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资料分析.docx
《省考资料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考资料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考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是各省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模块,通常分布在试题的最后,所占比重较高。
对于这一模块而言,难度适中,但计算量偏大,很少会有学员能得心应手地完成,即使能够完成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如何能又准又快地完成资料分析模块成为了广大学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是建立在领略题意并熟悉解题公式的基础上,因此,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且尤为重要的统计术语作简要的辨析。
一、基期和现期
基期是作为一个比较的基准,即参照物。
基期年份通常出现在介词“和……相比”、“比……”之后。
而现期则是与基期比较的年份,较好判定。
基期和现期通常会与增长率或增长量结合起来考察,以下举出4个例题作为说明。
【例1】2007年的GDP总额为P,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10%,则2006年的GDP总额为()?
【例2】2007年的GDP总额为P,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3倍,则2006年的GDP总额为()?
【例3】2007年的GDP总额为P,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10%,则2008年的GDP总额为()?
【例4】2007年的GDP总额为P,2008年比2007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则2008年的GDP总额为()?
上述4个例题均为基期、现期与增长、降低结合起来考察的类型。
对于这类基础题型而言,先得分清楚是所求是基期还是现期,求解基期用除法,求解现期用乘法。
例1与例2中,2006年是基期,2007年是现期,所求的是基期,用除法,计算式子分别为:
例1中2006的GDP总额为P÷(1+10%),例2中2006年的GDP总额为P÷(1+3);
例3与例4中,2007年是基期,2008年是现期,所求的是现期,用乘法。
其次,增长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相加,降低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相减。
所以计算式子分别为:
例3中2008年的GDP总额为P×(1-10%);例4中2008年的GDP总额为P×(1-1/3)。
二、同比和环比
资料分析中的考题,有些并不会明确解释同比和环比的概念,但会在同一篇材料中给出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此时就必须分清这两者的区别,以期选对数据进行计算。
同比是与历史同期相比较,环比是与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
如,2010年第二季度的历史同期是2009年第二季度,上一个统计周期则是2010年第一季度。
【例5】已知2010年5月,轿车销量为P,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4%,则与上年同期相比,2010年5月轿车销量增长了多少?
显然,题中设问是与上年同期相比,则是与2009年5月相比,选取的应是同比增长率5%进行计算。
三、增长率与增长量
增长率指的是增长的快慢,通常是相对量的增长;而增长量指的是增长的多少,通常是绝对量的增长,这两者较好判定。
根据资料分析的题型设置,考察增长量的比重逐渐上升。
增长率=(比较期-基期)÷基期,增长量=基期×增长率=
上述例5中,所求为2010年5月的同比增长量,利用公式,增长量=
不难发现,快读领会题意的前提是,必需对相关的统计术语及其主要公式十分熟悉并善于使用。
只有先了解题目所求,才能选对数据;只有列对公式,才能正确求解。
掌握好了常考的统计术语及高频公式,加以练习,速度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所谓“1-3-10-10”法指的是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资料分析部分实现快速、准确答题务必把握与熟练应用的“一组统计术语”、“三条阅读方法”、“十大核心要点”和“十大速算技巧”。
具体来说如下:
一组统计术语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大纲强调,资料分析的材料是“统计性、数据性”的,为了正确的理解其各个数据的统计意义,我们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一组“统计术语”,并且熟练运用。
譬如增长率(增幅、增速)、指数、同比的基本概念,百分数、百分点的计算区别等等,以及由这些基本统计术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基本模型。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完成试题的前提。
三条阅读方法
做题时迅速勾勒材料结构,准确锁定数据位置,是完成资料分析试题需要具有的基本能力。
对于文字型材料,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分段落中心法”;对于其中包含特殊数字、字母、符号的题目,“关键词搜索法”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而面对表格、柱状图和趋势图,“横纵目标定位法”是锁定所需数据最为快捷的方法。
这三大结构阅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帮助各位考生扫除寻找数据时的障碍,为大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十大核心要点
