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2737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docx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

 

容摘要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及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

本文对假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归纳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假日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能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需,刺激消费的政策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在假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因此针对假日经济未来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假日经济;现状;作用;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中国假日经济问题研究

假日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现象,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从我国现状看,假日经济具有时间特征明显、突发性、消费群体的广泛性等一系列特点。

假日经济虽然在我国迅速发展,但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假日经济理论及发展策略的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广阔的国经济发展市场,加快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容。

改革开发30多年来,我国人民收入逐年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消费结构进入转型阶段,从以往简单的“吃、穿、用”逐渐转向多种消费模式并存的消费结构。

假日经济是我国人民消费结构转型道路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

(一)研究背景

假日经济指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我国,假日经济是调整节假日政策以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民消费结构转型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周围环境。

[1]中国假日经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经济现象,其涵和特点都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中国特色的假日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①消费主体的普遍性、广泛参与性。

假日的延长,使人们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来放松自己或实现一些现实的或潜在的消费需求,因此,参与人数多,消费面宽,消费量大。

②消费领域的全面性、综合性。

假日经济集吃、喝、玩、乐、住、行、购、学为一体,涉及消费领域的各个行业。

③消费周期的集中性。

[2]节假日是购物、旅游、结婚和娱乐的旺季,是扩大消费的最佳时期,自国务院出台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后,节假日有所增加,假日集中消费的特点也更为明显。

④消费类型和消费方式的多样性。

消费类型包括休闲消费、即兴消费和礼品性消费等;消费方式以旅游、娱乐、购物、休闲、结婚为主,其他形式同时存在。

当假日经济在我国火速发展的同时,对其理论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

对中国假日经济理论的研究成为近年来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意义

假日经济是我国人民消费结构转型道路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

每种特殊经济现象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和发展环境,中国假日经济现象也不例外。

随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它与国其他经济领域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跟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步伐,假日经济在其产生之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我国目前对假日经济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关于假日经济对中国总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假日经济的相关产业及宏观产业结构为适应市场新需求如何调整,假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等都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结论。

因此,对假日经济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发展现状分析,弄清假日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及其发展制约因素,能为我国假日经济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也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是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假日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状况

假日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假日经济的形成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包括要有多余剩余产品,人民要有闲暇时间和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经济大环境要能与之相符合等因素,这些因素与假日经济形成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

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发展是假日经济形成的基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假日经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我国需拉动型经济是假日经济产生的催化剂。

从假日经济产生那一刻开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与之相关的各方面共同变化的。

在假日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国家宏观政策对其进行的调控是对假日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一)我国假日经济形成的特定社会背景

1.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发展是假日经济形成的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大跨步发展,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生产力大小和生产效率都有明显的进步。

生产能力的提高使物质产品日渐丰富,在满足日常供给平衡的前提下还能存在剩余的物质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劳动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地产品,从而为劳动者拥有相对较多的闲暇时间奠定了基础。

因此,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造就了社会有多余物质产品,人民有闲暇时间的社会情景,为假日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2.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假日经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假日经济的动力是消费,只有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假日经济才可能发生和继续发展。

因为当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偏低的时候,即使有闲暇时间,也无法实现闲暇消费。

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时,人们才有可能享受闲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在明显增加,假日经济也因此有了发生和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3.我国需拉动型经济是假日经济产生的催化剂

从理论上讲,保持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支柱,而消费则是原动力,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

长远来看,经济增长不能一味依赖于外向型经济,而要以需为主体。

90年代,我国面临外需乏力,需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的状况,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国家出台了以扩需求、克服通货紧缩为主的宏观政策。

从1997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果断实施启动需,刺激消费的政策。

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容,1999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这三个假日延长为7天。

在这短短的7天里,居民消费潜能得到了较大的释放,其中又以旅游为龙头,交通、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租赁、房地产以及相关服务业全面增长。

后来,这三个长假被称为“黄金周”,长假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拉动需,促进经济增长,假日经济就应运而生了。

(二)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中国旅游学刊》对假日经济给出这样的定义:

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经济模式。

[4]广义的假日经济是指各种节假日期间的经济增长现象,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假日经济是指狭义的假日经济。

2008年以前,狭义的假日经济是指“春节”、“五一”、“十一”这三个“黄金周”期间的经济增长现象。

由于全年的长假期集中在这三个星期,假日经济便出现集中式喷发,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失衡:

