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word资料18页.docx
《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word资料1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word资料18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word资料18页
文献综述
——利率市场化背景、影响、理论及中国的例子
西南财经大学
1.前言
1.1背景及意义
中国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实践为制度变迁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和验证的机会。
在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其从制度变迁角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1国内理论研究背景
改革,或者说制度变迁,有“外生推动型改革”和“内生演进型改革”之分,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中国的大多数改革一样,属于政府推动的“外生推动型改革”,不是完全由市场内生演进的。
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本文还在“外生推动型改革”意义上区分了改革的“制度性条件”和“技术性条件”。
“制度性条件”包括两个条件:
(1)制度变迁的政府边际效用为正,这是改革得以推动的条件;
(2)制度变迁对于改革的关键性局部来说,边际效用为正,这使得改革避免因关键性局部的阴奉阳违而推行受阻,遭受失败。
“技术性条件”包括宏观环境稳定、监管能力较强、市场机制较完善等“宏观技术性条件”,和各种微观主体对利率具有一定敏感度的“微观技术性条件”,相对于“制度性条件”,我们把这些条件统称为“技术性条件”。
根据这样一种分类,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很多是对“技术性条件”的研究,即,要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时,要如何兼顾宏观经济的稳定、市场机制的培育、监管能力的提高,以及合格微观主体的培育等等,涉及一系列指标和数量关系的研究。
虽然国内也有一些质量较高的关于“制度性条件”的分析研究(虽然没有用这种提法),但遗憾的是有许多较为深入的研究没有最终抽象出一个统一的框架或者模型来实现逻辑的抽象一致性。
因此,本文对此作了一些尝试,但是还是处于很初步的阶段,只是一个开始,要对这个问题有所突破,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待完成。
1.1.2国外理论背景
通过第一章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外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理论并不非常适合中国的实践。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两种学说是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理论成立的隐含假设是成熟市场经济环境。
而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是中间过渡的状态,意味着资源配置形式的高度不稳定,市场分割、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经济主体对一些市场信号的不敏感等问题,使得模型中涉及的资本和商品的价格变化(即利率和物价变化),不一定导出理论模型中描述的数量变化,中国的经济并不能完全按照这两种学说所描述的那样运作。
1.2实践意义
以上是从理论上分析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从实践方面看,当前经济越来越迫切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本文第四章中,张军教授指出,改革以来,中国的边际资本-产出比率在维持了10多年的几乎常量之后,从1994年开始急剧上升了,意味着投资的边际效率在1994年以后显著恶化了。
张军还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降似乎应主要归因于投资效率急剧恶化的结果。
边际资本-产出比率的急剧上升趋势背离了中国的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这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另外,由于资本投入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因此边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快速上升造成了产业利润率的下降。
2003年出现了“油荒”和“电荒”,能源瓶颈问题突了出来,这使得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在当前进一步显得突出了。
因为在一些经济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多一块低效率投资,在资源占用上,高效率投资将被多挤出一块,而在以前这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低效率投资和高效率投资一起提供GDP增长的份额,而不是相互替代。
所以,在经过短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以后,商品价格市场化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近乎耗尽,需要进行利率市场化等要素价格的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增长成本,纠正越来越明显的三大经济扭曲4,提供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而“制度性条件”和“技术性条件”的完整分析能提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科学的实践指导。
2.主题
利率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它包括存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再贴现利率、票据市场利率、证券收益率、债券收益率、债券回购利率等等。
世界上的利率管理体制有三种:
1、市场型,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水平;2、限制型,由货币当局限定利率的上下限,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在上下限的范围内决定利率水平;3、管制型,完全由货币当局来决定利率水平。
从广义上来说,管制型利率体制的概念有时包括了上述的管制型和限制型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其基本含义如下。
第一,利率水平由市场决定;第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第三,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自主决定资金交易对象、规模、价格、期限和融资条件。
本世纪,世界各国曾经掀起一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热潮,成功国家不少,而失败的国家则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这些都是对理论的实践。
就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选择的理论指导来说,国外的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中,有的是在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理论,如弗里德曼、凯恩斯的理论;有的虽然是对发展中国家研究的成果,但实际上并不非常适合运用于中国,如著名的麦金农、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另外,现在国外关于利率市场化又有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但往往从动态或静态角度研究不同利率制度下的效率问题,没有涉及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具体研究,不能解决中国利率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问题。
