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3996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docx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共10篇doc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_共10篇

范文一:

怎样规范农村丧葬文化活动【摘要】流传千年的丧葬文化活动,是祀奠先人,展现后代子孙“仁、孝、礼、仪”的主要形式,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当前农村丧葬文化活动,存在普遍、随意、散乱等特征,造成诸多方面的问题。

要采取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制定措施等方法,规范农村丧葬文化活动。

【关键词】丧葬活动;农村;规范方法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等多主面。

丧葬文化活动,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殡仪、祭祀等传统活动。

丧葬文化活动的世代持续开展,对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中华美德起到了其它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存条件日渐改善,信仰环境比较宽松,凡遇丧事必开展丧葬文化活动。

在看到积极面的同时,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开展丧葬活动的随意性大,干扰人们生产生活。

当前在山区农村,还没有制定严格的丧葬文化活动管理制度,镇村社没有实行目标管理,人们开展丧葬活动的随意性很大。

凡有丧事,都是就地开展活动,不论场镇乡村,不论场地宽窄,不论人口疏密,不论噪声大小,少则二三天,多则十来天,大操大办。

阻塞交通、炮仗伤人、噪声优民等事件时有发生。

特别是在场镇,锣鼓鞭炮声通霄不绝,在四面高墙里回荡,人们夜不能寐,在校学生更是苦不堪言。

二、丧葬文化活动过程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非法宗教集会借题发挥。

不规范的丧葬文化活动给封建迷信提供了平台,充当活动主角的道长大肆宣扬得道升天、男尊女卑封建思想。

一些非法宗教集会也参杂其中,借丧葬文化活动之名,大行蛊惑人心之实。

三、随意占地,令人担优。

逝者的安葬地是由地理师(俗称:

阴阳)决定的,政府制定的殡葬管理法规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原因主要是认为人死后,一定要找一块有“地”的地方下葬,才能“发”后代的封建意识还相当牢固。

乱埋乱葬等现象比较普遍,毁林造坟,占用耕地造坟现像相当严重。

就笔者所在地区来说,全镇共有人口6.3万人,如果每年死亡1000人,最低估计每人占用坟地10平方米,那么每年就要占用耕地林地15亩。

我们正在以这个速度自损生存环境,确实令人担优。

针对丧葬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一、要规范农村丧葬文化活动的时间和场所。

可由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村(居)民小组指定丧葬活动场所,要选定在辟静地方,不得在车站、居民区、学校、机关等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置丧葬活动场所。

要规范丧葬活动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10时即可,做到丧葬文化活动场地安全不扰民。

二、要在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有组织地开展丧葬文化活动。

丧事(殡仪)活动由村(居)委会或红白理事会牵头组织相关司仪人员具体承办,杜绝非法宗教组织参与其中。

要推行追悼会形式改革,突出传统丧葬孝思内容的同时,简化丧葬环节,节省丧葬开支,摒弃迷信色彩过浓的超度亡灵,防止家族或道士无序操纵丧葬文化活动。

在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去世后,乡村基层组织应主动介入,通过主持节俭而文明的追悼会等形式,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要引导丧属文明办理丧事,村(居)委会要通过宣传栏、各种会议进行宣传,通过制定村(居)规民约的方式,规范丧葬习俗,并由红白理事会牵头对操办丧葬的司仪给予职业规范,引导村(居)民摒弃迷信活动,大力倡导文明丧葬文化活动新风。

三、要规范村(居)民自主建坟行为。

目前,城市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设正在推广,还未推行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

为此,应制定村(居)民自主建坟的监管制度,统一区域地点。

原则上每个村(居)可以划定一个区域(荒山瘠地)集中安葬,大力提昌安葬骨灰。

每处农村公益性墓地占地面积一般控制在5-10亩,不超过30亩。

确需占用林地、山地的,要按规定办理征占用地手续;统一墓穴占地面积,单人墓穴或双人及以上合葬墓穴占地面积统一控制在规定面积内,均不得超过0.8平方米。

统一建设规格,墓地应当统一按照墓材规格小、墓碑贴地近、墓型艺术化的原则建设。

不准占用良田建坟;不准在承包山中私自建造坟墓;不准擅自将单座墓穴占地面积突破规定标准。

四、要健立政府主导,宣传、文化、宗教、安全等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丧葬文化活动工作联动机制。