首先,表现为运力与游客数量的失衡,“黄金周”的游客数量是平时的几倍,使航空、铁路、公路、船舶运输全面紧,有的等几天买不到票,有的等几个小时上不了车,使交通运力不堪重负,不但使安全隐患大增,而且大大降低了旅游的质量;其次,表现为景点容量与游客数量失衡,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在“黄金周”期间均告爆满,有的人满为患,甚至入厕都成了问题,这样不但大大降低了旅游质量,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第三,表现为旅馆、饮食等服务行业容量与游客数量的失衡,当饮食服务行业不堪重负的时候,饭菜质量和卫生往往很难达到要求,群体性疾病不时发生,不但大大降低了旅游质量,而且还会损害健康。

上述诸多失衡是可以采取措施解决的,无非是两种选择:

一种是增加运力、扩大景点容量、扩建旅馆、饮食服务业等,总之是增加投入,扩大接待能力,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因为是以“黄金周”假日的高需求作为平衡点,而“黄金周”一过,上述各方面生产力全面过剩,有的甚至半年以上闲置,这对国家财力造成巨大损失,实不可取。

另一种就是考虑改变“黄金周”的集中冲击式假日经济,削减假日人流峰值,使之成为分散均衡式的假日经济。

因此,国家在2008年出台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假日经济均衡分散在“元旦”、“清明”、“端午”“五一”、“中秋”、“春节”、“国庆”这七个节假日期间。

通过对节假日的调整,假日经济相应地从过去的集中型向均衡型发展,这是假日经济与社会其他事物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融和的体现,是假日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5]

三、假日经济的作用

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具有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发展假日经济有利于人们彼此交流感情,调整紧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人们放松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情,使其能在健康、愉快的心态下,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假日经济还能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对于假日经济的社会作用,它对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加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日经济拉升经济增长率

“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

以2006年和2007年“黄金周”期间的经济增长数据为例来说明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升作用。

2006年“五一”和“十一”长假假日旅游产业促使民航收入分别为16亿元和18.5亿元人民币;铁路客运收入也同期达到11.4亿元和11.5亿元人民币。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39个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的184家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9.77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7.9%;监测的173家餐饮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01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0.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高于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消费市场的繁荣,“假日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人们消费倾向的提高,假日经济将会使需进一步扩大,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假日经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假日经济是以居民出游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活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现象。

由于是居民出游或出行消费,所涉及到的一切消费活动,如食、宿、行、游、购、娱等消费等全部需要社会承担,因此假日经济的巨大消费市场,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市场学角度,都极推动着企业主动地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并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围去捕捉市场的新机遇。

同时,假日经济这块“大蛋糕”的经济诱惑力,又拉动着各类企业在缺少“利润点”的市场中,迅速调整结构,参与竞争,以获取假日市场的“一杯羹”。

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几次重大产业调整,国家付出的边际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然而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企业对假日市场的主动适应而形成的企业自发的结构调整,其成本效益率远远高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可以说,假日经济这双“看得见的手”比任何时期、任何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大得多,效果高得多和快得多。

而这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将更为清晰可见。

[6]

(三)假日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假日经济发展带动了以旅游业为首的各类服务行业,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零售业、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等相关产业。

[7]假日经济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居民出行为重要容,假日旅游将给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

我国居民的国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需求,国旅游市场日益兴旺。

旅游已从过去少数人的生活时尚,变为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要素。

假日旅游给交通业带来勃勃商机,为民航、铁路和公路系统开拓出巨大的市场,赢得巨大经济效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有一种从众心理,随着假日经济的出现,各商家抓住消费者心理,摆开“战场”,大显身手,运用各种商业广告及促销等形式,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销售额在短短的几天中成倍增长,为商家带来巨大的利润。

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居民从平日繁琐的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走向饭店,加入餐饮消费的行列,使餐饮业从中受益,其消费指数大大超过平日。

假日经济的启动,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文化、休闲、娱乐为主的“享受型”转变,从盲目消费向理性消费转变,由此,带动了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多彩的文化消费成为现代人的新时尚,假日也使许多大城市的剧场、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书店以及各大公园、娱乐场所,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之中来。

(四)假日经济推动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上都是以供给管理为主导,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很多年以后,宏观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宏观管理中的供给管理导向仍为主流思维。

