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园林风景艺术.docx
《第二章园林风景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园林风景艺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园林风景艺术
第二章园林风景艺术
第一节风景与风景的欣赏
一、风景
风景是指自然的(人工的)具有符号和自然美及艺术构图规律的形象色彩的,供欣赏和游息的空间环境。
园林和风景名胜,是由许多孤立的、连续或断续的风景,以某种方式组接和流通所构成的空间境域,黄山之奇,泰山之雄,峨嵋之秀和华山之险,都是这些空间境域内的风景特征。
由众多的景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统一性越强,其风景特征越明显。
风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图形性。
风景的外在表现,其体量、大小、色彩、轮廓、质量。
如高山峻岭,江河湖泊,草原深林,均是风景的外在表现。
象征性。
风景的思想内容,文学艺术特征等。
常因意境丰富的命名、题咏传播而有深刻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功能性。
游、息、赏、玩、生态等功能。
二、景的感受
风景被感知的途径有两个系统。
首先景的感受是通过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去感受的,即眼、耳、鼻、舌、身。
按感觉的重要性,以视觉为最,视觉作用于客体,首先是物体的形状与色彩,所以景观的空间轮廓和色彩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还有许多景是要配合其它器官去感受的,如西湖十景的柳浪闻莺和南屏晚钟,突出的就是音响效果。
兰花的幽香,梅花暗香,均需要嗅觉器官来配合。
重庆的南北温泉,西安的华清池和青岛的海滨浴场,都是全国的闻名的风景区,但只有当人们咏沐其间,才能感受其间的奥妙。
这正是触觉的作用。
歌德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人的眼、耳、鼻、舌、身在一个统一体上,会共同发生作用。
人的大脑发达,又具各种器官,所以产生美感的条件胜过任何动物。
”其次,由于人具有大脑,所以人能思考,能联想,当人身临其境的时候,审美的客体和主体产生了互动,作为客体的风景对人的作用由人的年龄、职业、性别、文化水平、社会经历、兴趣和爱好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就在于强调感受,即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产生意境。
对同一景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同一景色,同一个人,由于视点、位置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同。
三、观赏点与观赏视距
观赏点是指游人所处的位置。
观赏点的布置最好能因高就低,位置错落,或登高(山、楼)眺望,或临水入榭平视。
使游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程欣赏风景、增加景色的变化。
主要观赏点所在的位置,要考虑安置休息设施如亭、榭、廊、花架、坐椅等。
有些设施本身就构成风景点。
观赏视距,指观赏点——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
观赏视距恰当与否之间影响到观赏的艺术效果。
正常人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4公里以外的景物就看不清楚了,在大于500米时,对景物有模糊的形象。
如果要看清楚景物的轮廓,如雕像的造型,识别花木的类别,则距离更缩短到250—270米左右。
观赏视域指正常人的眼睛在静止时,所能看到的视场范围。
正常情况下,不转动头部,而能看清景物的垂直视场为26°—30°,水平方向为45,超过此范围,就要转动头部去观察,对景物的整体构图或整体印象就不够完整,而且容易疲劳。
根据以上视距和视域清晰范围,在园林景物中,垂直视域为30°时,其合适的观赏视距为D=3.7(H—h)。
粗略估计,大型景物的合适观赏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3倍,小型景物的合适观赏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倍。
水平视域为45°时,其合适的观赏视距为:
D=1.2W。
所以合适的观赏视距是1.2倍。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对景物高度的完整性大于宽度的完整性,所以在园林绿地规划时,应注意当景物宽大于高时,以高为主综合考虑。
