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3628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学习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品读讨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与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并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争做注重实践与实验,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与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2.学习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丁肇中教授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在他的一个报告中,以漫谈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走近丁肇中教授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三、默读文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疏通字词(幻灯片展示)。

(1)给生字词注音。

肇(zhào)裔(yì)埋没(mò)彷(páng)徨(huáng)儒(rú)

(2)理解运用词语: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

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

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

端正心思。

修身: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田地:

地步。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原因有: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四、研读感悟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点拨: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引用论证方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举例论证方法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终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对比论证方法

五、拓展反思

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和有趣的经历吗?

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说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例:

下雪了,我伸手接过飞舞的雪花,不久就不见了,只有手中水珠滴滴,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就成了水。

我对钟表的工作原理产生了好奇,于是拆开它,按照图纸重新安装好,虽然不准了,但是我却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

教师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有无这种意识。

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思维才更开阔,我们的生活才更多彩。

【作业布置】

课文中说: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思考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请把你的看法写成4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资料宝藏】

1.作者相关资料

丁肇中小传:

由于和里希特各自独立发现一种新型的J/A粒子,而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国外科学技术界评论说,丁肇中是最有实验能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

美国《自然》杂志还评论说,丁肇中所从事的工作是沟通中美两国科技交流的一座桥梁。

 

丁肇中是由于一次“意外的出生”而成为美国公民的。

他的父母都是中国的大学教授,祖籍山东日照。

1936年,他们从中国启程去美国,对密执安州立大学进行访问。

1月26日,就在这所学院里丁肇中降生了。

他在回忆中说:

“我的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国,可是我却偏偏早产了。

我出生两个月后才回到中国。

”他的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年代,所以他12岁以前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

外祖母性格刚毅且果断,她丈夫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了,从那以后她回到学校当教师,把丁肇中的母亲抚养成人。

丁肇中在童年经常听到外祖母回忆那些艰难岁月里度过的窘迫生活,外祖母对丁肇中以后严谨刻苦治学,一丝不苟实验,缜密组织研究和严格要求下属等优良作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丁肇中先在大陆度过童年,13岁去台湾上学,那时他父亲是国立台湾大学的一名教授。

20岁时,他决定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国密执安大学继续攻读。

“那时我英文懂得不多,对美国的生活一无所知。

在国内的时候在书上读到许多美国学生是自己挣钱维持生活读完大学的。

我告诉父母也这样做。

当1956年9月6日到达美国底特律机场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百美元。

在那时,有点钱好像已经满不错了。

我举目无亲,不免有几分担心。

”那几年,可以说是丁肇中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一面顽强勤奋地学习,一面自己挣钱维持生活。

后来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

三年之后的1959年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硕士学位。

接着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3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前往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可尼的指导下用质子同步加速器进行研究。

柯可尼对实验工作的严格与耐心对丁肇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这段日子以及后来再到日内瓦工作期间,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况是:

一早起来在自取食堂里吃早饭,然后一整天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夜里离开实验室,驱车十分钟回到他的公寓房间睡觉。

每隔两个星期,他坐飞机回到美国麻省莱克新顿自己的家里看望妻子凯·路易丝·库恩和两个女儿。

1964年,丁肇中离开日内瓦回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直到1969年。

在那里他和斯坦伯格、希瓦兹、吴健雄和李政道等在内的第一流物理学家工作。

这个时期,丁肇中发现了“抗氢同位素”,使他初露头角。

美国各大报刊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项发现。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年里,他开始对“电子和正电子对”的生成发生了兴趣。

这时丁肇中又接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聘,主持该学院的布鲁克海汶实验室,他负责的研究小组分别在美国布鲁克海汶实验室、瑞士欧洲核予研究中心和德国汉堡电子回旋加速器实验室三处进行类光子粒子的衰变探索,并且寻找衰变成电子对和lL介子对的新粒子。

这一研究夜以继日地整整进行了五年。

1971年,丁肇中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回到美国,开始在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进行试验。

