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8398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docx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

本溪文化定位与文化内涵研究

本溪文化是本溪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物质资源、人文精神、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以本溪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

本溪文化从属于华夏文化的东北文化,但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本溪地域文化是在地方特有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千百年的演化过程中传承与积淀下来的,它是本溪人民运用智慧改造自然的缩影,因此,它从历史的角度决定着本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本溪文化溯源。

本溪文化传承至今,可考的历史已有30多万年。

本溪满族自治县庙后山遗址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30多万年,被称作“东北第一人的故乡”。

遗址中出土的石器有的经过交互打击方法进行了特殊加工,这形成了庙后山石器的一大特点,代表了当时较先进的石器制作水平。

这种“工艺”可以说是本溪地域文化的“雏形”。

新石器时期,本溪地区人类活动逐渐频繁,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凤鸣、牛鼻子遗址,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崴子、三角洞、张家堡等遗址,都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4500年。

此时本溪地区的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原始的农业。

商、周、春秋时期,本溪社会进一步繁盛,太子河和浑江流域的该时期遗址和墓葬分布密集,马城子遗址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马城子遗址由于洞穴墓地表现出的文化面貌独特、内涵丰富,已被命名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马城子文化”,这说明当时社会文化已经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特质。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交流增多,中原文化进入本溪,对土著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最终致使两者相互融合,第一次文化交流在此形成。

铁器和货币的传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太子河畔的威宁营战国遗址,是本溪地区最早的城市遗址。

西汉晚期,浑江流域迅速崛起的高句丽民族在桓仁地区建立政权,建造五女山山城作为都城,第一代王朱蒙和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曾在此执政。

历经魏晋,直到唐朝初期,本溪地区一直为高句丽的主要活动区域。

本溪地区保存着大量高句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特色的高句丽文物,这些都是高句丽文化的直接见证。

明朝初期,建州女真部落在酋长李满住的带领下,进入辽东地区,逐渐强大起来。

此后,王兀堂、王杲、何和礼等率领的女真部落又相继崛起于桓仁地区。

建州女真进入桓仁,不但为日后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更使一种新的民族文化在本溪地区兴起。

本溪文化产生后,随着本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中有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兼并,也有中原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在一次次巨大社会变革的同时文化也发生着变迁或者回归。

这就使得本溪文化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下面就具体的探讨一下本溪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二.本溪文化的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种文化。

本溪人作为这片山水的主人,不断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着、传承着属于自己的文明。

本溪具有悠久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现今已形成多种文化并立,各类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多元文化体系。

(一)山水文化。

本溪地处辽东半岛腹地,属长白山余脉的东南延续山区,千山山脉横贯全境,由西部的太子河流域和东部的浑江流域环绕。

本溪的山水文化主要以国家级风景名胜本溪水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关门山、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桓仁满族自治县桓龙湖风景区为主体,辅以世界上最小的湖——本溪湖、本溪县兰河峪乡境内的大石湖、本溪市区中心地带的平顶山、汤河汤沟的矿物温泉疗养等景点。

而太子河作为本溪的母亲河,也是本溪文化的重要部分。

《方舆纪要》有云:

“太子河即古衍水,燕太子丹匿于衍水,后人因名太子河。

”太子河得名于燕太子丹多舛的命运,更得名于太子河两岸百姓对于燕太子丹那种牺牲精神的赞颂与珍视。

本溪儿女在太子河千百年的川流不息中繁衍生息,更从中学会了面对困境的坚强与抗争。

太子河因哺育了本溪儿女而被传诵,本溪的山则因其秀美而使人动容。

每到秋季,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的枫叶便是本溪的标志性景观。

本溪市两县四区都有着丰富的枫叶资源,国家AAAA级风景区——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更是是全国闻名的枫叶观赏景区。

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到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50公里山路两旁的枫叶在秋日里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2003年,国家旅游局专门为此路段命名为“中华枫叶之路”。

本溪山水,不但孕育了无数山城儿女,更作为本溪的象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本溪,走进了本溪。

(二)考古文化。

庙后山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证明了30万年以前本溪就有了人类活动,也证明了本溪文化在那时就已产生。

