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6547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docx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

IGBT开态的两种模型

1.M0SFET/P-i-N模型

分析IGBT开态特性的一种简单模型就是将IGBT看作是P-i-N二极管与MOSFET串联。

为了一维分析简单,N-区中大部分电流密度分布均匀,集电极电流从A处传输到MOSFET

中。

加很大的正栅压来使得IGBT工作于线性区,从而在栅极下方产生了电子积累层。

开态

电流流动时,电子通过沟道到达积累层可以看成是对N-base区的电子注入。

同时P+集电极

向N-区进行高水平注入空穴。

在栅极下方部分的电子、空穴分布如下图所示。

Oxide\

AccumulationL^y^r

Ji

G;

J

In-

P*

!

c

J

―►

*

!

E

1

P

1

J

Carrier

L/

Density

i

(Log

i

i

Scaled

Nd

1

i

——!

%n

i

nop+

n2d

已知P-i-N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为:

 

时,P-i-N二极管对导通压降的大小约为1V(Je=100A/cm2)。

变换后写为Je

 

工作在线性区时,MOSFET沟道上的压降为:

Vf,MOSFET=IcRcH=JePZReHlicOXflvT

因此IGBT工作于线性区时的导通压降为:

出现VKnee电压的原因:

当开态集电极电流密度较低,栅压较大时,导通压降表达式中

第一项占主导,此时IGBT结构的集电极电流随集电极电压增加而指数增加;当较大的集电极电流密度下时,第二项占主导,相当于一个电阻与P-i-N二极管串联。

F图为相同耐压的1200VIGBT与1200VMOSFET导通特性的比较。

 

当栅压为10V时(阈值电压为5V),在电流密度为100A/cm2时,IGBT的导通压降为

2

1.26V,而功率MOSFET为30V。

以典型的热阻功率损耗100W/cm来确定静态工作点:

于IGBT,当Vg=10V,工作点(曲线交点)选择在电路密度为85A/cm2,开态导通压降为

1.18V。

而对于MOSFET工作点位于18A/cm2,开态导通压降为5.44V。

所以要达到相同

的电流能力,功率MOSFET的芯片面积要比IGBT的芯片面积高5倍,同时驱动电流也增大,开关速度减慢。

通过MOSFET/P-i-N模型的P-i-N二极管部分,我们可以分析载流子寿命、扩散长度对IGBT正向导通特性的影响,也可以分析增加N-宽度提高耐压对IGBT正向特性的影响。

跟进一步

地,该模型可以分析温度对正向导通特性的影响。

这个模型的主要缺点是它忽略了注入P-base区的空穴电流成分,而下一个MOS/BJT模

型(电流饱和模型)则考虑了这点。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一般的NPT型IGBT(对称结构IGBT)正向导通特性。

①对称结构IGBT正向导通载流子分布

在MOSFET/P-i-N模型中,IGBT的N-base区自由载流子分布为:

尽管在栅电极中央下方这个近似是合理的,但是在P+区下方的自由载流子的浓度很低。

这是因为在正向导通状态下,这个结是反偏的,使IGBT中的边界条件不同于P-i-N二极管。

因此,在远离栅电极中央处自由载流子浓度降低,使IGBT导通压降增大。

一维分析,通过求解大注入条件下的稳态连续性方程得到P+区下方的N-base区少子分

sinhtWN—y卩玄】

布为:

p(y)二Po。

sinhWN/La)

求解p0:

大注入条件下2qDPidP二JP0二eonJc。

式子前半部分在电子电流

dyy卫,

密度为0或E=1时成立

开态时,集电极电流密度很大,在J1结附近N-base区内电子浓度很大,这促进了电子

由N-base区扩散进入到P+集电极,降低了注入效率。

对称结构的IGBT中,电子、空穴浓度及电子、空穴电流密度分布如下图。

F图为对称IGBT中,N-BASE区中的空穴分布。

 

xHL=200

 

说明:

1、在J1结附近处空穴的浓度较高,而到接近J2结出空穴浓度迅速减小;2、随

着HL的减少,N-BASE区中空穴浓度整体下降,到HL=0.2us时,在未到J2结时,空穴浓

度已降到原浓度以下,此时该模型不可用。

②对称IGBT结构的开态导通压降(更精确的模型)

P+区下方,N-base区载流子分布与P-i-N二极管有所不同,因此开态电压降并不等于P-i-N

二极管压降加上MOSFET压降,实际的IGBT导通压降J=VP.NVNB-VMOSFET。

kT

其中Vp-nIn

q

=2厶(隔/厶){伽山“时他活打竹讪_1[严咛厶i如心+气)

FNOl—

<、

竝-“p

hi

_Tai!

li(F^N/La)cosh(F^N/lS

q

tnnh(网L/La)cosli(J^/La)

而MOSFET部分压降分为三个部分

JEFT区压降:

=哄RjITXSP

几PjfetV-Yjp-CELL

Wg-2^-2W.

