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86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及六登革热诊疗指南版_精品文档.doc

xx医院登革热救治及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

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登革热疫情,充分做好前期的防控工作和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反应,切实做好应对流感流行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增强防控登革热工作的责任意识,根据卫计委关于印发《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的通知、关于《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通知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意见,根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xx医院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和疑似、确诊患者隔离、转出和救治的工作流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措施。

(一)、领导小组:

组长xxx院长

副组长xxxx副院长

成员:

xxxxxxxxxxx。

职责:

全面负责登革热应急处置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部署,上传下达等工作,确保保项工作,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由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和信息的收集上报。

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技术、人员,物资,及思想准备,进行必要的登革热病人救治及转运演练,确保一旦疫情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工作,急诊做好重症或疑似病人的急救转诊等工作的准备和演练,如果有疫情发生,各科医护人员,随时听从调配

(二)、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专家组

1.发热门诊管理小组

组长:

xxxx主任

成员:

门诊全体医师

职责:

负责发热预检,一旦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当事人在做好防护和隔离的同时,严格按照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向医务办或院感上报并积极进行诊疗或抢救及转诊,做好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

2.院内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长:

xxx副院长

副组长:

xxx主任、xxx主任

成员:

xxxxxxx。

职责:

组织相关院内专家对疑似病例进行会诊,配合感染科进行诊疗、抢救及转诊等工作

3.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督导小组

组长:

xxx主任

成员:

xxxxxxx

职责:

指导、监督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同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三)、后勤保障组

组长:

xxxx副院长

成员:

xxxxxxxx。

职责:

每周一次进行全院范围清洁卫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成蚊灭杀,预防蚊虫滋生。

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及防护消毒隔离用品;药房要保证药品的供应;做好各类水、电、气供应与物资保障,车辆协调安排,及时疏导人群、维护治安等。

并在疫情一旦发生后,迅速组织物资供应,确保满足应对登革热的需求,保证一线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开展重点传染病的培训工作,

为保证全体医务人员培训到位,按照《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通知的具体要求,组织全体医务人员登革热有关的知识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报告与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

重点培训登革热的疑似病例的诊断,重症病人的识别及救治工作重点,同时进行院内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强化培训,全体医务人员参加,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进一步加强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发热门诊值班,保证预警机制的完善。

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是筛查发现传染病人的第一道防线,是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之一,我院历年坚持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工作,在此要进一步加强。

门诊部负责预检分诊工作,在门诊大厅设立预检分诊点,分诊点的医务人员,要熟悉登革热及其它发热传染病的临床表现等,要做好防护工作,为前来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免费发放口罩等防护用品;发热门诊由经过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医师坐诊,负责对发热病人进行初步甄别和鉴别诊断。

全体医师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各医师接诊病人时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所有患者时均应当戴外科口罩,穿长衣裤,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措。

四、疑似病人就诊及处置流程

发热病人就诊,先由预检分诊处进行筛查,发热病人分诊到发热门诊,明确诊断排除传染病的,分流入其它各相关对口科室,疑似传染病人或发热原因不明的疑似登革热,要立即报告院医务办,医务科组织院内专家或上级专家会诊,并同时立即进行隔离转诊到xx市中心医院感染科,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五、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

我院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手机24小时开通。

各科疫情管理员按照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要求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登革热,按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规范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制定本院感染预防控制规范。

(一)发热门诊。

1.建立疑似患者隔离、转出和救治的工作流程,其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发热门诊出入口应设有手卫生设施。

2.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所有患者时均应当戴外科口罩,穿长衣裤,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措施。

3.医务人员应掌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特征,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

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二)急诊。

1.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制定并完善重症患者的转出、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2.设置一定的隔离区域以满足疑似患者就地隔离、救治、转诊的需要。

3.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

4.诊疗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

(三)普通病区(房)。

1.应当备有应急隔离室,用于疑似患者的隔离与救治,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

2.病区(房)内发现疑似患者,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隔离、救治、转诊。

3.疑似患者宜专人诊疗与护理,限制无关医务人员的出入,原则不探视。

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四)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虫媒传播隔离和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4.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诊治时,应穿长衣裤预防蚊虫叮咬。

每周一次进行全院范围清洁卫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成蚊灭杀,预防蚊虫滋生。

(4)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6)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防止被刺伤。

(7)每个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按照《医疗机构。

(五)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1.应当对疑似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发热门诊。

2.患者出院、转院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消毒。

3.患者死亡后,应当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为:

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因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进行火化的,应当经上述处理后,按照规定深埋。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等规范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发现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做好相应处置工作。

1、要求各科室认真做好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 供充足、必要、符合要求的消毒和防护用品,确保消毒、隔离和 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

2、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做好医疗器械、污 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清洁与消毒;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 理规范》的规定,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3、在登革热患者诊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处置。

4、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5、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 人专用。

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使用后,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 毒。

七、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

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

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二)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

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

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

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大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患者还可出现脑炎或脑病表现(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