在国内研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有些文献中,这些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有时没有得到很好的注意。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是一种制度的变迁,我们应该更多的从制度变迁的有关理论中汲取营养,才能理解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逻辑,和它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全局中的逻辑位置。
2.1国外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
2.1.1凯恩斯和货币主义学派的利率政策主张
2.1.1.1凯恩斯利率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是调节整个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变量。
利率高低对于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作用的机制是:
利率由对货币的供求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导致利率变动,利率变动改变投资和消费的成本,改变储蓄的报酬,进而影响总支出,最后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
凯恩斯把经济的萧条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利率是连接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纽带,因而利率可用作启动经济的杠杆。
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效应为:
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水平下降→投资水平上升,消费水平上升→总支出增加(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复苏
2.1.1.2货币学派的利率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与货币供求的关系并非如凯恩斯所认为的那样:
货币增加使得利率下降、货币减少时利率上升。
他们认为这只有在短期分析中是正确的,但在长期分析中则并不对。
因为:
(1)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使降低了的利率回升
(2)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存在与价格上涨形成合力推动利率的进一步上扬
2.1.1.3凯恩斯和货币主义观点和中国现实的矛盾
凯恩斯和货币主义,它们是真理的两个方面,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应当采取凯恩斯的低利率政策,促使经济复苏,当经济复苏后,应当采取货币主义学派主张的市场化利率的政策。
不遵循这一规律对经济将有不利影响。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两种学说是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理论成立的隐含假设是成熟市场经济环境。
而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是中间过渡的状态,意味着资源配置形式的高度不稳定,市场分割、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经济主体对一些市场信号的不敏感等问题,使得模型中涉及的资本和商品的价格变化(即利率和物价变化),不一定导出模型中描述的数量变化,中国的经济并不能完全按照这两种学说所描述的那样运作。
2.1.2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2.1.2.1主要内容
1973年,美国有两位经济学家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在大约同一年先后出版的两部著作中,不约而同的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模型。
虽然他们论述的角度和问题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讲却得出了颇为近似的结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实行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
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
他发现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而且程度很深。
金融抑制两个基本特征是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和有选择的信贷分配。
政府管制的过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导致低水平储蓄和过高的资金需求,这种供求矛盾又导致政府更多的干预,如强制储蓄、有选择性的信贷配给、差别利率,以及发放营业许可证、财政补贴等各种各样的财政的、货币当局的其他形式的干预。
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市场被分割成两个市场:
一个是被政府管制的有组织的市场,另一个是没有正规管制的自由市场,其利率水平高于前者,中小私人企业和家庭的投资或依靠内部积累,或通过这一市场进行高成本的融资。
这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使市场行为扭曲。
在麦金农看来要使这些国家摆脱贫困就必须解除“金融抑制”,实施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与凯恩斯的廉价货币政策相反,他们认为在落后国家,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才有助于经济发展。
他们认为高利率有助于吸引储蓄,会促使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实际利率的关键在于放松对利率尤其是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
2.1.2.2对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评价
金融自由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70年代和8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实践,掀起了一股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热潮,有一些国家获得了成功,但对于发展中国来说,有很多却很惨痛的失败了。
人们批评他们的理论存在很大缺陷。
尤其对于中国来说,该理论的致命不足在于,其“在落后国家,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才有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的观点在中国不成立。
中国的实践表明即使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储蓄仍然是增长的,而且快于GDP增长率,这表明中国目前储蓄对利率不敏感,因此较高实际利率才有助于形成储蓄的这一论据不成立;另外,由于中国的银行贷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际上主要贷给国有企业,到现在还比较突出的存在着非国有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国有企业由于其自身缺陷存在投资饥渴症,因此较高实际利率有助于投资效率提高的论据也不成立。
