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2931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docx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事例1:

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4、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思考、交流

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

(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思考、交流

强调:

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

实验

事例:

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

思考、交流

事例:

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讨:

《惠崇春江晚景》

(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

思考、交流

实验过程和要求:

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

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4)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5)正确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希望。

3、归纳本文的论述思路

讨论并归纳: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三、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引用论证法:

2、举例论证法:

3、对比论证:

四、延伸拓展

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这种精神?

思考、讨论、交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其实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近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说劳动技术课和电脑上机课的开设等。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问题)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一、导入课文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2、重点词语

补充: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重点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

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

即心要端正。

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流。

明确: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

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

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七、课堂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

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八、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

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

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

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

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