这十个要点告诉我们三组重要的信息:
首先,在考场之上,千万不要因为时间、单位或者某些特殊概念的错位而冤枉失分;其次,某些特殊的技巧可以很好的辅助我们做题,譬如在试题上做适当的标记、对统计图形做定性的分析或者用工具的刻度代替实际的数据、利用排除法解组合选择型试题以及利用基本常识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做出迅速选择,所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解题的实用技巧;最后,只有懂得避重就轻、先易后难的整体策略,充分明白联合选项共同做题的精髓,你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领悟到得到高分的策略。
“答题陷阱”这个词对已经开始做行测科目资料分析练习题的考生来说一定不陌生,这也是考生为什么做题时出错率高的原因之一。
资料分析答题陷阱就是指题目中设置了很多容易混淆视听的障碍,干扰了考生对于正确答案的判断。
资料分析中的陷阱花样百出,令考生防不胜防头疼不已。
专家就几个最常见的资料分析陷阱向考生一一介绍。
1、题干要求陷阱题干要求陷阱是指有意把题干中对事物的一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全体。
这类题目故意放大某部分的篇幅企图抓住考生的眼球,往错误的方向上指引。
【应对措施】考生在面对这种陷阱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范围,选项如果超出题干的要求范围,即使符合原文条件,也不是正确的答案。
想说的是,题目中的陷阱多种多样,上述的这些只是其中的几个,虽然看起来好像防不胜防,但是冷静清醒的头脑是躲过一切陷阱的妙招。
2、间隔年份陷阱在含有年份数据的资料中,经常会考察诸如平均增长额和年平均增长额之类的题目,这时需要确定从起始年份到末尾年份的间隔。
【应对措施】如从2001年到2008年间隔了2008-2001=7个月份,但从2001年到2008年一共有2008-2001+1=8年,这两个数值不要弄混。
3、单位陷阱在资料分析中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单位混用的情况,如千米与里,米与尺,公顷与亩;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不常用的单位,如百万元等,但在题干或选项中使用的却是另一个单位,如亿元等。
【应对措施】在题目中出现单位时,考生要谨记对单位之间进行换算,避免出现计算正确了但是答案却选择错误这种局面。
4、时间陷阱这类题目往往给出与原文相近的时间,日期,并在选项中给出与原文的数据以混淆视听,扰乱考生视线。
【应对措施】时间陷阱是资料分析中最常见的陷阱之一。
考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应本着逆向思维的原理,答案直接显示在题干中的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判断是否真实可信,不可抱着捡了现成便宜的心理,草草作答。
例题:
材料: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市、区)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586元,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
题目:
2004年上半年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
A.12.5%B.13.1%C.14.1%D.10.09%
【陷阱剖析】时间陷阱。
题干中问的是“2004年上半年”,而材料中所给的是2005年上半年,容易混淆而错选A。
【正确答案】D
5、指数陷阱在经济生活中,一般都会用到两种指数,一种是以特定时期的数据为100,之后时间的数据全部根据这个时期的数据来计算指数,时期改变,但指数的基数不变,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的股票指数;另一种则都是以上个时期的数据为基数100,下个时期指数均是两个时期的数据之比,时期改变,基数代表的数据变化。
【应对措施】提醒考生,在资料分析题中的指数一般是第二种形式,在做题时认真辨别是何种形式,不要误认为是第一种形式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众所周知,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
因此如何快速理解材料,抓住题干和材料的重点信息,准确定位相关数据,就成为解答资料分析的基础。
由于在历年各省公务员考试中,文字型资料分析一直是必考题型。
所以首先对文字材料进行深入分析,详细介绍文字材料的阅读技巧。
一、文字材料的构成
资料分析中有一类材料被称为文字材料,是指用陈述的方式将一系列相关信息罗列出来。
我们认为,其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文字中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1.文字材料的特点
(1)数据具有隐蔽性,众多的数据信息都包含在一段陈述中,需要逐一找出题干所需数据;
(2)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文字间的关系,对考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2.文字材料的分类
(1)总分结构。
指层次之间是总述和分述的关系,总分式里分述的各项一般都是并列关系。
(2)并列结构。
其材料的特点是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3)结构模糊型。
材料只有一段,无法直接由段落首句或者是末尾句判断材料的结构特点。
二、关键词定位法
关键词定位法主要适用于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特点是材料冗长、数据量大、数据关系复杂,快速理解文字材料的切入点是快速定位关键词。
总结其详细步骤如下:
(一)确定材料结构及关键词标注
1、总分结构
(1)分段型
观察首段的首句和其他段落的首句之间是否存在总分关系;
看首段尾句是否有“情况如下”等字眼出现。
(2)未分段型
观察首句是否跟后面几句之间存在总分关系;