F图为IGBT导通压降与.hl的关系

说明:

当・hl较大时,J1结的压降为主导因素。

当・hl降低,N-base区压降迅速增大成

为主导因素。

因此,为降低导通压降,希望.HL较大,但这就限制了IGBT的开关速度。

2.电流饱和模型

当IGBT进入饱和工作状态时,必须将电子电流In与空穴电流Ip从路径上分开。

不能再

使用P-i-N二极管与MOSFET串联的模型,应采用PNP晶体管/MOSFET模型。

Ie

l-Wn-Wdn-Wn

2肌

=IpIn,因为电子电流充当PNP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则Ip与In有关系式:

 

_die,SAT

gm,SAT

dVG

_Lch1fPV宀。

在饱和模式下,J2结耗尽区向J1结扩展,IGBT的电流饱和是由于当栅电压与阈值电压接近,MOSFET部分沟道由于集电极偏压增大而发生夹断造成的。

.CZ

2Lch

饱和时的电子电流In卫坐VG-VTH2,

相同沟道设计下,IGBT比MOSFET的饱和电流更大,这是因为PNP管的放大作用。

F图为IGBT饱和去工作曲线:

1对称IGBT结构的载流子分布

通过分析器件工作在高集电极电流密度,高集电极偏置下的载流子分布,可以得到电荷

饱和模式下更精确的输出特性。

在饱和模式下,集电极偏压很高,在J2结处产生较厚的耗尽区,与正向阻断情况下空

间电荷区不同。

在这里的空间电荷区中包含了大量的电子和空穴,即不能认为是全耗尽,空

间电荷区中的电场已足够大使得在大部分区域中电子速度饱和,则:

求解Po:

首先由三个关系式,

Jn(y)Jp(y)=Jc,

带入J1结处的电场强度E(0)可以得到J1结处的空穴电流密度,

 

由于电流密度Jc又与PNP管的电流增益有关,因此还需要其他求解过程来得到P0。

设在电流饱和时,集电极电流密度值随集电极偏压变化不大。

低集电极偏压下e,s「一总芒,其中Jc0为低集电极电压下饱和集电极电流

密度。

由于前面假定了N-base区无复合,则基区输运系数:

•T为1,又由于集电极偏压低,载

在这种模型下,空间电荷区空穴浓度与集电极偏压值无关:

JC0

Psc=

qVsat,p

F图为对称IGBT结构,条件:

栅极偏压6V,阈值电压5V,N-base区宽度200um,氧

化层厚度500埃,沟道长度1.5um,PNP晶体管的基极驱动电流Jb,pnp=136A/cm2,有效掺

杂浓度2e18cm,,Ve,oN=0.39,p0=1.8e17cm,的空穴分布图。

 

SymmetricIGBTStructure

er

 

200ino呂。

o

Distance(microns)

由上图可知,空穴浓度由J1结处的p0线性下降到空间电荷区中的psc。

空间电荷区宽

度,空间电荷区宽度在每个集电极偏压下均小于耗尽层宽度。

在电流饱和模式下,空间电荷

区既有空穴电流大于电子电流,而其余N-base电导调制区域中电子浓度与空穴浓度相等。

2对称结构输出特性(饱和模式)

要得到在任意栅极偏压下的集电极电流密度JC与集电极电压的特性关系,首先要求出

I

JBPNPLnFNae

,求的J1结靠N-base—侧

YqDnE

2PpkTPn+PpaDE2的空穴浓度Po(Vg),再由式子Jco-Po•—-n—Po求出低集电极偏压

Wn巴LnENAE

下的集电极电流密度。

在求输出特性时,前面的两个假设:

1、在饱和模式下JC与Vc几乎无关;2、:

・T、M=1,

不再适用,因此求解过程比较繁琐。

这里直接给出结论,栅极偏压越大,击穿电压BVsc越小。

 

3对称结构IGBT输出电阻

IGBT的输出电阻对于其承受电路短路能力和限定负载电流至关重要,我们希望IGBT有

较大的输出电阻来优化电路性能。

极电压无关。

在较低的集电极偏压下,倍增系数M接近1,输出电阻由增大的输运系数决定。

在较大的集电极偏压下,输运系数:

・T接近1且与集电极偏压无关,而M仍与集电极电

1JB,PNP(VG)(BVSC)-VCI

压有关,Mn代入上式得到:

Jc(Vg,Vc)n—

1-(Vc/BVscf(1-%,s)(BVsc)n-Vcn

上式两边对Jc求导得到:

R“=[宀邮七S)[。

n‘E,sJB,PNP(BVsc)(Vc)

下图为任意集电极偏压下输出电阻曲线。

1沪

02>»(l600狮0

ColleclurBia&\ullage(Volts)

结论:

随着集电极电压的增大,输出电阻先增大,这是由于输运系数:

・T增大的幅度逐

M增大造成的。

渐减慢;而在较大的集电极偏压下,输出电阻下降,这是由于倍增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