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谷1.docx
《漫话三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话三谷1.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话三谷1
漫话“三谷”目录
第一部分水稻
一、水稻简介
二、水稻分类
三、栽培技术
1.概述
2.常见缺素症状及补救方法
3.常见病虫害防治
四、稻谷加工
1.概述
2.米饭
3.条粉类米制品
4.加工类米制品
5.饮料
五、水稻副产品
1.稻糠
2.稻草
六、稻谷储存
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水稻文化
1.稻谷的传说
2.方苞的故事
3.插秧诗
第二部分小麦
一、植物学史
二、形态特征
三、物种分类
四、繁殖方法
1.生物习性
2.种植技术
3.病虫害防治
五、膳食营养
1.营养价值
2.营养成分
3.营养食谱
六、药用价值
1.各部位功效主治
2.食疗处方
七、储存贮藏
1.储存原理
2.贮藏方法
八、小麦文化
1.小麦的传说
2.浮小麦的故事
3.观刈麦
第三部分大豆
一、大豆简介
二、大豆分类
三、形态特性
四、地理分布
五、种植技术
1.品种选择
2.种子处理
3.翻耕整地
4.播种
5.施肥
6.田间管理
7.高产技术
8.主要病虫害防治
六、营养功效
1.营养价值
2.功效作用
3.食用注意事项
七、大豆贮藏
八、大豆文化
1.“黄豆”和“黑豆”的来历
2.豆腐方
3.豆腐诗
第一部分水稻
一、水稻简介
水稻(学名:
Oryzasativa)是草本稻属的一种,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是一个极其古老的作物。
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
秆直立,高30~100cm。
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
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
水稻原产于中国,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
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
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
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
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
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抽穗适温25~35℃。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g。
水稻为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
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
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
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
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
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
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
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
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
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
二、水稻分类
(一)籼稻和粳稻
籼稻:
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
属中黏性。
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
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
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
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
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
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
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
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
用途为一般食米。
(二)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
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
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三)水稻与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
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
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
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四)非糯稻和糯稻
糯稻:
中支链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籼糯。
粳糯外观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
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
非糯米和糯米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
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
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
