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2181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docx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

高效课堂之“评价系统”

 前言:

民主生活的启蒙

“人类大脑发展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但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学习不如玩耍有兴趣就变成了一种伤害……孩子天生喜欢学习。

他们怀有极大的好奇心,但他们必须对学习对象感兴趣。

”——爱迪生

教育在今天的真正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育不再被视为一种特权的标签,学校也不再是以定型的某种传统来塑造学生了。

学生来到学校,不再接受任人摆布,而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明确需要——无关乎他的出身、性别、智力、宗教信仰。

“任何教育,只要导致懒惰、粗心、失败而不是勤奋、精细和成功,都是不好的教育。

任何宗教团体和社会机构,只要导致虚伪的虔诚、伪善、盲从权威而不是尊重证据,不是真诚、虚心和独立自主的习惯,都是不好的”——康克林

教育所提供给学生的环境生态是首要的,一方面要激发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使得他们在汲取知识能力的同时,获取永不枯竭的向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要有能力界定他们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道德力,这种“自律”是他们走向社会和未来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然而,当下的传统教育制度是不可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它们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是相互脱离实际、残缺不全的教育。

迄今为止,教师们一直过分专注于知识,而不是期待新成果的产生,而教育评估部门又因为过分强调升学的指标性评价,而使得试图推行的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举步维艰。

因此,必须研究新的督导和评估方法,来促进我们教育的健康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事情,能否激发并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

学校生活是群体生活的互动。

正如杜威在《民主与教育》所表达的见解——

“民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一个人成为他最近群体的一个聪明的参与者,而且要把各种群体引入到如此经常的互动中,以至于没有任何个人、任何经济集团能够独立于其他人而生活。

学生生活的社会性要求学生作为“社区”的一员,他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合作者对整个社区负责。

而在旧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因受制于某种专断权威的要求,他不可能具备先天的社会意识。

因此,这无疑成为传统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硬伤,也无疑是对学校乃至于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具有的一个革命性的挑战。

 

高效课堂的教育学建构

高效课堂教育作为一种简单而经济的方法,它试图在挑战旧的教育制度。

它的基本思路是:

从课堂切入,然后引发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的裂变,进而带动文化、评价、学校制度的解构,从而重构新的“教育学”。

我还可以预言,伴随着“高效课堂”向“教育实验室”的升级,未来“教育”这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均将有较大的突破性阐释。

教育对学生将更多强调其在学习过程中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其作为社会成员行为的重要性,这一切的总和,构成了教育的内容,也构成了他的知识、性格和精神。

高效课堂的评价机制

什么是机制?

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造机会”,简称“制机”。

高效课堂评价可称为“以学评教”系统。

其实,在选择任何评价之前,我们都必须思考:

为何而评价、谁是评价的主体、如何评价?

何谓“以学评教”?

简单说,就是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学”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成功、学习状态。

既然高效课堂作为一个“教育概念”被提出,则“以学评教”不仅指“教学”一项,它包括教学、生活、文化等“教育内容”和“教育范畴”。

以学评教的主体是学生,内容则是通过对与学生相关联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性评价指向于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打压和惩戒,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进而改变人(师生)和学校的发展模式。

以学评教还可以延伸为“评价权利下移”,即把评价权交给下一级别。

比如对一所学校、一个处室、一个班级或者对某个具体的人物的评价,可以这样尝试:

教师工作由学生评价、中层工作由教师评价、领导工作由中层评价、教育局工作由校长评价。

以学评教系统在教学管理上可理解为学生自主评价系统,即“学生”评价教师、以“学习”情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在学校管理上可理解为教师自主管理系统,以教师评价领导;在文化建设上可理解为学校文化自觉系统,即以所有人的发展来完善组织,形成良性的发展生态。

管理的三个系统

学生自主管理系统

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学习管理、心理管理(情绪、情感)、学生活动管理等。

一般建议是“把学生的事情交由学生”,即由学生成立三大组织——学管会、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