直到九十年代末期,宏观经济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缺少驱动力,为拉动需,国务院调整放假办法,以刺激需求,增加消费,拉动需。

果然不负政府所望,每个黄金周的营业收入都捷报频传,有效地保证了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持续增长,并为保证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增长作出贡献。

从目前看,对假日经济的认识还仅限于旅游黄金周,但事实上由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的观念转变正萌发于此,其产生的影响将远不止假日经济所引发的看得见的效应。

特别是我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经济运行将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市场供给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效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将移向需求管理。

四、假日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假日经济经历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虽然在不断发展中对刺激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带动旅游、交通、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及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深虑的问题,主要包括假日经济短期经营行为带来的危害以及不能有效控制这种危害的原因。

(一)假日经济短期经营行为带来的危害

假日经济与日常消费经济不同,由于假日经济属于突发行为,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造成短期供求关系失衡;再加上消费者的盲目跟风现象以及商家的短视行为,假日经济会给后续经济带来诸多问题。

1.信息不对称造成短期供求失衡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存在“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

所有相关经济主体都真实、准确知道的信息就是公共信息,只有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对象独有的信息就是专有的信息。

“私人信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最终使消费者在利益选择中出现了“逆向选择”结果,即选择最优项初衷下的结果往往是非最优项。

在假日消费中,旅游消费者对旅游通、住宿、商品质量、价格、服务质量等等信息占有量少于各个旅游景点经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拥有处于“不对称”状态,导致了资源配置失调,市场秩序混乱,景区严重超载,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商品质量问题多多,服务质量下降。

“假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好初衷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2.消费者盲从现象,商家和企业的短视行为造成市场混乱[8]

在假日期间,可能会因为消费者一哄而上的购买或即时的冲动型消费激增某类商品的销售量,进而引起商家的乱涨价行为,这有损于消费者的福利,也会影响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也可能因为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抛售存货而出现频繁的降价行为,伴随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等问题,消费者福利损失的同时,生产者的长远发展也受到制约。

因此,把销售产品的

希望全放在长假期间,只会造成短期经济行为,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为适应假日的集中消费,企业因在长假前夕需要扩大生产而添置的硬件设施,但短暂繁荣过后,节后销售增长幅度迅速回落,造成了在此之后长时间的供过于求。

假日期问的供不应求和此后的供过于求的矛盾反复出现,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不利于企业正常安排生产,稳定发展。

(二)政府对假日经济的宏观调控不足

假日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公共政策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维持假日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政府在其中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协调旅游、交通、公安、工商、通信等部门做好综合服务工作。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的调控滞后,积极引导不到位,出现了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安全无保障等现象,假日市场的问题频频暴露。

[9]例如公共交通等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和部门没有因为商家营业时间的延长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造成拥堵人流过多;长假期突出暴露了供需双方信息不畅的问题,旅游者需要的旅游路线、景区接待、订票订房等,都欠缺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渠道。

(三)假日经济市场发展体系不完善

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的综合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消费结构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

目前的旅游热仅仅是迈向追求生活质量新阶段的开始。

温饱之后,不仅有对可供享受的追求,更有对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广大消费者对身体健康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对职业技能的寻求同样有着迫切的要求。

这些都是亟待大力开发的领域。

我国的假日产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旅游、购物等基本需求,从长远来看,还要满足人们发展的愿望,丰富假日大餐的容,真正把消费者在假日的各种消费需求挖掘出来并最大限度地加以满足。

同时,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主体的,以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等为补充的假日产业链的形成,也有利于改变旅游业一枝独秀所造成的假日集中消费问题,对于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实现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实现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了解现阶段假日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才能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

通过对目前中国假日经济的深入了解,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资源,为假日经济营造良好的硬件及软件环境

为实现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其进行整合和调整,为假日经济营造良好的硬件及软件环境。

[10]

1.发展和改善假日经济的硬件环境

“假日经济”不尽如人意的硬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热情。

假日市场的硬件建设应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

首先可将旅游景点、大中城市与旅游、休闲相关的施如道路、安全设施、娱乐设施、市民广场等进行整体规划,提高档次,集中管理。

其次可在住宅小区密集处增建休闲项目及文化设施,如小型花园、露天舞场、图书室、阅览窒、健身房、文体活动室、市民学校等,丰富人们业余生活,促进人们的良性交流。

同时还不能忽略农村的广大天地。

可利用农村的特有氛围修建如度假别墅、田园小居、钓鱼池、自理菜

园、果园等集娱乐、劳动、教育、生活情调等为一体的休闲设施。

在交通运输方面,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挖掘现有运输潜力,合理安排运力,增加临时应急措施,让人们“出的去、回的来”,达到假日休闲的目的。