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
三、栽培技术
(一)概述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
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
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1.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现在多用机器整地了。
2.育苗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
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3.插秧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
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
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
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
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
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
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4.除草除虫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5.施肥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6.灌排水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
7.收成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二)常见缺素症状及补救方法
1.水稻缺氮
(1)症状水稻缺氮时,其叶片体积减小,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稻株矮,分蘖少,叶直立。
(2)补救方法及时追肥速效氮肥,配合追施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2公斤,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的流失挥发,并能补充水稻在生长期所需要的铜、锰、硼、钙等中微量元素,施后中耕耘田,使肥料融入泥土中。
2.水稻缺磷
(1)症状水稻缺磷时植株基本是正常高度,但是叶片常出现深绿色或紫绿色,植株直立,分蘖少。
(2)补救方法浅水追肥,每亩用过磷酸酸钙15公斤,混合碳酸氢铵15~20公斤并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2公斤,可防止铵态氮的挥发和流失,并提高磷肥利用率,减少磷元素的吸附固定,施后中耕耘田,浅灌勤灌,反复露天,以提高低温,增强稻株对磷肥的吸收代谢能力。
3.水稻缺钾
(1)症状缺钾植株叶片自下向上,叶片叶脉出现红褐色斑点,下部叶片叶边变黄,稻株分蘖较少,植株矮小,叶片暗绿色,顶部有赤褐斑。
(2)补救方法立即排水,每亩追施草木灰150千克,施后立即中耕耘田,或每亩追施硫酸钾7.5千克并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2公斤,可有效的减少钾离子的吸附固定,提高钾肥的利用率
(三)常见病虫害防治
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迷品质降低。
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
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
叶节瘟叶耳、叶舌和叶环发病称为叶节瘟。
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
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
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迟的谷粒不饱满。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病原:
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2~8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达9~20余个。
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
发生特点:
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
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
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秧田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
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
2.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
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
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
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
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病原:
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
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
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
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
Ⅰ群弱,Ⅱ群为中等,Ⅲ及Ⅳ群较强及强。
发生特点:
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
