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9605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预案

单元教案计划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本组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教案时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还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而语文园地中安排的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1课古诗词三首

教案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案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案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案准备: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案课时:

3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自学,理解诗句

1.对照注释自读古诗,自由说诗意。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自己带着感情读、指名读、全班再齐读古诗

三、练写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板书:

望洞庭

介绍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对照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提出不懂的词。

2.指名读,提出自己不懂的词。

3.抓字眼,明诗意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理解:

两相和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这两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给你什么感觉?

指导学生诵读。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板画这两句诗句的景物。

4.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5.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教师朗诵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简介江南

3.这节课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的诗词。

板书:

忆江南理解“忆”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由读,边读边想,白居易回忆江南的什么?

2.这首与我们平时读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了解这是一首词,又叫长短句,“忆江南”是词牌名。

3.指名读词,齐读

4.诗人为什么忆江南?

江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

生自读自悟。

三、品词赏句,想象美景

(一)忆江南之美景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说意思,理解“胜、蓝”的意思

(2)想象画面,结合想象诵读。

体会江花和江水就这样互相映衬的美。

男女生合作读。

(3)春天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抓住了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两种对比最强烈的颜色,把一个亮丽、美妙的江南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体会对仗美。

2.江南的这些风景诗人曾经是多么熟悉啊!

教案“风景旧曾谙”

理解“曾谙旧”。

简单渗透背景。

3.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从这个反问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二)忆江南之故人、往事

1.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白居易在杭州时的资料。

2.诗人忆的还有江南的什么?

3.一首《忆江南》,寥寥27个字,却一唱三叹,字字浸满了诗人对江南景、人深深眷恋的情。

诵读全诗。

4.拓展《忆江南》其二、其三。

自学其二,从这首词中你还看出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5.引读三首词。

教案手记

古诗词三首中的其中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学生已会背了,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重点放在想象、朗读,体会诗人情感上面,诗歌教案不能仅只让学生理解意思就够了,而应将时代背景穿插进去更容易理解。

前两首古诗我是抓住作者当时在什么地方,他都看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去找景物,再去理解诗句,在理解中又体会诗人的心情,对指导朗读也有帮助。

而《忆江南》上个学期在省优质课评比中听了,感觉那位老师设计得挺好的,于是就把她的教案设计拿来上课,抓住其中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反复去读,体会美景,但在让学生说春天的词语时,学生不活跃,可能那是没有课件,春景图没有给学生看。

后面的拓展也是匆匆读过。

第2课桂林山水

教案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案重点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案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

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

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通顺。

2.出示词语

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奇峰罗列

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3.指名读,齐读,指导“啊”的读法。

三、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问: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

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朗读。

5.出示课件,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

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

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四、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2、3两个自然段。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

”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教案手记

这是一篇优美的课文,要抓的重点很多,而我是紧抓课题来以点带面,教案时重点就会突出。

教案中就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7个字,先理解“甲天下”的意思,教案时描写山水的两段结构相似,教案中就采取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案第二段时,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发现这段的特点,指导朗读,并且让她们当堂背诵。

而第三段他们自读后交流,穿插了想象训练。

而在拓展环节中让他们学着课文的句式写一写,这里采用了分层训练,写话好的学生写一段话,而写话稍差一点的写一两句话。

这一堂课,打破了常规的教案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境地。

上得活泼有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完了课文。

上完之后自己觉得遗憾的是在交流时没有让全体学生都融入进去。

 

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案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案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

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3.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

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板书:

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案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案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窄板书:

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

”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孔隙险板书:

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三、教案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

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四、小结

1.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先说,再指名说。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高大窄小黑大

教案手记

这篇课文脉络清晰,结构清楚,按游览顺序写了双龙洞,教案中可以让学生领悟文章写法。

在课堂上我就是抓住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跟着文章去学习,就像在游览一样。

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脉络。

按照顺序游览路上的景色,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因此教案时采用不同的教案方法,如教案洞口和外洞时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概括它们的特点,通过朗读读出它们的特点。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是出示了双龙洞内洞石钟乳的各种图片,直观地给学生一些感受。

 

第4课七月的天山

教案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案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案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制作演示课件。

教案时间:

1课时

教案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案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M,宽250~300千M。

平均海拔约5000M,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M,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M,深约90M。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初读,理清顺序,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①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②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③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④朗读第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教案手记:

本课优美,难以理解的句子也很多,应该侧重在什么点上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

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这样一个问题背景下去品读、积累语言。

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

如把“塔松比作巨伞”、“把鲜花比作彩虹”、“把鲜花比作天边的霞光”、“把鲜花比作锦缎”;同时关注“漏”、“浮”字的运用。

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反问句,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换种表达方式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遗憾的是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其实出示课题之后,可以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夏天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说,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词,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说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

这样学生就会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梳理和运用。

语文园地一

教案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案重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案时间:

4课时

课前准备:

观察校园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

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确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

(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①时间、地点

②准备工作

③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

(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①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②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③学会倾听。

④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

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2.自由组合。

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

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评议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