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并保持其常态化运行。

要把整治丧事迷信活动等陋习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工作考核内容,将丧葬文化活动管理工作业绩作为部门(单位)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通过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完全能够转变人们落后的丧葬文化活动观念,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科学、文明、节俭、健康的丧葬文化新风,提升乡村环境条件。

 

范文二:

丧葬答谢词范文各位亲戚,各位邻居,各位朋友:

先母不辛与世长辞,我代表孝家感谢各位亲戚远道而来悼念,感谢各位邻居、各单位领导、同事、朋友、大力相助,感谢在先母重病期间关心、探望和去世后为办丧事做出努力工作的所有朋友们。

孝家对前来悼念和帮忙的朋友如有照顾不周全的,敬请谅解。

先母为培育我们四兄弟,倾注了毕生精力。

我们的母亲在我们的心目中也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是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

母亲离我们而去,我们感到万分悲痛,母亲的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母亲的英容面目永存脑海,母亲带着永远的牵挂走了。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不能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思念。

各种复杂的思念感情只能汇成一句话,母亲:

请放心上路吧!

母亲:

您走好了!

母亲:

请放心,您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能感觉到您的儿孙们不会为您脸上摸黑。

我们兄弟一定会团结好,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您的孙儿们一定会超过您的儿子们。

放心吧!

母亲:

安息吧!

 

范文三:

河北省清河县农村的丧葬文化略论【摘要】死亡是人类终极的话题,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丧葬文化文章在自己亲身经历和考察探访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清河县农村的丧葬过程进行简要的描述,比较深入地分析,并对这一丧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一点探索。

【关键词】丧葬文化;丧葬功能;清河县;家族

中图分类号:

C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0278(2013)08-258-02

人的一生经历若干重要时期的节点,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如出生、结婚、死亡三个节点。

关于死亡,人类有着巨大的困惑,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英国学者弗雷泽认为人类关于死亡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巫术一宗教一科学”三个阶段的进化。

中国学者郭于华认为“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可以想见作为丧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过程中的仪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就人死亡后的丧葬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文化缤纷多彩,在丧葬方面也是如此。

地域不同,丧葬文化也不同,即使同一地域,不同的家族,丧葬文化也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同。

拿我家乡来说,我于河北省清河县的一个小村庄。

清河县坐落于河北省的东南部,隔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华北平原上的县域。

至今,我的家乡仍旧保持着较浓厚的传统习俗。

现在,我就以自己村庄为背景,以自己亲身经历和考察探访所得材料来详细描述北方农村的丧葬过程,并对这一过程本身包含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一、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村庄

位于清河县中南部,村子不大,至今约有一千人,绝大部分是张姓。

本村庄张姓在明朝大移民时期由山西迁来定居于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现在这个小村庄已分为若干家族,我所在的家族是我村最大的家族,人数当在二百人左右。

二、下面描述一下丧葬过程

(一)穿寿衣

我家乡某人老(为避讳,家乡对死去的人不称死,称为老了)了以后,整个丧事过程一般为三天、四天或五天。

老人去世前,将要咽气时,死者的儿子、儿媳必须为老人换上事前准备好的寿衣。

因为按老辈的说法,如果咽气去世之后再穿的话,那身寿衣死者就带不走了,所有要在咽气之前穿戴好。

(二)搭灵床

由死者儿子去告知本家族的总管(我村称为“大柜”)老人去世的消息,由家族总管去通知本家族成员办理丧事,并由总管主持整个丧事过程。

家族成员到死者家,帮助死者家属将遗体移到已放在正屋中央的灵床上。

灵床前放着香炉,正屋门后面放一个火盆,不时往里面烧纸,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冲着正屋门口,在院子里摆上供桌,将死者遗像放着桌子正中,桌子上放着贡品供死者享用。

