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3266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学案博苑

11-060544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学习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

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星训练

(一)夯实双击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葱茏    就序    保佑    勃然大怒

   B.前题       恢复       垦荒       此起彼伏

   C.不逊       趋势       告戒       错综复杂

   D.家眷      充沛       关键      改邪归正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毛之地    毛骨悚然   毛手毛脚

   B.临事而迷        居高临下      如临大敌

   C.执迷不悟        鬼迷心窍      景色迷人

   D.卑躬屈膝        卑鄙无耻      卑之无甚高论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谁能想到,如此______________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2)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___________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3)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____________,河流愈流愈小,终于干涸不见。

   (4)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__________变成荒漠了。

   A.辽阔   等待   吸收   将要

   B.广阔     等待     浸入     甚至

   C.浩渺     坐待     浸透     已经

   D.浩荡     坐待     浸润     逐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初中阶段最后的一次全校运动会上,我终于发扬顽强的拼搏,拿下了八百米长跑的冠军。

   B.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我们初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

   C.这支唱不完的歌声,一直在人们的耳际、心头荡漾着。

   D.他为了民族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了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

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

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

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

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的人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让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

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

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5.☆☆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6.☆☆第④段中两个加点的“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  )

   A.相同B.不同C.基本相同D.基本不同

7.☆☆☆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

(不得超过24个字。

 

 

8.☆☆第⑥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中的“这种关系”具体是指什么关系?

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⑤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D.第⑦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语言运用

10.☆☆下面是两个基本意思: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

②下象棋你不如我。

   请用调整顺序和加虚词的方法将两个基本意思加以组合,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1)表现一种不服或得意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一种安慰对方的语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析:

A项,就绪;B项,前提;C项,告诫。

答案:

D

2解析:

A项,草木;毛发;不稳重。

B项,均有“面对”的意思。

C项,错误的看法或见解;失去判断能力;使陶醉。

D项,(位置)低下;(言行)恶劣;(质量)低劣。

答案:

B

3解析:

浩荡,水势大;浩渺、辽阔、广阔都有水面宽广之意;

(1)句中说的是海水的水势,不是水面,应该用“浩荡”。

“坐待”比“等待”多悠闲之意,

(2)句以“坐待”为好。

(3)句强调慢慢地吸收,应该用“浸润”。

(4)句用“逐渐”,因为变成荒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

D

4解析:

A项,“发扬顽强的拼搏”后面缺少宾语中心“精神”;C项,“这支”与“歌声”搭配不恰当,删去“声”;D项,把“为了”改为“为”。

答案:

B

5.解析:

C、D两项“不管他是谁”未涉及国家与地区的比较,可排除。

B项,“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不合逻辑。

答案:

A

6.解析:

第一个“这”指代“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第二个“这”指代“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答案:

B

7.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

(注意:

答案必须写出①“语言中枢”,②“病变”或“受损”“受伤”,③“语言功能”或“语言行为”,④“障碍”这些关键词语。

8.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9.解析:

D项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引起联想,不等于把病治好了。

答案:

D

10参考答案:

(1)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2)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

 

 

 

 

 

 

 

 

 

 

 

 

 

 

 

《作为生物的社会》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   

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而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在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

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蚂蚁搬运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房也是这样。

不惟昆虫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鱼群、飞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的智慧。

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

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

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结尾,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首先,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的创见。

但是要看到,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无可否认,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

首先,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

参考答案:

1.讽刺怕遭到非难的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