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8966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教案.docx

经济地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方向;经济地理学与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及本书的编排情况。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重点:

(1)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3)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课时:

4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特点

(一)史志描述(公元2000年前)——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以散记为主。

当时的没有专门的地理学,散记于历史、风俗、物产、医学、哲学、游地中。

与非地理内容混杂在一起。

(1)内容丰富,涉及到许多经济地理学的内容,累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记述性。

记录、描述性的地理知识的堆砌。

最早出现于中国、古希腊、阿拉伯等古代文明国家,多地理志、游记等。

(3)以区域为基本框架,以地理为主要内容

(4)开创地理科学所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商业地理研究

(1)随着第一、第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简单的商品交换(部落之间)具有范围小的特点,之后随着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原始的资本积累,需要广阔的资源、市场,为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同时地理大发现、欧、美、非三角贸易使商品交换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3)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海外市场、资源,对海外地区的资源市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因而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和发展。

所以,商业地理学是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最早的研究内容之一。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全球经济出现了局部范围的分工,英、美、法、意等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生产,使工业区位的选择、市场选择、资源供给分工更加明确。

(2)这样农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向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多方面发展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加快

(1)经济本身的研究——结构:

第一、二、三、朝阳、夕阳;跨国公司的研究、发展理论和模式的研究(市场、生产要素、需求等)。

(2)经济发展条件的研究、企业组织的研究

(3)空间布局的研究

2.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1)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经济、地理涉及到的内容

(2)研究范围包括宏观和微观(单个企业的区位选择、组织结构;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组织结构;区域的区位关系;全球化)

(3)传统经济地理学多注重“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布局”的研究(工厂、农田、道路)

现代:

物质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同时进行研究(服务、组织、功能关系等)

生产布局——物质、非物质

对经济活动系统本身进行研究

4.与其它科学领域渗透逐渐加强,并大量借鉴其它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思维方法、并出现生态化、社会化、综合化发展趋势

5.区域-企业综合分析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区域与企业关联十分密切。

区域内的经济地理状况是一个个企业(或企业分部、工厂)状况的综合体现。

然而,对于总部不在所研究区域的企业来说,仅仅从区域内各种经济地理条件的分析,已不能揭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变化的原因,因为支配企业发展的决策来自于该区域或国家之外公司首脑机构。

为了公司总体的利益,某一局部的工厂(或其他运营机构)可以在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情况下运行。

企业地理从公司空间组织角度的研究,可以弥补此不足;但是,该研究方法并不考虑(或不重视)公司所涉及的区域内的整体状况(李小建,1991a)。

伴随着经济地理研究尺度的扩大和企业组织的跨国化、多国化、融合企业地理与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已日益显示出活力来。

近几年来,在EconomicGeography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相当一部分侧重于企业活动与区域发展。

6.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意指跨国性、跨洲性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任一区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变得十分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区域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均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的关注。

目前,与经济地理有关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区域(企业)间联系网络变化与全球化①;各经济活动类型(包括农业、工业、财经、广告业、劳动力、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的全球化或与全球化的关系(见EconomicGeog-raphy1990至1997年各期论文);经济活动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活动(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及跨国公司活动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家(或区域)政策与经济活动全球化(Dicken,1992)。

7.新产业区研究

新产业区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

为一些学者基于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中小企业联系网络密集、柔性专业化(flexiblespecialization)突出的成功发展案例研究后提出的。

之后,研究案例扩展到北美、西欧,侧重于分析新产业区的成因、结构及空间组合状况(李小建,1997b)。

新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尤其是中国王缉慈等人(WangandWang,1998)和韩国朴杉沃(Park,1996)的成果,不仅仅在案例上拓宽了类型,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推进之处。

如朴氏认为新产业区为“贸易取向性的新生产活动以一定规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具明显劳动分工、生产网络和根植性”(Park,1996)。

这里的“新”代表在过去非工业化地区或正在工业化地区新发展的工业区。

  新产业区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它的发挥当地优势的劳动分工、区内外联系密切和根植性明显的特点,以及不少国家(如意大利、美国、韩国等)的实践经验,均表明其在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就我国而论,80年代以来农村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在一些地区相对集中,完全有可能成长为新产业区;此外,主要靠外资注入,在一些过去不发达或不甚发达的地区迅速形成另一类快速增长的区域。

这些区域可否(或如何)发展为新产业区,也值得研究。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分布与变化发展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

(2)地理环境——狭义: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即自然地理环境

广义:

还包括了人类活动形成的社会圈(智慧圈、人类圈)——人文地理环境。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划分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地理技术、地理实验),其中经济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为地理学的三级分支学科。

此外地理学——通论、区域、应用之分,经济地理学为通论地理学也为三级学科;地理学在中国还有一种划化方法——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为二级学科。

经济地理学为地理学基本的、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经济运动比较复杂由此产生各种经济学(工、农、服务、行为、住宅、宏观、微观、供应、福利、转让、歧视、制度、城市、旅游等等)。

主要研究资源拥有者、利用者、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2)经济地理学——研究资源拥有者、利用者、消费者的空间经济行为

