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8494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docx

电大《法理学》试题答案

电大法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的法律调整被称为(一般禁止型)法律调整。

2.根据宪法的规定,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两种。

3.法的实现,就是权利被享有、(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4.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调整方法)。

5.根据责任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6.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7.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叫(英美法系)。

8.《札记·月令》中提到“命有司,修一(法制)一,缮囹圄。

9.保证社会主义法实施的方法是(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

10.-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制度或许多“法律茗中输入的现象被称为(法律移植)。

11.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12.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3.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

14.法律规范是一种发达的社会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一则一否则)的公式。

15.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法的体系)。

16.按照“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进行的法律调整被称为(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

17.法律意识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

18.一般可以把法的制定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

19.-般认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要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20.相对确定性规范允许执法相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这是产生(自由裁量权)的法律依据。

二、单项选择题.

1.法形成的标志是(B)。

A.监狱的出现

B.国家的最终形成

C.阶级的出现

D.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的出现

2.法律规定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债权制度、税收制度、产制度等国家根据这些制度分配社会财富体现法的(B)。

A.确认性价值B.分配性价值

C.衡量性价值D.保护价值

3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分类叫做(C)。

A.法的历史类型B.法的体系

C.法系D.法的渊源

4.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是(A)。

A.党的政策B.社会道德

C.社会习惯D.乡规民约

5.属于法律调整范围的是(B)。

A.血统关系B.父子关系

C.爱情关系D.友谊关系

6.-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A)。

A.法的体系B.法学体系

C.立法体系D.法律部门

7.以下属于执行调整性职能的法的适用是(C)。

A.取缔非法营业场所B.判处某一杀人犯死刑

C.发给某一企业营业执照D.出示拘捕令

8.在二般情况下,法律(B)。

A.溯及既往B.不溯及既往

C.从旧兼从轻D.从新兼从轻

9.不属于正式解释的是(D)。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D.系统解释

10.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的是(D)。

A.权利和义务B.法人和自然人

C.物和行为D.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1.根据法学的分类,属于国内部门法学的是(C)。

A.法理学B.中国法制史C.劳动法D.国家公法学

12.法的第三层本质是(C)。

A.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和整体的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13.以下法发挥的职能中属于法的调整性职能的是(C)。

A.赔偿损失B.罚款

C.法人登记D.追缴税款

14.以下关于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的说法不正确是(D)。

A.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

B.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

C.利益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

D.法能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

15.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即是(C)。

A.法制B.法治

C.法的历史类型D.法系

16.法制和法治是两个(B)的概念。

A.相同B.不同

C.意思不一样,用法相同D.意思一样,用法不同

17.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包括(D)。

A.假定B.处理

C.制裁D.法律后果

18.-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A)

A.法的体系B.立法体系C.法的历史类型D.法系

19.通过对法律条文的文字排列、语法结构、标点符号和上下文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和阐明法律的含义的法律解释属于(D)。

A.历史解释B.系统解释C.逻辑解释D.语法解释

20.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我国法律规定称为(B)

A.限制行为能力人B.无行为能力人C.有行为能力人D法人

21.法律调整是一种(B)。

A.个别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习惯性调整D具体性调整

22.法的第三层本质是(C)。

A.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的和整体的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23.动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叫做(B)。

A.法的调整性职能B.法的保护性职能

C.法的阶级统治职能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24.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D)。

A.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消灭私有制

C.消灭剥削阶级  D.无产阶级取得政权

25.保证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方法是(C)。

A.单纯的说服教育B.必要的强制

C.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D.单纯的强制惩罚

26.按照法学分类,民法学属于(C)。

A.理论法学B.法律史学C.国内部门法学D.国际法学

27.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是(B)。

A.个别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习惯性调整D.法律调整

28.法的形成的标志是(B)。

A阶级的出现B国家的最终形成C商品交换D多种社会规范并存

29.以下关于法与利益的说法不正确的(D)。

A.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

B.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

C.利益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

D.法对利益的形成、发展有被动的反作用

30.大陆法系建立发展起来的基础是(C)。

A.法国民法典B.英国法C.罗马法D.美国法

31.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是(A)。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32.以下关于法律意识的分类正确的是(C)。

