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docx
《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
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1)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神庆传
?
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
明经举,则天①时,累迁莱州刺史。
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
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
因谓曰:
“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
”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②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
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
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③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
则天出神基推状以示之,神庆据状申理,神基竟得减死。
神庆亦缘坐贬授歙州司马。
④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
转太子右庶子。
⑤时有突厥使入朝。
准仪注②:
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
神庆上疏曰:
“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
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
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
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
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
”则天甚然之。
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⑥俄历司刑、司礼二卿。
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竟宽其罪。
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
寻卒,年七十余。
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⑦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
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
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
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
琳位终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崔神庆传》,有删改。
)
【注释】①则天:
即武则天,并州人。
②仪注:
制度,仪节。
(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 称:
符合
B.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 当:
判处、判罪
C.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 诚:
确实
D.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 推:
推荐
(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神庆出身宦门,入仕后,政绩卓著,深得武则天器重,虽然没有担任过尚书,却被破例授予并州长史一职。
B.并州谷麦价钱飞涨,惊扰了百姓,崔神庆把这一情况上报给皇上,得到了武则天的表彰和赏赐。
C.崔神庆受张昌宗案牵累,被流放到钦州。
然而不久以后,又得到朝廷的昭雪赦免,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
D.崔神庆荫泽绵长,三个儿子都身居高官,门庭显赫,当时号称“三戟崔家”。
其他的亲属后代为官者也很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②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
(4)根据第⑤段,崔神庆对“征召太子上朝”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
(2)C
(3)①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这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
②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
(4)①事先要有预报。
②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解析】【分析】
(1)D项,“推”,结合“而竟宽其罪”分析,译为审讯。
句意:
崔神庆曾受诏审讯张昌宗。
故选D。
(2)C项,“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错。
结合“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
寻卒,年七十余。
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分析,第二年,敬晖等获罪,因受张昌宗牵累被流放贬官的都依例昭雪获免,追赠崔神庆幽州都督。
故选C。
(3)①“并州,朕之枌榆”(判断句);“之”,助词,的;“枌榆”,泛指故乡;“简择”,选择、挑选;“如”,比得上。
②“数”,多次、屡次;“陈”,陈述;“利害”,弊端(偏意复词);“嘉”,赞许;“纳”,采纳、接受;“之”,代词,指建议。
(4)结合“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分析,期望每次召见太子,事先要有预报;结合“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分析,如果不是朔望朝会(礼节性的朝会),应该另有通知,希望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故答案为:
⑴D;⑵C;
⑶①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这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
②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
⑷①事先要有预报。
②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崔神庆,是贝州武城人。
考中明经科,则天时期,几经升迁至莱州刺史。
于是入朝,在亿岁殿等待诏命,奏事符合皇上旨意。
则天认为崔神庆在历次任职中都有好的政绩,又因他父亲曾有辅佐的功劳,对他大加奖赏抚慰,提拔授为并州长史。
于是对他说:
“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并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
前后任长史的,都是由尚书担任,因为职位重要,所以委任于你。
”因而亲自为他选定行走路线,选择日子遣发。
崔神庆到了并州,有个富豪伪造了皇上有关钱币的诏令,文书下到州里,谷麦价钱飞涨,百姓恐慌担忧。
崔神庆上奏皇上,认为不妥,则天下诏表彰赏赐他。
在这之前,并州有东西两个城,中问隔有汾水,崔神庆开始筑城相接,每年可节省防御兵几千人,边州人认为很便利。
不久他哥哥崔神基被投进监狱论处死罪,崔神庆飞速到京都求情,得到召见。
则天拿出崔神基的审问状子给他看,崔神庆根据状子申辩,崔神基最终得以减免死罪,崔神庆也为此受牵连获罪贬授歙州司马。
长安年间,多次转任礼部侍郎,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
调任太子右庶子。
当时有突厥使臣入朝,按礼仪制度,太子应当参预朝见,先颁下诏书。
崔神庆上疏说:
“我认为五品以上官员之所以佩戴玉龟,是由于皇上另外下达诏令,害怕有欺诈,拿出的玉龟相合,然后才会接受命令。
况且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被天下所敬慕,古来征召都用玉契,这的确是慎重之极,是从防范来考虑的。
昨天因为有突厥使臣朝见,太子一起参加朝见,只有文书下达东宫,不曾颁布诏书。
然而古人(总是)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考虑事情,(这是)时常没有令人后悔过错的原因。
况且太子至关重要,不能不深加慎重。
以臣愚见,太子既然和陛下不在同一个宫殿,期望每次召见太子,事先要有预报,如果不是朔望朝会(礼节性的朝会),应该另有通知,希望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则天很赞同。
不久令崔神庆和詹事祝钦明每天轮换到东宫侍读。
不久历任司刑、司礼二职。
崔神庆曾受诏审讯张昌宗,而竟然宽免了他的罪,神龙初年,张昌宗等被杀,崔神庆为此获罪流放到钦州。
不久去世,终年七十多岁。
第二年,敬晖等获罪,因受张昌宗牵累被流放贬官的都依例昭雪获免,追赠崔神庆幽州都督。
开元年间,崔神庆的儿子崔琳等都当了大官,堂兄弟辈有数十人,在朝廷任职。
每年的家宴,组带及玉佩(古代官员的习用服饰)相互辉映,用一榻放置笏板,重叠在上面。
开元、天宝年间,内外亲属都不用细麻布制作孝服,其福禄昌盛到了这般地步。
东都私宅门前,崔琳和弟弟太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都做了大官,当时号称“三戟崔家”,崔琳官位终于太子少保。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
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
父元真,仕梁。
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
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
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
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
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
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
然犹意气自若。
武乃执送京师。
太祖谓之曰:
“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
今为俘虏,不亦愧乎?