当景物高大于宽时要以宽为标准,计算观赏视距。
对于景物的高度,垂直视角如果分别用18°27°45°安排,,27°为景物高度的2倍,45°为景物高度的1倍。
如能分别留出空间,当18°的仰角观赏时,则18°视距为景物高度的3倍,则可同时观察景物的整体和周围的环境。
景物有逐渐疏远、淡化的感觉。
当视角为27°时,可观察到景物的全部,可获得比较紧凑的景观效果。
当视角为45°时,则只能观察景物的局部或者细部,有胁迫感。
园林中的主景,如建筑、雕塑等。
可考虑分别在景物高度的1、2、3、4倍距离处,安排广场或休息设施使游人在不同的视距内对同一景物收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四、不同视角的风景感染
游人在观赏游览过程中,因所处的位置不同,或高、或低,使得观赏视角有了变化。
在平坦地区,江河之滨,向前观赏,景物深远,多为平视。
从低处抬头仰望(高山、高楼、高楼),则为仰视。
登高而居高临下,景色全收,则为俯视。
1、平视观赏
平视是中视线与地平线平行而伸向前方,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适的透视全景而不感到疲劳。
在平视观赏中所看到的景物就叫做平视风景。
平视风景由于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在透视上无消失感,景物高度效果较少。
但不与地面垂直的线组均有消失感,因而景物的远近深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较强的感染力。
平视观赏具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没有紧张感,可以消除疲劳。
平视风景宜选在视线可以延伸到较远的地方,如西湖、太湖等有平静水面的地区,或者有大面积的草地,以及较空旷的地方。
创造一个较安静的环境。
2、仰视观赏
中视线上仰,不与地面平行。
与地面垂直的线条有向上消失的感觉。
景物高度方面有较强的感染了力。
易形成雄伟、高大、严肃的气氛。
如50米高的纪念碑,在10米处观赏,则显得下部特别庞大,体形感逐渐消失,能增加纪念碑的雄伟气氛。
仰视景观对人的压抑感较强,如古代皇帝的金銮殿。
3、俯视观赏
中视线与地平线相交,垂直地面的线组产生向下消失的感觉。
景物开展在视点的下方,且显得愈加低、小。
俯视景观易产生开阔、惊险的效果。
“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一个景区,随着不同视点、视角的变化,则产生变化多端的景观的景观效果。
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句,从园林观景的角度讲,也是一个很精辟的论述。
五、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景的观赏有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之分,动就是游,静就是息,人们在游赏园林的时候常常是动静结合。
不同的游览方式可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
如何组织好游览观赏,掌握好游览观赏的规律,可很好的指导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1、静态观赏
静态观赏是指视点与景物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
静就是息,游而不息使人筋疲力尽。
在动态的游览路线上,应有系统的布置多种景观,在重点地区,游人要停留下来,对四周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赏品评。
静态观赏,如同看一副风景画,在静态构图中,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主景、配景、前景、中景、背景的位置不变,空间组织和空间构图的平衡、轻重固定不变。
所以静态构图景观的观赏点常常是摄影家和画家拍照和写生的地方
2、动态观赏。
动态观赏一般是指在在行进中观赏,游人与景物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欣赏到的景物是一副连续的空间构图即景观的序列构图。
同是动态观赏,景观的艺术效果也不完全一样。
步行游览可以对园内景物细品慢赏,走走停停,动静结合。
骑车比步行速度快而省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同的景点和景区漫漫欣赏。
火车速度快,直线运行,景物的连续性,节奏感特别突出。
汽车较火车的视距近,,且停和行均比较自由。
空中观赏,景观的整体效果特别突出。
轮廓线特别清晰。
一般人对景物的观赏是先近后远,先群体后个体,先整体后细部,先特殊后普通,先动景(动物、人、车、船等)后近景(树、花、草、桥、建筑等)。
对景点、景区的规划设计应动静结合,给以不同的游览方式,以达到完整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