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次觉察到一种新粒手存在的迹象,其质量约为质子的三倍。

由于丁肇中的小心谨慎,他们当时没有公布这一发现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命名为中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J/A粒子的发现,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

这一发现在物理学上的重大意义是:

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存在着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

从夸克模型看,J/A中粒子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强子。

以前,人们认为所有已知强子都可由三种夸克:

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以及它们的反粒子以各种形式组成。

丁肇中和里希特发现J/A中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当今的弱相互作用理论,他们两人分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79年,在德国汉堡,丁肇中领导他的小组又找到了胶子,这是量子色动力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证明,为统一强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丁肇中已成为当代世界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

他主持的德国汉堡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小组,首先接纳了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去西方工作。

他每次到中国讲课,听众都是致以千计。

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汉堡工作,同时又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

他说:

“在汉堡,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

对于我的小组,我尽量挑选那些也喜欢刻苦工作的人。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也不看小说。

当丁肇中还没有从事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时候,他偏爱科学史。

他把法拉第看作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敬佩法拉第取得的科学成就及其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立志做第二个法拉第。

2.相关文章

之一:

丁肇中:

故国情深

中国可以为世界科技做出更多贡献

丁肇中虽然少小离开中国大陆,然而,他对自己的父母之邦却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在顺利的时候,还是登上科学高峰时,他都没有忘了自己的根。

除了在获得诺贝尔奖时那篇著名的演讲中,他讲过的那番寓意深情的话外,在各种场合,他都不时地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他说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有过影响深远的科学发现的国家。

我相信随着稳定,对科学事业的不断鼓励和支持,在未来的年代里,中国必将会对科学做出许多十分重大的贡献。

1987年,丁肇中在香港接受中文大学颁授的荣誉理学博士学位期间,接受了香港大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他说,你曾说过,中国人在研究理论方面比较优秀,在实验方面较差,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丁肇中回答说,中国传统的哲学方法,据我所了解,不太适用于研究自然科学,比方说,物理学上没有真正不变的定律,这是最基本的。

中国有占世界1/4的人口,但并没有占世界1/4的科学贡献,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认为传统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只顾考试,不重视研究自然科学。

记者又问:

你认为中国科研水平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丁肇中说,在数学上是很好的,在一部分理论上,比如说低温、超导、生物化学方面,是很好的。

在高能实验物理上,在电子计算机方面,我认为还是有点距离。

第一次归来

1975年11月7日,丁肇中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上。

在这之前,他透过飞机的舷窗,深情地注视着阡陌纵横的中国大地,想到就要见到阔别28年的亲朋好友时,自然是很高兴。

这天,他神情激动地走下飞机,快步向欢迎的人们走去,当他那高大健壮的身影,出现在他的姑姑、姑夫们面前的时候,大家都很是兴奋。

这时,他的姑姑、姑夫们都已成了老人,幼年时一起嬉戏、玩耍的堂姐,也已人到中年了。

使在场的人们想不到的是,他竟能一眼认出了每个人。

他一面兴奋地和大家握手,一面称呼着每个人:

“二姐!

”“大姑夫!

”“姑姑!

”……

一位前去迎接他的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见这情景,在一旁开玩笑说:

“丁教授,你这是回到了娘家!

”丁肇中听了,不以为然地说道:

“怎么说是回娘家,我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回到中国,他在北京饭店的一个套房里安顿下以后,特地到商店买了一套布料的中山装穿上,诙谐地对身边的陪同人员们说:

“回到中国,就不能再像个洋人,而要和普通的中国人一样!

”沉吟片刻,又说:

“我要穿上这套衣服,照一张相片,寄到美国去!

