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4411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docx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附答案(5)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

1.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以稻米鱼类为食),或火耕而耨(刀耕火种)……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节选自西汉《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大意:

江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人民重视农业发展,只要有一年获得丰收,几个郡的人都不会挨饿)

——节选自南朝《宋书》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大意:

北方人民在南方避难,南方人民至今保留晋朝时期的方言。

——(唐)张籍《永嘉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示意图。

这一过程中,北方人民陆续南迁。

材料三:

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汉朝到宋朝我国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说明材料二中②和③两个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所示,相比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兰)

独孤

素和

汉姓

迁都前后鲜卑族服饰的变化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以后,进行一些重要改革。

以前的中原王朝都有年号,这是汉族的一种习惯,大蒙古国没有年号,忽必烈定年号为“中统”。

元朝的中央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这与秦汉至唐宋的政治体制是相衔接的……习惯于游牧的蒙古人对于农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入中原以后,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中设立主管农业的机构,同时下令在各地建立村社,专门教导本社农民勤于农桑,农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忽必烈改革的主要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元朝国家治理相似之处。

3.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

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的经济)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曰: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1)材料一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的最终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的改革。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2)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

它出现于哪一地区?

纸币的产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宋代的海外贸易)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商船上你会装载什么货物?

宋代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四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

两宋时期,信用劵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

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

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

——摘编自《新全球史》

(4)由材料分析,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政权并立)

材料五景德元年九月,辽兵直趋黄河北的澶州,对宋都城开封形成严重威胁。

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之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双方开始了议和活动。

此次议和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辽与北宋的战争之后双方的“议和”是指什么?

这次议和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朝代、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6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材料二:

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

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

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

材料三: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何时完成的?

5.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为历代王朝所沿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下)

材料三:

明朝严格规定: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材料四: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1)依据材料一概括通判的职权,并结合所学,回答宋朝设置通判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北宋还采取了哪些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元朝在地方治理上有何制度创新,以及这一举措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思考:

八股取士会对选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依据材料四思考:

军机处的设立会产生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看法。

6.对外交往是国家之间文明的交流,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证明,任何国家要发展,需要开放的对外政策,封闭、自守都是不可取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宋朝贸易)

材料一:

南宋都城临安商业繁荣,城内“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即无虚空之屋。

”当时的泉州、广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泉州、广州设有“蕃坊”“蕃学”市舶司。

南宋的外贸(如图)所得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材料一,宋朝设立市舶司这一机构的目的是什么?

简述南宋海外贸易的范围。

(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

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

……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所到之处,为了“示中国富强”,郑和都会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

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用中国货物换取亚非各国的特产奇珍。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南宋和明朝推行海外贸易的异同。

(异同各答出一点即可)

(闭关锁国)

材料三: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这种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及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出一条即可)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7.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

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的智慧。

材料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材料二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_A…....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文明的特点,举两例具体事例说明这一特点。

(2)材料二中的A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至明清时期发生了怎样的逆转?

从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和清朝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

两宋时期

清朝中期

耕地面积

5.6亿亩

11-12亿亩,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兴修水利

淮东捍海堰、福建捍

海石塘

对A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农业新品种

从越南引进水稻新品

种B

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

南方普遍种茶,C种

植区推广到川蜀地区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

等种植面积扩大

经济格局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明代中期以后,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姑苏志》记载:

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白乐天《中国全史》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表格中A、B、C三处缺失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A:

________;B:

________;C:

________。

(2)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清朝中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清朝中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明朝中期以后乡村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是什么?

并指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9.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该朝代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3)从机构A到机构B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10.对外政策与对外交往和国家兴衰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有享有很高的声望。

亚非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留学生、艺术家川流不息地涌向中国。

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和到外国贸易的商人,也不绝于途。

——《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强国。

1405—1433,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通史》

(1)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唐朝当时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有享有很高的声望”?

列举两位唐朝时期在中外交流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材料二表现出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了什么机关加以管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曾到达过哪些地区?

如何评价郑和的远航?

(4)从以上各个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1.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什么盛世局面?

材料二:

如下图

(2)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

“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3)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

该“公主”嫁到吐蕃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1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

“何谓为明君暗君?

”徵曰: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

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2)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3)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13.商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发展是商业发展的指向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以隋唐两宋时期为界限,中国传统城市规模达到顶峰。

城市人口达到一、二百万…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宋以后,突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模式。

——宁欣、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历程》

材料二:

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上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陆及海:

宋代贸易格局的转型及衍生》

材料三:

长安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依靠政治的特殊作用,城市经济呈现特殊繁荣,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与东西方许多国家都有密切交往,因此,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有“世界首都”之称。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四:

“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流通之以钱。

……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

……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可以看出宋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两宋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导致“宋代对外贸易重心……转向海洋”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长安城在布局上的特点。

概括唐长安城成为“世界首都”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归纳宋朝城乡贸易发展的特点。

并简要分析其贸易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城的布局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礼制观念,将天人合一贯彻其中,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许多灵活性地创新。

北京城有一条由北向南的中轴线,紫禁城就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央,城内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体现“面南而王”、唯我独尊的意识,各府衙分列中轴线的两侧,象征性地表达了皇权对国家的控制。

——摘编自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等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明中央机构发生改变:

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一职,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最高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将统领军权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此外,明代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互不统属,直接根据皇帝的命令侦察官民的言行,可以不经过法定手续逮捕和审问官民。

——摘编自韦庆元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写出紫禁城现在的名称。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北京城的建设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5.中国古代,统治者根据政治形势进行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加强皇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科举制开创于哪一朝代?

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公平的制度?

(材料二)唐太宗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材料三)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股俗阜。

”(物产丰富,风俗醇厚)

(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谁?

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材料中两位皇帝统治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四)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日:

“中书省”,本兵者日:

“枢密院”,主弹到者日:

“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5)元朝实行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成为什么制度?

(6)元朝时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哪一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6.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材料一图中政权①的都城在哪里?

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

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17.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

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至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是我国海外大发展时期”的表现。

(3)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三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恶果?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8.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在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发挥地方的职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盛唐年间,……在边地设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中后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特点及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统治者“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措施有哪些?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元朝疆域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设计目的角度,分析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的依据。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19.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予谓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旧:

苏常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材料三清朝前期土地耕地统计简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