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6484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0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1.docx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1

填空

1、教育管理的核心是: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是对人的管理。

2、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3、实验法可分为:

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4、1911年,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泰勒被西方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5、行为科学理论的早期称为人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

根据霍桑实验总结,梅奥于是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6、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管理心理学正式问世。

7、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有:

“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复杂人”的假设。

8、教育管理中的认知偏见的种类:

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

9、激励方式有:

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榜样激励、领导行为激励。

10、教育领导者发现所属职工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应采取的临床手段有: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11、领导者在智力方面的品质:

(1)敏锐的观察力

(2)良好的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影响领导者工作的重要的智力品质(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领导者最宝贵的智力品质。

12、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

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脑力激荡法。

13、教育组织中角色结构的特点是:

教育角色的多重性。

14、组织文化的层次包括:

(1)精神层(内隐层次)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

(2)制度层(中间层次)如企业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职工代表会制、按劳付酬的分配制等。

(3)器物层(外显层次)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

15、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价值观念、组织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方面等。

16、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领导率先示范、舆论积极导向、骨干带头,蔚然成风、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17、教育组织变革的症候:

决策失灵、沟通阻塞、功能失效、缺乏创新。

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教

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2、认知的含义:

(1)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认知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包括: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

3、光环效应:

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到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式效应。

5、激励:

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持续性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中。

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6、奖惩激励:

即利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进行激励,包括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

7、惩罚激励:

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与批评,使人清除这种行为。

8、挫折:

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9、挫折容忍力:

是指个人遭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10、态度:

是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

11、教育工作者态度的含义:

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

这种评价包括工作的满意感、义务感和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12、教育群体动力:

是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使所表现的行为反应。

13、群体压力:

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他使人们倾向于作出群体所认可或可接受的行为反应。

14、群体凝聚力:

(又称群体内聚力、向心力),是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15、群体舆论:

是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

16、人际关系:

(1)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3)他是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状态,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

17、教育群体的竞争:

指在教育组织内,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竞争活动。

18、领导:

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他是处理人与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关系的行为过程,也称领导行为。

19、什么是教育决策:

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被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满意)方案的过程。

20、教育群体决策的含义:

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21、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含义:

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

22、角色期望:

是指社会或群体对扮演某种角色的人们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应表现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期望和希望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称的行为方式。

23、教育者的角色期望:

是社会或群体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那些符合其教育角色的期望和希望,即社会、学校期待和希望他所应具有的特定行为。

24、角色规范:

是指社会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25、教育者的角色规范:

指社会和教育群体要求教育人员在工作中所应达到的行为模式。

既对教育者的行为规定。

26、角色行为:

指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27、教育者的角色行为:

是与一定教育角色相联系的实际行为,既指个体承担教育角色时能根据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28、组织文化:

又叫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开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9、价值观念:

是组织对其内外环境的整体印象即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它是组织管理的哲学思想,是组织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30、教育组织形象的含义:

是指一教育组织在社会公众和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行为和历史的整体印象。

它是教育组织的宗旨、观念、目标、行为风格的总和,体现了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面貌,是组织文化的概括。

31、教育组织的识别形象系,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调体验(4)认知失调会造成主体的不快和心理压力,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从而驱使主体努力于减少或消除失调。

简答题:

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这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研究教育管理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研究教育管理中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4)研究教育管理中的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

2、“观察法”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

二是所得材料真实可靠。

(2)局限性:

一是研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做精确的重复,只能消极的等待观察所需要的现象的出现。

二是所得的材料不易做数量分析,也不能精确的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3、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①研究者可以主动的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

②研究者可以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从而了解某些条件对被试心理现象的制约或影响③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可以反复的进行验证,以作为判断被试心理现象究竟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的依据。

(2)缺点:

由于人们的管理行为过于复杂,难以控制,而且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实验法对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根据霍桑实验梅奥提出的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念:

①传统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生产积极的惟一因素,而梅奥提出职工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心理的需要。

②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条件是决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而梅奥指出生产率主要决定于职工态度和情绪。

③传统管理理论只重视“正式群体”只重视规章制度、职权划分等,梅奥却指出“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而且这种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情绪与行为对生产有相当影响。

④霍桑实验还指出建立新型领导、听取职工意见与沟通信息的重要性。

指出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

5、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心理是客观现实(外部世界)的反映。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6、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逐步趋向综合外,还具有哪三种趋势:

(1)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

(2)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性管理为主(3)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7、“复杂人”假设的主要管理措施:

(1)、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2)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3)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的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8、人的本质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属性的生物,人的本质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体。

(2)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属于自然,人又统治自然。

(3)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

(4)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9、人的本性是什么?

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这种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是人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

10、如何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兴趣?

(1)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教育实践的成败对于人们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3)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兴趣产生的前提,也是提高和丰富人们的兴趣所不可或缺的。

(4)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外界环境与教育条件必须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才能成为起作用的因素。

11、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

(2)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

(3)经济利益的追求。

12、在运用奖励方面应注意什么?

