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1462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其一、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培养目标上,只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未提到“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是最好的教学。

当今,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没有问题的课不算是成功的课”。

因此,为让学生在新课改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变得既丰富,又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

以成长为本,积极营造“问题导引”的课堂,努力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表达、学会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快乐学习。

其二、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教育评价的变革和新型教育机制下师生关系的变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

爱因斯坦也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李政道教授也说过:

“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

”这无疑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等现象,学生学习大多是模仿和记忆,使得学生感到许多知识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想学、爱学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

而课标中指出:

学生的所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

问题是创新发展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因此,我校课题组对“新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与解决策略研究”的课题已实施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全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新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与解决策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

我们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

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内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

  

三、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使小学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

学生方面:

通过研究,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对问题从“学问”到“会问”、“敢问”,不仅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学会自我评价,共同评价,师生评价,整体评价意识不断提高。

  

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使参与实验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研究:

教师科研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得到提高,新型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深入;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间合作交往意识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提高。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研究方法:

本实验主要应用课堂教学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案例分析、个案研究、学生交流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开展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研究步骤:

    

实验时间:

两年半(2011年9月—2014年3月).

第三阶段:

结题申报(2013年1月——2013年4月)整合研究资源,撰写研究报告,汇总出版课题研究论文、报告。

  

(一)准备阶段(2011.9——2011.12)第一阶段:

申请立项(2011年9月—2011年12月)按要求填报课题申报表,积极做好初期课题论证准备。

  1、确定研究的课题和课题组成员,成立实验机构,实验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分工明确,落实责任。

组长:

刘小春、周猛(校长);副组长:

曾令生负责整理实验结果;组员:

曾德牡、许平荣、龚良文、曾国东、林艳萍负责实践授课。

2、拟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3、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落实研究人员,科学设计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强化课题常规管理,每半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开展经验交流,实现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确保研究不断深入。

(二)实施阶段(2012、01——2013、11)。

  

1、实验教师进行总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

2、对全体学生进行初次测试,确定实验班的基础水平。

3、课题组成员随堂听课,跟踪了解实验效果,对教案、个案、案例、课件作进一步修改。

4、定期对实验班进行检测,随时掌握实验情况,以便及时调控并做好各种资料的存档整理工作。

5、定期举行公开课,请省、市教研人员来学校听课指导,集思广益,总结经验,进一步尝试运用。

6、期中、期末全体实验人员对实验情况进行全面汇报(阶段性总结),以便对实验工作进行分析、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3、12——2014、03)。

  

1、根据整理的数据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定。

2、回顾反思,对各实验人员的经验总结(结题)进行鉴定表彰。

3、召开实验人员的“成果”座谈会,听取各级领导及专家对实验工作的意见,全面总结实验工作,撰写实验报告,报有关部门审定。

五、成果呈现形式:

1、实验人员进行讲座——经验介绍。

2、实验人员进行教学观摩——研讨、汇报。

3、对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等文章进行展示,交流,汇篇。

利用班级一线、名校资源、媒体互动“三结合”的优势,靠班级推动和全镇学校,以点代面把研究成果逐步推向深入。

六、条件保障:

我校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又是县首批办好小学教育的乡镇学校之一,是县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学校领导对开展该课题的实践研究非常重视,提供一切资金保障,确保课题开展顺利进行。

 

七、研究的结果、结论及其取得的社会效益。

“成长为本—问题导引”课题其研究成果、结论及其社会效益是:

该校开展子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新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两年多来,该校认为:

以成长为本,积极营造“问题导引”的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表达、学会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快乐学习。

其体会是:

通过实施“问题导引课堂”培养新学生能力课题研究以来,全校师生的切身体会是:

“有问题的课堂最有魅力;有问题的课堂最有价值;有问题的课堂老师最来劲;有问题的课堂学生最喜欢;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有问题的课堂学生才能享受到最快乐的学习,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课堂!

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以论文呈现。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曾令生许平戎(此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六期)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培养目标上,只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未提到“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是最好的教学。

而今,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没有问题的课不算是成功的课”。

因此,为让学生在新课改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变得既丰富,又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在实践中,得到如下几点探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有人物,有内容,有事件,有情景,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情感伴随着发生。

而数学教学,它的内容,只不过是些枯燥的数量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及没完没了的计算。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枯燥,而在于如何创新。

同样也有情感伴随着发生。

比如,教学(厘米、毫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问:

“同学们,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不能在你自己周围找到呢?

”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都忙着在自己身上比量,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衬衫纽扣的宽度大约l厘米,有的学生说自己的手指甲宽度也是大约1厘米。

这样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到感知,有益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教学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不是把“底乘以高再除以二”这一现成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进行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教学,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突出小学生好动这一心理特征。

从多角度、多方面,有意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摆一摆、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探索问题,学到知识,解决问题。

二、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想象力。

数学教学应着重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探索新知识中,不断进取。

基于这一点,迫切需要我们老师指导学生彻底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不能由老师牵着鼻子转,走唯师是从的老路,而应着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但问题意识策略有多种,在这里仅略谈如下几种:

(1)发现式策略。

所谓发现式策略,就是通过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掌握原理、原则,去发现问题,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

譬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思维过程中,去主动掌握知识。

在教完分数除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三道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开始有的同学除了用分数除法计算,而再用一种方法计算就感到困难。