(三)报庙

北方农村正中一般是土地庙(现在村正中的土地庙已不常见)。

报庙也就是死者亲属到庙中烧香烧纸,同时放声大哭。

报庙的寓意就是给死者在阴间上户口,放声大哭则既是表达哀痛,也是让村里人知道有人去世了。

在报庙的时候,死者五服以内的亲属已穿上孝衣。

在我村,死者直系亲属带孝带,穿孝衣,披孝褂;其他五服内亲属中的男子则只带孝帽,披孝褂,女子只带孝带。

(四)报丧

报丧一般在死者逝世当天进行。

由家族成员拿着写在白纸上的报丧条去通知亲戚朋友,报丧条上详细写着死者身份,吊唁、司灵、出殡日期,以使亲戚朋友有所准备。

(五)守灵

即由若干家族成员通宵看护死者遗体,守在灵床旁,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守灵既是对死者的悼念,抒发缅怀之情,也是对死者遗体的一种保护,因为守灵期间遗体还没入棺,进行守灵以防止一些动物对遗体的损坏。

(六)吊唁

吊唁于去世第二天进行。

亲戚朋友接到报丧条之后前来吊唁,悼念死者。

进行吊唁的来人如果是死者的至亲,则必须在死者灵堂所在的街道胡同口就开始放声大哭直到灵堂前。

放声大哭,既是告诉在灵堂前的死者亲属有亲戚来吊唁了,也是在表达哀痛,悼念死者。

进行吊唁的亲友在灵堂前磕头、烧纸,慰问死者,而亲属跪在灵前放声痛哭,并对来吊唁的人磕头表达谢意。

(七)司灵

司灵一般在吊唁第二天下午进行。

死者亲戚朋友按照报丧条上的日期,用食盒盛放着贡品前来祭奠死者,同时,死者亲属放声痛哭,并到前来司灵的亲戚朋友面前磕头致谢。

(八)大殓入棺

司灵结束后,临近傍晚时分进行。

家族成员将棺材放在原灵床停放的地方,拽着死者身下压着的白布条,死者的儿子分别抱着死者的头和脚,将死者遗体放进棺材,同时将死者生前所用部分遗物放进棺材。

根据传统习俗要求,嘴里放进口含,双手紧握小撮粮食。

紧接着由死者儿女、儿媳、孙辈为老人“净面”。

所谓“净面”,就是用棉絮蘸点香油涂在死者脸上,并且每人只允许净面一次。

净面后,拿一块镜子从死者的头到脚照一遍,意思是让老人看一看亲属们为他的穿着打扮是否合适得体漂亮。

这些程序完成后,就要盖棺了,盖棺的时候,死者亲属们要跪在地上大声痛哭,表示自己对亲人的哀思,因为从盖棺之后,就再也无法看到自己亲属的容貌了。

(九)送盘缠

所谓“送盘缠”,就是在出殡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们将死者的魂魄送到阴间去。

大致过程是这样的,晚饭后,天已经黑下来,死者亲属每人拿一把点着的香,每走几步便扔下一根香,意思是让死者的魂魄循着地上香发出的点点红光跟着亲属们走到村外踏上去阴间的路。

死者亲属们走到村外的一个十字路口,便将纸糊的轿子放在纸灰围成的圆圈中点燃,把没有扔完的香也投进火中,传统的说法是老人乘着轿子去阴间了。

亲属在回家的路上,每个人都不能回头,如果回头的话,死者的魂魄看见自己的亲人而恋恋不舍,就会跟着亲人们回到家中,这样是不吉利的。

(十)出殡

这天的主要仪式除了亲戚朋友赶来,并到灵堂前再次跪拜外,便是唱戏和下午送殡了。

一般情况下,唱戏的主要剧种是唱京剧或者豫剧等传统戏剧,现在也出现唱流行歌曲,跳现代舞蹈的情况。

下午,出殡的时候,死者大儿子必须把放在街上的一个陶碗摔碎,如果没有碎的话,就不能摔第二次,必须用棺材压碎。

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还要烧一个纸糊的马;若死者是女性,则烧一个纸糊的牛。

纸马纸牛是死者在阴间用来骑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烧纸马纸牛的现象在我县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烧纸糊的汽车多起来了,这也许是在世的亲人们希望在阴间的老人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吧。

走到家族墓地后,便要下葬了。

土葬是中国最普遍的埋葬方式,《礼记?