(3)关系:

二者研究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以经济学为基础,借用其理论、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内容、成果、甚至是一些实证数据。

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学的研究有补充、完善、指导等作用。

三、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的关系

(1)人类对科学的划分——自然、人文(社会)两大体系。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即最基本的人文现象(民以食为天)。

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基础性的活动,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的生活资源)经济活动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两大体系的纽带、桥梁。

经济活动与自然、人文现象都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经济地理与自然、人文科学产生一定的联系。

(2)自然科学是进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事项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3)经济地理学与人文科学有一定内在联系。

经济活动本身是一种人文现象,经济地理学对人文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完善、指导等作用。

同时人文科学的发展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指导等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实践的指导意义。

经济地理学是对资源、环境、市场、经济空间格局等整体性研究得出一系列结论、理论的。

所以经济地理学具有长远性(战略性)、预测性、整体性等特点,为经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对经济活动起指导作用等。

(2)理论上进一步完善经济学的理论

经济学注重经济活动本身的运动规律的研究;经地学注重经济活动的空间活动研究,二者可相互补充完善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研究

(1)现代世界重大问题

人口——数量大、增长快(1亿/年)、分布不平衡

资源——数量锐减、需求量增加、浪费严重——生龙活虎产品、尤其是消费品下降——经济问题

环境——破坏严重、恶化——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经济活动

发展——人类生存空间、发展失衡、可持续等

(2)这些都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经济地理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工作,并从空间的角度谋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三、跨世纪经地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1)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人地关系”地理学分支学科和建立也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旨在提示地理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经地学是以探讨人类经济活动如何与地理环境之间保持、建立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关系。

经地学必须对人地关系进行实证、理论性的研究。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4)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主要结果导致了国际地域分式的形成。

(5)经地学:

第一,谋求地方经济活动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立足点,最佳经济效益点,使地方优势发挥到最大。

第二,谋求最佳的经济空间组织结构模式(跨国公司式的、单个企业式的)。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1)公平——区域内经济均衡发展——理想化模式

(2)效率——投资低、见效快、效益高——现实主义,使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既公平又有效率是我们经地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正面——增加区域经济收入,带动域发展,增加就业、影响生活、劳动习惯

负面影响——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区域经济活动不协调、产生冲突。

(4)区域对企业影响:

正面——提供劳动力资源、服务;负面——传统劳作的影响、习俗、文化、观念发生冲突、纠纷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经地学者——探讨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谋他们之间共同发展。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一系列相关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因素及分析影响因素的方法、一般规律。

(3)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教学难点、重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因子及其分析方法、一般规律

(3)经济活动理论

课时:

1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野外考察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1)来源源于德语Standort,意为位置、场所

英译为location,意定位置

我国区位

日本立地

历史上中、俄、和一些其他国家意译为布局、配置(有占据场所、并对布局的对象进行设计、规划、组合、调配等意)。

(2)内涵场所、位置(静态)——空间、地点等意。

一般分为自然、经济、政治、数理等相对和绝对位置

(动态)选择场所的过程

选择的场所——

(静态)选择的场所

 

(静态)场所、占据场所的主体选择场所的过程

人类活动占据的场所——

(动态)场所的扩大对占据场所主体的组合、规划等

 

(3)区位概念:

人类有目的、有动机选择活动场所的行为

注意:

(1)区位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种行为——随经济、科技、文化、政治、习俗等背景下进行的区位选择,因而区位选择这一活动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

(5)人类对区位的选择是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综合性质的,一旦区位得以选择具有了长远性、战略性——有必要进行区位选择的研究。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

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理论。

包括两层意义——选择场所活动过程的理论(什么样的人类活动集中于什么场所的问题);选择空间组合的理论(城镇体系建设、各种经济区的规划、划分等)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区位主体——占据区位的事物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注意:

(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

(2)区位条件——当地区位条件,区位主体分布位置的条件和地域关系的区位条件,即与所在地域资源、交通、消费等关系

(3)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点。

见P28

(二)区位因子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1.经济活动区位——指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区位,即以经济活动为主体进行的区位研究。

2.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指经济活动占据区位的理论或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

3.经济活动——传统:

生产、交通、流通、消费等;现代:

科研、宣传、生产、流通、消费等。

凡是产生短长期经济效益的活动。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性

四、区位论的分类

(1)广义与狭义

狭义:

指个别工厂、事物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经济学范畴)

广义:

关于人类各种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的说明理论(人文地理学范畴)

(2)微观与宏观

微观:

个别对象或群组对象侧面的最佳区位理论

宏观:

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

(3)静态与动态

静态:

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分析的区位理论(运费)

动态:

多因素综合分析(系统性的,发展的生产、科研、开发、消费)

(4)生产部门:

农业、工业、交通业、服务业、城市等

★古典:

狭义、微观、静态,目标:

经济满足。

★现代:

广义、宏观、动态,目标:

综合效应满足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之间存在如下区别:

(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概念

(1)要素:

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原素。

★古典:

经济学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劳动、土地(指土地及其地上和地下一切自然资源)、资本