观察首句是否出现“具体情况如下”等字眼。
2、并列结构
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
段落首句没有明确的标志性词语,段落之间相关性不大,分别阐述不同的内容。
3、结构模糊型
(1)关键词法
根据重要关键词分层,同一关键词的句子归为一层;句首出现“其中”之类的字眼,则表示该句与上句之间是总分关系,可归为一层。
(2)标点符号法
句号,表示一句话已经说完;逗号和分号表示话还没有说完。
一般情况下可按照句号来分层,但是如果句号后面跟着“其中”类字眼,则将该句与“其中……”句归为一层。
(二)解读题干,根据题干关键词定位材料相关位置
(1)解读题干,根据题干中涉及的常考概念,了解题干要求的是什么。
(2)根据题干中涉及到的跟材料相关的关键词,确定题目求解所需数据的具体位置。
(三)特殊名词的标注和分析
(1)根据时间名词,确定题目要求可能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常考概念。
(2)根据题干单位关键词与材料关键词是否一致,判断是否需要单位换算。
(3)根据关键词信息以及所涉及概念的对应公式进行列式。
【示例】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
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
从输出地看,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同比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43.6%;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同比增长0.9%,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同比增长1.2%,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25.3%。
与上年相比,2009年以下四项的增长率最低的是()。
A.“农民工总量”B.“外出农民工”
C.“住户中外出农民工”D.“举家外出农民工”
【材料分析】
(1)从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增长率。
指出,本题的关键词分别为“农民工总量”、“外出农民工”、“住户中外出农民工”、“举家外出农民工”,可以定位到文字材料的第一段。
(2)本题的时间名词为2009年,要求的是“增长率”,涉及的概念为“同比”。
以本题A项为例,已知2009年的数据即为本期数,比上年增加的人数即为增长量,求增长率可以利用同比增长率公式进行求解。
在公务员考试的备考中,很多学员谈及资料分析,痛苦不堪,短时间内完成资料的阅读已经很难,还要准确的列出算式,得出正确结果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大多数考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复习基本处于放弃状态,在考场上根据时间来选择放弃或者是蒙选答案,这是非常可惜的,正因为大家都会采取这样的态度,所以“得资料分析者得天下”。
接下来,华图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专家与广大考生一起来探究资料分析的秘密,共同为今年的国考做些准备。
资料分析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材料阅读、基本术语、速算技巧。
秘密一:
材料阅读
对于不同类型的材料有不同的快速阅读方法,一般地,对于文字型材料,我们首先快速地扫一遍材料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重点圈画出年份月份、单位、主旨关键词。
接着阅读题目,根绝题目的要求重新回到材料中去寻找具体的数据,从而列出算式。
对于表格型的材料,要首先关注表格的横标目和纵标目以及单位的大小,防止掉入题目的陷阱中。
之后开始阅读题目,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寻找到所在的横纵标目,用尺子可以快速地定位数据的位置。
对于饼图、柱状图和趋势图等图形材料,要首先关注图示中的数据类型和单位,明确年份月份,紧接着读题,再对应地去寻找相应数据,要特别提醒考生,饼图中的比例大小可以根据扇形大小来定,柱状图和趋势图可以反映出各年份和月份之间变化的趋势。
秘密二:
基本术语
资料分析的考察中,掌握常见的基本术语是在寻找到数据后准确列出算式的前提,常考的基本术语类型有以下几种:
(1)百分数
量A占量B的百分比例:
A÷B×100%
(2)成数
几成相当于十分之几,例如五成,就是占5/10,即1/2。
(3)折数
几折相当于十分之几,例如打七折,就是售价变为原来的7/10。
(4)倍数
A是B的N倍,则A=B×N
(5)增长量(增量)、减少量(减量)
增长量=现在量-原有量
减少量=原有量-现有量(注:
大减小)
增加N倍现有量=原有量×(1+N)
原有量=现有量÷(1+N)
(6)增长率(增长幅度、增长速度)、减少率(减少幅度、减少速度)
增长率=增长量÷原有量×100%
减少率=减少量÷原有量×100%
增长了x%现有量=原有量×(1+x%)原有量=现有量÷(1+x%)
减少了y%现有量=原有量×(1-y%)原有量=现有量÷(1-y%)
注:
求“现有量”用乘法,求“原有量”用除法,增长用加法,减少用减法。
例:
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比去年增长10%,则今年产量=a×(1+10%)。
今年的产量为b,今年比去年增长10%,则去年产量=b÷(1+10%)。
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的产量为b,则今年比去年的增长量=b-a。
今年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比=(b-a)/a×100%。
今年的产量为b,只完成了(只占)计划的70%,则计划产量=b÷70%。
今年的产量为b,超额完成计划的10%,则计划产量=b÷(1+10%)。
(7)百分点
和百分数基本类似,但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例)某地去年汽车销售总额比前年增加了8%,今年汽车销售总额比去年增加了13%,则今年汽车销售总额增幅提高了多少个百分点?