第二节景观的艺术处理(造景的艺术手法)
景观艺术手法处理的原则是因借自然、效法自然、高于自然。
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一、主配手法
主景是园林风景空间构图的主体,是园林艺术意境处理的主题,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焦点。
具有压倒群芳的气势,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配景是对园林主景起烘托、渲染作用的景物,起陪衬主题的作用,通过配景的存在而明显地突出主景的艺术效果。
二者相得益彰又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然而,主配景的关系有时又是相对的,一个主区的配景又是某个分区的主景。
但是,在一个区域只能有一个主题。
如:
颐和园——佛香阁——万寿山——昆名湖
北海公园——北海——琼华岛——白塔
在园林造景中既强调主景的突出,有重视配景的烘托。
既不能喧宾夺主,有不能不考虑配景。
突出主景的方法有:
1、主景升高
主景升高可使背景简化。
由于背景简洁,不受其他环境因子的干扰,而使主题的造型和轮廓更为清晰。
如:
南京中山陵的中山纪念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等都是主景升高而更加突出的处理。
2、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
一条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常有较强的表现力。
故常把主景布置在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上。
风景视线的焦点,则是视线集中的地方。
3、动势向心
在自然式园林中,往往没有一个明显的轴线或交点,但在四周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其四周的景物往往具有向心的动势,这些动势线可集中到水面、广场、庭院中的焦点上。
主景布置在动势集中的焦点上则能得到突出。
如西湖四周的景物和山势,基本朝向湖中,湖中的孤山便成了焦点,在西湖上格外突出。
4、空间构图的重心
在规则式园林中,将主景布置在几何中心上,在自然式园林中将主景布置在构图的重心上,也能:
将主景突出。
园林主景或主体如果体形高大,很自然容易获得主景的效果。
但体量小的主景只要位置布置得当,也可以达到主景突出的效果以小衬大、以低衬高,可以突出主景。
同样以高衬低、以大衬小也可以成为主景。
如园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面对园林小筑,小筑低矮,反成主景。
亭内置碑,碑成主景。
二、层次手法
景色的空间层次模式可分为三层,即前景、中景与背景,也可分成近景、中景和远景。
当园林空间比较大,景观景深的绝对透视距离很大时,如大片的水面,大片的草地,大面积的广场,由于缺乏层次,在感觉上缺乏深度感。
可在中景的位置安置主景,用远景或背景来衬托主景,用前景来装点画面。
有时因不同的造景要求,前景、中景、背景不一定全都具备。
在纪念性园林中,主景气势宏伟,空间广阔豪放,通常只用简洁的画面如蓝天、白云或高山、丛林做背景,而不设前景。
在一些大型建筑物的前面,为了突出建筑物,使视线不被遮挡,只作一些低于视平线的水池、花坛、草地作为前景。
还有许多主景建筑,不但不强调前景,背景也没有作太多的考虑,只是借助于蓝天白云。
三、借景手法
借景是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有意识的组织到园内来,成为园内景色的一部分。
借景是一种扩大园林空间、丰富景观的好方法。
明,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
“园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于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达到“窗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的景观效果。
借景依视点、视角、视距的不同分为:
1、远借
登高望远将远处的景物尽收眼底。
“于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视点越高,视野越大,所见景物越多,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苏州园林多筑高台,造假山,为借景创造良好的条件。
2、邻借
通过组织手法将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体。
“园巧因于借”。
邻借通常通过门、窗、廊等将临园或园外的景色组织进来。
如围墙上的漏窗——园林窗景,以及园林框景均是由此发展而来。
3、仰借
