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7974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docx

自然辨证法复习答案

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分别是什么?

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对象: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来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三个方面,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①自然界(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客体)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人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③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内容:

(1.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化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辨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技术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技术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

(3.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意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性质:

(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

(2,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自然辩证法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必要环节。

(3,自然辩证法是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与标志。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从古希腊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之前均属自然辩证法的前史阶段。

创立:

19世纪40年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萌芽。

1873-1883年,恩格斯致力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没有完成),自然辩证法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1873年5月,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

1876年5月,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轮廓,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基本思想。

19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前,恩格斯为完成《自然辩证法》倾注了全部精力,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未完成,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建立起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和发展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的自然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论述了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明确地提出了以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中心的科学观。

标志: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首次公开在苏联出版

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自然辩证法比科学技术理论的抽象性更大,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

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这就决定了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

往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作用,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价值;往下是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体现在:

1)自然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2)自然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

3)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理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4、“存在”的自然界与“演化”的自然界的关系。

任何存在着的事物同时也处于演化中。

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间灵妙完全合为一体。

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致;第三,这丰富了上向因果的关系,自然演变规律的揭示也在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架起桥梁。

5、人工自然进化的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

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都经历了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同样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而在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理解。

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后所得到的人工自然物是在实践上重建对象。

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工自然的发展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

6、为什么说现代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

古代自然哲学具有直观性、辩证性以及思辨性。

它直观地整体地从自然本身去寻找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理解成一个其中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同时,充分地注意到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然而,古代自然哲学是自发的、朴素的,还有猜测性的缺陷。

近代机械自然观只注重个别的具体的分析,持静止的观点。

而现代自然观分析辩证地突破了各门学科的界限,重新走向综合。

这种综合不是古代那种原始的综合,而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掌握了各个局部之后的综合,是对自然界全面的、深入的理解。

从古代自然哲学的原始的综合到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分析到现代自然观的全面综合,由古代自然哲学与自然史思辨的一致到近代机械自然观的相反再到现代的一致,体现了现代自然观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

7、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的“天人合一”: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

古代人站在自然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

②从实践论的角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

(人能动的改造自然,人受到自然的制约)③从本体论的角度:

“天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

2)近代的“天人分离”: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

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

人与自然相分离。

②从实践论的角度:

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

③从本体论的角度:

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

“天人”合于机械。

(人以机械理解自然,人本身也机械化)

3)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

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

这就是自然的人化。

②从实践论的角度:

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

③从本体论的角度:

“天人”合于“人”。

原始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

8、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以本专业为例说明科学认识的形成过程。

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的反映客观的过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问题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

特点:

实证性:

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深刻性:

在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

创造性:

在科学时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

9、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二者有何差异?

“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的观点在于认为只有提出问题,才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研究,它把科学研究看成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从具体的科研过程而言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科学研究是始于观察”这一观点把科学研究看成是自发的、消极的活动,认为问题最终来自观察实验,认识源于感性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路线。

科研始于问题和认识源于实践这两个命题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由认识源于实践简单地断言科研始于观察,也不能有科研始于问题错误地推出科学始于问题。

10、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科学问题的本质:

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而提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

地位: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是科学研究前进的推动力,科学问题是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对象,对科学问题的解决不仅标志着技术的起步,而且对验证和发展理论有重大意义。

11、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首先,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人在观察过程中必然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和翻译。

这种挑选和加工的过程与人的知识背景、理论经验、乃至生活经验、心理定势密切相关。

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其次,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的,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进行观察的人正是带着这类理论框架去进行观察的。

最后,理论在观察中具有“定向”作用和“加工改造作用”,即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和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12、科学实验的三要素及其各自的认识论意义。

答:

科学实验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三部分组成。

实验者是指从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人。

这是实验的主体,是实验活动中的首要活跃因素。

作为认识主体,实验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具体表现在实验者具有感官知觉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操作实验能力。

实验对象即实验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存在物,它可以是天然自然物,也可以是人工自然物。

实验对象作为认识客体相对主体而言具有对象性,即它不只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且还直接规定着实验者思维方式和方法,规定着实验的方式和方法。

实验对象具有客观性,这是一切客体的共同属性。

客体之所以成为客体,就在于它和认识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是客体本身并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它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验者从事科学实验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实验对象固有的客观属性,从而获取相应的科学事实。

实验手段由实验仪器设备等客观实在物体所组成。

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实验者把自己变革和控制实验对象的主观意图,通过实验手段以物化的形式作用于实验对象,另一方面,实验对象将受到变革和控制后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状态的信息,通过实验手段反作用于实验者,使实验者能够获得有关实验对象的信息。

没有适当的实验手段,就没有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实验对象的客观属性就不能通过实验的变革而显露出来,实验者也就不能获得对这些属性的认识。

因此,实验手段是联系实验者和实验对象的中介。

13、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方法的差异是什么,后者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有何作用?