这一年,在中国大陆逗留的日子里,丁肇中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农村、学校和科学研究单位参观访问,他亲切地同工人、农民、学生和科技人员们攀谈,一路上所见所闻都感到很新鲜;他对幼年时住过的地方更是一往情深。

一天,他特地到重庆附近的磁器口西南教育学院参观。

旧地重游,无限感慨;望着奔腾不息的嘉陵江,儿时随父母在这里度过的艰难岁月,又浮现在眼前。

他在曾经读书的重庆磁器口小学参观时,这里的小学生们根本不曾想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风尘仆仆的客人,竟是自己的校友。

在这里,丁肇中用道地的四川话和同学们交谈,见此情景,孩子们惊喜地用四川话嚷道:

“呀,这个日本人,会讲四川话!

过后,丁肇中谈到参观访问的印象时说:

“国内的情形,和我在国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真是太大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又来访。

他对“四人帮”的种种倒行逆施很不理解,尤其是对孔子和《水浒》的批判,他非常关注,说道:

“山东历史上有两个有名的历史人物,现在都受到了批判,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宋江。

孔子思想束缚中国两千多年,阻碍社会的前进,应当批判。

可是,我的父亲不同意,为这件事,我在夏威夷还和他争论了一番。

但是,为什么要批判宋江呢?

我们大家都看过《水浒》这本书,都觉得宋江是个好人!

尽管当时在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使他困惑不解,但他还是尽力帮助中国发展科学技术。

在访问期间,丁肇中还到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他给国内的同行们详细地报告了他多年来所从事的研究工作。

在访问中,他兴奋地向中国的同行们报告了著名的J粒子的发现经过,他从选择实验的物理思想,设计实验时考虑的问题,以及可能导致的误差,和实验仪器的挑选、制造、安排,直到实验结果的反复检验和分析,都耐心地做了介绍。

两年以后,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丁肇中又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中国,这次回来,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女儿。

在谈到为什么让妻子和女儿们也一同来访时,丁肇中说:

“让她们也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她们对中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情。

人们根据他的上述意见,特地领着他的两个女儿到农村和中、小学去参观访问。

访问中,丁肇中真诚地表示,他愿无保留地帮助中国发展科学技术。

他说:

“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和中国的同行们讨论科学上的问题。

邓小平会见丁肇中

1977年8月1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丁肇中。

在会见中,邓小平说: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一点不能弄虚作假,我们一定要搞好科学研究,“四人帮”很蠢,他们胡说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把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学习先进的东西才能超过先进。

邓小平请丁肇中谈谈访问中国的观感,丁肇中说:

“我们这次来中国参观,看到大家很有干劲,都想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我相信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搞科研的历史这么久,一定会出人才,会很快赶上科学先进水平。

指导中国科技人员

1978年春天,丁肇中在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主持的实验组,接纳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第一批科技人员到这个中心工作。

那是一个温馨的春日,妻子苏珊·马克斯受丁肇中的嘱咐,亲自从汉堡飞到巴黎,她冒着春天早晨的寒风,举着标语牌,标语牌上用英文写着:

“欢迎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

”在机场上热情地欢迎以唐孝威为首的6位中国科技人员。

苏姗回忆说:

“从飞机上下来的旅客中,见到许多中国脸,我就想,他们一定是中国高能物理代表团,这就是我们和中国合作的开始。

随后,她带领中国科技人员从巴黎飞到波恩,然后乘火车到达汉堡,丁肇中亲自到汉堡火车站迎接大家。

当时,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共有5个协作单位、7个国家的三十多位科学工作者组成。

5个协作单位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亚琛大学、荷兰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在丁肇中教授的热情指导下,中国科技人员分别在漂移室、计数器、电子学、计算机在线和计算机离线上学习和工作,他们和各国同行一起制造各种探测器,检验电子学仪器,学习取数据和分析数据,并且代表丁肇中小组首次在美国物理年会上报告实验结果,当大会主席向与会学者介绍“这是中国代表首次在美国物理年会上做学术报告”时,场上响起了一片极为热烈的掌声。