将园外高大的景物组织到园林中来。
古塔、高楼、山峰、参天大树,蓝天白云,明月繁星、天上飞鸟均可以组织到园林中来。
4、俯借
是园林中最现实的手法,水中倒影,既加深了景观的垂直深度有扩大了空间。
5、因时而借、因地而借
将四季景观,气象因子等各种与园林相关的因素均组织到园林景观中来。
朝借晨露,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菏塘。
日出、晨露(雾)、朝霞、落日、晚霞、夏雨、冬雪、山泉流水、鸟鸣松涛等等。
例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三潭映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是最典型的借景应用。
三、景观组织手法
1、对景
凡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部的景物称为对景。
对景沿导游线广布于园林中,以满足游人视觉观赏的要求。
对景有正对和互对之分,正对指在风景视线或轴线的端部设景。
在规则式园林中应用较多,这样的布置能获得庄严雄伟的效果,成为特定的主景。
在纪念性园林中、园路的尽头端部常布置景观以形成对景的画面效果。
互对指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两景相对互为对景。
在自然式园林中弯环曲折的道路、长廊、河流和溪涧的转折点,宜设对景,增加景点,其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2、透景
当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上物所遮挡住时,要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方法叫透景。
设计时,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在规划设计图上表示出来。
在安排透景线时,常于轴线或放射性直线道路、河流统一安排,这样可以减少因开辟透景线而移植或间伐大量树木。
沿透景线两侧安排的景物只能做透景的配景布置,以提高透景的艺术效果。
3、障景
在园林中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换方向的屏障景物。
障景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屏障景物、改变空间、引导方向。
二是作为前进方向的对景,所以障景本身的景观效果也很重要。
障景可以达到“欲扬先抑,先藏后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提高主景的艺术效果。
障景依据所用材料不同有山石障、影壁障、树丛障、建筑障。
如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假山、孤赏石、影壁墙、小竹林等常用做障景。
障景所设于路口并高与视线,景前留有余地,供游人逗留、穿越。
障景的布置宜自然,多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构图宜有动势,以便引导游人前进。
4、隔景
将园林绿地分成若干个空间的景物,以获得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艺术效果,以丰富园林景观。
隔景与障景不同。
障景是出其不意,本身就是景,在许多时候,它起到障丑扬美的作用。
隔景旨在分割空间景观,并不强调自身的景观效果。
在园林隔景,随处可见并运用得当、自然流畅。
如圆明园大小景区40多个,均是采用各具特色的隔景分割而成。
隔景有实隔、虚隔、虚实隔。
实隔指两个相临的园林空间互不通透的分隔。
如建筑、围墙、山石等。
虚隔指两个相临的空间相互透漏为虚隔如水面、山谷、草地、道路等。
虚实隔指两个空间既隔又连,隔而不断,景观能够互相渗透。
如水上设堤桥,墙上开漏窗,长廊,栅栏,疏林,花架等。
四、前景组织手法
1、框景
利用门窗、亭、廊、山洞、树枝干等组成的框,有选择的摄取另一个空间的景色。
框景的作用在于将园林绿地的自美、绘画美、建筑美高度统一在一副立体的风景画面中。
因为有简洁的景框作为前景,使视线高度统一在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另外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流通,扩大了空间,增加了诗情画意。
框景应在景物高度的两倍距离以上设框—最佳观赏视距,视角在26°—28°之间。
框景若先有景而后有框,则框的位置应朝向美丽的景物;若先有框而后有景,则应布置景物在与框相对应的位置上,要使景物恰好落在26的视域内,成为最佳的画面。
2、漏景
由框景发展而来,一种若隐若现的景物表现。
利用疏林、柳丝、花枝、竹影、漏窗、花墙等依稀可见的景。
造成一种朦胧美。
“犹抱琵芭半遮面”景物若隐若现,使人感到含蓄雅致,富有情趣。
例如:
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欣赏西湖的美景,晴天、雨天、雾天、月光下各具特点。
3、夹景
为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而在景物的前方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
利用树丛、树列、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形成狭长空间,把人的视线集中到夹景上。
4、添景
在园林中有时为求的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在缺乏前景和背景的情况下,在景物前面增加建筑小品或补种几株乔木和在景物后面增加背景,使空间层次丰富起来的手法。
第三节园林色彩
一、色彩的一般概念
色彩是指可见光在我们视网膜上所产生的感觉。
色为光之子,有了光才有了五光十色的世界。
太阳光是我们常见的光线。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
色彩受光源的限制。
颜色是物象的固有色,在白光的散射照耀下,物体所呈现的颜色。
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白色是指物体对日光中各种色光全部反射所呈现的现象。
黑色是指物体对日光中各种色光全部吸收所呈现的现象。
灰色是指物体对日光中各种色光等量部分反射所呈现的现象。
在许多情况下,景物所表现的并不是景物的固有色。
色相是单色光在我们视网上所引起的感觉。
例如波长为0.52微米的单色光,能引起我们绿色的感觉,绿色就是这种光的的“色相”。
色相也是颜色的基本种类。
例:
红、黄、蓝三原色。
两种原色混合而成间色。
由间色混合成复色。
当两种原色混和在一起的间色为第三个原色的补色。
在色环上相对180°的颜色成为对比色。
色度是色相的纯度或饱和度,如果某一色相即没有被其他色光中和,也没有被其他物体所吸收时,所引起的色觉,我们就叫他“”饱和色”或“纯色”。
色调也称调子,指某一饱和色相的的色光,当被其他物体吸收或被其他相补的色光中和时,就呈现该色相各种不饱和的色调同一色相可分为明色调、暗色调、和灰色调。
二、色觉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色彩的视觉,既人眼要适应光度和颜色。
通常,在有灯光的舞台上颜色会发生改。
,在月光下,红色表现为褐色,白色表现为淡黄色。
某种颜色由于受其他颜色的影响,比单独看他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例当红与黄放在一起时,红更加鲜艳。
当红与棕放在一起时,红显得暗淡。
同样,橙——红,发黄。
橙——黄,发红。
将相同明亮的灰色以白色做底,灰色发暗。
以黑色作底,灰色发亮。
互补色放在一起,颜色的鲜艳程度更加鲜明。
在一般情况下,明亮的颜色其饱和度高。
如红、黄比绿、紫的饱和度高。
背景亮时,亮的更亮。
背景暗时,暗的更暗。
三、色彩的一般规律
温度感
在色环上以橙色为中心的为暖色系,以青色为中心的为冷色系。
橙色属暖色,波长较长,加上日常生活对太阳的联想,伴随的温度效应高。
青色是冷色,波长较短,如生活中我们对水、冰、夜、阴的感觉,伴随的温度效应低。
。
绿色在温度上居于暖色与冷色之间,温度感适中。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黄色呈中性,冬季没有冷的感觉,夏季也没有热的感觉。
园林中常绿的大草坪,在春季鲜嫩黄绿,有温暖的感觉。
到了夏季,嫩绿的大草坪有清凉的感觉。
距离感
由于空气透视的关系,大体上说,暖色系有向前、接近的感觉;冷色系反之。
同一色相饱和度大的近、前。
小的则退远。
同一色调,最明或最暗的色调近、前。
灰色的则有退、远的感觉。
在园林中如空间深度不够,为加强深远的效果,作背景的树种宜选用灰绿色的树种如毛白杨、雪松等。
运动感
暖色系伴随运动感强,例红色具有很强的膨胀感。
而冷色系弱。
中性、白色的强,黑色、灰色的弱。
橙色常引起骚动的感觉。
兰色则有宁静的感觉。
同一色相,明色调运动感强,反之则弱;同一色调,饱和的运动感强,反之则弱;两个对比色强的色组合在一起,运动感最强。
在园林中,文娱活动场地可选用对比色以烘托活跃、欢快的气氛。
而在休、疗养区则宜选用单色调,以造成宁静的感觉。
方向感
橙色向外扩散;青色向内收缩;白色、明色向外散射;黑色、暗色向内收缩。
在园林草地布置花丛,宜用对比色,暖色调。
面积感
明亮、暖色、饱和度大的面积感强。
相反的则面积感弱。
在园林绿地中,水面的面积感大于草坪,而草坪的面积感大于陆地。
重量感
冷色系、明亮的重量感轻,反之则重
四、色彩的心理感觉(情调)
红色:
热烈奔放温暖华丽扩大膨胀恐惧悲壮
橙色:
温暖烦燥
黄色:
高贵高雅爽快柔和素雅幼嫩
绿色:
宁静安逸清凉湿润
兰色:
纯洁悠远沉静宽大寒冷悲凉
紫色:
宁静忧郁柔和迟钝
白色:
纯洁悲哀
黑色:
神圣悲哀庄重恐怖
灰色:
浑浊感情中性
色彩给人的心理感觉是极其复杂的,人所产生的感觉受特定环境条件的影响。
如红色在婚礼上具有喜庆、热烈、愉快气氛。
鲜艳的五星红旗象征光明、幸福。
受伤鲜血则使人恐怖。
