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9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 9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9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93戊戌变法的失败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学案3 戊戌变法的失败
[课程标准]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与戊戌政变
1.新旧势力的交锋
(1)旧势力:
①攻击保国会,成立“非保国会”与之对抗。
②慈禧太后发布三道谕旨,孤立光绪帝,破坏变法。
③制造舆论,毁谤康有为。
④对新政上谕,顽固派官员公然抵制,有令不行。
(2)新势力:
①光绪帝招揽和擢用新人。
②惩办打击抵制和破坏新政的顽固守旧官员。
2.戊戌政变
(1)导火线:
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
(2)政变: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②“戊戌六君子”在北京遇害。
③新政宣告失败。
[重点精讲]
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拢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
(1)首先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深度点拨]
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另外,戊戌变法的过程同时夹杂着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权力争夺。
因此,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绝对不会允许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党在改革中势力膨胀。
因此,戊戌政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新旧势力的交锋
材料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
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思考
(1)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社会上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概括具体表现。
答案
(1)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2)主要原因是变法法令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具体表现:
①废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
②一些衙门裁撤后,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
③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
探究点2 戊戌政变
材料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改?
!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杀!
!
”。
君臣应对 横刀向天笑
思考
(1)为何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什么?
(2)“几个读书人”代表哪个阶层利益?
为何提出要“变”,主要主张有哪些?
答案
(1)①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中国却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国进行不断探索与抗争。
②“多事”主要指围绕“百日维新”展开的一系列事件。
(2)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
②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③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改革。
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维新派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
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忽视了宣传、发动下层民众。
2.历史意义
(1)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以实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为总目标,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
(2)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启发和张扬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3)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经验教训
(1)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为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历史根据。
(3)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漫长。
[重点精讲]
维新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依靠无实权的封建君主来进行改革,对封建势力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试图在不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良,最终在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下失败。
[历史认识]
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
(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
(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4)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
(5)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重点精讲]
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和性质。
(1)历史意义
①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
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③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性质:
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教材互补]
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岳麓版)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失败的原因
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对改革的制约条件和困难缺乏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乏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思考
(1)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
答案
(1)材料一:
传统文化。
材料二:
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
材料三:
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
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
材料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弱。
(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点2 戊戌变法的影响
材料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思考
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
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现代化史观。
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课堂小结
1.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
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
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政遭守旧势力反对的原因。
A、B、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C.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答案 D
解析 袁世凯是自己出卖维新派而非受人指使,所以D项符合题意。
3.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挽救民族危亡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D
解析 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同时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性质。
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答案 C
解析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答案 D
解析 维新变法的宗旨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这就从根本上要求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之所以打出孔子的旗号,是从策略上减轻变法的阻力,而不是为了维护孔子权威,尊奉祖训。
6.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
亚历山大二世 明治 光绪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三个国家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的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俄国:
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
日本:
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
中国:
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
(2)俄国:
沙皇直接发动、领导了改革(领导)。
日本:
天皇一直支持改革(支持)。
中国:
前期光绪皇帝支持改革,后期慈禧太后破坏了改革(阻碍)。
(3)俄国:
巩固和加强了沙皇专制统治。
日本:
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政体。
中国:
加深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
解析 首先明确19世纪下半期,三国进行的改革分别是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及中国的戊戌变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
(1)题注意题干中的“主要障碍”并高度概括。
日本、中国可从内外两个方面概括,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使其国际地位下降也可以说是面临民族危机。
第
(2)题结合改革进程分析。
第(3)题注意题干中限制对“君主的统治”的影响。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首先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一、选择题
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C
解析 变法必然会触及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各省官员抵制新政的原因:
一是官员本身是封建顽固派,二是若推行新政可能会招致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影响自己的利益。
2.《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答案 B
解析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
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
“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倚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
4.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考查。
B项在题干中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该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D.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答案 C
解析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之所以不敢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关键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在变法中,为了保证其他变法法令的通过和执行,他们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6.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 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
……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
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君主立宪。
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不足之处: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现代化史观。
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3)促进民族觉醒,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
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摘自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分别怎样?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案
(1)君主立宪。
三权分立学说。
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实行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