学管会是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的简称,旨在尝试把学校交由学生来管理,学校每周任命一名学生校长,并郑重颁发聘书,学生校长然后自己组阁;学生会是真正基于学生问题处置的机构;学生代表大会则是一个负责监督学生会执法,并出台相应管理“法律”的机构。

传统的对学生管理的要么过于刚性,要么又过于柔性,刚性和柔性都缺乏“理性”,以学评教管理主张重视建构师生生命的秩序感,并以此形成自我内在的约束。

学校管理不是出台多少“规定”,而取决于是否能触动灵魂。

教师自主管理系统

包括教师角色管理、人格管理、行为管理、道德管理、教学管理等。

一般建议是“让教师知道自己是谁”,即在激发教师的生命自省的同时,在校长的引导下,成立教师三大组织——教管会、教代会、生活委员会。

原则同样是教师的问题交由教师解决,如教师的评价、升级、加薪、评优等统统交由教师组织。

教师管理的核心在于“相信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

教管会是指教师学校管理委员会,它与学管会成并列关系,两者有交叉,但各自独立运转;教代会是指教师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常设组织教代会负责出台学校管理的一系列文件、规定并交由教管会实施、执行;生活委员会是指引领教师丰富的教育生活,生活委员会一般要求教师,最好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用自己的名字成立并命名个人的俱乐部,这显然对教师的成长提出了要求。

学校文化自觉系统

学校的一切时空、一切的环境、设施、一切的课程、活动都应该是服务于师生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的。

好的学校能让人倍感亲切、流连忘返,而不是让人紧张、压抑、窒息,学校里的每一个生命体都应该成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是一个和谐的“小生态”,但它首先应是一个纯净、温暖、向上、慈悲、善良的“个体”。

好的文化如同日月,无私而永恒。

学校文化自觉的核心源自于每个人的“修炼”,源自于组织带给每个人的影响力,源自于组织的领导人他的境界、格局、高度。

从这层意义上说,校长有时候就是体制,也是文化本身。

校长决定了一所学校的高度、境界、品味,决定了办学方向和教育的未来。

校长必须保证在办学思想和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知人善用,深谙管理之道,传统的管理可能是需要校长具有传统的手段,而现代管理对校长的要求是他必须学会“交心”,即把自己完完整整地交出去,以心换心,而不是耍计谋、玩手腕、用兵发。

 

以学评教系统

1、学校办学理念、观念、管理评价;

2、领导团队的德、能、行评价;

3、中层队伍建设性评价;

4、教师评价;

5、学生评价;

6、年级、班级评价;

7、课程、活动评价;

8、学校成员身心与发展评价;

9、教学评价;

……

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与操作评价(后文介绍)。

以学评教系统的评价指标关键词(语)

1、学校办学理念、观念、管理评价:

推进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管理即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办学要指向于“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学校精神凝聚校魂。

2、领导团队的德、能、行评价:

注重“三力”(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倡导“三用”(用心、用情、用智)、锻造“三格”(人格、业格、校格)。

3、中层队伍建设性评价:

团队目标、执行力、创造力、精神风貌。

4、教师评价:

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发展水平。

5、学生评价:

人生观、生活观、学习观以及身心状况、社会责任、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学业水平。

6、年级班级评价:

文化标识、团队目标、执行力、自主管理程度、活动课程、兴趣特长。

7、课程、活动评价:

主题性学习、社会性调查、各种自主形式的班会等的展示性评价。

8、学校成员身心与发展评价:

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培育其特长、增强其情趣、提升其品味。

对学校文化评价的建议

学校要推进文化建设,一般情况下,建议采用“分段设立主题”方式。

如每年春天可考虑设立“播种节”,有学校集中提供种子,班级经民主商议形成决议后,向学校申领种子,然后在“班级种植园”里集体播种;比如秋天到来时,学校就可以设立“采摘节”了;还比如每年的4月份,可以设立为本校的“青年节”,青年节再设立两级、三级主题活动,具体活动可交由学生会组织实施;每年8月份,可以考虑专门为老教师设立“老教师节”,或者为女教师设立“女教师节”,无非是号召全校师生为他们送关怀、送感动、送感恩,旨在凝聚学校的向心力,形成学校独特的核心文化。

