悉的,哪些是他们生疏的,哪些语言文字是学生容易读懂的,哪些比较艰深,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了解的方式:

   从总体上看,有集中了解和分散了解两种方式。

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分析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和试卷,坚持预习,观察学生课堂中种种活动和表现(如答问、朗读、练习等),家庭访问,与学生日常接触,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外辅导等。

   了解学生是一项重要的、细致并带有经常性的工作,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

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因人施教。

   

   (4)解读文本,编写教案

   ①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文本,它被认为是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之一。

具体到教学中,“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

其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篇课文,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文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上课的凭借。

因此,备课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在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分析文本和确定文本的重点和难点上,把文本“嚼烂”,“吃”到肚子里,做到“腹中有本”。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工作:

   

(1)从语言文字入手,弄清字、词、句的意思,了解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3)弄清文章中写到的有关知识;

   (4)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5)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教育意义;

   (6)归纳遣词造句的特点,布局谋篇的方法;

   (7)分析课后作业,确定训练重点和方式。

   解读文本,不光要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读懂,还要处处考虑学生能不能懂,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懂学会;不仅要把课文读好、读熟,最好还能全文背诵,达到不看课文就了然于胸的程度,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练习:

试解读人教版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

先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②确定教学目标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语文教学策略部分已进行过学习,这里不再赘言。

   ③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应着重指导的内容,以及对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作用的部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教学重点应是教学要求之一,而教学难点则不一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如《小白兔和小灰兔》:

“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有时二者是不一致的,如《蜜蜂引路》,重点是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难点是花丛、园子的位置。

(可用画图法)

   ④选择教学方法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语文教学策略部分已进行过学习,这里不再赘言。

   

    ⑤编写教案

   教案是备课活动的收尾和总结,也是对以上几个环节的进一步深化,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

写教案,就是将备课过程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

所以说,教案是教师备课劳动的心血结晶。

   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

通常说来,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具准备);教学时间(课时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有的还会加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

有详案和简案两种。

   教案编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的要科学,既要符合大纲、教材、学生实际,又要注意知识点、能力点和人文素养教育相互渗透,还要注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科学,尤其是基本理念、原理、法则等方面的理解要准确无误。

三是编制教学程序、构思课型结构时,要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张驰有度。

   创造性原则。

教材是教师编写教案的依据,但教材本身并不等于教案,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再造的材料。

教材只规定了教学内容,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未解决“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因此,这些问题都要教师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认真分析理解,精心加工处理,使教学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使教学富有创新意识,在这个创新意识促进下,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思考,去探究和解决学习内容,形成能力。

   主体性原则。

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它包括教师施教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方面的内容。

因此,要编写出“教法与学法相结合型”的教案,即反映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又要体现出“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方面,要以学生的身份去思考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预见性原则。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预见到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尽可能地预见到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并准备多种措施,尤其对某些局部环节或具体问题要进行多方考虑,一旦出现与教案某些设计相悖的现象,教师可以从容不迫,因势利导,使教学过程朝着规定目标转化和运行。

   实用性原则。

编写教案一定要讲求实效性,不能图形式、搭花架。

要讲究实用价值,就必须做到设计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方向、教学手段、板书设计、练习设计等方面优化。

   作业:

从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任选一内容,编写教案。

   

(二)说课

   1.说课的定义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师或评委,系统地述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是述说者和听者双向互动活动。

述说者把备课中的平面静态的隐性思维进行显现,听者对其进行评议,共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的作用

   说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