(1)要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

(2)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3)奖励要及时。

(4)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的大小挂钩。

(5)奖励的方式要有变化,考虑教职工的需要差异。

13、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

(1)组织管理方式。

(2)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3)工作性质(4)工作环境(5)其他:

如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以及偏低的工资,不公平的晋升制度,不合理的奖惩等。

14、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

(1)态度的自觉性,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表现。

(2)态度的明朗性,要言行一致、旗帜鲜明(3)态度的倾向性(4)态度的复杂性

15、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形成的过程:

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与社会化同步,经历了服从、认同、内化的过程。

(1)服从:

是指个体在个体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并不一定接受。

(2)认同:

是人们开始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3)内化:

指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16、态度的学习理论:

(1)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

(2)认为人的态度主要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

联想、强化和模仿是学习的三个主要机制。

(3)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重视联想或联系,强化理论重视强化作用,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模仿。

而霍夫兰德则将此三者联系在一起,以为态度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过程获得发展的。

17、平衡理论:

(1)由海德提出

(2)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和双方对某事的态度的途径维持其一致性态度。

如果态度是一致的,则是愉快的,会出现认知平衡状态;如果对某事态度不一致,会出现认知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是不愉快的,会产生一种压力,使人们改变态度以恢复平衡,保持一致性。

人们的态度和看法,基本是根据一致性构成的。

18、认知失调理论:

(1)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

(2)他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因素就是思想、信念、态度等。

(3)认知因素之间或者是不相关的,或者是相关的。

相关因素是可以协调的,也可以是失调的。

如果相关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关

19、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对群体目标的认识,群体目标被群体成员所接受,并能顺利的实现时,会增强其凝聚力;反之,会涣散。

(2)对群体利益的认识:

如一致,就能有较高的凝聚力(3)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的作用,是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4)群体成员需要的满意度(5)群体的外部压力,会使群体成员更加紧密的凝聚在一起,一致对外,更加团结一致,增强群体的凝聚力(6)其他方面:

如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群体规范、群体成员的信息沟通是否灵敏、沟通采取的方式、成员的个体特征、思想水平等。

20、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1)行为协调一致,他们志同道合,利益或观点一致

(2)群体凝聚力强,他们相互信赖、团结一致,有较强的凝聚力(3)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气氛,(4)灵敏的信息沟通,他们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相互信任,信息传递迅速,反映灵敏(5)公认的“核心人物”。

21、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增强管理意识,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应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2)区别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3)总之,对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者必须承认他的客观存在,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思想倾向,摸清其活动规律,区分其性质,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为教育目标服务。

22、教育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独特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1)教育性:

教育组织是以培养人和发展精神文明为目的,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活动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对于教育目的、内容和教育手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2)规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肩负着传递精神文明的责任。

(3)广泛性和丰富性:

教育职能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对受教育者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4)民主性、平等性:

教育成员在政治上平等的,管理上是民主的。

23、人际吸引的产生条件:

(1)外貌吸引:

在交往初期,外貌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人际吸引力将从外貌转入其内在的品质上。

(2)相似性吸引: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越相似,就越能相互吸引。

包括信念、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的相似性,也包括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年龄、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

其中态度和价值观最重要。

(3)需要互补吸引:

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方的期望互补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在对偶关系的人际关系中更是如此。

(4)能力吸引: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能力与特长方面突出,就会产生吸引力,(5)熟悉吸引:

人们交往次数越多,越熟悉,就越有吸引力,越可能相互喜欢,但人际交往中,只要有一方对对方形成否定性评价,是不会由于交往增加而产生吸引的。

(6)邻近吸引:

邻近对于交往的影响,在交往早期尤其明显,人们喜欢邻近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7)总之,制约人际吸引的条件,既有外貌、邻近等外在因素,也有相似、熟悉、能力、需要互补等内在因素。

人际吸引也是相互性的。

这既是相互吸引的条件,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24、如何进行教育群体的合作和管理:

(1)端正对教育群体的认识:

这是搞好合作的前提,要明确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合作性质,也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延伸和展开。

(2)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

给予群体团结协作的机会,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是加强促进群体合作的有效办法之一。

(3)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

使成员意识到面临的危机,或使其意识到本单位存在重大问题及其影响的严重后果,促进合作(4)领导者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应处处考虑到组织的目标和群众的利益(5)多组织活动,使组织成员增强接触,可使成员在个方面才能得到发挥。

而且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团结。

25、教育群体竞争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育群体的竞争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激发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可使学生群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缓和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在群体之间的竞争,会如此,从而在竞争中取胜;但在群体内部只有正常有益的竞争才有利于加强团结,否则会导致冲突。

(3)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绩效。

(二)教育群体竞争的消极作用:

(1)会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安全感,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2)会造成心理污染,竞争与物质利益挂钩,会导致“一切向钱看”,污染社会风气。

(3)会滋生小群体意识,影响和防碍群体之间的合作。

(4)会导致认知偏差,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26、教育领导功能:

1、组织功能:

(1)制定组织的目标和决策

(2)合理的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3)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系统;其最终目的是带领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2、激励功能:

是指善于将全体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衡量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主要依据。

激励功能表现为:

(1)提高领导者接受和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性激发被领导者实现目标的热情(3)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提高被领导者的工作效率。

27、教育领导影响力的构成:

(1)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

他的主要因素是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力因素

(2)非权力性影响力,他是由领导者本人素质和行为构成的,与领导者的权力没有必要联系,又称自然影响力。

他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四个方面构成。

(3)这两种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最重要,但是只有两种影响力统一在一个领导者身上时,才能发挥重大作用。

28、如何提高教育领导者的影响力:

(1)加强教育领导者的自我修养,这是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主要条件

(2)缩短教育领导者影响力的力矩:

教育影响力的力矩,取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交往的层级。

(3)增加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信息的口头传递,其影响力最大(4)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是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29、如何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

(一)领导者必须时时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

(1)不干预下一层的事

(2)不颠倒工作的主次

(二)任何工作都要问三个“能不能”,即:

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与其他工作合并,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代替。

(3)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3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尔曼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权变理论

(2)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考虑。

要根据下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就感、不同的责任心与能力等条件,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

(3)在教师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领导行为也应该按照下列顺序逐渐推移;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31、文化与符号理论:

(一)在美国学者塞吉范内的《卓越的学校领导者》一书中认为,领导最终的意义表现在组织文化上。

领导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组织文化。

(二)学校领导者在开展和推动学校的工作时,必须具备技术、人群、教育、符号与文化五种领导力,这五种领导力有低到高排列,就构成了领导力。

这种理论特别强调卓越的学校必须有符号和文化力的推动。

(三)其中

(1)技术力是指一般组织管理能力。

(2)人群力是指人际关系能力。

(3)教育力是指具备教育专业能力。

(4)符号力是指学校领导者对标准学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能力。

(5)文化力是指学校领导者能阐明学校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信念及办学宗旨,激励部属共同维护和创造校园文化的能力。

(四)他认为,技术力和人群力是领导力阶层的基础,但要使学校真正达到卓越的地步,还必须有符号力和文化力的推动。

32、教育群体决策的程序:

教育决策一般都是以会议的形式体现出来,其程序可分为:

(1)会前准备阶段:

通知时间、地点、议题与议程等

(2)诊断和明确问题阶段(3)讨论阶段,是寻求可供选择方案的阶段(4)确定决策的阶段,是决定选择最佳结果方案的阶段(5)实施反馈阶段,以受到实践的检验或修正。

33、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从众效应: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可更好的发挥群体各项资源潜力,但也会产生社会从众效应,导致不良后果。

(2)权威主宰效应:

权威是指领导者、上级主管或专家,他们的意见影响力大,起着主宰的引导作用,有时回对决策带来不利影响(3)系列位置效应:

或称“铁塔效应”,指发言的先后不同,效果不同,先发言者有利。

(4)感情对立效应:

相互争论可能造成不和与成见(5)极化现象:

又称“极端性转移”即决策向冒险或保守的任何一端转移的危害。

34、教育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要把握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要有远见

(2)创新能力,要善于提出新方案,反对因循守旧(3)科学素养,要有科学的基本训练,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民主作风,要真心倾听各种意见,善于汲取各种意见,敢于采取正确意见,主动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5)决断魄力,应当机立断,不怕挫折(6)组织群体决策的能力,应约束自己,倾听意见,掌握信息,不带成见,实行民主

35、领导对风险型决策的思考原则:

(1)选择最有希望的方案行动

(2)准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从而当可能出现的不测事变发生时,得以应付自如(3)运用各种主客观条件,尽量化险为夷,通过试点实验,及时收集新的情报,使风险决策转化为确定型决策(4)要留有余地,要有最后的保险手段。

36、教育领导群体的含义:

(1)指在教育组织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

(2)在教育行政机关是党委(党组)领导下的首长责任制,在学校则是实行校长责任制,校长责任制是一个完整的领导体制,他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委(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密切相关的有机部分。

①校长全面负责,目的是统一决策,统一指挥,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指挥系统,提高工作效率②党支部保证监督,党支部书记要做校长的参谋和后盾,校长要主动接受监督,双方要相互尊重,共同办好学校③教职工民主管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37、教育领导集体的心理学意义:

(1)有利于集中群体智慧,克服个人认识上的片面性,避免或减少失误,提高领导工作效能

(2)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增强领导成员的责任感,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3)有利于信息沟通,提高心理相容水平,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了解(4)有利于形成集体意识,发挥集体心理效能,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5)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组织目标

38、影响教育领导集体团结的心理因素:

(1)信念的向背:

这是提高领导效率或效能的内在动力

(2)感情的离合,这是制约和影响领导效率或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3)意志的强弱,意志可调节人的行动和人的心理状态,教育领导集体,要有坚韧的意志力。

39、教育领导集体不团结因素的预防及消除:

(一)认识、信念上的不一致、感情上的不相容,意志行动上的不协调,都是可能影响教育集体团结合作的心理因素,要注意克服;

(二)还有其他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