另外该理论还有如下缺陷:
(1)高估了经济落后国家的储蓄利率弹性和作用
(2)过分强调储蓄对投资的影响
(3)忽略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适当环境、条件和进展方式
(4)忽视了金融机构和制度的研究
吉布森等(Gibson,1994)认为,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是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制度作用是以何种方式发挥的,金融自由化的战略应与发展已有的金融机构和创建新的金融机构结合起来。
Demetriades等(1996)指出,在金融抑制的各种模型中,金融机构的作用要么被忽略,要么是完全被动的,除少数例外,金融机构被视为是完全竞争者,存款转为贷款是没有成本的,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通常是为少数银行所垄断的,加上信息的不对称,银行业并不是完全竞争的。
2.1.3近年来国外关于利率市场化理论
2.1.3.1关于价格管制及其经济后果
Berthelemy和Varoudakis(1996a)提出了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远超过贷款补贴或者对信用活动的规定;麦金农(1996)则把政府对金融中介征收的所有隐性税收定义为金融抑制,其中一种形式就是利率管制。
一般,经济学家对利率管制基本持否定态度。
一是福利损失,即利率扭曲会降低信贷市场的效率;二是宏观经济成本,即利率管制会限制储蓄(麦金农和肖,1988);三是微观经济成本,即利率管制阻碍了金融市场规模扩张,限制单个银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利率管制及其市场化研究通常集中于对储蓄动员力的讨论,Hellmann等(1994)提出了金融管制的实质是政府从金融机构抽取租金的论断,并且提出了在取消利率管制过程中必须做好政府与市场的结合问题。
换句话说,其观点是一种渐进式改革的思考。
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1996)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反麦金农和肖(1988)的主流思想而行之,提出:
为了避免商业银行在贫困地区开拓中的利润损失,或者避免其在发达地区因恶性竞争而导致利润过早平均化,有必要实行利率管制;他们还提出在缺乏足够的金融服务的前提下,政府也有必要实施利率管制,因为人为把利率压低到均衡利率以下,可以促使银行获得超额利润,进而以此利润用于扩大金融服务。
当市场达到一定深度,就可以放弃利率管制。
有意思的是,在Stiglitz等(1993)看来,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不同,前者是一套用来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政策组合,其两个基本组成部份是利率管制和对金融部门竞争数量(强度)的限制。
具体地,金融约束不再是政府从金融机构获得租金的手段,恰恰相反,成为政府为金融机构提供租金的政策组合,以此激励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有益的金融服务。
Caprio和Summers(1996)证明,鉴于银行业的道德风险和掠夺存款人存款的行为特点,银行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因此存款利率管制可以促进银行行为的长期最优化。
同时,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1996)突破了传统的仅立足于储蓄供给面的分析,提出利率管制可以通过提高银行的积极性来提高储蓄动员力。
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2000)进一步提出,金融约束时间是存在前提的,即政府必须维持一个低通货膨胀环境,使得实际利率必须为正且可以预测到。
关于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Berthelemy和Varoudakis(1996b)的生增长理论给出了一个多重均衡解释:
即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度背景下),相同的放松管制政策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
他们认为,如果金融部门的初始规模小于临界点,则利率市场化会导致低水平均衡。
相反,Amable和Chatelain(1996)的内生增长模型则证明了金融市场制度约束下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他们证明,在信贷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政府提供优惠利率(在我国,体现为信贷政策或窗口指导),可以修正贷款人的信贷配给,解决惜贷问题。
2.1.3.2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Wijinbergen(1983)率先从非正规信贷市场角度考察利率市场化问题,提出了民间金融价格形成机制对一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Morisset(1993)则进一步研究了国家预算对私人信贷的挤出效应以及取消利率管制后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
Gupta(1993)、Gupta和Lensink(1994)结合外部资金流入,观察了利率市场化所造成的资产组合效应、财富效应和利率弹性。
Gupta和Lensink(1996)进一步从综合非正规金融市场和开放经济的角度,通过政策模拟,验证了政府信贷需求对私人信贷需求的替代效应,并发现储蓄存款与资本形成之间的非替代性:
即利率下降不会降低银行存款而增加投资,而非替代性的存在是大胆实施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安全性前提。
他们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一定造成通货膨胀,原因在于私人部门投资的上升可以通过实物资本积累抵补价格上升的压力。
2.1.3.3评价
虽然现在国外关于利率市场化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但往往是从动态或静态角度研究不同利率制度下的效率问题,如对于储蓄、投资的影响,和对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作用等等,大都脱离了具体国家的制度环境来研究,因此不能解决中国在特定的具体的制度环境中的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各国的利率和经济制度,虽然有些结论可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参考价值,但其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制度环境的国家才适合他们的理论。
2.2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2.2.1利率市场化第一阶段改革历程(1982-1989)
第一阶段从1982到1989年,是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阶段,并伴随以其他利率体制改革的尝试。
存款利率体制改革:
(1)初步调整利率体系
(2)初步采用再贴现政策和开始贴现业务
(3)初步建立准备金制度
(4)初步建立同业拆借市场
2.2.2利率市场化第二阶段改革历程(1990-1997)
第二阶段是从1990到1997年,这是改革的大力推进阶段,这个阶段特点是目标明确,大胆改革。
目标明确指的是,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并为利率市场化环境建设作了部署。
大胆改革是指,这个阶段的改革大大丰富了市场化的利率交易品种,从1990年和1991年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先后在深圳和上海正式建立并营业开始,具体实施了股票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等的市场化,并调整和完善了利率体系。
这一阶段市场化改革进程开始加快。
具体说来有如下方面:
(1)简化利率结构
(2)理顺利率体系中的相对关系