祭义》上写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传统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人死后要回到土地之中。

在埋土的过程中,死者男性亲属围着坟坑先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死者女性亲属则正好相反。

(十一)圆坟及后续祭祀

出殡后第二天上午,死者亲属们拿着祭品到坟前祭拜,并对封土再次培土称为“圆坟”。

圆坟后,在坟前脱掉孝衣,扯开孝带孝帽。

到此时,丧葬过程基本完成。

接下来以死者去世那天包括在内算起满七天,称为“头七”或“一七”,需要到坟前祭奠。

然后进行“二七”、“三七”,直到“七七”,还在去世的百天时再行祭奠。

至此,整个丧葬过程全部完成。

三、简要分析丧葬过程所蕴含的功能

原始人对待死者,就如同对待动物一样,也是随意丢弃的,并没有形成共同的可供遵守的一套礼仪规范。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我意识也有了逐渐提高。

当然那时的文明程度与现在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那时的人们认为生与死不是截然对立的,生与死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渠道,同时既恐惧死亡也希望逝者保佑在世的亲人,便产生了一套礼仪规范。

老人去世后,整个家族的成员都来帮助料理老人后事,这实际上也起着一种团结族人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宗法社会,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均离不开家族,这种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于血缘关系,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不同,亲属族人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不同的,但都是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重要体现。

即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血缘关系承载体的家族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婚喜事和丧葬白事仍然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这种情况在传统习俗保留较多的农村更是如此。

宗法社会的存在、延续与稳固需要家族内部关系的强化,而这丧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就起着联系、稳固和强化家族关系的作用。

通过纷繁复杂的丧葬仪式的演示,使族人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逐渐内化到身心。

现在是开放的社会,平时大多在外忙自己的事业,家族成员之间来往已不如从前为多,那么办丧事等使家族成员聚在一起,增强了联系,加强沟通更是起着团结族人的作用,增强族人的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死亡、重视丧葬,视死如生。

一般来说,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在世的亲人原则上都希望操办比较隆重的丧礼,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外化的表现,也是一种向外人宣示死者家人重视孝道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表现自己家族地位的机会。

在世亲人为死者准备各种明器,基本上都是在世之人日常生活的投影,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写。

“丧葬的隆重和热闹气氛从根本上改变了悲凉凄婉哀伤痛苦的现象,使生存者看到自己今后面对的生活虽然是艰难的,但归宿则将风光而决不寂寞”。

因而丧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同样起着抚慰逝者和在世亲人的作用,既要消除世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也要树立起个人对于死亡的信心。

就拿哭来说,不管对死者的去世是否感到悲痛,凡是死者五服之内的亲属均须大声痛哭。

对感到哀痛的亲属来说,这是一种释放痛苦,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怀念的一种方式;即使对死者离世没有悲痛的人来说,大声痛哭在外人看来也是家族团结的一种象征,孝道的一种表现。

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为死者办理程序复杂并蕴含种种意义的丧礼表示死者亲人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这是子孙儿女孝道的一种表现。

通过整个丧葬仪式也是表达希望死者对在世亲人进行保佑的美好愿望,满足在世亲人心灵上、心理上的要求与平衡,增加家人生活的勇气、自信。

最终生与死在丧葬过程中的仪式上得到了人们所希望的阳间与阴间的联系,在世亲人与逝去亲人的沟通。

丧葬仪式便是这种沟通的桥梁。

从以上丧葬过程的仪式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显示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联系起来的传统家族的稳固。