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方法的特点:

a)形象思维:

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其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b)直觉思维:

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特点:

是思维过程在量变基础上实现质变,表现为逻辑上跳跃的突变;打破常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律的束缚。

作用:

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

14、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有哪些?

15、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以专业为例,说明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的运用。

功能:

(1)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2)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工具;(3)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工具。

大家在这里说一下我们专业对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的运用。

16、科学假说的检验原则及其与科学理论形成的关系。

科学假说的可检验原则是指科学假说应当是原则上可检验的。

一是指假说所揭示的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具有直接观测性,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直接检验和证明;二是从科学姬朔中逻辑的演绎出具有可直接观测的个别事实和推论,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检验和证明。

三是指现代技术还打不到,但将来可实现的检验。

第一,假说经过实践检验逐步转化为科学理论,而与之矛盾的假说被否定。

  

第二,经实践检验后,假说的基本观点被肯定,但在些具体细节上存在着矛盾,需要进行某些修正。

第三,通过实践检验,证明两个对立假说各自包含局部真理,而为另一种更深刻的学说所代替。

 在科学发展中,充满着假说的不断更替,它反映了人类认识的复杂性和迂回性,人类正是在实践中把握客观真理,认识事物本质,通过实践提出假说,又通过实践验证假说,使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

17、工程技术活动的特点,工程技术方法论的原则。

1.定义:

在工程技术活动中产生的,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以社会规律为导向、变换物质、人物结合,从而实现人的意志与目的的手段、途径与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2.特点:

更强的实践性、更强的社会性、更强的综合性、创造性、效益性和可行性

(1)实践性:

工程技术活动是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回到实践,从精神向物质飞跃,它的最终成果是物质形态的东西;

(2)社会性:

技术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某种工程技术能够实施,不仅与它的技术性能有关,而且与当时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的状况等等密切相关,后者常常是决定技术发明能否发展转化为社会产品的条件,工程技术活动要从自然和社会两者的和谐统一的美的规律来建造人工自然物,它不能不考虑到社会的和心理的种种因素;

(3)综合性:

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具体的人工自然物,它必须把原先被科学研究舍弃掉的因素和关系一一恢复起来,对各种要求和约束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4)创造性:

工程技术活动的目标在于不断的创造出自然界尚不存在的物质对象。

3.原则: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经济性和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18、技术评估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观?

技术评估价值观,即人们在技术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

技术评估应放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尺度上进行评价,包括应用社会伦理标准和人的价值标准,不仅是技术的合理性,而且是社会的合意性。

19、系统科学方法的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其与经典科学方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内容: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的方法。

特点:

把研究对象看为系统,从系统整体出发,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考察事物,能够辩证的处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实习系统整体最优化。

20、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类型。

1.定义: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2.内涵:

发明;技术革新;研究与发展:

研究与发展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根源是技术创新。

3.类型:

(1)渐进型,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

(2)质变型,是由研究和发展部门精心研究的结果,常伴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在一定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3)技术系统变革型,这类创新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影响经济的几个部门,伴随新兴产业的出现;(4)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又称为技术革命。

21、现代科学革命的特征与总体趋势是什么?

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

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和专业化,科学活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科学发展的加速化和数学化,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等方面

22、以近代以来的几次技术革命为例,说明技术革命的一般模式与机制。

一、孕育阶段社会中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能源危机而提出的寻找新能源的问题

二、突破阶段如蒸汽机、发电机、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手段

三、发展阶段新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引起核推动其他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发生和发展

四、成熟阶段各种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及连锁关系引起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技术革命的模式简单表示为:

孕育

突破

发展

成熟。

其具体机制也可简单表示为:

需要的产生

新的技术规范的出现

新的技术手段发明

新的技术和技术群的兴起

新的技术体系的形成。

23、高技术社会化的途径与机制是什么?

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基础级

主题级

核心级逐步深入,对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需求愿望和刺激作用。

而高技术则通过核心级

主题级

基础级,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

高智力:

高技术支撑环境的核心级,高技术开发必须具备高投资的经济支持,高技术开发必须具备匹配和谐的人才群体

智密区:

高技术支撑环境的主体级

信息经济:

高技术支撑环境的基础级

社会积极条件通过基础级-主体级-核心级逐步深入,对高技术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需求愿望和刺激作用。

24、高技术发展对价值观念变革的影响。

1、人才观念高技术需要需要劳动者有更高的信息处理抽象思维和应变能力

2、信息观念要重视信息,千方百计的主动获取信息

3、资源观念既包括传统的物质资源,更包含知识和信息

4、创新观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以生存

5、空间观念原有的静态和绝对的空间观念势必被运动的和相对性的空间观念所代替

6、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要造成终身培训和不断接受教育的新风气

7、时间观念珍惜时间,加快生活节奏和提高工作效率

8、就业观念勇于进入新领域,淡化职业差异,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树立开放的、积极的就业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