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8662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16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

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3、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东风荡漾,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百花争艳。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春天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下面,谁来背背描写春天的诗句?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

(学生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杜甫《绝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春》,看看作者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名篇《背影》、《绿、《荷塘月色》》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本文选自《朱自清选集》。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自读、轮读),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朗读要求:

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二)掌握字词:

①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 嘹(liáo)亮水涨(zhǎng) 抖擞(dǒusǒu)精神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捉迷藏(cáng)婉转(wǎnzhuǎn)

散(sǎn)在草丛里 嘹(liáo)亮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抖擞:

振作

朗润:

明亮润泽。

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酝酿:

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写作:

婉转。

     嘹亮:

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

昏黄不明亮。

      静默:

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

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

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三)齐读思考并提问:

1、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

(1)是盼望春的到来。

(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

(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

教师小结:

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③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

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

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明确: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

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

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

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

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3、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感受?

明确:

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

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板书设计如下:

盼春

(1):

急切

                  (总 写)春归图

(2)

                       春草图(3)

春   绘春(2-7)  春花图(4)   细腻描绘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

 新、美、力             

 

五、小结

本文的结构严谨,写景很有条理。

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4段。

2、掌握字词及课下注解,准备小测。

3、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研读与赏析(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一、复习提问

(一)作者、选自

(二)检测字词

(三)提问背诵1-4段

二、研读与赏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

盼春(第1自然段)

出示问题组:

提问并明确

1、春天来了没有?

(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2、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

(“盼望着”)

3、为什么叠用“盼望着”?

突出了什么感情?

(作者心情急切)

4、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给人柔和的感觉)

5、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动词?

(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

6、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出了对春天的渴望)

7、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春天的渴望,更兼以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几个动词“盼、来、近”的运用,生动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这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二)分析第二部分:

绘春(第2-7段)

春归图(第2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1、提问:

春天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用什么顺序写春天苏醒?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形容词?

明确:

先用拟人手法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张开了眼”,再用排比手法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变化。

2、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

(“一切”)

3、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

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

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

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

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

“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

小结: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第3自然段)

1、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运用了拟人、反复修辞手法。

2、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

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

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

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

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

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3、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

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春花图(第4自然段)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

在写景的层次上:

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明确:

不能颠倒。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

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

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春风图(第5自然段)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

六种感官角度:

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是一种修辞。

“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5、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

“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6、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三、板书设计: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绘春

春归图:

总括轮廓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春草图钻嫩绿满——草

坐躺滚踢跑促——人

态:

赶趟儿

春花图色:

像火、像霞、像雪

味:

触:

抚摸泥土气息

春风图味:

草味花香

声:

鸟声:

清脆,宛转笛声:

嘹亮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5-10段。

2、课后题三

3、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研读与赏析(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一、复习提问

(一)提问背诵5-10段

(二)第二课时内容

二、研读与赏析

(一)分析第二部分:

绘春

出示问题组:

提问并明确

春雨图(第6自然段)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

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

“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4、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5、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迎春图(第7自然段)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

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

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4、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

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

全篇用叠字17处。

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

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

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

试读这一句: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

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分析第三部分:

赞春(第8-10段)

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

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

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娃娃新。

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

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

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

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

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

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

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

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去实现美好的希望。

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

三、板书设计:

春雨图:

形: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

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

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赞春三个比喻句“美”

“力”

四、小结

本文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1、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多角度写景;

2、思路清晰,组织严密;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语言精练,朴实清新。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练习二、三。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学本课时将课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用30分钟听读、齐读、自读,然后用15分钟进行了分组朗读比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把握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泳品味,进一步领会了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观。

第二课时,我将品位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采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优美语言有真切的体会。

起先20分钟,老师检查字词,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帮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生以“渔”)。

在这个基础上,品位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我布置同学们围绕两个题目(如前)分小组讨论5分钟,让同学们大胆发掘文章语言精彩之处,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修辞的妙用、各种感观的调动等。

除此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拓展,把课内外所积累的古诗文写春的名句进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钟,就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

同学们踊跃发言,这是出乎我预料的,连平时最胆小、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都说出了对课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勿庸置疑,这些回答虽然显得还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这毕竟是同学们自己自由探讨得来的,比起老师越俎代庖的“灌输”或许更有效果,更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

2、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

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简介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1937年,《骆驼祥子》问世,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