丧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协调密切家族成员关系、强化家族成员辈分关系和传统道德文化等途径实现,具体就是通过纷繁复杂的仪式。

传统丧葬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仪式通过外化和内化的影响,深深镌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境界中,即使在现代社会中。

因而,这丧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可预见到的将来仍会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

 

范文四:

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

———以安徽霍山县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例

吴孔军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要:

从丧葬礼仪中体现孝道思想的观念自古有之。

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

文章通过对霍山

县农村丧葬礼仪的分析,说明其在当今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键词:

丧葬礼仪;孝道思想;文化建设

图分类号:

C912.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0547(2007)03-0100-02

丧葬礼仪与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自先秦开始,二者便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人把送死作

为尽孝的极其重要的标志,《中庸》记载:

事死如生,事亡如

存,仁智备矣。

儒家是孝道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十分重视

“孝”在丧葬中的作用。

孔子有言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孔子主张从精神上悼念亡

者,他的孝道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孔子继承

人的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孝道丧葬观的典型代表。

孟子认

为孝道是丧葬观的主体精神,主张厚葬就是为了讲礼尽孝,

否则即为不孝。

荀子也十分注重孝在丧葬礼仪中的地位,他

认为“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是奸人

之道”。

在儒家几位代表人物的积极倡导下,两汉以后的历

朝历代都奉行“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

观,认为孝莫重于丧。

这种观念代代传承,如今已深深地植

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现今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

区,诸多丧葬礼仪仍然能凸现出较为浓厚的孝道观念。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

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可见是一

个典型的山区,交通相对落后,尤其是那些地处深山的农村

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新事物、新

理念的影响较小,旧风俗很容易被保留,体现孝道思想的诸

多丧葬礼仪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兹挑选当地农村丧

葬礼仪中与孝道思想相关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守灵

当地葬礼的整个过程一般为3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

中正厅停放3天。

3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式,

“守灵”就是其中的一项。

“守灵”即在停放尸体的正厅里要

昼夜有人守着。

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

属,儿子往往因为白天的事务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

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儿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

守灵的同时,还要在正厅大门内侧事先放置的一个谓

之“老盆”的容器里祭烧“表纸”,且边烧边念叨着“×××来领

钱”之类的句子,以此祈求死者在阴间能有足够的花销。

果子女不在死者身边守

着,死者则会显得很孤单,这便意味

着子女“不孝”。

(二)哭丧

当地某人去世后,其亲人都会痛哭流泪。

姑且不论所有

痛哭之人是否真的悲伤,但痛哭的程度足以显示他们是否

懂礼或孝顺与否。

尤其对于女眷,她们须不时地在死者面前

高声嚎哭,同时述说着死者生前的好处,或者喊出死者命苦

之类的言辞。

一些会哭的女性在很多时候还会采用一种近

似唱腔的音调来倾诉自己的情感。

哭的越“悲伤”,在外人眼

里就越能表现出她们对死者逝去的伤痛。

哭丧之人如若是

死者的同辈,别人会认为她们非常的懂礼;若是死者的晚

辈,则说明她们既懂礼,又孝顺。

如果整个葬礼中听不见哭

声,则与死者相关的女眷们会被他人视为不懂礼或不孝,同

时也会让操办丧事的主人家在颜面上大打折扣。

(三)二次葬

所谓二次葬,即人死后将装有尸体的棺木停放在地表

某一特定的位置,随后通过自然腐蚀的方式处理尸体,等到

尸体的骨肉完全分离后再收骨埋葬的过程。

第一次葬,在地

表停放棺木的地方叫厝基,棺木在此处停放的时间为3年

或更长时间,3年后开棺整理骨骸,然后再埋入地下。

地表

停放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显示死者后辈的孝顺。

一般情况下

小孩夭折,非正常死亡或死者生前孤身一人,则省去第一道

程序而将其直接埋入地下。

“这种先停尸后下葬的做法反映

了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表达活人不忍亲人离去的依依

之情”[1]。

另据《墨子·节葬下》: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

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由此推断,春

秋战国之际,在我国南部地区就已出现了先让肌体腐烂,然

后在拾骨埋葬的二次葬俗,而且在当时,人们已经把这种习俗与孝道观念联系起来了。

(四)满五七

下葬后的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接着是“二七”、“三七”

