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3044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7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docx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学科层面的重要体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逐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于具体的主题及语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学习语篇呈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理解主题意义并使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情感和态度,努力实践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深度教学,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为此,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课程内容要求,开设好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课程,是学生满足高中毕业要求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奠定必要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基础。

教师要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础性,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基本需求出发,根据必修课程的内容要求,制订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努力使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

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所有高中学生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基本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必修课程的主题语境,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相同,但是在主题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语言的难度方面这三类课程应是逐步扩展和加深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围绕具体评篇所提供的主题语境,与学生初中接触过的话题建立关联,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中来。

在语篇类型方面,必修课程阶段重点学习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以及新闻类语篇和与之相关的语篇知识。

教师要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语境、语篇类型、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自主表达观点,实现深度学习。

必修课程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内容要求突出了语用方面的要求,并通过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的标准,凸显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视。

教师要改变碎片化的、脱离语境教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意义,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比较和鉴别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要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明确参与各方的身份和关系,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得体的语言形式开展有效的交流。

教师要努力把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机融入语言学习之中,充分挖掘语篇中的文化和育人价值,在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文化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发展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提高跨文化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达到育人目的。

必修课程中所列出的学习策略要求是高中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在必修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对学习策略的培养要融入语言学习、信息整合、意义探究、文化比较和价值判断的学习活动中。

此外,除课堂学习外,本课程标准对课外视听和课外阅读活动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外学习活动,确保每周的课外视听活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0词,总量不少于4.5万词。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能力的提高应与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同步。

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本课程标准力求把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要求有机

融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整合、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鉴赏评价、自主表达,使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文化意识的建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必修课程还要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要特别关注那些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扎实地做好补习工作,帮助这些学生认读和理解基础词汇、句子和课文,多朗读文章中的重点短语、句子和段落,尽量使用教材中的短语和句子尝试说英语和写英语;适当补充适合的听读材料,增加学生的语言体验。

同时,要注意把立足点放在帮助学生认识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保证学生通过英语必修课程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顺利完成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

(2)选择性必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为递进关系,主要为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开设。

课程力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进入大学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选择性必修课程所提出的六要素的内容要求,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一步突出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的整合性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理解文化内涵、应用学习策略;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审视事物和人物的真、善、美,评判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充分体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落实好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教师要认真把握本课程标准对选择性必修课程所规定的各项内容要求,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扩展三大主题语境的内容,同时补充更多的语篇类型,如:

专题讨论,论说文、评论、散文等文体,以及小说、科幻故事等文学类文体。

教师要在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的六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意义,学习语言,发展思维,运用策略,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选择性必修课程对课外视听活动和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确保每周的课外视听活动不少于40分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500词,总量不少于10万词。

为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共同开发更为丰富和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由于学生在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之后将参加高考,因此,教师要在实施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认真学习本课程标准对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建议,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改进日常教学的评价内容、方式和手段,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防止以考代教和过度应试的倾向。

(3)选修课程(提高类)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为递进关系,主要是为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更高需求的学生开设。

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提高类)的难度明显增加,在所学习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内涵方面均有所提升。

语篇类型增加了学术报告、论文摘要、工作计划、演讲与辩论以及其他特色类语篇,增强了针对学习内容的思辨性、论述性以及哲理性方面的探讨。

课程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驾驭、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以及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选修课程(提高类)的开设应更注重挖掘意义的内涵,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分析语篇结构的特征和行文格式对意义表达的作用,发现语言结构在组织语篇中的价值,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言的魅力,欣赏文化和语言的美妙,从而发展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组织更加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创作性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入和和用多种资源,鼓励学生分享感受、经历、看法和个人创作,为学生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相互学习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选修课程中的其他类课程(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旨在供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任意选修,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可在高一至高三年级的任何学期开设。

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条件,积极探索开设这些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地选择和确定开设的门类,指导学生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实现个性发展。

必要时还可开发和设置其他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选修课程。

2.关注主题意义,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是英语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语境,是培育和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托,是引领教学目标制订与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

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目标是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应充分了解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内容要求及其之间的关联,根据高中学段的课程结构和总体目标,以及各单元的主题和教学内容,制订各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绕主题引领的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设计。

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梳理并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重点,统等安排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拓展主题意义。

教学目标应该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

每个课时目标的设定都要为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服务,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所侧重,避免脱离主题意义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

教学目标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既确保共同进步,又满足个性发展。

案例1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主题:

