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7264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日一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每日一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每日一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每日一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每日一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日一问2.docx

《每日一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一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日一问2.docx

每日一问2

《每日一问》-专题一:

各种无线制式技术比较-第2节网络结构的差异2.1“无所不在”的UE、“先抑后扬”的NodeB、“日薄西山”的RNC

无线接入网的网络结构在2G、3G时代差距并不大,其结构对比如图:

其基本特点是:

业务交换和接入功能分开:

业务由核心网处理,接入功能归无线接入

网;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早期交换机处理能力不足,所有功能由一个中心交换机处理

会顾此失彼;另外,当时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更新速度远远快于核心交换技术的发展

速度,如果两大功能设计到一起,一旦技术变化,就需要全网设备更新,代价太大。

2G和3G在核心网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咱们无线的兄弟了解即可):

1、电路域(CS)改成“软交换”架构,核心思想是“业务与承载相分离”,即:

用户

业务数据由MGW(媒体接入网关)承载,而业务信令由单独的Server进行处理;这样可

以极大地提高CS业务的灵活性,而且为以后CS、PS业务融合迈出了第一步;

2、对于分组域(PS),其实GSM、WCDMA和TD是一伙儿,事实上,SGSN+GGSN架构本来

就是WCDMAR99版本就做好的,G、TD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直接拿来用而已;稍有不同

的是cdma2000系列制式:

由于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所以cdma2000制式充分借助了这

一有利条件,简化了PS域设备,只设一个PDSN,把数据业务需求直接传递给互联网就不

管了(高通很善于借助国家力量的,cdma制式使用GPS做为时钟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

子)。

2G和3G在无线接入网侧的区别,从表面上最容易看出的,就是网元名称不同了:

2G(包括3G的cdma2000制式)的BSC(基站控制器),在3G(WCDMA和TD)叫RNC(无线

网络控制器);

2G(包括3G的cdma2000制式)的BTS,在3G(WCDMA和TD)叫NodeB;

2G(包括3G的cdma2000制式)的MS,在3G(WCDMA和TD)叫UE;

改名不是为了好听,名称的改变是有原因的。

3G网络以CDMA技术为基础,算法复杂很多,早期(90年代末)基站处理能力又受限于

芯片处理能力;所以,在系统设计时做了这样一个分工:

基站(NodeB)只提供物理层

处理功能和部分物理层算法(如快速功率控制),其他的层二以上功能,尤其是大部分

的无线网络优化算法,都是由RNC完成的,所以才会被称为“无线网络控制器”;相对

而言,2GBSC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基站的信号汇聚起来送到核心网去,所以叫“基站控制

器”。

至于NodeB这个名字的来源,很有些“无厘头”的味道:

据说是当时几种方案没有取得

大家的共识,而且因为名字并非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各方妥协后先找了“NodeB”

这么个名字暂时用之;用来用去,用习惯了,也就这么着了。

基站的功能在3G初期实际

上相比2G是倒退了;不过,现在的基站计算能力已经提高很多了,所以,3G的很多新算

法(比如HSPA的算法)都在基站里实现了。

对于终端网元的命名,2G的MS这个名字是从1G(也就是“大哥大”)时代沿用下来

的,其实不好:

“大哥大”时代终端个头都很大,甚至有很多车载台,所以称为“移动

台”;2G终端已经小型化了,所以我们日常更多地称2G终端为:

HandSet-手机;而到

了3G,由于业务多样化,终端形态也将是形态各异的,所以称为UE(用户设备),意思

是:

任何一个用户用到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一个3G终端!

想象一下:

眼镜可以装上摄像

头,把所见直接上传Youtube;手表可以测试你的脉搏,把数据传给医生,家里的空调

可以远程控制、冰箱可以自动定购食品……未来的数字家庭,UE将无处不在!

