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9273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docx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

********

学院:

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

专业:

历史学

班级:

06级历史本

********

 

二〇一〇年五月

 

摘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特别的显现,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团结统一、共御外侮的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以及热爱和平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键词:

抗日战争民族精神

 

Abstract

Thenationalspiritisthestrongspiritualpowerofournationalexistenceanddevelopment.IntheAnti-JapaneseWar,Chinesenationalspiritshowedspecifically,includingthesublimationofpatriotism;thespiritofunityandstrongresistance;thespiritofstrivingcontinuously;thespiritoffearingnosacrificecourageouslyandlovingpeace,whichpromotedthefinalvictoryoftheAnti-JapaneseWar.

Keywords:

TheAnti-JapaneseWar,thenationalspirit

 

引言(绪论)………………………………………………………………………5

一、抗日战争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6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团结统一、共御外侮的精神…………………………………7

三、抗日战争时期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8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9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热爱和平精神的胜利……………………………………10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引言

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为研究范围,具体阐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显现的民族精神及对于抗日战争的影响。

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民族永不落败、永不消退的支撑和动力。

而抗日战争是近一百年来反抗外族入侵的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度过这样的难关,扭转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国人民为民族精神所鼓舞。

在抗日战争时期显现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表现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给抗日战争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国人民就是在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才能够在抗击日军侵略的战争中取得近百年来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民族精神成为指引抗战胜利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关于这一课题,学界已有相当研究成果,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论述,有王新萍的《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大家谈》2009年第9期);蔡丽琼《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1月第10卷第1期)等;也有学者是从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的相互关系,或者是就某一角度对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展开论述,如陈琢《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长白学刊》2005年第5期;李桂华《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的新聚集和新提升》(《楚雄师范学校学报》第二十卷第六期,2005年2月);侯治水《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彰显》(《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2005年9月)等。

今天的我们应该发扬这样的民族精神,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中,让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念,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它是一个民族心里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可以动员和团聚一个民族的力量,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

而抗日战争正是这样的一个时刻,中国人民处在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民族精神展现出了充分的活力,得到了一次真正的诠释。

抗日战争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取得反抗外族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度过这样的难关,扭转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国人民为民族精神所鼓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锤炼与充分展示。

一、抗日战争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之魂,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它也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思想核心,是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面旗帜。

在抗日战争这种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更加彰显中华儿女的深深爱国之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中国抗战到底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

日本侵略者无端挑起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国难当头,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新的觉悟,唤起了中华儿女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

全国人民都集中到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旗帜下,谱写了全民族团结御侮、击败日本强敌的爱国主义壮歌。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都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升华。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东三省,侵略矛头直指全国,妄图灭亡我中华民族,日军的疯狂进攻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没有磨灭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从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国斗争,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把反对外敌入侵、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全国各地工人纷纷举行抗日大罢工,各地的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民族资产阶级也行动起来加入抗战。

为了抗日救国,各个党派、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都以民族与国家全局的利益为重,团结一心,投入抗战中。

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时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坚不可摧的坚强防线,也成为了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为中华民族所共有,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它以全民族动员起来的磅礴气势得以充分展示,而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也证明了以爱国主义所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团结统一、共御外侮的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每当出现外敌入侵时,全国人民都能够万众一心、共御外侮。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凝聚力又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华儿女都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个民族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抗日救亡”、“不做亡国奴”的共同心声,把千千万万的民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结成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首先,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合作抗日。

十年内战里,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国民党大军“围剿”之中。

但在强敌入侵的情况下,却以民族大义为重,于1935年8月公开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全民族团结起来建立联合战线,一致对日;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1]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的目的”。

[2](P305)经过多次谈判,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2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发表,宣告了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在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的军队在对日军的几次大的战役中表现出了精诚合作、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在台儿庄战役中,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日这面旗帜下,并肩战斗共创日军。

1938年3月上旬,日军在津浦铁路北段大举增兵,企图南下徐州。

白崇禧被蒋介石派往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

日本在装备和战术上高于中国军队,因此,白崇禧顾虑重重,对能否取胜日军没有把握,行前,白崇禧主动到八路军办事处向周恩来、叶剑英请教作战的方略。

周恩来为其指明了方向。

之后他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基本上采取了周公所指出的方针”。

[3](P289)正是国共两党诚心合作,台儿庄一役,中国军队痛歼谷师团大部,重创坂垣师团,战果辉煌,震惊中外。

这一仗正是检验国共合作是否有诚意的一仗。

其次,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少数民族也加入了抗日救亡的大军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反抗外来侵略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抗日战争中,蒙、藏、回联合慰劳抗日战士代表团曾通电表示:

“国内各民族绝对不可分,惟有团结一致,牺牲奋斗,方可达到保国卫民的目的。

”冀中地区的回族同胞表示:

“我们回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抗日的先天任务。

”[4](P594)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表达了他们共赴国难的豪迈胸怀。

在台湾,高山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者统治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抗联中不时出现满族、朝鲜族等各族战士的身影;在内蒙古的大青山等地,蒙汉人民的抗日武装在英勇作战。

在河北和山东平原上,活跃着支持抗日的回民支队。

在海南岛,在滇西南,在广东、广西等广大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并肩作战奋勇杀敌。

无数少数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捐躯。

他们以捍卫祖国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再次,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纷纷为抗日救国出资效力,支援祖国的抗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四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华侨是支援祖国抗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漂泊海外的1100万华侨,在祖国危难,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对母亲的赤子之心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义愤,同仇敌忾,团结战斗,从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对祖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东南亚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立即发起成立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侨等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

1938年10日,东南亚各国40多个华侨救国团体的代表在新加坡集会,一致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其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国”此外,在美国以及南美、欧洲、澳洲的一些国家的华侨“也纷纷建立起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凑集现款和物资,进行抗日宣传,抵制和抵运日货,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作战。

为增加祖国的抗战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在八年抗战间的捐赠以国币计算达1322592655元”。

[5](P18)大敌当前,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团结统一,共御外辱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成为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三、抗日战争时期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每当中华民族遭到外族入侵,处于危亡之际,这种民族精神就体现为不畏强暴,勇御外侮,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就表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强大生命力。

具有自强,自信和勇于进取精神的中华民族不会亡国灭种,总会在不断磨练中焕发出开拓前进的内动力,不断寻找新的希望。

虽然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横遭空前劫难,但是中华民族自强自信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却空前振奋,空前活跃。

其一从中国与日本的国力对比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自强不息,不向侵略势力低头的精神。

“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60亿美元,中国只有13.6亿美元,两者比例为4.4:

1;日中空军之比为8:

1;海军军力之比为13:

1;陆军方面,日军数量上虽少于中国,但训练有素,武器精良。

由此可见,日本的军事力量明显优于中国。

从世界范围看,与英美等国相比,尽管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但国力和军事实力与英美相差悬殊。

1939年美国拥有世界资本货物量的42%,英国拥有14%,而此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由此看来,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并不轻松的战争,中国不仅承担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的巨大压力,而且历时最长,付出的代价也最大。

如果说没有几千年来历史沉淀的抵御外侮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能够承受住如此大的压力,并且赢得最后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其二在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下,根据地人民仍能克服困难,继续开展游击战争歼灭日寇。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再加之陕北,华北等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陕甘宁地区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我抗日军民生活十分清苦。

尤其是陕甘宁地区的军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开荒种地,亲自动手织布做衣,经过大生产运动,缺衣少食的解放区,呈现出一片丰衣足食的兴旺景象,到1943年底,解放区人口又上升到8000多万,军队又发展到47万,从而为敌后战场发动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培养干部,中国共产党在荒山野岭创办“窑洞大学”,为革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支撑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厦。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革命领袖与普通百姓一样,住的是阴暗的窑洞,穿的是补丁衣服,指挥着事关中国人们命运的战争。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白手起家办工厂,生产出了大批的武器弹药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发扬了这种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革命的力量得到了不断壮大;正是靠这种精神,使穷乡僻壤的延安成为红色首都,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使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汇聚成了巨大的历史洪流,以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着中国人民在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抗日斗争,努力实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优良传统。

在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就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名族气节。

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还是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以及广大的爱国民众,都没有退缩,没有偷生,而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在正面战场上,绝大多数中国将士们都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29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

在淞沪抗战中,守卫宝山的“姚子清守备营500官兵与阵地共存亡,全部壮烈牺牲”。

[6](P218)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精锐的第十师团进攻藤县,“国民党第一、二、三师团团长王铭章督战死守,血战三昼夜,全师殉城”。

[6](P219)在襄东战役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赴前线指挥,身上六处重伤,仍振臂高呼: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

愿与诸弟共勉之!

