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0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6760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0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03.docx

第三单元教案03

第三单元单元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的5篇课文,背诵古诗2首。

2读课文,学习在阅读中提问,并试着解决问题。

3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

4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

10课时

 

11、揭开雷电之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常规预习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

雷电

师: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你见过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

学生谈。

2、师:

同学们通过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了雷电之谜。

(板书:

之谜)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板书:

揭开

做动作理解:

揭开

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揭开”的不易。

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小节: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

摄取)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

质疑:

雷电之谜是什么?

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

怎样揭开的?

结果怎样?

有什么生命危险呢?

……

二、深入研读

1、学习第2小节:

雷电之谜是什么?

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

(1)出示句子: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指名读

引导理解:

人们——大多数人;一直——说明存在很久了;大自然在显示神威——认为是天公在发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再指名读。

(2)出示: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指名读

师:

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

板书:

敢于挑战

2、学习第3、4节:

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

结果怎样?

(1)师:

为了揭开雷电之谜,1753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3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指名读,及时正音:

丝绸、系住、末端

自己轻声读,针对内容提出问题。

交流。

(预设:

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

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

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

(2)自己轻声读第4节,解决问题。

(有的立即请学生回答,有的内容可以在课后请学生查找资料回答)

联系下文解决:

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

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结合“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回答“安尖细的铁棒”、“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的原因和冒“生命危险”的原因。

板书:

勇于献身科学

(3)复述:

请你来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写一份简单的说明书,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4)师:

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富兰克林还精心实验的时间,是?

(选择了7月的一天来做实验)因为那天?

(引读:

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过了没多久?

这样的天正适合做实验。

他还精心选择了实验的地点,在?

(费城的郊外)因为?

(比较空旷,容易收集)

(5)师:

他做了这样精心的准备,实验成功了吗?

他兴奋地叫起来?

(指名读、齐读)

师:

他勇于实践,知道了雷电之谜就是?

(放电现象)板书:

放电现象

(6)师:

当他实验成功后,(谁)会说:

“。

”(提示:

看他做实验的儿子、曾经嘲笑过他的人、别的科学家)

(7)师:

富兰克林有着为了科学坚持到底的精神,才会做成实验,让我们在来读读课文,感受他揭开雷电之谜的不易。

读课文3、4小节。

3、理解“勇士”

(1)师:

富兰克林就是这样揭开雷电之谜的。

人们称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是因为?

(媒体出示第一节,引读)

(2)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表明他是“勇士”的句子吗?

句式:

人们称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指导不加上“因为”说)

4、学习最后一节:

后来,他还发明了——(读最后一节)

三、小结

真正的勇士,是像富兰克林这样,敢于(引读板书)敢于——,敢于——的人,让我们也像富兰克林这样敢于——,成为生活、学习、工作的勇者吧。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大胆提出敢于挑战

11、揭开雷电之谜

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敢于献身科学

敢于实践

 

12、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听写能力,及时交流反馈。

2、精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词语的含义。

3、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通过朗读与品味课文语言,解决问题。

理解“处处、昏昏、慢慢”

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4、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实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想象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的含意。

[教学准备]

教师:

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

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听力训练,揭示课题

1、师板书:

麻醉剂,解释“麻醉剂”。

打开书,看看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

文中指的是麻沸散。

动手术的病人吃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醒来。

2、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吗?

他是——华佗。

那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华佗?

学生交流

3、老师这也有一段介绍华佗的内容,请听写:

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华佗。

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4、交流反馈:

什么叫“高超”?

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板书:

高明

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

5、齐读课题,有何疑问?

(板书:

为什么?

受何启发?

怎样?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

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3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师过渡:

作为一个“神医”,华佗也有深感不安的时候,板书:

深感不安下面就请小朋友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

课文写了华佗几次手术的过程?

分别是哪几次?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等会儿请你用简练的话来概括

2、交流

板书:

手术

给小孩割去毒疮

给跌折腿的醉汉做手术

3、师过渡:

华佗在给这两个不同的病人做手术时分别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结果怎么样?

又想到什么?

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练习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练习纸:

手术

看到

听到

结果

想到

给小孩割去毒疮

乱蹦乱跳

给跌折腿的醉汉做手术

5、班内进行交流,投影片出示相关的内容以及课文描写华佗心理活动的句子,再重点加以朗读的指导:

a)华佗心想:

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b)华佗沉思起来:

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板书:

沉思

6、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

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

7、师:

华佗由两次不同的手术结果,想到了许多问题。

师:

老师请大家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华佗在发明麻醉剂时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的情景,好吗?

大家可以想象下雨、下雪坚持外出寻草药的情形,甚至还可想象爬上悬崖找草药的情形。

8、出示:

不管在炎热的盛夏,还是严寒的冬日,他都背着竹篓来到深山老林寻找草药。

当他发现一种草药是从没有看见过的,他就会把它采集下来放在竹篓里带回家试验。

在一个傍晚,当他背着竹篓回家时,无意中听到两个过路人在说,有一次割了天上岭的一种有刺的草,给家里的牛羊吃了以后就昏倒了,过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于是,华佗忙上前打听,询问这种草长在天山岭的哪个地方,路人指指半山腰。

于是,华佗不怕夜即将来临,上山去寻找这种草。

日复一日的跋山涉水,年复一年的研制草药,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

学到这里,你想对华佗说什么呢?