基本的建议思路是:

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展示。

评价最好的选择是展示。

展示的目的旨在放活动引发最大的影响力。

把每个主题月内容做深做透,慢慢就“长”成了与众不同的校本课程了。

关于教育评估理论的介绍

1、什么是教育评估。

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者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

评价是一种对有缺点或价值的评估——斯克里文

评价是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克隆巴赫、斯塔弗比姆等

评价啊对某些对象的价值和缺点的系统调查——美国派评价标准委员会

2、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是诊断功能。

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去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如美国布鲁姆的教学诊断评价理论与方法技术。

二是改进与形成性功能。

评价不但能发现问题,而且对有效的教育计划、课程方案,或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等的设计、改进和形成发挥积极作用,如泰勒就将评价列为课程编制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是区分优良和分等坚定功能。

通过评价,人们可以区别、鉴定学校、课程方案或教师、学生等对象所处的水平,为教育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四是激励功能。

评价结论常常会影响到评价对象的形象、荣誉、利益,评价能激发被评价者的动机,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五是导向功能。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就像“指挥棒”一样,为评价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但也应看到,评价是“双刃剑”,如评价不当,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

3、评价的国际化趋势

一是评价不是为了筛选而是服务于多元。

早期的评价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后来则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二是评价不是成绩排名而是把评价扩展到教育的“全领域”。

当代教育评价已突破了课堂,扩展到评价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水平、课程计划、教育战略等领域。

三是从量化评价到成长性评价。

早期的教育评价主要是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后期则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谈话、问卷、调查、观察等形式做具体分析。

四是评价日益重视自我评价。

评价者从被动评价的客体走向评价的主体是一种革命。

事实证明,评价者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比评价更重要。

五是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当教育领域的何种评价得到发展时,人们开始怀疑评价本事的价值问题,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会产生效益、达到预期的目的?

于是,再评价当被研究者提出之后就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关于当代学校管理理论的述评

什么是管理?

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概括起来,目前存在有学校管理的三大基本图式,既以效益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为导向的“民主管理理论”、以伦理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除此外,比较新颖的还包括:

1、人际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巴纳德。

组织的实体是人的行为,组织是一个写作的系统。

要研究人的行为,在组织和非组织之间找到平衡。

组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共同目标、协作的愿望、信息联系。

人际关系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是帮助学校成员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协作关系”。

不足之处在于,对人的理想化太多。

2、角色理论。

代表人物格茨尔斯、林顿。

学校社会学观点者比较“偏颇”地认为,学校组织是属于学校中各个职位的成员组成的社会系统,这些成员都需要接受角色标准和扮演好特定的角色。

他们认为角色又分为三层,即角色期待、角色知觉和角色实现。

角色教育再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角色而拒绝“个性”。

3、过程理论。

代表人物克利克、厄威克。

他们认为管理有七个步骤,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它对西方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机械。

4、系统理论。

它是一些现代管理者提出的系统理论。

他们认为,学校组织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输入、输出过程的有机体,学校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支,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各得其所、各行其职。

不足之处,操作繁琐、效率太低。

 

关于班级管理概念

班级的概念

最早提出班级这一概念的是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从16世纪开始,在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班级组织的概念。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提出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8世纪德国教育局赫尔巴特进一步设计和实施了班级教学,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逐渐推广并得以普及。

中国才有班级组织形式是在20世纪废除科举制之后。

一般认为,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它通常由教师和一群年龄相仿、知识水平相似并有着共同学习目标和需求的学生以及环境组成,根据学校的教育目的,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管理的概念

什么是管理?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科学管理原理》)。

在他看来,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

若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的定义是:

“管理就是制定决策”(《管理决策新科学》)。

斯蒂芬·罗宾斯给管理的定义是:

所谓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彼得·德鲁克认为:

“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在一些地方被称为“班级经营”,有的国家也叫“教室管理”。

关于班级管理模式的述评

1、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知性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进行。

它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班级正常运行的保证,具有基础性、强制性、操作性特点。

班级规章制度实质上是社会行为规范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一个班集体是否形成并得到了有效管理,主要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并健全了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严格的规章制度。

制度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规范,形成应有的社会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感、义务感。

常规管理的缺憾在于因为过分强调“主题”而导致缺乏“主体”,因其强制性而遭致学生的反感,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因为教师居高临下的简单化、粗暴化、机械化操作往往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模式的理论来自于马可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它是指班主任通过对班级的集体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马可连柯认为,“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感的集体所能作到的一切”,他强调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要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平行管理的缺憾是对教师个体的挑战性过大。

它要求教师既要有高超的教育技术,又要具备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还具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

3、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来自于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它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管理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群体组织,在管理中渗透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记忆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各种事务。

一般会采用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定期召开民主教育活动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提供“负责任”的机会,使之感知到自己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

“围墙之内”的民主管理遗憾在于,它的推进将对学校管理乃至于社会制度带来不小的挑战,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产生强烈的隔膜感。

但不管怎样,朝向民主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被教师主导的民主,仍然不是真正的“民主”。

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德鲁克提出来的,他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它强调以目标指导行动,以成功和贡献作为管理活动的重点,特别是强调目标实现的整体意识,“具有向量性、整体性、时效性和激励性的特点”。

班级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意义重大。

它实现了由“他控”变成“自控”;由集体目标变成个人目标;有助于实现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但目标管理的挑战是教师必须具有对不断发现的问题的“调节”能力,防止各种“内耗”的发生。

 

班级管理对班主任的要求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

学生是班主任的工作对象,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内容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内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

内容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与精神生活、家长的职业及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

4、让学生自我介绍和评价。

班主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相关资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学生活动成果记录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层面见解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4、让学生自我介绍和评价。

世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1、中央集权制国家在逐步加强民主“,给地方以更多的办学权限,同时建立各种咨询、审议机构、鼓励多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代表国家为法国。

2、地方分权制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进国家教育计划,逐步加速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权。

既要加强中央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中央办学与地方办学,教育部门办学与业务部门办学,国家办学与社会、集体、个人办学相结合的教育行政体系,这是总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必然的走向

1、扩大学校的自主权。

当前各类学校的自主权还仅仅局限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等,而一批私立学校充分发挥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上开始实验和创新,追求办学特色、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理论眼睛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可以预见,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我们教育将实现办学多元化乃至于国际化的路径。

2、行政管理与教科研结合。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过去一直与教科研脱节,教育行政主要靠行政命令而缺少科学论证,其管理和手段也缺乏科学一句。

而教科研要么局限于理论上的探讨和介绍,要么忙于对政府制度的解释,缺乏真正的对一线教育教育的指导。

教科研必然会随着“职能”的改变,而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

3、实施民主制度,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管理上,放手、放权与师,充分尊重教师的权益,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放手、放权与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和学生将成为教育管理的最有价值的资源被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利用”,实现基于“人”发展的教育。

 

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

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

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测验、自评。

评价内容包括在学生层面包括:

学业成绩、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等;在教师层面包括:

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成就、课堂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学生表现等。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而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依照“以学评教”原则,主张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目标”,把“教学过程”转化成“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学情”来加以评价。

何谓学情?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指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以及学习难点等。

学情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的出发点。

高效课堂标准

以杜郎口中学为例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评价实现了两个转变:

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为过程性评价为主,变传统的评价教师的教为主为以评价学生的学为主。

1、从过去以评价教师的讲为主到现在以评价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方面:

课堂上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此外,还要评价教师的备课情况,是否按照上述标准备课。

学生方面: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具体的操作是“三看”:

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

2、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

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艺术形式表达、写作、制作、实验、多媒体、录音、辩论等;

③ 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

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

3、课堂形式

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弱生是否参与表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

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

③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