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docx
《生理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简答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LT
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1.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
为什么?
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
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
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2.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
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3.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1)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除极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增加,自律性就增高,反之,自律性就降低。
(2)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
最大舒张电位的绝对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就减小,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则降低。
(3)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由最大舒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缩小,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4.有哪些方法可加速或延迟血液凝固?
加速血液凝固的方法有:
(1)向血液中加入Ca2+,因为Ca2+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
(2)让血液接触粗糙面,如用纱布压迫出血组织,这是因为粗糙面有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发挥其凝血功能。
(3)适当加温,如温盐水纱布止血,因为合适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凝血因子的活性。
对于凝血过程缓慢的机体,可补充Vitk,使血液凝固速度恢复正常。
延缓血凝的方法主要有:
(1)加Ca2+络合剂,去除游离的Ca2+,如草酸钙,枸椽酸钠。
(2)血液接触光滑面,如内面涂硅胶的试管,不利于凝血因子激活和血小板发挥作用。
(3)降低温度,使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
(4)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Ⅲ。
因为抗凝血酶Ⅲ可使凝血酶等失活,而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5.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和消化的主要部位?
小肠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上都起重要作用。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是全面的和最后的。
因为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作用,各种需消化的营养成份均最后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还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的运动对促进化学性消化和吸收都有重要作用。
一般食物在小肠停留3~8小时。
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
6.何谓胆碱能纤维?
哪些神经纤维是胆碱能神经纤维?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包括:
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交感神经舒血管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7.何谓去大脑僵直?
其形成的机理是什么?
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机理:
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作用和下行抑制作用保持着协调平衡,其中下行易化作用稍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其发生是因为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联系,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增强,肌紧张亢进,造成了僵直现象。
当人类患某些脑部疾病时,也会出现类似去大脑
8.当通气—血流比值不匹配时,对肺换气有什么影响?
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气充分交换;通气—血流比值减小,就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交换。
这两种情况都妨碍了气体的有效交换,造成肺换气的功能下降,机体就会以深快呼吸来补偿。
9.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引起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食物中铁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密切关系,两者同时被小肠吸收,若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就会引起机体对铁的吸收减少,这样就会导致机体的缺铁性贫血。
10.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有什么影响?
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的影响有:
(1)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同时收缩,且前者收缩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尿的生成减少。
(2)刺激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释放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3)增加近段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11.何谓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适应现象?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指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称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成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器适应是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
12.试比较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
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比较有:
(1)皮肤痛是快痛,定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内脏痛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皮肤致痛的刺激是切割、烧灼等,能引起内脏痛的刺激是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
13.激素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
试举例说明。
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如:
生长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均能提高血糖,在升糖效应上有协同作用;相反,胰岛素则能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有拮抗作用。
14.什么是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有何生理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它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易受药物阻滞。
15.阈电位和阈刺激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6.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什么?
其传导速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途径:
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延搁)→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里肌、心室肌
特点和意义:
当窦房结发生兴奋后,兴奋经结间束和心房肌传布到整个心房,与此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通过结间束迅速传到房室交界,约需0.06秒。
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约需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的“延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使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只有当心房兴奋收缩完毕后才引起心室兴奋收缩,这样心室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17.人体的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
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
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般说来,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
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如,平均动脉压在10.7~24kPa内升降时,肾入球小动脉会相应地发生收缩或舒张,以改变血流阻力,使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18.生理条件下冠脉血管的血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在肌肉运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心肌代谢活动增强,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此时机体主要通过冠脉血管舒张来增加冠脉血流量,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
在各种代谢物中,腺苷起最重要的作用。
(2)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的兴奋对冠脉血管的直接作用是舒张。
但迷走神经兴奋时又使心率减慢,心肌代谢降低,抵消了迷走神经对冠脉的直接舒张作用。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激活冠脉平滑肌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同时,又激活心肌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增强,耗氧量增多,从而使冠脉舒张。
(3)激素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增强心肌的代谢活动和耗氧量使冠脉血流量增加,也可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的α或β受体,引起血管收缩或舒张。
甲状腺素增多时,心肌代谢增强,使冠脉舒张,血流量增加。
大剂量血管升压素,使冠脉收缩,血流量减少。
血管紧张素II也能使冠脉收缩,血流量减少。
19.正常人血管内的血液为什么不发生凝固?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不停流动,内皮的完整性和血小板的作用使血管自身保持完整,另外血管系统是密闭的系统,异物不能进入其中,这样就防止了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发生。
此外血管内还有抗凝血系统,防止血液凝固。
20.什么是基础代谢率?