13%-8%=5%,增幅提高了5%,即提高了5个百分点。
(8)翻番
翻一番为原来的2倍;翻两番为原来的4倍;依此类推,翻n番为原来的2n倍。
(9)年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
末期值=初期值×(1+增长率)n,其中n为相差年数
(例)某公司1999年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0%,则其2002年固定资产总值为4×(1+20%)3=6.912亿元。
(10)同比、环比
同比指与去年的同一时期相比较。
例如:
今年五月与去年五月相比较;今年第二季度与去年第二季度相比较;今年上半年与去年上半年相比较。
环比是指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包括:
日环比、月环比、年环比。
秘密三:
速算技巧
在准确列出算式后,快速解除答案是制胜的关键一步,常用的速算技巧包括以下几种:
(1)估算法
在所有计算进行之前必须考虑能否先行估算。
所谓估算,是在精度要求并不太高的情况下,进行粗略的速算方式,采用四舍五入的形式将小数化整方便计算。
一般在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
(2)直除法
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除法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者首二位),不需要算完,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
(3)插值法
指在比较数值大小的时候,运用一个中间值进行“参照比较”的速算方式。
例如10/47,我们插入一个中间值10/40,显然10/47<10/40,即10/47<0.25=25%。
(4)差分法
在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时,用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作差得到一个新的分数,这个分数来代替大分数作比较。
例如:
比较123/456和125/458,其中123/456是小分数,125/458是大分数,用大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去减小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2/2=1,即差分数,用1来代替125/458跟123/456进行比较,显然1>123/456,所以125/458>123/456。
资料分析是行测科目必考内容,避免不了要面对大量繁杂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
就目前公务员行测考试趋势来看,这种针对考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的综合能力的考查也变得尤为突出。
我们对历年考情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考生已经足够重视资料分析的复习,但在行测考试中这部分的得分仍较低。
经过大量的研究与辅导,发现很多考生在计算过程仍然存在计算速度慢,较易失误等问题。
同时很多考生也反映在做资料分析题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
题目会做,但耗费时间较长,且容易出错。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经过大量的沉淀与研究提炼出一种新型速算方法:
口算终极六步(最后只需其中一步即可)。
希望能对各位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资料分析口算终极六步法则
第一步:
定位;
第二步:
选取百分数规则;
第三步:
五舍六入法则;
第四步:
分子分母大小关系,引起的差与和问题;
第五步:
倍数关系转化;
第六步:
百分数为此类运算的最终结果。
案例分析
(1)349.34/(1+23.06%)、349.34/(1+3.06%)
第一步:
任何百位数(十位、千位数)除以1+百分比,所得的结果仍为百位数(十位、千位数);运算前期,可将百分比写成小数,以便后续对位作差或和。
案例
(1)最终结果为三位数。
第二步:
选取百分数的基数为“分母”,分为三个层级,层级越细,精确程度越高;
案例
(1)百分数选取如下:
层级一,100%对应123.06;层级二,10%对应12.306;层级三,1%对应1.2306。
第三步:
四舍五入规则在此类运算中小改动,6则进位、5则舍掉;如,349.34可当做349;123.06可当做123;因为最终的运算时允许一定范围的误差,而作为公考要求已经远远足够。
第四步:
参照分母选取的百分数,目的是使分子、分母之间的差值接近,以便于三个层级的依次运用;而考试未必用到第三层级,往往第一层级已经足够。
案例
(1)分解初期:
100%对应123.06,则把300%对应369,与分母349最为接近(第一层级已经选择完毕,而且与我们的要求相符,此种选择暗含整十、整百的思想,望谨记);分解中期:
369与349相差20,选取百分数的分母比分子大,因此我们应该在初期百分比的基础上减去20所对应的百分比,而10%对应12(12.306当做12处理),则20%对应24(第二层级则在此步分解终结);分解末期:
我们本需减掉20所对应的百分比即可,减掉20%之后,多减了4,所以应该再加上4所对应的百分比,因1%对应1.2306,所以3.5%约等于4,(此不需要简单的倍数关系估算,在熟练后即可灵活运用)。
第五步:
得到答案。
300%-20%+3.5%=283.5%,此时百分号即可省略,283.5即为我们所求的最终结果。
注意事项:
(1)此类运算,如此繁琐的文字解释是为了阅读者方便,并且自己可以分解并不断推演,随着熟练程度的不断提升,中间的若干环节直接可以省略;
(2)第一类允许的误差范围为1-2,此为运算的最大误差;而资料分析本身所提供的数据,差距在3以上。
(3)分子、分母以前三位直接对应(作差),最终注意结果小数点即可。
如,349.34/(1+23.06%)可写作349.34/123.06;349.34/(1+3.06%)可写作349.34/103.06。
同理解决349.34/103.06,100%对应103.06,则300%对应的是309,349比309多40,则在300%的基础加上40所对应的百分比,10%对应是10,所以加上40%即可,则答案为340。
(允许答案误差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