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及其历年考题.docx
《《记承天寺夜游》及其历年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及其历年考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及其历年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简介: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题目亦作“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
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
解开,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来。
欲:
想要。
月色:
月光。
入:
照入,映入,插入。
户:
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
起身。
欣然:
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
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共同游乐的人)。
者:
……的人。
遂:
于是,就。
至:
到。
寻:
寻找。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
也。
寝:
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
在。
中庭,庭院里。
如积水空明:
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庭院.空明:
清澈透明。
藻荇(xìng):
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水草总称。
荇,荇菜,一种多种生水草,叶子像心脏,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héng):
交错纵横。
盖:
表示推测,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
原来是。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
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
语气词,“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学科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答案】
9.北宋苏轼
10.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漫步。
11.B
2010年福建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11.
(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
(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11:
十八、(2011真题)临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2分)
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9.【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9、2011丽水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选
文
时
间
景
情
甲
文
⑴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⑵
⑶
㈡(8分)
20.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
21.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
评分标准:
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20、山西
(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2分)xī;suì
8.(2分)大约;睡觉、眠、卧
9.(4分)
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2分)示例: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