除了庙后山遗址以外,以马城子、牛鼻子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太子河和浑江流域,高句丽山城、平原城遗址遗迹存在多处,这些以及辽东边墙和多处古代战场共同形成了本溪考古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本溪境内已初步确定的古遗址、古战场、古建筑、古河道等文化遗存近千处,挖掘出文物5000余件,被誉为“考古特区”。

(三)煤铁文化。

近代本溪以煤铁资源崛起,本溪以煤铁事业振兴。

本溪的煤铁工业曾经是本溪经济的命脉,本溪更有过“煤铁之城”的美誉。

据考古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本溪的一些村落居民灶坑遗址内留有燃煤之灰烬,证明当时本溪地区已有人挖掘露头煤。

到辽代,已有史料记载本溪采煤冶铁活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朝实行新政,煤矿开禁,在获朝廷发放的“龙票”后,本溪湖柳塘开始采煤。

山西太原府盂县人杨春海会同铁匠多人在此时来到后湖、柳塘一带,从事采煤和炼铁业,形成了本溪煤铁工业的雏形。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辽东地区的经济入侵,1905年12月日本人大仓喜八郎非法成立“本溪湖炭矿”。

1911年10月更名为“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

至此,本溪在日本帝国主义对煤铁资源的疯狂掠夺下,形成了近代煤铁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本溪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创了属于人民自己的煤铁工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

从1949年7月炼铁高炉流出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算起,本溪钢铁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共和国第一”: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国产第一支枪、第一门炮;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辆东方红牌拖拉机、第一台发电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等等,无不渗透着本钢人的智慧和汗水。

本溪的煤铁工业使一种煤铁文化深深的扎根于本溪人民的生活,影响着本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与本溪当地的产业工人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性朴实,气刚健”的本溪人特征。

可以说近百年的煤铁工业创业史给本溪人民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四)红色文化。

本溪人民有一种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聂士成雪夜奇袭连山关一战,是甲午战争中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

抗日战争其间,本溪人民更是不屈不挠,英勇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将领邓铁梅组织成立东北民众自卫军,后与苗可秀一起,多次以游击、伏击方式,与侵华日军进行斗争。

1932年12月,邓铁梅和苗可秀指挥自卫军千余人围歼在红花岭一带活动的日军,并攻下尖山窑,日军疲惫不堪,一路败退。

自卫军一鼓作气,一直追过庙岭。

从而胜利地粉碎日伪的第一次“大讨伐”。

同年3月21日,东北抗日将领唐聚五在桓仁召开秘密会议,经过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辽宁民众救国会和辽宁民众自卫队。

辽宁民众自卫军在唐聚五的领导下,队伍日益强盛,至8月份队伍已扩大到37路,近20万人,与日伪军战斗100多次,收复东边道14个县,成为东北义勇军的一支生力军。

1934年,抗日英雄杨靖宇率队在桓仁建立了老秃顶子抗日根据地。

1936年,抗联在本溪汤沟召开西征会议,确定了向西发展的重要决策。

纵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历史,本溪人民面对侵略者,用一腔的爱国热忱守护着家乡,保卫着祖国,留下了不朽的民族精神。

(五)民俗民间文化。

本溪历史上有多支少数民族在这里崛起,又在这里没落,虽然有的民族消失了,但他们的文化和风俗并没有随之消失,都或多或少的独立传承下来或者融合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共同传承下来。

现在本溪有3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以满族、回族、朝鲜族为主。

本溪社会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同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文化发展的客观原因,也有以汉为尊的人文原因。

但经过近几年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和风俗又得以兴起,总之,汉民族的文化风俗和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同为历史的遗产,更同为本溪的财富,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挖掘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风情,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

(六)宗教文化。

本溪地区宗教产生的时间较早,早在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就有宗教活动。

我市现在共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派。

铁刹山是东北道教的发祥地,宗教基础比较雄厚,是全省重点宗教场所之一。

伊斯兰教火连寨清真寺的古老建筑在东北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

道教铁刹山三清观和伊斯兰教溪湖清真寺被辽宁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寺观教堂。

(七)名人文化。

本溪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使本溪名人辈出。

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建州女真部首领李满住,其它女真部落王杲、王兀堂、何和礼等首领都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铁刹山传道,使道教在本溪兴起。

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本溪涌现出多位爱国将领,聂士成、唐聚五、杨靖宇、邓铁梅、苗可秀,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广大本溪儿女投入到抗击外敌的战争中去。