A.‘根据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阶段可以划分为为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

B根据法律意识的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C.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D.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33.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式不包括(A)

A.法规清理B.法规汇编C.法典编纂D.法的创制

34.不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法律是(D)。

A.宪法B.《劳动法》C.《治安管理处罚条例》D.《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5.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宪行为依其所应承担的违宪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属于(D)。

A.刑事制裁B.民事制裁C.行政制裁D.违宪制裁

三、多选题。

1.法的形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ABC)。

A.从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调整

B.从自发调整发展为自觉调整

C.从一般规范性调整发展到法调整

D.从无强制性的规范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的规范调整

2.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有(ABC)。

A.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否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B.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有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

C.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D.社会调整分四个阶段,从宗教规范到习惯到法律再到习惯

3.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ABCD)。

A.法律制度的性能

B.-定主体对法律制度的需要

C.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

D.法律制度对主体的满足程度

4.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意识划分为(ABC)。

A.个人法律意识B.群体法律意识

C.社会法律意识D.国家法律意识

5.一国两制的本质在于(ABC)。

A.实现祖国统一,要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

B.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

C.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并列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

D.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永远不改变

6.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序的不同,法律关系可以分为(AB)。

A.一般法律关系B.具体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关系D.相对法律关系

7.调整性法律规范包括(ABC)。

A.义务性法律规范B.禁止性法律规范

C.授权性法律规范D.原则性法律规范

8.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BCD)。

A.法律的创制B.法规清理

C.法规汇编D.法典编篡

9.违法的特点有(BC)。

A.违反社会公德B.具有社会危害性

C.具有违法性D.应受惩罚性

10.现阶段产生违法的原因主要有(ABCD)。

A.旧社会残余的影响B.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C.各项制度尚不完善D.思想文化素质低

11.个别性调整不能形成普遍、稳定的秩序,带有一定的(BC)。

A.重复性B.偶然性

C.任意性D.规范性

12.原始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ABCD)。

A.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B.它们所反映的意志不同

C.它们所形成的方式不同D.它们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

13.法的工具性价值除了确认性价值外,还包括(ABCD)。

A.分配性价值B.衡量性价值C.保护性价值D.认识性价值

14.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较自由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包括(ABCD)。

A.加强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

B.对穷人在住房、医药卫生、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出现了社会立法的新领域

C.打破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形成的公法与私法的界限

D.加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15.法律调整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和一个机动性要素,三个基本要素是(ABC)。

A.法律规范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D.法的适用

16.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B.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立、改相结合

D.科学的创见性

17.以下关于法律规范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B.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

C.法律规范是一般的行为规范D.法律规范是抽象的行为规范

18.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包括(ABCD)。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9.在局部区域生效的法律是(CD)。

A.宪法

B.行政法规

C.民族自治条例

D.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0.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ABCD)。

A.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

B.物质财富

C.智力成果

D.人身利益和行为结果

21.法与政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BCD)。

A.反映的内容不同B.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不同

C.形式不同D.调控的功能不同

22.法律调整的基本要素是(ABC)。

A.法律规范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D.法的适用

2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D)。

A.有国家就有法制B.有国家就有法治

C.有法制就有法治D.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

24.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意识划分为(ABC)。

A.个人法律意识B.群体法律意识

C.社会法律意识D.国家法律意识

25.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BCD)。

A.对事效力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D.对人效力

26.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核心是(BCD)。

A.发展稳定B.党的领导C.人民民主D.依法治国

27.规范性调整的优点体现在(ABC)。

A.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

B.它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

C.它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D.它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

28.法具有(ABCD)。

A.规范性B.阶级意志性C.国家强制性D.物质制约性

29以下关于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说法错误的(ABCD)。

A.社会主义法的一部分法律执行社会公共职能,而不执行阶级统治职能,如食品卫生法规

B.社会主义法中执行阶级统治职能的那部分法律,如刑法,不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社会主义法中的一部分法律具有阶级性,执行阶级统治职能一部分法律具有社会性,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D.社会主义法是由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法律和执行阶级统治职能的法律构成的一个整体。

