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6《说勤奋》.docx
《四上16《说勤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16《说勤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16《说勤奋》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16说勤奋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规范书写9个生字,重点书写“惯、末”,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体验理解、积累“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名列前茅、远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的段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凭借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体会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的段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难点:
凭借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体会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结合生活积累谈,融入课文中读”的方法,领悟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精神。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1)
教师准备:
1.设计预习单;2.制作教学课件;3.课前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调整教案。
4.熟读课文,查找勤奋有关的成语,名言以及名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有理想,能告诉老师:
你的理想是什么吗?
(找几个学生说说,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大家的理想都很美好,那你可知道实现美好理想的方法是什么?
2.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解题:
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
为什么题目叫说勤奋而不叫勤奋?
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
)
【设计意图:
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入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从理想谈起导入新课,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认识“勤奋”的重要,导入较自然。
另外,针对课题给学生质疑的空间,以学定教,同时产生“我要探究”的主动阅读欲望。
】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与写。
多媒体出示:
二类字:
鉴、馁、茅、剥、训
一类字:
一遍又一遍警枕稍微期末校园习惯远渡重洋基础
(1)读准生字。
(“枕、梢、础”是翘舌音,“遍、枕、惯、训”是前鼻音。
)
(2)学生交流在书写本课生字时需要注意或容易出错的地方。
(强调“惯”与“末”的写法。
“惯”右边的部分容易写错,上面是“
”字,跟“母”的写法不同,要注意区分。
师范写惯字,注意它的笔顺。
“末”字第一、二两横必须是上长下短,注意与“未”区分。
)
(3)同位之间互相点评、互相指导。
(4)学生练写自己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本环节从音、形上选取本课易错的生字词进行重点检查、指导,扎扎实实的落实好基础知识。
】
2.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滚瓜烂熟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勤能补拙
名列前茅有所作为远渡重洋史学巨著
(1)正确读词。
交流自己查到的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选词填空。
出示:
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 )。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 )。
他希望自己今后成为一个对社会( )的人。
(3)请你再任选其中两个词语口头造句。
3.检查朗读课文。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1)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句中的停顿。
(2)检查课文正确、流利朗读情况。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读书、听书的学习姿势,告诉学生:
仔细听,优点跟着学,读错的随时帮助纠正。
教师针对难点适时加以指导、强化。
【设计意图:
此环节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又了解了学情,便于以学定教。
既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又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被尊重,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4.引导分段,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
哪些段落通过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的?
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第一段
(1)提出观点: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第二段(2-3)列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第三段(4)总结全文,号召大家不忘勤奋,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4)根据分段,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文章提出什么观点?
哪里是通过事例证明观点?
最后又写了什么?
根据说理文的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训练学生总结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直奔中心,提出观点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2.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1认识设问句。
(自问自答的句式。
)(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中心句来理解课文。
另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孩子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过渡:
是的,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1)讨论:
“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
(2)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后一句比前一句更有强调作用。
“古今中外”是从时间上和不同地域上强调的,就是指无论古代、今天,不论中国、外国都是如此;而“每一个”包括了所有成功者。
)
4.说写训练——说勤奋人,讲勤奋事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勤奋成才的名人名事?
请把他们的名字与主要故事写出来,交流展示。
国籍(年代)
名人姓名
勤奋故事
【《新课标》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实现这一学段目标,又为更好的学习后文积累素材。
】
5.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知道的成功人士的事例谈体会)
6.齐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读好这句话)
(五)走进事例,见证勤奋。
1.作者为了更好的论证这个观点,向我们列举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相机板书:
司马光、童第周)
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
史学家 滚瓜烂熟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2.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
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他们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和汗水?
对照表格,画出相关句子,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人物
心血和汗水
手中的鲜花
不同点
启示
司马光
童第周
3.汇报交流:
他们俩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分别是什么?
司马光:
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
(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
读出自己的理解。
)
(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1哪些词可以看出司马光很勤奋?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结合句子谈体会。
)学生预设:
从“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读书读得熟练。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2再出示句子,把“滚瓜烂熟、一直、一遍又一遍”字体变红,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自己读读这句话。
透过这“躲”,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 ,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烈日炎炎,哥哥、弟弟 ,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秋日里,菊花盛开,哥哥、弟弟 ,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冬日里,大雪纷飞,哥哥、弟弟 ,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设计意图:
《新课标》前言部分指出: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创设一定情境,借“躲”字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展现,学生在说话训练中,感悟“躲”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
】
④他这样躲起来读书,为的是什么?
(交流)这就是勤奋。
(2)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点出:
稍微)
②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
为什么叫它“警枕”?
