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优秀教案.docx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杜牧优秀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总9页)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那么,作为老师,要怎么上这节课呢?
《赤壁》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赤壁》优秀教案二
一、解题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
(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如送杜少辅之任蜀州、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
抒怀。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四、释义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腐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1、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
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但在我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
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
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
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
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
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诗人在文章的最后两句说明一个道理,说有才能的人
要想获得成功也要靠机遇阿,这句话不仅是说周瑜,其实也是在借说周瑜来说自己,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除此之外,诗人好像还想告诉我们: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体裁七言绝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
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
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
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
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
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
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
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
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抒发了诗人慨叹时势造英雄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