30.党的政策与国家的法律的区别主要是(ABCD)。

A.从制定看,党即便是执政党的政策要取得国家意志的属性,也需要通过法定程序被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为法律、法规

B.从实施看,党的政策只有转化为法律、法规,才能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C.从内容看,党的政策没有法律规范那样明确、具体、肯定

D.从相对稳定性看,法律比党的政策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31.法律调整的要素包括(ABCD)。

A.法律规范B.法律关系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D.法的适用

32.我国的立法程序,通常包括(ABCD)。

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案的审议C法律案的通过D法律的公布

3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B.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D.科学的创见性

34.仲裁的特点有(ABCD)。

A.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B.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

C.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D.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

35.我国法律关系主体包括(ABCD)。

A.公民,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B.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

C.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D.国家

四、名词解释

1.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命令性规范:

就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体现的国家规范性命令,一项命令往往就是一个规范。

3.相对法律关系:

是指有具体的权力的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

4.法律责任(狭义):

就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

5.法理学:

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6.法规清理:

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7.大陆法系:

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8.绝对法律关系:

是指有具体的权利主体而没有具体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

9.法律调整:

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相应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

10.法的创制:

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11.法律规范:

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

12.法律关系:

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13.法的体系:

是指对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4法的实施:

是指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

15.法律权利:

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16.法律事件:

是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

五、问答题

1.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有法可依。

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要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均有相应的制定的比较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法律规定,使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有法可依,这是做到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前提。

(2)有法必依。

这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有法必依首先要求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在处理各种事务、特别是处理与公民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时,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办事,既要依照实体法的规定,又要依照程序法的规定,不得滥用国家权力;其次要求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3)执法必严。

这是指执法机关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

处理公务、办理案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

(4)违法必究。

凡任何违法行为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和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保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特征有哪些?

答:

(1)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具有广泛性。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实行全方位的组织和管理,其管理的范围日趋庞杂,涉及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科技、公用事业、治安保卫、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

几乎关系到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公民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2)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具有主动性。

在法的适用过程中,行政机关不同于司法机关,它不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担任“中立”的裁判员,也不实行“不告不理”。

当一定法律事实出现后,行政机关必须主动适用法律,否则就是渎职。

(3)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就是在法律对有关事项仅规定原则,而没有规定具体幅度和范围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的前提下,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取适当措施履行其行政职能的权力。

3.法与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答:

(1)法与道德形成的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

法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表现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以确定主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道德则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了,一般是不成文的,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并以义务性规范为主。

(2)法与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

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意志行为,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

道德则注重人们行为的内心动机,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在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来维持。

(3)法与道德的前途不同。

法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还将继续存在。

4.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正确。

首先,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实充分;其次,定性要正确。

再次,对案件的处理要正确。

(2)合法。

首先,必须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其次,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

(3)及时。

首先,及时办案,及时结案,不拖延推诿;其次,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再次,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案件,要在法定时限内,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办案时间,尽快审结案件。

(4)合理、公正。

首先,审判机关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必须居于公正立场,秉公执法;其次,法的适用的结果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现状及发展的综合需要,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正要求。

5.简述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的优缺点。

答:

(1)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做出具体的处理。

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

(2)个别性调整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稳定的秩序。

(3)规范性调整的优点是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

(4)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

6.简述法的外部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4)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7.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答:

(1)宪法

(2)法律(3)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4)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特别行政区的法(7)国际条约。

六、论述题

1.试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

答:

(1)法治原则。

即依法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了法作为以同一尺度衡量事实上不平等的人的调整器的特殊规律性。

不仅指权利的平等,而且包括义务上的平等。

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这一原则既体现在法的创制过程中,也体现在法的实施过程中。

2.试述法律义务的特点。

答:

(1)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

对于义务主体来说,法律规定的义务是必须履行的,而不管主体的主观愿望如何。

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就会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2)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

义务人依法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都是为了保证权利人利益的实现。

(3)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义务人承担义务的范围不是无限的,是有严格的法定界限。

对于法定范围外权利人的利益需求,义务人有权拒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