近代和现代的本溪,更是群星璀璨。

以田连元为代表的评书表演艺术,以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唯一健在的徐派传人毕谷云为代表的戏曲表演艺术,以冯大中为代表的本溪美术现象等,尽皆蜚声海内外。

这里还走出了著名经济学家杨坚白、电影艺术家张良、本溪籍滑雪运动员李妮娜、“雷锋式消防战士”金春明、模范共产党员李秋实、以诚信感动人,成为本溪市形象代言人的“全国道德模范”武秀君等等优秀人才。

这些山城儿女,用自身的努力拼搏和光荣事迹,展示了本溪人无私奉献、不畏困难、勇于创造的奋斗精神。

(八)酒文化。

酒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至今,见证历史,传播文明,覆盖神州大地每个角落,深入人心。

本溪,这东北方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对酒文化更是受用无穷,本溪市的酒业兴隆,酒文化丰富多彩。

本溪市的铁刹山酒,至今已有200年历史。

《本溪县志》载:

1799年,清代翰林、辽阳才子、清朝嘉庆皇帝的太师傅王尔烈游铁刹山,得酿酒秘方后,在铁刹山下沟口筹建烧锅,但不幸未成先逝,后由张嘉久继志建成。

建成后的200年里,“永隆泉”烧锅与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复兴,也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如今的“永隆泉”烧锅的已经不断完善,于2003年转制为辽宁铁刹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但无论如何转制,铁刹山酒文化所讲述的的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奋进精神将始终传诵在山城这篇土地上。

除了铁刹山酒文化以外,引进先进技术,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的桓仁五女山米兰葡萄酒和龙山泉啤酒也已成为我市酒家族中的精品,为推动城市旅游,发展城市旅游商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砚文化。

辽砚和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

辽砚兴起于辽金时代,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

相传辽砚深得辽代萧太后的厚爱,故被封为“御砚”。

辽砚独产于辽宁本溪,其特有的地质地貌经上亿年演变,形成褐石红和石青绿两种奇石,即紫云石和青云石,此砚石素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的雅誉。

1929年,张学良将军下令征集辽砚,参加首届西湖博览会,辽砚一时间名扬遐迩,与端砚齐名。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鉴赏力的不断提高,辽砚作为实用价值强、珍藏价值高的书具和艺术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市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越来越看好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市旅游市场的畅销品。

(十)中草药文化。

本溪地处辽东山区,系长白山植物区系,本地区特定的气候、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使本溪境内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本溪是我国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区之一,其储量及产量均居辽宁首位。

本溪中草药的发展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初,据考证,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前,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就有参农进山搭棚,垦荒栽种人参。

随着东北山参采挖和园参种植业的兴起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桓仁一带的人参最佳,产业最丰。

因此桓仁地区就成为辽宁最大的人参经营热点和集散地。

解放后,桓仁满族自治县人参事业飞速发展,无论是生产面积、产量、质量、品种、还是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均遥居全国之首,被国内外称为“参乡”,桓仁地区也是我国最早的参乡。

当前许多产业在金融危机中萎缩,而医药产业却以高出其他产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可以说,现在是发展药业的最佳时机。

本溪得天独厚的中草药材资源和中药发展趋势已经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和知名度,现代中药产业作为我市的接续产业之一,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今后,本溪市将紧紧抓住“要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将本溪打造成为“中国北方药谷”。

(十一)本溪地质文化。

本溪地区地质遗迹丰富,地貌景观奇特,自然景观和谐优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举世闻名的“本溪组”层型剖面是唯一的、以辽宁地理名称命名并通用于华北地台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

本溪特殊的地矿资源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地质专家来溪考察,长春地质学院等多所高校更把本溪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2005年9月1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本溪市为“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

本溪地区岩溶地貌景观极为繁荣,这在相对缺雨少水的北方地区来说尤其罕见。

其中以本溪水洞景区和望天洞景区最具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本溪水洞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

已探明的洞穴系统全长3650米,已开发2800米,地下河流水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曲折蜿蜒,有“三峡”、“九湾”,故名“九曲银河”。

被称为“北国第一洞,迷宫世无双”的望天洞,是具有北方岩溶特点的高纬度大型喀斯特溶洞,迷宫式洞道迂回曲折,可谓“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景观奇特。