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
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
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
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
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3.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
症状:
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
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
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
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核,菌核容易脱落土中。
另外也能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担孢子。
纹枯病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丛腐烂而死。
病原:
稻纹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
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繁殖体是担孢子。
菌丝白色,老熟时浅褐色,主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处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体内生长,也能在寄主表面结成菌核。
发生特点: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水肥管理、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长期淹灌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过迟,使稻株内部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杆变细,组织软弱,不仅有利于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
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杂草上越冬。
水稻成熟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
菌核生活力很强,数量又多,一般发病田块存留在土中每亩达5~10万粒,重病田可高达100万粒以上,春耕插秧后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发生长菌丝,从气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展,继续生长菌丝和菌核,进行再次侵染。
4.稻飞虱
稻飞虱种类很多,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稻飞虱以褐色灰飞虱和背飞虱危害最大。
稻飞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间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的组织内,刺吸稻茎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长形褐斑,严重时,稻株基部变为黑褐色。
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渐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
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茎衰老,稻飞虱转移上部吸嫩穗颈,使稻粒变成空壳或半饱粒,同时灰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防治方法:
①滴油杀虫。
每亩滴废柴油或废机油400~500克,保持田中有浅水层20厘米,人工赶虫,虫落水触油而死亡。
治完后更换清水,孕穗期后忌用此法。
②撒毒土。
每亩用1.5公斤乐果粉、2公斤湿润细土撒施。
③用药喷施,用40%乐果乳剂0.5公斤加水800~1000公斤喷施。
四、稻谷加工
(一)概述
在很多时候,稻的种类与米的种类是一致时,习惯称“某某米”,而非“某某稻”。
例如称“印度香米”,而少称“印度香稻”。
但也有些时候,米和稻不能混为一谈,原因是同一种稻,可能精制出不同的米。
1.糙米:
稻谷去除稻壳后之稻米,保留了八成的产物比例。
营养价值较胚芽米和白米较高,但浸水和煮食时间也较长。
2.胚芽米:
糙米加工后去除糠层保留胚及胚乳,保留了七成半的产物比例,是糙米和白米的中间产物。
3.白米:
(即我们平时食用的白米或大米)糙米经继续加工,碾去皮层和胚(即细糠),基本上只剩下胚乳,保留了七成的产物比例。
市场上最主要的类别。
4.预熟米(改造米):
将食米经浸润、蒸煮、干燥等处理。
5.营养强化米:
食米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
6.速食米:
食米经加工处理,可以开水浸泡或经短时间煮沸,即可食用。
7.有机米:
水稻栽种过程中,不施用化学合成农药及化学肥料,采有机式(以天然萃取物或浸泡汁液防治病虫害、施用有机肥料等)管理,种植生产的稻米,经加工所得的食米。
8.免淘洗米:
是一种清洁干净、晶莹整齐、符合卫生要求,不必淘洗就可以直接蒸煮食用的大米。
9.蒸谷米:
经清理、浸泡、蒸煮、烘干等水热处理后,再按常规碾米方法加工的大米。
(二)米饭
稻变成米之后的烹调方式相当多种,但基本上可依煮出来后的含水量来分类,最简单的有以下两种:
饭:
一杯米加一杯半到一杯的水,煮出来的米适当的膨胀,里面全熟,且整锅不留水份,就是饭。
粥:
一杯米加三杯水,煮出来的米软烂,边缘模糊,膨胀的比原来大三四倍,且整锅还有相当多的水份,就是粥。
米饭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其料理方法五花八门。
以下是其中一些最主要的例子:
1.泡饭:
饭煮好后加水。
看起来有些像粥,但米没有膨胀的那么大。
2.炒饭:
把煮好的饭和蛋、蔬菜、肉、海鲜等食材一块翻炒,可说是国际化的米料理,几乎世界各地的华人餐馆都有卖炒饭,在中国最著名的有扬州炒饭。
3.烩饭:
干饭煮好以后,淋上以太白粉勾芡的酱汁。
如牛肉烩饭、猪肉烩饭或鸡肉烩饭;淋上咖哩酱汁的就叫做咖哩烩饭。
4.手抓饭:
中亚和阿拉伯地区常用胡萝卜、葱头和羊肉加米和水一起焖饭,熟后淋上羊油翻炒食用,就叫做手抓饭。
5.盖浇饭:
中国南方常在米饭上浇上菜和菜汁一起食用,称作盖浇饭。
6.寿司:
是日本家常食物,源自中国的饭团,其特色是一口一件。
用醋调味的饭、海苔将生鱼片或清淡的食材卷起后切块或是放上手指长度的饭团上,由于日本是岛国,亦多以生鱼片为配搭。
7.饭团:
在中国、日本、台湾等地区普遍的方便食品,以饭包裹食材成团状,馅料千变万化。
由于便于制作,亦流行作便当。
8.粢饭(或称粢饭团):
中国江南地区早餐食品,亦流行于香港,由饭团演变而成,以糯米为主,亦有掺其他米。
通常会夹上油条、肉松和榨菜,亦有以酱瓜或砂糖等作馅料,一般食用时还配上豆浆一杯。
9.粢饭糕:
油炸食品,将米饭煮熟,再压至方状冷却然后油炸而成。
10.蒸饭:
把米饭以蒸的方式煮熟。
11.盅头饭:
蒸饭的一种,也是中国广东点心的一种,以炖盅把饭和配菜放在一起蒸。
12.稀饭:
与粥相似,质感届乎饭与粥之间。
13.焗饭:
常见于香港,在饭面铺上芡汁(部分会加上芝士)焗制而成。
14.煲仔饭:
起源于中国广东,正宗的煲仔饭是用生米,用小瓦煲煮至收水时,加入腌好的肉类,腊味等等,再慢火焖熟,再撒香葱,秘制酱汁,要有香脆的饭焦。
15.米汉堡:
一说源自日本的摩斯汉堡快餐集团,是以白米压制成的饼皮取代传统的面包来制作汉堡。
16.御饭团:
原为日式点心,但因连锁便利商店企业将其大量生量化而闻名,是以模仿三明治外形而推出的小型饭团。
(三)条粉类米制品
一般由米磨成粉再加工制作而成面条或面线的形状。
部分于制作过程已煮熟,所以煮食时以滚水烫熟即可食用。
1.米粉:
历史悠久,可追索至魏晋南北朝的食品。
当时中国南方盛产稻米,而米粉因携带、食用方便而流行,有汤米粉及炒米粉等吃法。
2.米线:
与米粉相似,但作法不同。
以中国云南的过桥米线为源,亦最为著名。
3.饵丝:
中国云南食品,没有米线的滑溜。
一般滇西和滇西北人比较爱好吃饵丝,而滇东滇中一带比较喜欢米线。
著名的饵丝是腾冲饵丝。
4.金边粉:
金边是柬埔寨首都的名称,现时金边粉也成为越南菜和泰国菜的一部分。
5.檬粉:
檬粉形状与中国的米线相似,但在越南语中是河粉的意思。
以捞檬粉较为著名。
6.酹粉(俗写作濑粉):
中国广东地区的食品,经常伴与叉烧和烧鸭等烧味,如:
叉烧濑。
7.河粉(或称沙河粉):
源自中国广州沙河,最著名的为干炒牛河及生牛肉沙河粉。
河粉亦在东南亚相当普遍。
8.粿条(又称粄条或粿仔条):
泰国米制品,与河粉相似。
(四)加工类米制品
1.锅巴:
煮饭时锅底微焦,全干的部分。
2.米香(华南地区称米通):
不加水,只用高温使米膨胀。
一般以混合糖的制法为主,近年亦有朱古力、花生味等口味。
3.爆米花:
高温、高压使米粒膨胀成熟,形成较大的粒状食品。
4.米花糖:
与米通相似。
一般以棒状或条状售卖。
5.米饼:
包括雪米饼、香米饼、仙贝及婴儿吃的牙饼等。
6.米果:
日式米饼。
把剩下的米,搓成块状拿去炸,之后加上海苔粉。
7.萝卜糕:
中国南方的菜色。
将萝卜切丝后混入米浆蒸制成的料理。
8.米糕:
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
9.筒仔米糕:
台湾各地的糯米类小吃,与油饭类似,但却是在竹筒或铁罐中炊煮而成,口味浓郁。
10.汤圆(中国南方称汤圆或汤团,北方多称元宵):
是一种中国节日的食物,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入汤或糖水里拌吃。
汤圆煮后汤比较清,元宵煮后汤比较浓,因此喝汤如同喝糯米面粥。
11.糍粑(朝鲜、韩国称打糕,日本称镜饼):
以煮熟的糯米饭入石臼以木棒捶打而成,广泛分布于东亚各地。
12.糯米鸡及珍珠鸡:
一种中国广东点心,糯米鸡由于份量较多较易饱滞。
因此,近年数十年的广东酒楼推出材料相同,体积却只有几分之一的珍珠鸡。
13.粽子:
中国端午节传统的食品,相传粽子的发明与古代中国诗人屈原投江有关。
粽子使用箬竹叶或芦苇叶包裹糯米或黄米和其他辅料如枣、豆沙、火腿等,隔水煮熟而成。
14.糯米肠(又称米肠):
一种结合香肠和糯米的小吃,将调味后的糯米塞入洗净后的猪大肠,成为携带方便的糯米肠。
15.黑糯米食品:
黑糯米又称紫米,常被用于冷热甜品中,而其营养价值也较高。
往往被作在八宝粥内,或者与其他红黑色营养食品(如:
红枣,赤豆等)煮在一起。
16.酒酿(又称醪糟):
用糯米饭加入酒药(由米和食用真菌制成)发酵而成。
另一普遍吃法是加入汤圆成“酒酿汤圆”(又称酒酿丸子)。
17.糯米糍:
用糯米粉团,通常会包入豆沙或莲蓉的馅料。
18.糖不甩:
用糯米粉团,沾上糖浆、花生碎和芝麻。
(五)饮料
将米炒制后做成的米茶和糙米茶相当有名,而米酒最为大众所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出产的三花酒、浙江省出产的加饭酒、黄酒、女儿红、四川甜米酒都是用稻米酿制的,部分酒类亦有以糯米酿成的。
此外,日本米酒类的清酒,其国际知名度也相当高。
五、水稻副产品
(一)稻糠
尽管种稻是为了要吃米,但在历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还有很多对人类有贡献的经济作用,如米糠、稻糠等。
米糠是米的皮层,可以榨油也能腌菜,甚至单独成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
据科学家研究,米糠的营养价值也相当高,除含有稻米中64%的营养,还含有90%以上人体需要的营养。
除米糠油外,米糠蛋白和米糠营养素都是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
因此有许多保健食品,生活用品中都强调它们有新鲜米糠的成份。
稻糠,也就是稻谷的壳,它是动物饲料的重要来源。
也被运用做建筑材料,许多亚洲乡下的传统泥屋,如中国客家村落中的圆形土楼,材料中就有稻糠。
现代社会中,稻糠也被试用在水泥混合材上,或是用来生产植酸钙、肌醇。
(二)稻草
稻草也是一个相当有特色的经济副产品,用途相当多。
除供牛羊等牲畜食用,以稻草编成的草绳、草鞋与蓑衣,是许多农人的必备品。
早期也有许多房子是以稻草做屋顶。
利用稻草编织出的工艺产品,也相当常见,如草席,草帽等。
在稻田中最常见的还有戴着帽子,用来吓阻鸟群的稻草人,是早期农村相当常见的景观。
然而今日由于机械化器具引进,牲畜减少,塑胶生活用品也处处皆是,因此稻草的用处急遽减少。
许多农民收割之后,会在田中以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大量稻草,但同时制造空气污染。
但最佳的方式是就地掩埋稻草,除不会制造空气污染外,尚可加强土壤的养份。
研究资料也显示,在排水良好的稻田中,就地掩埋稻草,能对第一期作水稻增产10%;排水不良的田中,每年都掩埋稻草的话,第四年以后,就可增产约5~8%;三年中每年都掩埋稻草,会让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自2.1%增加至2.7%,同时田中的磷、钾、钙、铁、硅含量也都会增加。
六、稻谷储存
(一)控制水分:
水分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