2.发展和改善假日经济的软件环境

在软环境方面,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营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假日服务意识和其服务知识与技能,使“消费者至上”的经营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同时,建立健全服务管理制度,优化服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

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该网络系统的涵盖容,向假日市场其他消费领域扩展,为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假日休闲信息服务。

(二)对休假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进行休假制度的创新,是解决假日集中性消费问题的根本途径。

休假制度的创新可以立足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不改变现行休假总天数的前提下,改变休假时间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是逐步将“带薪休假”制度法律化,实现“带薪休假”的社会化,从而增加旅游需求

实现时间的自主性。

[11]

1.假日合理化调整

假日经济存在共时化问题,所谓共时化就是由于必要的集中,人们在同一个时间上做相同事情的现象。

这种共时化往往还带有空间上的集中化,因此共时化这个概念又可以解释为人们在同一个时间上到相同的地方做相同事情,由于时间上的共时化和空间上的集中化就会出现在节假日使用设施过分集中的现象,交通、旅游、通信等第三产业的设施更为突出。

自1999年国家出台的三个大假期,犹如许多人挤在一辆小马拉着的破车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人为地加剧了供求矛盾,换句话说就是加剧了由于时间上的共时化、空间上的集中化与相对不足的设施落后的服务之间出现了矛盾,由于设施的完善,各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调整假日办法,因此,国务院在2008年颁布了新的放假办法,这是与当前假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根据各个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假日进行合理化调整有利于假日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2.带薪休假的改革

稳步推进“带薪休假”制度是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在全国强制推

行“带薪休假”制度,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因为目前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很多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生产力还是比较低的,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强制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增加了假日时间,有可能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国民收入水平,不会受到低收入人群的欢迎。

但是,稳步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确是可行的。

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逐步试行一种具有弹性的“带薪休假”制度,并且注意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的实情相结合,这样才会行得通,才会有价值。

虽然进行休假制度的创新,是解决假日集中性消费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带薪年假不应成为强制的、一刀切的让每个地方、每个产业都同样马实行起来的制度。

它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逐步推行。

世界各国的“带薪休假”制度都不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而是呈现多样化特征,而且往往是在劳资双方的合同中加以解决,将是否“带薪休假”与劳动者工资收入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根据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自身消费意愿来决定。

(三)加快完善假日市场产业体系

假日经济是综合经济和消费经济复合体。

培育和完善假日产业,形成假日市场产业体系是实现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类有“多样化的欲望”,假日消费的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完备的假日产业链应当包括旅游、休闲娱乐、商业、文化、体育、餐饮、宾馆、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医疗、教育等产业。

[12]假日经济发展的好坏,除了要求假日主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要假日辅助产业的配套支持。

比如游客外出度假,主要目的是旅游休闲,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坐车、食宿。

由于携带现金不方便还可能拿着银行信用卡,出于安全起见可能还要购买保险,为了联系家人和朋友还要带着手机等等。

可见假日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假日产业体系的形成,既丰富了人民生活,又分流了消费者,有利于解决旅游业假日消费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有利于促进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哲威,“论假日经济及其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1卷第1期。

2.田捷,“假日经济的发展趋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第1期。

3.王风科,“假日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区经济》,2006年第210卷第7期。

4.阳,““假日经济”的经济分析”,《今日南国》,2009年总第145期。

5.周维娜,“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学院学报》,2009年第26卷第6期。

6.汝功、军,“假日经济发展的探索”,《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2卷第3期。

7.青平,“中国假日经济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总第219期。

8.徐维军、胡茂林,“对假日经济的负面性思考”,《商业研究》,2008年总第377期。

9.庞东梅,“在争论中跳动的“假日经济””,《金融时报》,2006年10月14日第004版。

10.瑶,“中国“假日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11.包玉香、王慧艳、徐银良,“浅议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0卷第2期。

12.明,“中国“假日经济”发展初探”,《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