”答曰:
“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
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
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
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
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
迁哲谓其众曰:
“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
”遂不许之。
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
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
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迁晢入据白帝。
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
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
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
迁哲亦自取供食。
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
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
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
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
赠金州总管。
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
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
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
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②迁哲谓其众曰:
“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
【答案】
(1)B
(2)D
(3)A
(4)①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②李迁哲对部属说:
“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
【解析】【分析】
(1)画线句中“直谷”是“据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信著”意为“信义闻名”,是主谓句式,中间不能断开,“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意为“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表意完整,故排除D。
故选B。
(2)D项,“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表述错误,五等爵应为“公侯伯子男”。
故选D。
(3)A项,“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
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中“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有误,据原文“答曰:
‘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意为李迁哲答道:
“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可知,他愧疚的原因是没能为报效梁国而战死。
故选A。
(4)本题关键词有:
①荷:
蒙受,接受;死节:
以死尽节;以此:
因此。
②众:
部下、部属;视瞻:
形容顾盼的神态;高:
高傲;得无……也:
固定结构,恐怕……吧”。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A
⑷①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②李迁哲对部属说:
“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世代为太行山以南的豪族,在江东做官。
父李元真,在梁为官。
李迁哲从小修养立身之道,有识见气度,意气风发,善于谋划。
最初担任文德主帅,转任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
其父担任衡州刺史时,把李迁哲留在本乡,督率自己的私人军队。
当时他二十岁,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后来侯景篡位背叛,诸王争夺帝位,李迁哲抵御外敌入侵,守住了自己的辖区。
大统十七年(551),太祖派达奚武、王雄等人进攻太行山以南,李迁哲率部属抵抗,兵败,向达奚武投降,然而神色仍镇静如常。
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师。
太祖对他说:
“为什么不早点归附,以至劳动军队?
如今当了俘虏,不感到惭愧吗?
”李迁哲答道:
“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太祖对他十分赞许。
魏恭帝初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互相勾结,发动叛乱。
太祖派雁门公田弘从梁州、汉州出兵,开府贺若敦进攻直谷。
乐炽听说官军将至,就烧毁傍山架木所成的险路,据守直谷,贺若敦的军队无法进攻。
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就命令李迁哲与贺若敦一块前去治理。
乐炽等人有的投降,有的被俘,叛乱很快被平定了。
又与贺若敦继续南下夺取土地。
军队驻扎鹿城,城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
李迁哲对部属说:
“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于是不接受投降。
梁人果然在道路东边设下伏兵,企图截击李迁哲的军队。
李迁哲发动进攻,击败敌军。
从此巴州、濮州的百姓,相继投降。
李迁哲常常率领勇猛之士担任前锋,每次作战,无不身先士卒,共攻占十八州,开拓疆土三千余里。
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
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
向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
李迁哲入据白帝。
贺若敦等人也赶到,共同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
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
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
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
若有美味,就分别赏给士兵。
士兵中有得病的,他亲自去为他们医治用药。
军中因此感激他,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建德二年(573),晋封安康郡公。
三年,在襄州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追赠金州总管。
谥号壮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
“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康又称建业、金陵,今南京市的古称。
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 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奏疏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
C.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
后泛指税金。
D. 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关注民生。
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 辛弃疾忠于国事。
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C. 辛弃疾注重大局。
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 辛弃疾很有文才。
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写下《九曲櫂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②始至,榜通衢曰: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
【答案】
(1)C
(2)D
(3)C
(4)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
“不让买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
【解析】【分析】
(1)“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意思是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其中“至”是副词,强调“无送葬者”,故“至”后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和A项。
“孰谓公死”意思是谁说你已经死了,句意、结构均完整;“名”作“垂”的宾语,“垂万世名”即声名流传久远,语意完整。
故应在“孰谓”前断开,排除D项。
选C。
(2)D项,右为西,左为东。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右”,长江之东称为“江左”。
故选D。
(3)C项,“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应是辛弃疾不顾幕属的反对救助信州。
故选C。
(4)①中的得分点:
“致”是“招来、引来”的意思,“弥”是消弭的意思,“徒”是“只是、仅仅”的意思。
可联系成语“徒有虚名”的意思进行识记。
②中的得分点:
“榜”是名词用作动词“张榜”的意思,“通衢”是“大道”的意思,“闭籴者”是“不让买粮食的人”。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C;
⑷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
“不让买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