9、从此,他时时——,处处——,终于——。

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手术结束后——。

(师生引读第八节)

板书:

终于(体会制药的艰难)

四、感受华佗的伟大

1、师过渡

2、思考:

课文哪一节是对华佗的高度评价

出示最后一节:

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3、指导朗读(赞美、敬佩)

4、师总结。

课后作业:

1、交流自己所收集的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地人》说给父母听。

4、小练笔:

华佗爷爷,我想对你说

附板书:

   15.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华佗

        深感不安  病孩    痛得死去活来

        沉思    醉汉    任人摆布

        终于          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13、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意思写出并积累成语,并能用“不敢不”造句。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侮辱”、“欺君之罪”、“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历史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国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精神。

3、训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边品的良好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常规预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人物介绍,揭示课题。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

《晏子使楚》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国之间外交上的一件事。

1、简介晏子:

名叫晏婴,身高不到五尺,大约现在的一米四左右。

他是齐国的大夫,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

板书:

晏子。

学习生字“晏”。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板书:

使楚。

快速读课文,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什么叫出使?

(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

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遇到了什么事?

楚王为什么要这么做?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并完成下面练习。

(出示)。

①楚王(    )次想(      )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       )。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        ),而且(           )。

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        ),而且(            )。

2、交流

①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显显楚国的威风)。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三、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我们来看看晏子是怎样与楚王斗智,维护国家尊严的。

课文的那部分是写这一内容的?

(3——5自然段)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这部分课文,思考:

(1)楚王用那些方法侮辱晏子?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3)结果怎样?

(出示表格)

楚王怎么做

晏子怎样对付

结果怎样

第一次交锋

第二次交锋

第三次交锋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

楚王怎么做

晏子怎样对付

结果怎样

第一次交锋

让晏子钻洞

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只好开门迎接

第二次交锋

笑齐国没人才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只好陪笑

第三次交锋

笑齐人没出息

水土不同,齐人到楚国便成盗贼

只好赔不是

四、抓重点句,感悟人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一起来领会一下晏子话中含着的意思。

(出示三个重点句)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学生各抒己见后,得出: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

师:

那么楚王就是狗王了,楚王当然不干!

于是只好……。

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练读,指生读。

师:

晏子和楚王的第二次斗智,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②、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学生讨论后得出: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冷笑”(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只好陪着笑”(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把文中的句子转变为四字成语:

挥汗成雨、举袖成云、摩肩接踵。

读四自然段:

练读,分角色读。

③、师:

好,第三次,谁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生: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原因是:

水土不同。

(南橘北枳)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可见楚国环境(社会风气)不好。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笑嘻嘻”“得意洋洋”(笑里藏刀、居心叵测)

读五自然段;练读,齐读。

五、总结课文,夸奖晏子

1、这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晏子一次又一次让楚王领教了他的厉害,楚王被完全征服了。

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2、这句话换种说法可以怎么说?

为什么要加上两个“不”字。

(强调肯定。

三个回合的较量,每次楚王都自取其辱,他终于明白晏子个子虽小却并非等闲,从而接受了教训,改变了态度。

3、你认为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

(过人智慧)仅仅凭过人的智慧?

(善辩的口才,爱国心)

4、练习:

你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子夸一夸晏子,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所感来说。

  晏子以自己(   )和(   ),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  ),而且(  )。

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5、交流:

(过人智慧、善辩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赢得了楚王的尊敬)。

 

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识了一位才智过人,热爱祖国的杰出外交家——晏子。

真可谓:

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

在我们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晏子那样爱国的,处惊不变,能言善辩的杰出的外交家,如:

诸葛亮,周总理,陈毅,乔冠华,钱琪琛等。

老师期望将来在你们中也能出现外交家。

1准备演课本剧或讲《晏子使楚》故事。

2、搜集晏子的其他故事,做成读书卡片,并准备讲给同学们听。

 

14、哥伦布竖立鸡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壮举、创举、挑衅、创先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主要事件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哥伦布“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这两件事的内在联系,懂得善于发现、敢于证实才能创先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哥伦布“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这两件事的内在联系,懂得善于发现、敢于证实才能创先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常规预习,查找哥伦布和发现新大陆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

哥伦布)交流哥伦布成名的原因。

大声读,他之所以赫赫有名,是因为——(板书:

发现新大陆)

2、揭示课题齐读

3、(板书:

竖立鸡蛋)指导“竖”的字形

竖立鸡蛋和发现新大陆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研读课文,感悟哥伦布“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这两件事的内在联系。

(一)学习第一次“攻击”的内容,在质疑解疑中感受哥伦布的开拓冒险精神。

1、找出达官贵人们攻击哥伦布的话。

出示第二节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2、学生自读这段话,提出问题

预设:

这件事到底平常吗?

真的任何人都能发现吗?

既然任何人都能发现,为什么他们不去发现?

……

3、解疑

(1)发现新大陆这很平常吗?