为了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丁肇中为中国培养人才的热忱是始终不渝的。

截至1988年,中国先后有260位科技人员到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物理实验。

现在,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做物理实验的科技人员,大多数人都到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过,这对促进中国年轻的高能物理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建国35周年观礼

年复一年,丁肇中虽然身在万里之外,但总是关注着中国发生的一切。

当乌云满天的时候,他忧心忡忡;安定、进步的时候,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不仅如此,他还从繁忙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千方百计地抽暇归来,或是讲学,或是指导国内有关的机构开展高能物理前沿方面的工作。

1984年秋天,北京秋高气爽,街头巷尾到处洋溢着庆祝建国35周年的欢乐气氛。

这年,受国家邀请,丁肇中前来参加建国35周年的盛大典礼。

国庆前夕,他会见了已故总理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

会见后,丁肇中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虽然她已经80岁了,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记忆力特别好,亲切近人,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年来访,他再次见到了邓小平。

谈到会见中的谈话内容时,他说:

“他对我们谈了中国下一步的城市改革计划,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使我特别高兴的是,像他这样高龄,对各种事情依然了解得很清楚,记忆力很好,头脑很敏锐。

这一年,丁肇中曾三次来到北京。

他两次来挑选学生到他的实验组工作学习和进修。

人们说:

“到你的实验组工作很幸运,名师出高徒呵!

丁肇中听了,谦逊地说:

“要是有学习不称职的,责任也在我。

谈到这次回来的观感时,他说:

“我上一次参加过国庆30周年的庆祝活动,这次又荣幸地回国参加35周年的国庆盛典,这5年来中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人民的生活比5年前有了显著改变。

小时候,我在中国的战乱中成长,以后又多年生活在国外,看到中国的进步是很高兴的。

当我看到代表各民族、各团体的群众欢乐地参加庆祝游行时,心里是很感动的。

“经过35年的努力,中国已经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一个在世界上受尊敬的国家了。

谈到这里,他很感慨地说:

“这5年里,国内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是很大的,从我接触的业务来说,科学院的高能物理所已是很有规模的了。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后,一定会对增加人类知识做出重要贡献。

寄望中国青年

年复一年,丁肇中回国访问时,都反复地、不止一次地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1986年来访时,他对采访的记者说:

“中国人很聪明,这一点任何人都不怀疑。

遗憾的是,传统不太重视实验科学,这是很可惜的。

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验,这个世纪有发明创造的多是西方人,中国人的贡献不太多,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贡献应该大。

贡献不多的原因是一向不太注重实验,我的看法并不是因为穷、仪器不好,最重要的是基本观念问题。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和我的那位老乡孔夫子有没有关系?

讲到这里,丁肇中放声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他又诙谐地说:

“我看他至少应负一定的责任,这样说,山东人可能对我有意见,以后我就不能回山东了。

丁肇中还说:

“实验科学并不是动手,动手的应是技术工人。

一位实验科学家应当彻底了解理论,只有彻底地了解了理论以后,才能做出出色的实验成果。

例如,华裔科学家中吴健雄就很出色,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的‘李-杨假说’,就是吴健雄做的实验证实的。

科学的发展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服从少数。

也就是说,谁发现了真理服从谁。

中国学生擅长背书,背书只能把别人发现的东西背下来,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长久下去,就不能发展,因为不会做创造性的工作。

他说:

“在中国青年中应当鼓励探索精神。

中国科研机构有很多仪器,摆在那儿不用,台湾、香港也一样,我不知道是不是与我那位山东老乡孔夫子有关系?

”说完,他又笑起来。

 

(摘自顾迈南著《丁肇中》,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之二:

格致与科学

胡适

(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为佐证。

现节选与本课相关部分。

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

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

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

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

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程子朱了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范围、方法。

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

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

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

他说:

“即物穷理是走不通的路。

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

有一天,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

钱先生坐在竹子边,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来。

我就自己去试试,一连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来。

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的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实行“即物穷理”,终不能建立科学。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

但传统具有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而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

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