人与社会——责任、权利及规章制度

单元标题:

“OtherHouses,OtherRules”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涉及的话题是责任和权利以及规章制度,并通过以下四个语篇呈现主要内容:

高中学生对规矩的态度、各自家庭的家规、年龄与责任和权利、社团的意义与章程。

语篇类型有问卷调查、家规讨论、学校社团章程,以及有关学生责任和权利的议论文。

整个单元按照“说”“听”“读”“写”四大板块编排。

每个板块都以一种语言技能活动为主,兼顾对其他技能的培养,关注语言的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协调发展。

教材的语言材料涉及的具体语言知识有:

(1)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观点的方法;

(2)责任和权利(相关情态动词)的表达;(3)规章制度的文体和语言特点。

单元话题可以引发学生对规章制度、责任和权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个人观点;同时,可以利用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

①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②结合各自家庭情况,组织家规讨论,整理各自家庭的家规,并说明增减家规内容的理由;

③正确认识高中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并正确使用情态动词进行清楚的表述;

④与人合作,共同组织一个社团,拟订社团的章程。

课时计划:

第1课时(完成第一个语篇):

学生能够

一完成问卷调查,分享对“规矩”的认识和态度;

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一正确认识“规矩”的重要性,形成对“规矩”的正确态度。

第2课时(完成第二个语篇):

学生能够

一听懂一个普通家庭的家规介绍,并归纳要点;

一与自己家庭的家规作对比,整理并完善自己家庭的家规;

一正确使用有关话题词语,介绍自己家庭的家规。

第3课时(完成第三个语篇):

学生能够

一正确认识每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责任和权利;

一正确使用有关情态动词,表达自己在家庭、学校、团队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应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利;

一对照高中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进行自我反思。

第4课时(完成第四个语篇):

学生能够

一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意义,评价学校已有的各种社团的章程;

一设计并组织一个社团,以书面形式说明社团成立的理由、社团的章程和成员的责任与权利。

案例说明:

本单元目标都是直接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完成的,同时与表达责任、权利、说理等语言功能密切联系。

这些目标的设计体现了可达成、可操作和可检测的特点,完成这些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对学生构建社会规则意识、锻炼逻辑思维、发展创新思维、

开展合作学习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基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①中“从正反两方面陈述观点”,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目标②中“整理家规”体现优秀文化认同,“说明理由”亦关注思维品质培养,“结合……组织讨论”立足学习能力提升;目标③中“正确认识高中学生的责任和权利”促进文化意识形成,突出知行合一;目标④中“与人合作、组织社团、拟订章程”助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发展。

3.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的内容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

语篇赋子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

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

建议教师首先尝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

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的深层涵义是什么?

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

即Why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

即How的问题。

Why和How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答案,对语篇深层意义和文体结构的解读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教师在与语篇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因此,每个人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对语篇的研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关注语篇的选材出处和发表时间,分析作者或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写作或表述风格,以及特定时期的语言特点和时代印记等。

总之,研读语篇可以帮助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依据语篇的主题意义、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同时利用作者视角、写作背景和时间等信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

有关语篇分析的案例见下文。

案例2语篇研读:

以“ATripon‘TheTrueNorth’”一文为例(课文原文见附录4第二部分)

[What]“ATripon‘TheTrueNorth’”是一篇游记,介绍了两姐妹乘火车从温哥华自西向东横跨加拿大到大西洋沿岸的旅行。

文章按照旅行的时间顺序和自西向东的方位顺序,依次介绍了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和地区,如:

温哥华(Vancouver)、落基山脉(theRockyMountains)、卡尔加里(Calgary)、桑德贝(ThunderBay)、五大湖(theGreatLakes)、多伦多(Toronto)等,并以每个地点为依托,通过两姐妹的所见和感悟,以及同行人DannyLin的讲述,介绍了加章大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如:

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农业种植、气候特点、体育活动、特有动物、城乡差异、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

文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加拿大自然和人文信息,以及旅行者的内心感受。

[Why]从中国学生的视角以游记的形式介绍加拿大概况。

[How]该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其明线是按照时间、路线、见闻、感受的线索展开,通过两姐妹亲历加拿大的旅行见闻及朋友介绍,呈现了这次旅行;暗线则是对加拿大的主要地理概况(城市、人口、自然资源等)、著名景点、气候以及风土人情等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加拿大的地理、经济、文化、农业、体育、人口、交通等方面的主要概况:

该文以时间顺序展开,细节信息比较分散,只有通过分层整合时间、路线、见面和感受等相关信息,才能在零散的信息之间建立起关联,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整合加拿大国家概况,构建有关加拿大国家概况的结构化知识,为比较中加两国概况,在新语境中迁移所学内容,实现创新表达创造条件。

图3展示学生分层梳理整合后的两姐妹加拿大之旅的所到之处、所见所闻和旅途心境。

图4展示学生需要重组和提炼的有关加拿大国家概况的结构化知识。

 

案例说明:

通过文本研读,教师不仅对文中两位中国学生加拿大之旅的基本信息和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还对文本的深层意义——加拿大概况和加拿大文化——有了准确的把握。

同时,教师还分析了文体类型、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结构化知识,为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由此看出,教师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住文本的主题,梳理出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挖掘文化内涵,使学生建构对加拿大国家概况的整体认知,从而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介绍加拿大国家概况和文化特征,为比较中加文化和地理概况奠定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基础。

4.实熟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本课程标准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发展多元思维,培养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

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

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具体而言,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如:

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即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紧密联系,力求直接、简洁、有效;

(2)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

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

教会学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3)教师要善于提出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针对语篇内容和形式的讨论和反思,鼓励学生围绕有争议的话题有理有据地被达个人的情感与观点;(4)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考虑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人物关系和交际目的等,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确保交际得体有效;(5)教师要根据所学主题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经验等,选择和组织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

以下是针对一篇阅读文章的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其他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参见附录4中的完整教学案例。

案例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

主题语境:

人与自我——做人与做事

语篇类型:

新闻报道“AMaterialworld”(课文原文见附录4第二部分)

语篇研读:

该文讲述的是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期盼成为有钱人的时候,一位大学教授CharlesGray却将自己的百万家产捐献给慈善机构,自己过起了简朴的生活。

这改变了他原本富有却不快乐的生活,同时使他获得了对生活和金钱的感悟。

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引起人们对金钱与幸福关系的思考:

富有并不一定幸福。

自给自足、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

该文是一篇人物报道,有标题、导语、正文、引语等,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语言简明准确。

作者以多数人的金钱观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今昔生活对比,沿着主人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这两条主线,探讨了人们的金钱观与幸福观。

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把语篇的事实性信息、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对主人公幸福观的探讨有机整合在一起,由此梳理出本文的信息结构图和结构化知识图(见图5、图6)。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完本篇新闻报道后,应该能够:

(1)从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变化梳理和概括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基于所读内容和主要语言分析论证主人公不愿做百万富翁的原因;

(3)预测想象主人公将钱全部捐出之后会遇到的问题;

(4)对主人公的金钱观和行为作出自己的评价;

(5)联系个人生活,谈论自己对金钱和人生的态度以及对慈善活动的看法。

主要学习活动:

(1)学习理解类活动

第一步,围绕主题创设情境,铺垫语言。

教师创设情填。

提出问题:

关注新闻题目Whowantstobeamillionaire?

Idon't。

学生推测并讨论“I是谁?

”“为什么?

”“多数人会怎么想?

”思考:

如果自己处于相同情境会如何对待?

阐述理由,从而在语境中激活与millionaire相关的词汇。

第二步,概括、梳理、整合信息。

①学生根据新闻标题预测内容,并通过快速浏览,获取该报道的主要内容。

②学生细读课文,找到主人公物质和精神生活变化的相关信息,梳理并整合细节信息,使之结构化(见图5和图6),通过对细节信息的梳理,熟悉并学习一些固定搭配和本课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2)应用实践类活动

第三步,实践与内化所获得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

学生依据所梳理和提炼的结构化知识,运用所学习的固定搭配或语言表达方式,采用两人问答或对话的形式,描述并阐释主人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内化所学语言知识与相关信息。

第四步,基于主题与内容进行分析与预测,表达个人观点。

①学生根据主人公生活及态度的变化,分析其不愿做百万高翁的原因,初步讨论金钱与幸福的关系。

②学生预测主人公把钱全部捐出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③学生创编人物访谈类节目,从主人公及其亲人、朋友、被捐助人等的角度,深度解读主人公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等。

(3)迁移创新类活动

第五步,分析评价语篇的意义与形式。

①学生讨论写这篇报道的作者(记者)的观点,分析并讨论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一般不轻易表露作者观点等)。

②学生对主人公的金钱观和裸捐行为作出自己的评价。

第六步,在新的语境中开展想象与创造,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