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7738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有5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7课时。

第二单元:

冷和热,8课时。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5课时。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5课时。

第五单元:

,3课时。

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目 的 要 求 

1、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2、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性质。

4、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5、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物进行排序和分类。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

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2、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板书课题:

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

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

还有哪问题?

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方法: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醒:

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演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

”的问题。

板书,小组讨论,作记录。

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看似容易的实验,但是实验原理的揭示和上一个实验不同,学生要自己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

① 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 

② 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

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 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

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

有质量(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请学生演示)按照活动设计完成实验或用天平也可以。

板书  质量(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  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      我们的实验对吗?

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 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

(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强调口一定要扎紧)分发针筒,板书:

不能随意缩小

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

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

  自我设计实验是让学生体会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安排

4、理论运用实际

(1)  制作空气枪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  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

① 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

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可放在课后,教师演示一个也行,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三、课外拓展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四:

板书设计

1、空气的性质

                            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五:

教后记

 

2、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  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  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

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

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

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5、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四、板书设计 

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五、教后记: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描述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能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联想来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材料:

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火柴、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去底塑料瓶、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呈梯状的铁条、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

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

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

说明了什么?

你的依据是什么?

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

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

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5、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依据是什么?

三、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四、教后记: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

课时安排    二课时(课堂一课时,课后调查汇报一课时)

三、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  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

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  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板书  空气   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 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空气是生命的关键  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定实验计划

(4)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安全最重要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

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  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

(1)  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 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板书设计  

4、空 气 也 是 生 命 之 源

现象: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1号盆(空气)     

2号盆(尾气)     

结论:

五、教后记: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结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

(1)当着学生的面倒一杯开水,问学生这杯水放在这儿,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猜测。

(3)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提出假设。

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验证。

3、设计实验。

(1)各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

(2)请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C.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D.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E.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记在P76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

5、分析统计。

(1)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

并将数据画出曲线图。

(2)学生完成P76中的曲线图。

(3)请学生说说看了曲线图后你想到些什么?

尽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

A.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

B.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6、得出结论。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逐渐下降的。

继续观测下去,温度将逐渐稳定。

四、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分析统计

得出结论

五、教后记:

 

2、热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热对流的实验。

3、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二、教学准备

热、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管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其他物体(空气、手等)吸收热温度会升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热往哪里传?

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

【评析】热水变凉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样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知识准备。

二、探究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

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

2、猜想与假设。

(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

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总结金属传热的规律。

三、探究水是热的部良导体

1、提出问题:

水能否象金属那样传热?

用课本18页方式给水加热,试管里上部水和下部水的温度会一样升高吗?

2、猜想与假设。

(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

怎样方便准确测出试管中上部与下部水的温度?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双温度计)

4、各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测量数据,交流得出水与金属传热方式不同的结论。

四、探究水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

水怎样传热?

怎样使试管里的水全部变热呢?

2、假设与猜想。

提示:

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

3、讨论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4、各组进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结果,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水的传热方式。

五、课堂小结:

热往哪里传

六、游戏竞赛:

怎样能使对流管中“棉团”按照你的要求运动?

七:

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八:

教后记

 

3、加热和冷却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

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

知识与技能:

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难点: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提出新问题

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2、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3、教师演示实验:

空气的热胀冷缩4、提问:

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 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1、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讨论:

▲烧瓶里有什么?

▲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

▲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

向里移呢?

3、小结:

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

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收缩。

 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

二、 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问:

▲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

▲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这样的变化吗?

▲你最想研究实验桌上的什么物体?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让学生选取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交流、小结:

▲研究的是什么物体?

▲你们是怎么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想选择研究的对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三、热胀冷缩的应用和防止指导学生分析事实,解释现象。

 

1、讨论:

▲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2、热胀冷缩的应用

▲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温度计

3、防止热胀冷缩

▲冬天、夏天电线的变化

▲铁轨间的缝隙

▲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

▲桥面上的缝隙 讨论、解释现象 引发相关问题,感受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 

1、介绍:

▲神舟飞船的防热

2、总结 学生谈体会 让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五、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六、教后记

 

4.吸热和散热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二、教学准备:

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

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二)自主学习:

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

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

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

(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

(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

需要哪些材料?

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

怎样去做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

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

B.要阳光下观测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

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P78的表格中。

D.完成P78的剩余内容。

(6)汇报交流。

(7)得出结论。

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

水吸热慢,散热也慢。

B.对比实验:

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A.预测;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

1.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四、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五:

教后记: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