直至“五七”,“五七”是指下葬后的第五个七天,当地人把这

一天称作“满五七”。

“五七”是“头七”至“五七”中最为隆重

的一次祭奠。

“五七”这一天要举行的主要的祭奠仪式被称

作“烧库”。

按传统观念,人们大都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存

在,现世中的人在逝世后可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此,人们在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基础上,为死者即将在另一

个世界的生活做好准备,“烧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实,这里所说的“库”,就是请专门的工匠一般用红麻的桔梗

捆扎起来的房屋状的结构,在内部陈设一些必备的“生活用

品”和“家具”,这些物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模型的,如衣物、

橱具、柜子、电视机、手表等。

“库房”扎好之后,四周再用不

同颜色的纸裱糊起来。

“烧库”的地点通常较平

坦、空旷,烧

的过程中,附带将死者生前的衣物一起烧掉。

孝子们要跪在

“库”的四周,直至其烧尽为止。

如果死者有已出嫁的女儿,

“五七”当天的开销一般由女儿家(其实即女婿家)支付,俗

称“五七不吃家中饭”,女儿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她们尽孝的

义务,算是她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后一次回报。

当然,经

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也有将“烧库”的程序省略掉的情况。

(五)新七月半

“新七月半”是指死者下葬后的第一个农历七月十五。

这一天参加祭奠的都是死者的直系亲属,是一次小范围的

祭奠。

参加祭奠的人会携带一些礼物至丧主家中,数量较多

的“纸币”是礼物中的重要一项。

一般午餐过后的下午,大家

会带上准备好的酒、菜、纸钱和鞭炮之类的物品来到坟地,

然后鸣放鞭炮,祭烧纸钱,并将酒菜泼洒在坟头。

当然,一些

女眷通常会象征性的嚎哭几声。

当地习俗有将农历七月十

五定为“鬼节”的说法,既然是阴间的节日,那么身在现世的

子孙下辈为他们已过世长辈的第一个节日做适当的准备自

然是义不容辞的。

如果不按期操办,则可能会被民众斥为不

孝之子。

(六)守孝

古人有“三年之丧”一说。

孔子弟子子宰认为三年之丧

太久,孔子批评道: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

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

乎”(《论语·阳货》)。

小孩子出世后,三年不离开父母的怀

抱,故父母亡故后子女要还报三年。

按传统规定,在这三年

之内要穿白鞋,不可以结婚,三年内过年时门上的春联不可

以是红色的。

一般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

为紫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要求开始慢慢变得不严格

起来,不过春联的贴法在当地倒是比较完整地保留着。

三年

之内的这些做法仍然是出于对逝者的尽孝,三年后则基本

上宣告“守孝”的结束。

(七)坟地的选址与坟墓的维修

当地对坟地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因为人们相信祖上

坟地风水的好坏,将影响子孙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子孙如若

升官发财,升学就业,家道中兴等,人们往往会迷信地认为

其祖坟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用当地的话叫做“老坟葬得

好”,“祖坟冒了青烟”。

反之,也会归咎于祖坟的选址出了问

题。

坟地是风水先生当时选址的,但对坟墓的维修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些家庭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死者下葬的

当时不能将坟墓整理的非常讲究,但往后会慢慢弥补,如坟

地的绿化,立碑,用砖、石块和水泥将坟墓加固等。

如果出现

坟墓长期失修或坍塌不修的情况,则死者的后辈将被冠以

不孝之骂名,甚至连死者本身也会被咒骂一通,说其“没有

下辈了”之类的话

农村丧葬礼仪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观,其精华

与糟粕并存,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下,既有其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