”[6](P249)他誓不苟活,终以身殉职。

他的副官及司令部的官佐和卫兵共计三百余人阵亡,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敌后战场,无数人民军队的优秀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东北抗日联军军长——共产党员杨靖宇,率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抗战。

当敌人以割让东边道归抗联管辖,升任他为东边道都督等优厚条件进行诱降时,被他断然拒绝。

杨靖宇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抗战,直至最后壮烈牺牲。

当残暴的日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胃中竟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面对这样坚贞不屈的人民,侵略者感到了害怕。

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在抗击敌人到最后一刻时,不甘被俘受辱,唱着国际歌,投江而死。

中共党员赵一曼在日寇面前,坚强不屈,英勇就义。

八路军班长马宝玉等五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顶峰之下,战斗到最后纵身跳下悬崖。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亲自指挥部队突围作战,掩护了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八路军总部突出重围,而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的十字岭上。

朱德总司令写诗悼念左权将军: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为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的清漳吐血花。

’”[7](P252)即使是中国的普通民众,在对敌斗争中也表现出生死不苟,大义凌然的民族气节。

如冀中敌后深南县王家铺村,在一次敌人“扫荡”中,日军抓了20多名村民,威逼他们说出八路军的隐蔽处,但他们宁死不屈,守口如瓶,敌人一连杀掉14个人,也没有一个人吐露真情。

凡此等等,无不表现出中华儿女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崇高气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同侵略者展开战斗的精神,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

这种生命力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沃土之中,这种精神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指引着中国人民去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并且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热爱和平精神的胜利

中华民族一向热爱和平,希望各族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时鼓吹所谓“远东和平”,标榜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这就是“不战而亡人之国”,是日本军阀需要的所谓“远东和平”。

日本侵略不仅威胁中国,而且威胁世界和平。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

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同争取中国和世界的和平是不能分离的。

法西斯侵略势力结成侵略阵线破坏世界的和平,反侵略者则团结世界上大多数人民保卫世界的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这样两个相反方向的阵线在全世界斗争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求和平的战争,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远的和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信念,就是建立在争取永远和平和永远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之上。

 

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支持抗日战争胜利的一股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全国人民正是在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勇敢的去拼搏、去战斗、去克服各种困难,为取得抗击日军的胜利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民族精神成为指引抗战胜利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它为抗日战争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成为了我们民族永不落败、永不消退的支撑和动力。

马克思曾说过“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压迫时,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抗外来的敌人”。

[8](P362)在抗日战争这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我们弘扬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不仅仅是简单的揭示这些精神的内涵和那些鲜活的史实,更重要的是把抗日战争中显现、反映的这些民族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中,让它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念。

更加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是实现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肩负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35年8月

[2]汪庆生.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陈思远.白崇禧传.北京:

华艺出版社,1995版

[4]汪庆生.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北京第1版

[5]蔡仁龙,郭亮.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闽出管刊(内)字第002号1987年7月.

[6]王永春.中国革命史.北京:

高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7]王宏德,彭训厚.中国抗日战争60位著名人物[M].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MarxandLenin,Stalin's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MarxandEngels.Completeworksbehind-the-scene.Beijing:

people'spublishinghouse,2

[9]李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王江鹏,刘春利,林世友.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J].政工学报,2005年6月

[11]陈琢.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J].长白学刊,2005(05)

[12]李桂华.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的新聚集和新提升[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卷第六期2005年12月

[13]侯治水.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彰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2005年9月

[14]汪青松.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的弘扬[J].党史纵览,第6期

[15]王新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J].大家谈,2009年第9期

[16]VanlaarW.DrinkdrivinginBelgium:

resultsfromthethirdandimprovedroadsidesurvey[J].AccidAnalPrev,2005

[17]OderoW,ZwiAB.DrinkinganddrivinginanurbansettinginKenya[J].EastAfMedJ,1997.

 

致谢

时光荏苒,不觉我已经在包头师范学院度过了四个年头。

四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四年,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些不仅传授我知识、学问,而且从更高层次指导我的人生与价值追求的良师。

他们使我坚定了人生的方向,获得了追求的动力,留下了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

感谢包头师范学院四年来的培养,在此,我真诚地向我尊敬的老师们和母校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贺慧霞老师的多次指导下完成的。

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润饰,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贺慧霞老师不辞辛劳,多次与我就论文中许多核心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给我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建议,并细心全面地修改了我的论文。

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我对历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对此,我真诚的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贺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毕生的学习楷模.贺老师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更重要的是贺老师在指导我的论文的过程中,始终践行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