在红色背景下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悲壮气氛。
色彩的心理感觉受风俗、习惯、环境、时间、情景的影响。
如黄色,在炎热的夏季有清凉的感觉。
在寒冷的冬季有温暖的感觉。
在威严的场合,具富丽堂皇。
在庄重的场合,具明快轻松。
又如,同样表示悲哀,在欧洲以红和黑,在我国,则以黑和白,在日本,则以绿。
五、园林色彩构图要素
色彩是物质的属性,组成园林构图的各种要素的色彩表现,就是园林色彩的构图要素。
1、天然色彩
园林中的各种构图要素山石、道路、水体、建筑、植物等无不呈现各种颜色。
其中某一类物质的色彩完全不受人们意志的左右,如天空、水体、山石等。
天空一日之间、一年之间的变化是很大的。
晴天时,天空呈现兰色。
阴天呈灰黑色。
多云雨天呈白灰色。
天空色彩还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有日出日落带来的晨辉与晚霞,使天空与大地色彩奇丽而灿烂。
蓝天与白云把大地的山山水水衬托的明明秀秀。
佛光、云海、赤壁等自然色彩变幻无穷。
如泰山日出、黄山云海、峨嵋金鼎佛光、武夷丹壁赤霞等。
一天中的早晨、傍晚、朝霞、晚霞、晨光、夕阳等色彩最为丰富。
当以天空为背景布置主景的时侯,主景可采用红色、橙色、金黄色、灰白色等,而不宜采用淡兰色和淡绿色,如以蓝天白云映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北海的白塔,美国的国会大厦、白宫,俄国的克里姆林宫。
在园林中以青铜像做主景雕塑时,仰角不宜太大,以平视景观将远处的天空做背景,效果最好。
兰色的大海,碧绿的江水,都是园林中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色彩。
水面的色彩与水的深度、水的洁净程度以及光线照在水面上等有关。
山涧泉水、溪流清澈透明,蔚蓝色的大海波涛汹涌,九寨沟的水色五彩缤纷,漓江山水绿莹碧透。
白居易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道出了光对水的影响。
水面通常反映的是天空和岸边景物的色彩,在以水面为背景或者是前景布置景物时,应着重处理主景与四周环境和天空的色彩关系。
水边植柳,整体色彩统一在绿色中,桃红柳绿着是一番风景。
自然山石根据不同的自然山体,不同的岩石构造、不同的植被、甚至远近的不同等表现出不同的色彩。
土山多呈现灰黄色,石山的色彩有较大的变化,有褐红色、土红、棕红、棕黄、青灰色、也有灰红色等等。
远山多灰暗,近山多青绿。
山石通常呈暗色调,如灰、灰黑、褐红等,少数呈明色调,如汉白玉、花岗岩。
在山上布置主景时,主体宜采用明色调,如浙江一带山上的庙宇,一般都是黄色,红墙、灰瓦、白塔色彩鲜明、协调。
2、人工色彩
园林建筑、构筑物,在园林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常做主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
配的好,锦上添花,配的不好,则大损美感。
由于其常做主景,就与其表现的主题和与其相配的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宜选用对比色。
如,建在水边宜用淡黄、灰白、淡红等淡雅的色调与水面的色彩取得对比协调。
建在山边可选用深红、乳白、浅黄色等凝重明亮的颜色。
绿树丛中选用红、橙、黄等暖色调在明度上有对比的近似色。
做主景的园林建筑,色彩要凝重大方、或鲜艳夺目,以取得通领全局的效果。
炎热的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寒冷的冬季以暖色调为主。
热带地区用冷色调,寒冷地带用暖色调。
道路、广场在园林中贯穿全园,是园林的脉络,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多做配景,所以宜用比较温和暗淡的色彩。
近年来由于建筑材料的日益增多,道路广场的色彩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但道路广场在园林中只做配景,颜色处理不可过于艳丽,更不能喧宾夺主,要与主景环境协调统一。
例草地中的小游路宜淡化,常用灰白、土色等。
园林区间的过度带也应淡化处理。
园林中的广场有时做主景,需要强化处理,铺装的色彩可多种多样,活泼引人注意。
园林中的假山石只有会、灰白、黄褐等颜色,古朴稳重但比较单调,可通过植物的搭配来缓和气氛。
3、园林植物与动物
园林植物是园林色彩构图的骨干,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园林植物是园林风景构图的底色,一年中随着季节的交替,有着自身的季相变化规律。
春天植物嫩绿、黄绿的色彩展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向。
春夏交接一直到夏季,大地在一片油绿的衬托下,万紫千红、生机勃勃。
秋天到处是金黄、橙红,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