这就是前

段时间咱华为宣传的“四大超越”的真实写照(有兴趣的兄弟可以上网查查)。

不过,到了LTE和WiMAX,网络结构可就变了:

1、随着基站的功能越来越强,算法都在基站实现,NodeB会演进成eNodeB;

2、RNC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基站取代,最终,部分功能(主要是汇聚功能)与SGSN合并

成AGW(接入网关),就……消失了;

由此,现在网络的基站-RNC-CN三级架构,就将变成eNodeB-AGW两级架构,即:

接入

网变成了和目前固网宽带接入类似的架构(AG+AP)。

所以呢,各位搞无线的兄弟,需要明白这样一个趋势:

十年之内,无线侧设备的I&C、

O&M,包括故障分析,将会越来越简单;如果你还想在无线这行靠技术混下去,要么,

向上融合:

把AG+AP一起拿下(跨网元端到端维护能力);要么,向下融合:

网优和多

网络互操作(跨网络优化能力)。

《每日一问》-专题一:

各种无线制式技术比较-第2节网络结构的差异2.2接口的差异:

“换汤不换药”

各种制式的无线接入网接口对比如图:

由于2G、3G网络的结构类似(都是“核心网-BSC/RNC-基站”三级结构),所以各

网元之间的接口,器基本功能并没有太大变化,无非就是改了一个名字而已,没什么难

以逾越的知识难点;只是有几点区别需要知道一下:

1、Ater接口:

“码变换器”。

在GSM里,所有语音编码在上传核心网前,BSC都要先通过一个叫Ater的接口把用户语音

传给一个“码变换器”(华为设备是TCSM单元,其他厂家一般叫TRAU单元),把GSM语

音编码转换成PCM编码,当然,相应的,核心网过来的PCM语音也要在“码变换器”里转

换成GSM语音编码,再通过Ater接口传回BSC(cdma系统有没有这个东东俺不清楚,请

cdma的高手解释一下);

GSM系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2G时代的核心网交换机基本上都是固网交换机改造

(改软件)的,它只支持固网的PCM编码,所以需要“码变换器”;但是“码变换器”

的采用会带来一些代价:

第一,系统将消耗很多额外功率(华为老BSC32,一个TCSM单

元机框,功耗就赶得上一个BM模块,以至于TCSM机框必须配置大功率的PWS电源

板!

);第二,如果是“手机-手机”通信,这种“码变换”不但没有意义,而且影响

话音质量。

为什么呢?

你只要想象一下:

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GSM

编码)翻译成英文(PCM编码),再翻译回中文(GSM编码)……那还有诗意么:

不过,在W和TD里,由于采用了AMR语音编码器,未来手机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先确定采用

哪种编码再通信;所以,在W和TD的无线接入网里,是看不到“码变换器”的(这一点G

-U融合的兄弟需要注意),去哪里了?

被集成到核心网去了,一般是配置在移动网到

固网的局向就可以了,因为这时是手机和固话互打,还是要转成PCM编码的。

这个功

能,现在GSM也开始使用了:

有些地方的GSM网已经升级为支持AMR;没有升级支持AMR的

GSM系统,也有一种技术可以减少这种无谓的消耗:

如果系统发现通话的是两个手机用

户,而且使用的语音编码相同(都说中文),那么信号在“码变换器”里就“透传”

了,这就是所谓的TFO/TrFO(免汇接操作)。

2、2G系统的PS业务能力都是后加的,相应地增加了网元和接口:

无线接入网侧,GSM增

加了网元PCU、cdma增加了网元PCF,位置在BSC和核心网PS设备之间;3G无线接入网设

计时已经考虑了支持PS业务,PCU/PCF的功能集成在RNC了(这一点G-U融合的兄弟需要

注意);

3、以CDMA技术为基础的制式的BSC/RNC之间可以互联,支持跨BSC/RNC的软切换

(cdma2000和WCDMA)或接力切换(TD),所以会有相应的接口。

《每日一问》-专题一:

各种无线制式技术比较-第2节网络结构的差异2.3协议栈的差异:

“烦人”的传输层数据配置

各种制式的无线接入网接口协议栈的对比如图:

 

 在协议栈上,3G相对2G最大的变化,是把地面接口(Iub、Iu)的传输从2G的TDM电路交换方式,改成了ATM/IP这种分组交换方式。

 改变的原因很简单:

2G时代是语音业务为王的时代,而语音业务采用电路交换方式是最合适的;3G时代数据业务逐渐崛起,如果采用电路交换的传输方式,效率会非常低,所以改用了数据业务最适合的分组交换方式。

当然,为了能够同时保证语音业务的传输效率,3GPP组织(W、TD的娘家)早期还是采用了ATM这种能够兼顾语音、数据业务QoS的分组交换技术(另一个说法是:

欧洲不甘心其主导的ATM技术沦为为IP打工的下场,想在3G标准制定上再垂死挣扎一把),不过,目前随着全网IP化的趋势,再加上IP技术也已经对语音业务QoS提供了较好的保证(VoIP),最终IP技术会代替ATM;即使是2G,也将如此。

 不过,分组交换技术的采用,对于从G、C转型过来的兄弟,会有一个很大的困扰,那就是:

数据配置时,要面对复杂、“烦人”的传输层配置(尤其是Iub接口)。

 电路交换的情况下,Abis接口的传输是很好配置的。

以GSM为例:

 GSM系统的每个载波有8个时隙(采用FR语音编码的情况下),编码速率为13kbps;Abis接口采用E1传输,E1的结构是32个时隙,每个时隙64kbps;如果我们把一个64kbps的时隙分成4个16kbps的“子时隙”,则一个GSM载波的8个时隙,可以用两个E1时隙承载;一条E1承载的GSM载波数量,取决于RSL链路的复用度,如图所示:

 看起来有点儿复杂,但是实际配置时GSM只有几种固定死了的方式,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了;当然,手工配置还是很容易出错,所以,华为的GSM系统很早就开发了“自动数据配置台”:

配置时,只需要选一下某个基站连在哪块接口板上,有多少载频,选取哪种时隙配比方式,系统就把Abis接口的E1数据配置好了,整个过程全部“自动”进行,想配错都难!

 到了3G,分组交换了,事情麻烦了。

分组交换的意思,就是某个载频的信号,不再固定地和E1、光纤上的某个时隙绑定,而是根据目前接口的资源状况,动态分配、调整传输带宽。

听上去,“动态”了,好像应该更方便了,事实上却是更麻烦了,因为3G需要接口双方的传输层确定很多“协商数据”,看看协商数据表吧:

没有“固定死”的配置方式:

站型(载波数量)不同、E1数量不同,协商数据(主要是各种链路的带宽都是不同的)!

用惯了“自动数据配置台”的,刚接触这些数据,经常会有“崩溃”的感觉:

 

不过,随着经验的积累,现在已经有一些基线数据,可以把传输层数据配置相对固化下来了;相信早晚有一天,也会有一个工具,让你只需要选择一下“站型”、“E1数量”等几个方式,就把传输层数据自动配置出来,热切期待!

《每日一问》-专题一:

各种无线制式技术比较-第2节网络结构的差异2.4信令流程比较:

坚决贯彻“拿来主义”

移动通信的各种制式之间,继承性最好的,恐怕就是信令流程了(尤其是层三信令消

息)。

如图:

GSM与WCDMA、TD呼叫主流程比较.PNG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相似性,主要原因是:

1、信令流程(特别是信令消息的内容)制订不易,只要业务变化不大,能继承应该尽

量继承、能修修补补就修修补补,一般不会轻易另起炉灶。

大家如果看过通信标准,就应该比较理解这一点了:

通信标准的主体文件,就是对各个

接口的信令消息和流程的定义,那是要详尽定义到每一个字节、甚至每一个bit的啊!

轻易放弃,很多人会吐血的;而且,如果业务类似(比如都是打个电话),重做一套流

程和信令消息,未必就比原来的那套要好。

2、信令流程要考虑网络演进的兼容性,能不变尽量别变。

你可以想象一下:

一个多模终端,如果每个制式里同样的业务信令流程不一样,就必须

开发不同的软件,那成本多高啊。

所以嘛,还是R总说得好:

一个流程(或制度),只要能够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就应

该相对稳定,不要老是做太大的变动,不然大家总是在不停地学习、适应、磨合,还总

出错……这也是增加成本啊!