(a)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倒挂及其解决
(b)央行基准利率与商行存贷款利率倒挂及其解决
(3)国债利率过高和国债利率的市场化
(4)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2.2.3利率市场化第三阶段改革历程(1998至今)
第三阶段是起自1998年,这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这一阶段在不断完善已有交易品种的市场机制和继续增加新的交易品种的同时,以1998年1月1日中央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为标志,中国进入了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时代;并且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核心最关键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将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货币当局或政府不得直接干预控制,因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宏观金融调控必须是间接型的。
可见,利率市场化意味着要放弃直接干预的信贷规模限制和代之以货币政策的间接手段或政策工
2.3文献整理
编号
标题
作者
来源
内容提要
1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马胜杰
世界经济2001,5
2001年利率市场实际成熟;已成功完成或将要完成利率
自由化的国家和地区中,选择渐进改革方式者占
优
2
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与安全模式初探
刘义圣
经济学动态
在经济体不适应时不能贸然进行市场化
3
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孙尧宇
金融经济
利率市场化制约因素分析
4
论中国利率市场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
利率非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5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
肖欣荣、伍永刚
国际金融
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利差呈缩窄趋势,但由于贷款占资产比重的提升,改革完成初期对银行净息差冲击较小。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净息差仍呈现下降
6
市场化利率体制有效运行的要件约束与制度建设
赵尚梅
经济学动态
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
7
市场经济与利率机制的市场化
何德旭
经济学家
利率改革进程回顾;国外经验
8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
姜再勇、钟正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利率改革的不同阶段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两次传导体制转换
9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债券市场
柯珂
宏观经济研究
利率改革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10
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王国松
经济研究
中国“储蓄效应”绝非麦金农和肖所认为的是由于货币实际收益的提高而引致。
就中国目前的财政收支状况,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引发宏观经济与物价水平的不稳定,而高通胀率和高名义存款利率则会加剧银行风险,引发银行危机及金融危机。
11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逻辑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变迁路径
12
中国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及影响
王光伟
管理世界
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影响
13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及其演进:
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张杰
管理世界2001,5
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
14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黄金老
经济研究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阶段性风险和持久性风险
15
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选择的实证研究
温彬
中国经济金融观察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基准利率的选择
16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
邵伏军
金融研究
17
经济发展的金融深化
麦金龙
摆脱贫困——接触“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
18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麦金龙
19
Thescopeandlimitsoffinancialliberalis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ACriticalSurvey
吉布森
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是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制度作用是以何种方式发挥的,金融自由化的战略应与发展已有的金融机构和创建新的金融机构结合起来
20
ECONOMICGROWTH,CONVERGENCECLUBS,ANDTHEROLEOFFINANCIALDEVELOPMENT
Berthelemy&Varoudakis
提出了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远超过贷款补贴或者对信用活动的规定
3.总结
3.1已研究方面
(1)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定义
(2)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
(3)利率市场化的适用范围
(4)利率市场化的实行的制约条件
(5)利率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之前的对比
(6)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以及机遇
(7)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8)利率市场化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影响
3.2待完善领域
(1)利率市场化的界限即达到程度尚未明晰,是彻底的市场化还是有条件的有管制的市场化?
(2)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中外生变量——政治力量是否可以放在利率改革之后?
(3)对股票以及期货、期权市场的影响
(4)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5)1、上帝说:
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6)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7)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