此外,其它奇特的地质景观在本溪也屡见不鲜。

桓仁县的地热异常带颇为神奇。

已发现的四个异常区内冷热点并存,相距不过百米。

冷点终年结冰不化,就是在炎热的夏天也是冰冻三尺;热点常年热,就是三九严寒也是热气腾腾。

这一奇观非常罕见,对其地质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浑江河床和河漫滩上,由于岩性的差异及河水的涡流作用与水中所携带碎屑物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壶穴群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本溪地区奇特的地质状况,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本溪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3.5%,野生动物1500余种。

漫长的地质历史造就了本溪山、泉、湖、峡谷等优美的自然景观。

五女山、铁刹山、关门山、老秃顶子山等名山风姿绰约、景色秀丽;温泉寺、汤沟等温泉疗效神奇,驰名国内外;桓龙湖、观音阁、关门山等湖泊碧水荡漾、烟波浩淼;南芬、大石湖、大冰沟、卧龙镇等峡谷峭壁嶙峋、静谧幽远。

三.本溪文化的定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信息资源共享,也包括文化资源。

这也就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借此机会,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的文化侵略正逐步取代军事侵略,成为一种新的侵略形式。

想要不被外来文化吞没,就必须要保护和发扬本民族文化。

城市文化也是如此,文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找到文化上的独特性和标志性,才能使文化在各个领域发挥出巨大的辐射力量,进一步指导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本溪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无论哪一种文化都经过了长久的沉淀与积累,都是本溪的一种资源、一种财富。

要为本溪文化定位,就是要为本溪这座城市寻根。

30万年前,本溪地区的古人类靠着这里的一山一水和自己的努力奋斗,繁衍生息;2000年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个民族凭着这里的一山一水和自己的坚强意志振兴崛起;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东北,为的就是这里的一山一水和这里的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本溪煤炭钢铁工业的崛起,也是因为本溪人拥有铁一般的毅力和矿山里的煤铁资源;新时期,当煤铁资源濒临枯竭时,还是家乡的山水给了我们吸引游客的资本,给本溪提供了在此振兴的契机,那清澈的山泉,满山的红叶有资本有能力让本溪再一次腾飞。

本溪的发展离不开本溪的山水,本溪文化的根就在这山水之中。

因此,在本溪文化的丰富内涵中,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两厢结合,“融山蕴水,人文本溪”才应该是本溪文化的合理定位。

四.本溪城市发展方向。

本溪作为我国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开发较早的以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随着资源的濒临枯竭和社会的发展,“煤铁之城”的时代已经过去。

本溪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如果不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选择与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无震荡更替,本溪必然走向“矿竭城衰”的结局。

因此,在“十一五”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

“做大做优做强冶金支柱产业,初步把旅游、现代中药和钢铁深加工制品三个接续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突破。

”从更为长远的城市发展角度看,首先,应该充分发挥二三产业优势,把本溪市全面推向并置入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经济环境,在积极参与沈阳经济区建设、加快沈本一体化进程中,谋求本溪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使本溪尽快由钢铁一个产业支撑的一代城市升级换代为由钢铁和生物医药、旅游三个产业支撑的二代城市。

通过全力“打造中国北方药谷、建设本溪生态新城”,实现本溪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

第二,结合本溪山水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沈阳等辽宁中部城市休闲娱乐后花园”。

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在此规划中,本溪在主动承接沈阳的辐射,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挥本溪特有的资源优势,在规划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本溪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和冠绝辽宁的城市森林覆盖率,本溪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3.5%,这就有条件把本溪建设成为辽宁中部居住条件最佳的城市;加之“沈本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2009年沈阳、本溪两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将开工建设。

将来,随着城际铁路的竣工,本溪直接为沈阳提供居住条件就成为了现实,这样便使“沈本”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本溪的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煤篇铁章·本溪老工业基地煤铁业史料汇编》政协本溪市委编2007年12月

②《种树的时代》孙浩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

③《本溪地域文化丛书》孙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④《本溪文艺名人录》本溪市文艺创作委员会编1994年5月

⑤《地域文化与和谐本溪》孙诚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0月

⑥《本溪中草药材大全》王强等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⑦《庙后山》辽宁省博物馆本溪市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