测量基础代谢率需要控制哪些因素?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测量基础代谢率需要以下条件:
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21.长期糖皮质类激素时为什么不能突然停药?
由于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能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CRH和ACTH,临床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时,可引起病人的肾上腺皮质萎缩。
若突然停药,将造成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加用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停止用药时,应逐渐减量,不可骤停。
22.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正常人一次饮用1000mL清水后,约过半个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
这是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
23.胆汁组成成分是什么?
胆汁成分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及多种无机盐等。
胆汁中有消化作用的成分主要是胆盐。
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均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以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能与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胆汁中虽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却具有重要意义。
24.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兴奋性传递有哪些特征?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性传递特征:
(1)单向传递冲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传递,而不能逆向传递。
(2)中枢延搁冲动通过中枢部分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
(3)总和:
通过若干条纤维同时把冲动传至同一个神经元或一条纤维有若干个冲动连续传入,就能够引起反射活动,这种现象称为总和。
(4)后放:
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
(5)扩散:
若刺激部位不变,只增强刺激强度,引起较广泛的活动,称为反射的扩散。
(6)易疲劳、易受内环境及某些药物的影响。
25.何谓内脏痛?
与皮肤痛比较它有何特点?
内脏痛是指内脏器官的疼痛。
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的特点有:
(1)内脏痛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皮肤痛是快痛,定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
(2)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等,不能引起内脏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则能引起内脏痛。
26.简述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特点:
无论是Rh阳性血,还是Rh阴性血均不存在天然抗体,但Rh阴性血如果接受Rh阳性血,在Rh抗原的刺激下,Rh阴性人的血清中可出现抗Rh抗体。
当Rh阴性的人再次接受Rh阳性血时,其血清中已有的抗Rh抗体会与输入的Rh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这是Rh血型临床意义的第一点。
(2)Rh临床意义的第二点,如果Rh阴性的妇女孕育了Rh阳性胎儿,在分娩时,胎儿红细胞的Rh抗原有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
当母亲再次孕育了Rh阳性胎儿时,母亲的Rh抗体(属IgG可通过胎盘)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的Rh抗原结合,发生凝集反应,造成胎儿溶血性疾病。
27.胃液有哪些主要成分?
各有何作用?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
他们的生理作用分别如下:
(1)盐酸,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原的作用提供一个酸性的环境;2)使蛋白质变性,并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3)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④进入小肠后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激活后变为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变成月示和胨。
(3)粘液:
润滑和保护胃粘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4)内因子:
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28.当吸入气中氧分压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时,对呼吸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吸入气中O2分压下将可以刺激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缺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
当缺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呼吸中枢兴奋,反射性的使呼吸加强。
但严重缺O2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足以克服缺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发生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29.简述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和吸收机制。
部分蛋白质在胃中通过胃蛋白酶的作用变月示和胨。
在小肠,蛋白质,月示,胨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成多肽和氨基酸,多肽再和羧基肽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
蛋白质食物分解为氨基酸后,由小肠全部主动吸收。
与单糖的主动吸收相似,转运氨基酸也需要钠泵提供能量。
氨基酸吸收后,几乎全部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30.什么是交叉配血?
它与输血有什么关系?
将献血者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
主侧反应,也叫直接配血。
次侧反应,也叫间接配血。
交叉试验的结果是确定能否进行输血的重要依据,若主侧发生凝集,不论次侧凝集与否,均应禁止输血,主侧和次侧均未发生凝集,可进行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时,输血要慎重,掌握少量,慢速的原则,并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
34.葡萄糖在肠上皮的吸收和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的机制是什么?
葡萄糖在肠上皮的吸收和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都是继发性重吸收。
其具体机制为:
在完整的在体肾小管和肠粘膜上皮细胞,由于在细胞的基底—外侧膜上有钠泵的存在,因而能造成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经常低于小管液或肠腔液中钠离子的浓度,于是钠离子可以不断由小管液或肠腔液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由势能转化来的能量则用于葡萄糖分子逆浓度差进入细胞。
因此,葡萄糖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膜外钠离子的高势能。
但造成这种高势能的钠泵活动是需要分解ATP的,因而糖的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来自ATP的分解,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