于是,我请学生们仔细观察一下题中的特点,这时有的同学联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大胆地用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分别去除以除数的分子、分母,再按分数除法法则进行验算,发现这种计算完全正确,且可以迅速口算,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只要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是除数的分子、分母的倍数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样不仅解决了特殊的题目,也发现了特殊的解法。

这种发现式的策略,有助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更加牢固记忆,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独自捕获所需的知识,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2)尝试式策略。

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比如教学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时,设计如下情境:

班上准备召开一次联欢会,需要购买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采购员,先到市场了解下列几种物品的单价。

需购买的物品有糖果2千克,瓜子2千克,彩纸5张,苹果5千克,将了解到的单价分别填在下表中并计算出总价。

通过实践尝试,不仅加深了对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还使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由于创设了生活数学的空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又如学习比例的知识时,可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告诉学生能够不用上树就能测量大树的高度以及不用上到楼顶就可测量楼房的高度,还可足不出户,就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以及乘飞机所需要的时间。

可以相信,通过尝试式策略,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生活有体验,学习起来兴趣更浓,还能维持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技能。

(3)讨论式策略:

所谓讨论式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成果。

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样一种纵横交错、多层次的信息传递方式。

如何采取讨论式策略,就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正面解答,可先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促进学生交流,通过学生讨论、争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进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达到互教互学的目的,形成互助互补的良好学风。

比如:

在三年级混合运算时,有一道计算题:

140-140÷2+70。

有的同学计算得数是70,有的同学得0,有的同学得数是140。

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我的得数是70,他的得数是140,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找出问题,看谁的得数是正确的。

通过讨论,认为得数是140的是正确的,得数是70的错误,错就错在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按照四则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三、营造开放空间,培养学生体验探究问题能力。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从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其中营造开放空间,就是培养学生习惯地探究问题意识的基础。

营造开放空间,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对发展数学技能有着积极作用,还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

因此营造开放空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

比如在学习(时,分)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设计几种活动方案,如跳绳、拍球,看书、口算、写字……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共同体验一分钟。

这种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坐着听转变为放开手脚,解脱束缚,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观察,思考表达,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提问。

在开放空间产生的问题,不仅鲜活,而且有别于教师闭门造车撰出来的“伪问题”更具有现实感,还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供强大的动力。

总而言中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和具体的教学行为。

数学课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确实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成长为本—问题导引”课题实验成果展: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

问题导引课堂:

策略与效应

(此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2013年02月27日第十五版)

 

何市小学开展子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新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两年多来,该校认为:

以成长为本,积极营造“问题导引”的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表达、学会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快乐学习。

其体会是:

一是切实建构“问题导引课堂”立足学生能力培养。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切实建构“问题导引课堂”立足学生能力培养。

为此,我们把课堂中最有生命力的“质疑、思考、探究、合作、表达”等方面,作为主要指标来全方位地打造“高效问题导引课堂”。

首先从观念上“学会质疑”,从现实观察和书本知识中找出问题,导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提出了充满问题的“问题课堂”,才是最具魅力的课堂。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

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三个一”:

即“每节课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每个学习小组每节课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班集体至少形成一个共性问题。

二是充分给学生搭建思维和交流的平台,学校明确规定对每个有价值的问题落实“三个二”:

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再让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各组交流2分钟”。

如何保证有的放矢地实施“问题导引课堂”?

学校还提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即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思考,不交流;没有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讲解;课中必须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课中必须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巩固训练,落实双基节节清;课末必须引导产生新的关注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最后达到学会自学,养成利用课本和资料完成预习作业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养成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交流与合作,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二是积极营造“问题导引课堂”助推学生人人成长

“问题课堂”构建后,学校通过“三步推进法”,加强“问题导引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助推学生人人成长。

第一步: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怎样“诱使”学生开口说话,敢提问题?

要让学生学得有尊严、有个性,觉得提问是好思敏学的一种表现,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

与此同时,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步:

鼓励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校又重新制定了每节课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节课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节课班集体至少形成一个有价值的共性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此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三步:

启发学生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学习素养的提升核心是思维品质的创新。

注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发展,允许他们的“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是着力实施“问题导引课堂”促使教师、学生素质双提高

近两年来,由于学校着力实施了“问题导引课堂”,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而且使教师、学生的素质获得双提高。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学校通过全体教师研、说、讲、评、反思的过程,打造出本学科的“问题导引课堂”课,再由骨干教师上观摩课,其他教师进行学习、反思,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反复的“同题、同研、同评”的打磨过程,建立起本学科的高效模式。

通过过关达标课、激发了教师的工作激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内功。

(2)、学生的学习素养得到了提升。

“问题导引课堂”的实施,把时间还给了学生,实现了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序表达、有序倾听。

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整理,每个班定期进行“最有价值问题”和“问题之星”的评选表彰活动。

逐步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会观察、善思考、能合作、爱探究、乐表达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通过实施“问题导引课堂”培养新学生能力课题研究以来,全校师生的切身体会是:

“有问题的课堂最有魅力;有问题的课堂最有价值;有问题的课堂老师最来劲;有问题的课堂学生最喜欢;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有问题的课堂学生才能享受到最快乐的学习,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课堂!

”(作者曾令生曾国东单位系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

营造问题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刘小春曾令生

(此文发表在中国教研2012年第四期)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

没过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是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

因此,我认为要使现代教学设备不齐全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

如:

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二、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

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

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

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

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

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2、提供范例。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

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

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

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

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