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在“警枕”中的含义。
(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
(“警”是警戒、提醒的意思,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3我们也来读读,用这个例子来提醒提醒自己。
齐读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点评,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设计意图:
《课称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意义。
”这虽然是种要求,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因此,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做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
童第周:
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的勤奋表现在从小以读书为乐、长大后珍惜时间,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交流:
(1)出示: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童第周勤奋学习的?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结合句子谈体会。
)(学生预设:
抓住“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改进学习方法”、“名列前茅”等关键词语,从态度、信心、动作去感悟童第周刻苦学习,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从而品味到基础差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勤奋是必经之路。
)
②正因为他的基础比别人差,引读:
每天______________,晚上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
③这里虽然没有童第周内心的想法,但从他的动作我们能推想,他在想什么?
在他心中有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
(出示)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④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绩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你能想象一下,班里的同学又会说些什么呢?
(交流)
⑤这正应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⑥男女生赛读这段文字。
4.他们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汇报交流:
(1)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拓展资料: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突出“史学巨著”),它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
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所以说它是著名的史学巨著。
①就是这样一部巨著,花费了司马光整整19年的时间,这是何等漫长的19年啊,你能想象吗?
19年中,司马光 。
②多少个日日夜夜,司马光写着记着,19年来,他熬白了头发,连牙齿也松动了,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
容易吗?
读好这句话。
③抓住“终于”,感情朗读这句话。
小结:
19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仍是勤奋。
从司马光身上,老师也想到了爱迪生说的一句话: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
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2)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拓展资料:
1930年,童第周留学比利时,当时,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却无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的剥开,研究被迫停止。
因为青蛙卵只有小米粒那样小,外面紧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要把它们剥下来,可不容易,必须借助显微镜,手的动作稍有不当,卵膜就会被撕碎,所以这种剥离术进行了几年都没有成功。
当童第周完成试验的时候,他的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布拉舍教授说:
“童先生了不起!
中国人真正了不起!
你战胜了上帝,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
”
1结合拓展资料,理解“高难度”。
2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被曾经基础很差的童第周完成了,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青蛙卵剥离手术是高难度的,要完成这个手术,那是相当的困难。
但,童第周成功了,因此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好这句话。
5.他们俩有什么不同之处?
(1)出示: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预设:
小时候的司马光很聪明,在紧急时刻,砸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而我们一般上中学的年龄在12、13岁左右。
可见童第周的基础很差。
)
(2)课前我们收集到了许多成功人士勤奋成才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例子呢?
小组讨论。
(提示:
这两个故事在这篇课文中的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
(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
(3)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6.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出示:
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我们先将这句话用横线划下来,然后静静地读,将你的体会写下来。
你们的体会真好。
让我们再次记住这句话——齐读。
7.男女分别读2、3小节。
8.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人物
心血和汗水
手中的鲜花
不同点
启示
司马光
滚瓜烂熟
警枕
《资治通鉴》
古代的
天资聪颖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
童第周
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青蛙卵剥离手术
现代的
基础差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理解这一段,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尽量让他们自己弄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交流,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9.读第三段。
(1)司马光作为古人勤奋能够帮助他完成巨著,童第周成长在落后贫穷的旧中国勤奋能帮他实现理想。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国家逐渐强盛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同学们还需要勤奋吗?
所以,课后最后得出结论,一起读:
(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默读最后一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抓住“只有……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只有”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
通过关键词“一生”体会到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才能()。
童第周只有(),才能()。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自读自悟全文:
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2.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
聪明的人一定能成功吗?
为什么?
起步晚,基础差的人能成功吗?
为什么?
3.学习到这里,你想对班级的同学说些什么?
请你送他一个书签,上面写一句名言,老师也找了一些,读一读。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
——郭沫若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让同学对班级同学说句话。
优秀的同学提到要一生勤奋,只靠聪明不刻苦学习,仍然不能成功。
后进生也露出了笑脸,从他们自信的目光里看到了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下功夫,也一定能成功。
】
4.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
(七)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课后搜集有关勤奋成才的成语、名人名言或者名人故事,在全班内交流。
2.推荐阅读:
华罗庚著《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八)板书设计 :
16说勤奋
提出观点: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举例证明: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青蛙卵剥离手术
总结观点:
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后反思:
本课是小学阶段的一篇议论文,如何在教学中让教学目标的定位不错位,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经历“参与——建构——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对话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朗读之中贯穿理解品悟,想象,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表达相结合,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和课文主题的理解,从而使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的形象深入学生心灵,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
第三块,在学生充分读懂文中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你对本班同学说点什么?
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