读第一节谈看法。

随机理解“壮举、创举”,感受“发现新大陆”的不平常。

理解:

壮举“举”就是——文中的“壮举”是指——发现新大陆,开辟了新航线。

创举指导朗读

这明明是创举,但他们却说(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挑衅”,指导读好达官贵人们攻击哥伦布的话。

衅:

指导字形

“挑衅”里充满了——(生交流)

自己读指名读真是咄咄逼人(再指名读)这根本是无中生有,无事生非(齐读)

(3)这是件不平常的事,阅读补充资料,你会发现更多不平常。

(深入了解“发现新大陆”的不平常)

(4)创设情境:

你要是在现场,你听到这句话你会——?

用一两句话为哥伦布辩护,再次体会达官贵人们的恶意挑衅,相机解决其他的疑问。

交流:

不,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不可能

(5)小结体会哥伦布成功的原因

哥伦布的成功关键是他——(勇敢、有毅力)他敢——(冒险……)板书:

敢想敢做

(二)学习第二次“攻击”的内容,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哥伦布的成功在于创先。

1、引读课文第5——7节

指导学生从哥伦布的行动中感受他的冷静和智慧。

2、指导朗读达官贵人们说的话。

达官贵人们那肯服输——(齐读)用你这种方法,谁都能把鸡蛋竖立起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再次感受他们的恶意攻击。

3、联系课文,对达官贵人们的话发表看法,随机指导:

(1)师演示磕鸡蛋,结合“轻轻一磕”、“牢牢竖立”体会哥伦布竖立鸡蛋非常轻松,指导朗读

(2)关注达官贵人们的表现,想像当时他们可能说的话,从中感受竖立鸡蛋的不易,指导朗读。

我糊涂了,到底简单不简单?

(发现问题就简单,没想到方法时不简单。

板书:

去发现去证实

(3)感悟哥伦布成功的关键。

板书:

创先

4、引读课文,回顾竖立鸡蛋的过程,小结板书,体会“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这两件事的内在联系。

5、创设情境:

此时此刻,面对这些还没有服气的达官贵人,你想说些什么?

指导写话

6、再读最后一节哥伦布的话。

三、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关注身边的小发现,敢想、敢做,去发现、去证实,竖立起属于你的哥伦布鸡蛋,那你就离近成功不远了。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4哥伦布竖立鸡蛋

发现新大陆

敢想敢做

去发现去证实

竖立鸡蛋

创先不可能

攻击、挑衅

哥伦布达官贵人

 

15、东郭先生和狼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抡”、“装”、“塞”、“蜷”、“舔”、“犹豫”等词语的确切意思。

2.能够通过静心阅读,抓住关键要素,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3.在角色朗读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4.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常规预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古人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

你记得有哪些吗?

2.出示课题,生齐读。

  师简介:

东郭是人的姓,他是故事中虚构的人物。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按要求完成课内预习。

(1)自由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交流学习成果。

(1)开火车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

(2)寓言《东郭先生和狼》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

老农

教育打死

东郭先生狼

(3)根据板书,理清课文脉络,给文章分段。

三、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轻声读课文,用“”划出老农教育东郭先生的话。

交流、出示:

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

2.读句子,质疑。

预设学生回答:

(1)为什么不能对狼讲仁慈?

(2)为什么说东郭先生太糊涂了?

或者从哪里看出东郭先生糊涂?

(3)这个教训是什么?

3.细读第1-4小节,

解疑:

为什么说东郭先生太糊涂了?

或者从哪里看出东郭先生糊涂?

(1)师生合作,朗读1-4节,在朗读中,我发现有一个词出现了两次,它是?

理解: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思考:

在什么情况下,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

(交流)

指导朗读:

狼的语言,狼的语气——让人觉得可怜。

它表达的不是赞美之情,而是苦苦哀求之情。

(2)多媒体出示:

练习说话:

当狼哀求东郭先生救它时,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他心想:

但看看狼那可怜的样子,心肠就软了,又想:

就答应了狼的要求。

(理解:

明知狼十分凶残,却被狼苦苦哀求的可怜相所迷惑,一时心软救了它。

过渡:

在什么情况下,东郭先生又犹豫了一下?

多媒体出示:

练习说话:

当猎人询问东郭先生狼的踪迹时,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心想:

说:

“我没看见狼。

这儿岔道多,他也许从岔道上逃走了。

”(理解:

明明有机会把狼交给猎人,但一时糊涂,替狼撒了谎。

出示:

当的时候,东郭先生。

师小结:

东郭先生明知道狼的本性,却先后两次犹豫,他真是——(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4.细读第5-6小节,

解疑:

为什么不能对狼讲仁慈?

默读课文,划出为什么不能对狼讲仁慈?

的相关语句。

出示相关语句,交流。

(1)狼的语气——凶狠。

(在朗读指导地过程中理解感叹号表现出的是狼凶相必露时丑恶的嘴脸。

多媒体出示:

当时,狼。

师:

这只狼真——(学生:

凶残、狡猾)教师随机板书。

(2)东郭先生的语气——气愤。

指导读好感叹句。

(个别、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