  ★现代:

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次:

土地、原材料、劳动工具、劳动者、能源等简单而具物质实体的生产要素——进行劳动、生产的基础条件

中间层次:

科技、教育、生产信息等非实物形态要素,它附着在基础层次上,通过改善其素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基本层次的功能和效率。

最高层次:

生产管理,包括对要素结构设计、规模选择、时序安排、布局决策、分工协作等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和高度。

(2)边际效用

效用:

指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包括基础效用(数学的基数系列,可加和求值包括总效用、边际效用);序数效用(数学的序数系列,只表次序)

边际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应量的增加(递减的)

边际效用的提出主要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有形物质的满足,而且人类在对有形物质满足的过程中,能得到对无形物质的满足(情感、健康、娱乐、服务等)——现代生产活动的行为因素占有相当比例。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般用投入产出衡量)

(1)函数式:

X=f(y1,y2……);其中X为产出,y1,y2为不同要素的投入,二者是一函数关系。

(2)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造工业的产出P,劳动量(雇用)L,信固定资本量C得出P=blkc1-k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b为技术性因素,k为常数从实地调查中得出。

(3)技术关系涵义——此函数中可以通过变化l、c来相互使用权P达到一个稳定的值,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存在一种技术性的关系。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自然属性:

固定不变的,一旦经济活动的区位确定之后,基本确定了自然属性(地表形态、土地的肥沃程度)

经济属性:

变化的①经济活动不同,使用价值不同,农业资源,场所;工业场所(具有了相对意义,一旦经济位置发生变化,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不同的)

②经济活动不同,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不同,土地经济价值发生变化(地租)

 

基于以上原因,使得不同的经济活动选择不同的土地因子,土地因子就成为影响经济区位的基本条件。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

(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原材料一般可分为①初级原材料,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人工培育的(原材料产地影响)

②加工原料——初(粗)加工:

有可能受原材料产地影响较大,除此之外还受到初加工材料的失重性影响

——深(精)加工:

一般受市场、技术、经济等影响较大(失重较强)

(4)不同的经济活动受原材料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

①不同工业耗材有差异的

②原材料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失重是不同的

(5)不同的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原材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说明:

(6)可替代性:

用其它的材料代替其执行产品中的职能,对失重性强、稀缺的材料使其制约性降低。

(7)供应商园:

一般是指半成品,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的,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集聚区,达到节约时间、高效快速的目的。

主要原因:

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

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价格相对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能源分类

(1)按能源的来源分为:

一次性:

可以被直接利用的自然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

二次性:

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电力、汽油、煤油等

(2)按利用程度:

常规能源——已被广泛利用的电力、汽油、煤、石油

新能源——没有大量使用的,有待开发的太阳能、地热、风等

(3)按自我再生性质

①可再生(更新的):

生物、风、太阳能等,自身周转、再产生的能力较强,

不可更新(再生的):

矿物能源、核能等再产生能力较弱,不能尽快满足生产的需要

②恒定性能源(再生):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对其利用是无穷无尽的、也不会耗损的,太阳能、风、潮汐、水

储存性(不可再生):

再生能力慢于人类利用的速度

临界性:

生物,可再生的但其生长速度与人类利用速度比较接近

(二)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是经济活动动力的基础

(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造择的主要因子之一。

现代可以远距离送电,但一电费昂贵、另一方面电力不能代替所有的能源。

(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资本概念与类型:

(1)概念:

在经济学里,资本是指用来生产其它商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商品,是一种人为的投入。

目的利用现时生产未来生产要加以利用的某些物资,可以让人类更多地消费一些。

(劳动者经培训增强技术的熟练程度,提高后期的生产率,用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品)

(2)类型:

1)物质资本——固定资本,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一年以上)并发挥作用的生产物资(机器、厂房、设备库存货物等,代表该时期的生产能力,即进行区位再选择的经济历史基础);流动资本——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只能一次地用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财富(原材料、燃料、化肥、农药、在制品、半成品、待销商品、发出商品)等。

2)金融资本(金融:

表示一切货币关系。

实在物质形态——金属制品、房地产

货币形式存在的——纸币、外汇等

非货币形式存在的——(有价的的证券)国库券、股票、信贷等

金融资本

3)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数量、质量,这里重要的是指质量——人口的素质)

 

数量——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规模,尤其是传统农业劳动建立在体力与生产工具的结合,劳动者的差异性不大

质量——体质、文化素养——使劳动者有差异和层次性,对生产率的贡献是有差异的

人才——能够运用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术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卓有贡献的专业人员,表现为社会层次中具有学术造旨和实践经验的群体——相关概念人才浪费、人才流失

 

资本是上述1)+2)+3)

(二)资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替代并节约活劳动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改善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

原因资本扩张可促进科研技术提高,使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突破,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投资增加,扩大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1)资本是经济活动的内动力

 

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成为经济活动区位最活跃的影响因素之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历史经济基础:

历史上投资较多的地区,吸引新产业布局(节约成本)

投资环境:

目前资本的全球化(尤其是金融资本)有投资优势的地区可能得到较大的资本支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