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6445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docx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3篇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

《毛泽东词二首》

安徽省宣城中学潘高峰

【设计思想】

《沁园春·雪》:

这首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故要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对词篇的理解,对于课文本身,学生没有什么文字障碍,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

教学设计上想主要体现引导学生搞清篇章结构,品味语言精妙之处,体会毛主席的豪迈情怀和伟大抱负的意图,以诵读为主要形式。

《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教材也收录了陆游词的原文,这就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契机。

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的: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原则,我认为:

将两首词对照起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实施方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关于体裁和题目的简介:

(让学生根据上学期学过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有关知识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

教师点拨、明确: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1、请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请学生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展示朗读。

三、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生齐读:

要求:

(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二)、篇章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要点点拨:

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

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点点拨:

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

开门见山,气势磅礴。

“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

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

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

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

又评论了哪些今人?

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

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

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

这层大意: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

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

“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

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

作者庄严宣告: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

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

承上启下。

5、提问: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可说可不说)

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

“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

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

(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

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

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

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5、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四)、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四、朗读点拨:

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2、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

”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3、预习《卜算子咏梅》,并与附录中的陆游的词比较,思考两首词思想内容的不同。

《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

学习梅花的品质,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知识目标:

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乐观,谦虚的精神。

掌握对比的写法。

3、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比较阅读。

2、总结词篇中梅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词篇中所表现的精神内涵。

2、两首词的不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讨论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资料准备:

1、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

(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梅花图片、音乐等等)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读自己填写的《沁园春》,教师点评。

2、教师背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3、让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资料,介绍感受。

4、请学生总结梅花这一千古以来人们反复赞颂的形象的特点:

要点点拨:

凌寒开放坚贞不屈美丽孤独等等

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描写梅花的。

(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朗读体会:

1、分别请学生朗读毛主席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请学生讨论两首词的所表达含义,可以分组分句解决。

四、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明确。

毛主席《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要点:

关键词:

送春归,迎春到。

有送走春天的伤感,和迎接春天的喜悦。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要点:

关键词:

百丈冰,花枝俏。

对比,突出表现梅花的凌寒开放,坚贞不屈。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要点:

关键词:

不争春。

突出表现梅花的谦逊。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要点:

关键词:

丛中笑。

这一句是难点,作者除了表达了梅花在“山花烂漫时”,结成梅子,隐藏于花丛中的谦逊之外,还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

(说明:

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含义,并找出关键词即可。

2、对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只要求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即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要点点拨:

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2)请写一段话,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你对本词的理解。

学生读出自己的作品。

教师示范:

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它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贞不屈的品格。

(3)你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

要点点拨:

美丽寂寞、坚贞不屈,同时孤芳自赏。

五、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

要点点拨:

毛主席的词感情基调是乐观的、豪放的,而陆游的词主要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同时又孤芳自赏的情调。

正如他们笔下的梅花一个是与一百花一起装点春天,一个是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

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主席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让学生拿出准备的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材料,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1961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这首词的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

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只能是无奈。

两首词也有共同之处,陆游的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

毛泽东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

这两首词各赋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必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六、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各画两幅画,来表现两种不同风貌的梅花。

(学生画画,教师巡视,选取优秀作品展示)

七、读读背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

指导的基本方式是: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示范——再练读——再试读。

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乐曲等。

在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毛主席笔下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

可让学生将两首词对比读一读,体会这两首词同样写梅,但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两篇《卜算子咏梅》

2、请同学们在课外读读毛主席其他诗词。

教学目的:

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词

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1、3

难点教学目的1

课时:

一课时

教法:

诵读、点播、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

词牌名咏梅:

题目咏:

用诗词叙述

犹:

还,仍然俏:

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

色彩鲜艳而美丽。

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

孤单冷清苦:

竭力,尽力

任凭:

一任零落:

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播分析

(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

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

寒冷的冬天;悬崖:

险恶;

百丈冰:

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

梅怎样这样开的?

哪个词表现出来的?

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

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

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

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

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

哪些词表现出来的?

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

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

藐视困难的笑:

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讨论点播:

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讨论、点播、赏析:

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6)理解诵读

(7)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疏通全词大意:

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

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

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

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点播、赏析: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

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

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

1、形象不同。

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

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3、感情基调不同。

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

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8)、理解背诵该词。

板书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陆游

形象傲雪俊俏,积极乐观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乐观向上,充满自信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界气势恢弘,博大高远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9)、作业:

探究学习

(10)、欣赏《红梅赞》歌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咏梅”等词语。

 

能力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一、 导入同学们,是谁领我们打倒欺压人们穷苦人民的的敌人,建立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

是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你们都了解关于他的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让我们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走近毛泽东,了解他伟大的胸怀,学习他伟大的思想。

二、自学生字,新词,并且试着熟读诗词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学习、交流 设计意图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可配一段音乐如《春天的故事》 

教 学 过 程三、 握生字与词语、尽量结合诗句的意思谈。

四、 理解诗句的意思1、交流第一段:

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2、指导感情朗读这一部分3、同学们自己或者小组准备第二段诗词解释: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4、指导朗读五、 思考课后练习2,你能说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梅花怎样的品格吗?

讨论:

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

六、感情朗读、背诵总结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赞颂的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板书: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不畏严寒不讲个人得失昂扬向上 

教学反思: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

指导的基本方式是: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

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重意境的营造。

这首词在语言形式上接近现代汉语,便于朗读时情感的酝酿与抒发。

教师可启发学生讲一讲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

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课后延伸:

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把诗词朗诵用录音机录下来,同学之间相互欣赏,激发学生诵读和积累毛泽东诗词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