当然,如果业务、技术发生了变化,增加、修改一些流程也是必要的。

对于3G来说,就

新增了一些信令流程,如图“GSM与WCDMA、TD信令流程比较.PNG”所示:

主要的新增流程有:

1、小区建立流程:

这是一个Iub接口上的流程,增加原因是由于Iub接口的“有限开放

性”。

在2G时代,基站和BSC之间的Abis接口是各厂家的私有接口,是不开放的;设备厂家一

般会利用这种接口的不开放性,来阻止其他厂家设备,尤其是基站设备的进入(想搬迁

我的设备?

那就BSC、BTS一起连根拔起)。

但是,运营商更希望所有接口都开放,这样可以“货比三家”,降低成本。

所以,在3G

标准制订时,Iub接口的NBAP基础协议是公开的。

这样,理论上,只要RNC和NodeB支持

NBAP基础协议,那么不同厂家的RNC和NodeB就可以互通了(在早期的WCDMA市场上,日

本NEC公司的基站和西门子等厂家的交换机就是这么连接的,而且NEC一度占据了40%的

WCDMA基站市场份额)。

既然可能是不同厂家的RNC和NodeB,那就涉及到一个对接的问题。

要对接的数据,就是

我们在“2.3协议栈的差异”里所说的“协商数据”,数据传递的过程,就是“小区

建立过程”。

当然,设备厂家也不傻,谁都想巩固自己的市场,所以,现在各厂家都在NBAP基础协议

上添加了一些私有的内容,这个就是所谓的“有限开放性”:

)不过,这个“小区建立过

程”大家都保留着,一方面保证看起来还是开放接口,另一方面,“小区建立”流程在

开局的时候,对于查找“小区建立失败”问题很有帮助(W和TD门的“小区建立失败问

题分析流程”就是基于这一点写的),大家开局的时候就知道了。

2、软切换(接力切换)流程:

这是由于采用CDMA技术而新增的;

3、重配置流程:

数据业务所需带宽会发生变化(比如:

上网浏览过程中,点击某个文

件下载,则需要增加带宽),所以资源需要重配置;

4、小区更新和URA更新:

这是为了支持数据业务的所谓“永远在线”而新增的,属于一

种特殊的“切换”流程。

《每日一问》-专题一:

各种无线制式技术比较-第2节的小结---顺祝大家周末愉快!

移动通信系统从1G、2G、3G一路发展过来,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些在第1节的内容

里已经有所体现;

不过,考虑到网络建设的沉默成本,在网络结构上的演进、变化却并不激进,基本上是

能继承就继承,不能继承就尽量改良;能不大动干戈,就绝不会做*性变化。

所以,在向一个新制式转型的时候,你尽可以把在老制式上积累的知识(网络结构、网

元功能、接口协议、信令流程),复用在新制式的学习上,这将大大加快学习的进度。

对于从2G向3G转型的兄弟们来说,在网络结构学习方面,最难学的部分有两个:

其一,是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后的数据配置;

大家(包括咱们运营商的无线侧维护人员)普遍没有系统性地学过分组交换技术,那些

ATM的概念(VPI、VCI、CBR、RTVBR、AAL2path……)短时间内连记都记不住,更甭提

理解了;以后还要换成IP传输(IPRAN),那些IP路由、掩码……怎么配置从BTS跳到

RNC、再跳到OMU……抓狂了!

其二,是和数据业务相关的信令分析;

看起来信令流程是比语音业务简单多了(不就PDP激活嘛),但是,数据业务一旦出问

题怎么分析?

是GGSN没有分配地址,还是SGSN拒绝?

是终端设置错误,还是网站的服务

器拥塞?

全新的业务,需要全流程、端到端的分析方法;

如果要想继续在通信这个行当混下去,这两关必须过:

1、IPRAN;2、数据业务的端到

端分析;过去则前途光明,可保十年工作无忧;过不去则前景黯淡,要知道:

从LTE开

始,只有PS域,语音业务可是也VoIP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